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第四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课件+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第四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课件+素材

资源简介

(共33张PPT)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为欲修身改俗……必须改作”
“祖宗之法不足守”
“非得磊落奇伟之士,大破常格,扫除廓清”
“故夫变者,古今之公理也”
“不搞改革开放,走任何一条路都是死路”
这些改革者的言论共同反映了什么思想?
相同的思想选择:求变、求新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同学们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总结一下问题:
1.产生“求变”“求新”思想的历史因素
2.围绕这些主题,又开展了哪些改革实践活动以缓解危机?改革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3.总结历代变法和改革不同的命运
历代 时期 变法和改革 产生“求变”“求新”思想的历史因素
古代 战国
北魏
北宋
明朝
适应社会变动+富国强兵
民族矛盾+民族交融
政治危机+财政危机+边防危机
统治危机
1.产生“求变”“求新”思想的共同因素是什么?
危机下的自救和自新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商鞅变法
孝文帝改革
王安石变法
张居正改革
变法和改革 主题 实践活动
商鞅变法 实现富国强兵
孝文帝改革 促进民族交融
王安石变法 缓解内外危机
张居正改革 缓解统治危机
废除井田制、世卿世禄制、奖励耕织和军功、实行什伍连坐、县制
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汉化措施
政治机构、财政制度、军事体制
整肃吏治、管理考核、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一条鞭法)
2.围绕这些主题,又开展了哪些改革实践活动以缓解危机?改革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制度变革
3.总结历代变法和改革不同的命运
历代 时期 变法和改革 不同的命运
古代 战国 商鞅变法
北魏 孝文帝改革
北宋 王安石变法
明朝 张居正改革
政治军事强国+为统一霸业奠基
民族交融+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贡献
初期成效+变法措施被废止
暂时缓解+除一条鞭法外,其他改革几乎全部废止
1.各改革虽处时代不同、背景不同,但都是当时统治者为了处理当时的社会问题所采取的必要措施。
2.改革是对国家制度的变革、修补和完善(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调整)
3.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变法和改革是必然趋势,但是改革过程往往曲折艰辛。顺应时代潮流的改革,能推动社会的进步、民族交融、祖国统一。
思考:1.从背景和措施来看,中国古代改革有哪些共性?
2.从改革成效和结局来看,能得到哪些认识?
救亡图存
挽危自救
挽危自救
历代 时期 变法和改革 历史因素和结局、意义
近代 晚清
民国
+失败+思想启蒙
+失败+思想启蒙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失败+社会进步
戊戌变法
(资产阶级维新派)
“新政”(地主阶级)
民国改革
(革命派、国民党)
1.特点:中国古代改革多为解决国家内部问题,多由官僚阶层、统治阶层主持;中国近代改革的主题是救亡图存,不同阶级提供了不同的方案
2.局限性:时代和阶级的局限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进行,中外反动势力强大,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
3.意义: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社会进步和思想启蒙。
思考:如何认识中国近代的改革?
(从特点、局限、意义等方面)
历代 时期 改革 成就
现代 新中国成立后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1.问题探究:全面深化改革与之前改革开放有何不同?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土地改革、恢复经济、完成社会主义革命、一化三改、一根二基政治制度确立、《论十大关系》、中国八大关于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论述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
2012年十八大以来
全面深化改革
2.总结:改革开放40年的成就和重大意义?
3.思考:40多年来,改革开放取得了伟大成就,它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累了哪些宝贵经验?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本课小结
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
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新中国初期的社会变革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民国时期的其它改革
戊戌变法、清末新政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思考:影响改革成功与否的因素
1.改革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2.改革措施是否行之有效
3.改革双方(改革派和守旧派)力量对比
4.改革者的魄力和智慧
不同的命运,相同的精神
相同的精神:奋斗进取、勇于创新
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有没有提供现代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
——列宁《列宁选集》第二卷
[史料一]一、“有军功者,各以率(标准)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二、“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列入家族谱牒)”;三“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按等级分享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四、“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荣耀)”。这四条法令对秦国的历史可以说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
——摘编自朱绍侯《军功爵制研究》
[问题1]据史料一,概括军功爵制的基本特点。它反映了怎样的政治背景?
