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常见地貌类型(喀斯特地貌)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1常见地貌类型(喀斯特地貌)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常见地貌类型(喀斯特地貌) 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 对于本节内容,《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学生能够“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本条“标准”关注的对象是“地貌”与“景观”,其中高中地理对于“地貌”的分类方式主要是根据成因划分的“地表形态”,如“喀斯特地貌”、“河流地貌”等,而“景观”主要涉及自然景观。从本条课程标准的前置限定来看,本条标准要求“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突出了对地理实践力素养的要求,以学生的野外或户外地貌景观的观察和初步理解等实践活动为核心内容,要求学生会在野外对当地的地貌进行观察、识别、描述,若确实无法外出,则可以考虑观看视频、地形模型和景观图等替代方式。从本条课程标准的行为动词要求来看,是要求学生“描述”,属于知识了解水平,以对地貌景观特征的形态和物质组成的描述为主,包括描述地貌形态的类型、描述地貌景观的色彩特征及描述次级地貌的组合等。从本条标准的教学内容来看,本条标准要求仅规定了需要学习的主要地貌类型的数量,而未规定具体类型,这里的“种”指的是大的分类,而不是指次级地貌。通过掌握地貌的概念,包括地貌的含义、一些主要的地貌类型、次级地貌类型的概念等