[史料二]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底,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
——摘编自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据史料二,归纳孝文帝迁都对改革的作用。从材料看孝文帝“改革之心”坚定的原因是什么?
根据史料,归纳20世纪初清政府改革的特点。
改革之举 革命之浪
1901年外务部 1903年商部 1905年学部(废科举) 1906年资政院 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 1909年第一届咨议局会议 1911年5月成立皇族内阁 1911年11月宪法十九条 1894年兴中会成立
1905年同盟会成立
1906年萍浏醴起义
1907年广东惠州起义、广西镇南关起义
1908年安徽安庆新军起义
1910年广州新军起义
1911年4月广州黄花岗起义
1911年11月武昌新军起义
清政府的改革力度日益加大;范围越来越广泛,从经济改革到政治改革;是一场现代化运动;政治改革具有滞后性和虚伪性。
历史正循着客观的必然趋势向前迈进,革故鼎新的改革就是这前进中迈出的有力的一步,重要的一步,也是必然的一步,因为新制度的确立只有通过在社会生活中占主导地位的统治阶级有意识的改革才能完成。
—— 顾奎相、陈涴《中国古代改革史论》
从“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中,我们可以为今天社会的发展寻找到共同的“密码”?
相同的斗争境遇:守旧反对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面临的共同阻力是什么?
变法和改革 言论
商鞅变法 “法古无国,循礼无邪”
北魏改革 “为日已久,一旦改法,恐成扰乱”
王安石变法 “祖宗之法,不可变也”
张居正改革 “闻之丈量谕下,诸王孙遮道而噪,诸酋长抗疏而陈”
戊戌变法 “天下之祸,不在夷狄,而在奸党(维新派)”
改革开放 “办特区就是搞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等于资本主义”
每一种新的进步都必然表现为对陈旧的、日渐衰亡的、但为习惯所崇奉的秩序的叛逆。 ——恩格斯
分析历代变法和改革出现不同命运的原因
总结历代变法和改革不同的命运
历代 时期 变法和改革 不同的命运
古代 战国 商鞅变法
北魏 孝文帝改革
北宋 王安石变法
明朝 张居正改革
近代 晚清 戊戌变法
“新政”
现代 新中国 社会主义改革
政治军事强国+为统一霸业奠基
民族交融+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贡献
初期成效+变法措施被废止
暂时缓解+除一条鞭法外,其他改革几乎全部废止
思想启蒙+大部分变法措施被废除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未摆脱内外困境
赶上时代+攻坚期
[拓展]整体认识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①主观目的的反动性:为取悦列强,遏制革命形势和消除统治危机。
②活动本质的封建落后性:仍未超出“中体西用”范畴。
③客观影响的进步性:清政府的这些让步,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资产阶级的愿望,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④实际作用的背离性:清政府努力的结果适得其反,从直接影响看,这引起人民的反抗和满汉地方之间及资产阶级立宪派的离心,不但削弱了自身统治,还促进了革命形势的高涨;从根本影响看,派遣的留学生成为反清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者;编练的新军成为武昌起义的主力;奖励实业,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为辛亥革命奠定了经济和阶级基础,而且还从根本上瓦解了封建经济的基础。
我们登这过去的崇楼登的愈高,愈能把未来人生的光景及其道路,认识的越清。无限的未来世界,只有在过去的崇楼顶上,才能看得清楚。
——李大钊《史学要论》
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变法,一般是指对国家的法令制度做的重大变革。严复在《救亡决论》中说:“天下理之最明而势所必至者,如今日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已。”说明变法的重要性。变法,有时会改变一个国家的管理体制和社会形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如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奴隶制被废除,封建经济得到了发展。北宋王安石制定的新法对原统治者的法律典章作了很大的改变,故遭到认为“祖宗之法不可变”的大官僚、大地主的强烈反对,最终以失败告终。
维新,是指反对旧的,提倡新的。“维,犹乃也。维新,乃新也……言周至文王而始新之。”后称改变旧法推行新政为“维新”。一般指政治上的改良或改良主义运动,和变法意思较相近,故戊戌变法也称“百日维新”。但其影响、范围、力度常常不及“变法”。通常“变法”可算为维新和改革,而把“维新”称为变法就欠妥了。因为变法本来就是维新的一种形式。但维新不等于变法,变法单指法律法规的改变,其他方面的改变就不能称变法了,只称维新。
改革,一般涉及到的是生产力方面,比如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改革开放。指把事物中旧的不合理的部分改成新的适应客观情况的东西。一般指对现行的体制、法规、政策不做根本的改动,只做个别调整、补充,使之更完善、科学、有效。如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实质是在原统治措施的基础上补充实施了一系列汉化政策,加速了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中国的改革开放,就是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使之适应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需求。改革,包括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社会主义的改革。维新,也是一种改革。比如日本的明治维新和中国的戊戌变法就是一种资本主义的改革。因此,可以说一部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维新史、一部变法史、一部改革史。
总体而言,“变法、维新、改革”三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联系是指三者有相近的意思,属于中性近义的动词。都含有修改、补充、完善国家、地方的体制、法令、典章、规则的错误、不足和缺陷,使之更合法、合理、合情,以适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关系、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对强化一种社会体制管理和经济民生的改善起到重大的作用。变法也是一种维新,维新也是一种改革。变法与改革是要相辅相成的。笔者认为,只有完善了变法的理论,才可能有成功的改革。三者之间又有着明显的不同之处,需要教师和学生对不同的国家、不同的事件、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结果加以区分和体会。
比如同样是“维新”,却有不同的背景、不同的过程、不同结果。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了,中国戊戌变法失败了。日本明治维新是一次比较彻底的改革,使日本由一个受帝国主义压迫的东方小国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变成一个世界强国。中国戊戌变法是一次自上而下的政治改良运动,并且只维持了百天就被封建顽固势力扼杀了,中国没有因此而走上富强的道路。明治维新是一次比较成功的改革,它使日本摆脱了封建的束缚,让日本走上了强国之路,但它也有其局限性,它没能彻底得废除封建制度,致使日本发展受限制。而戊戌变法,从根本上说是失败了,但它确确实实动摇了中国封建制度的基础,从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总体进步和发展。
经过先易后难、由浅人深的渐进式改革,中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当前,改革进人了攻坚期和深水区,利益格局更加复杂多样,既有安于现状、不愿改革的群体,也存在担心风险、不敢改革的心态,还有急功近利、贸然推进的现象,这都是进人攻坚期和深水区的表现。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前所未有,改革进入了不进则退的关键时期。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广泛凝聚社会共识,向积存多年的顽瘴帼疾开刀,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
这两次三中全会都是在重大历史关头召开的,都其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冲破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批评“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必须完整、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高度评价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总部署、总动员。这次全会深刻剖析了中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间题,阐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未来走向,实现了改革理论和政策的一系列新的重大突破,凝聚了全党全社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共识和行动力量,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啃下了不少硬骨头,闯过了不少急流险滩,改革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蹄疾步稳、纵深推进的局面。
内容: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
作用:这样大大简化了税制,方便征收税款。同时使地方官员难于作弊,进而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一条鞭法
请同学们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商鞅变法的背景
中共十八大——全面深化改革
A.十八大: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
B.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改革
中共十九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十九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列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并载入党章。
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
第一,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第二,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第三,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第四,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五,必须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发挥和增强我国制度优势。
第六,必须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不断增强我国综合国力。
第七,必须坚持扩大开放,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八,必须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第九,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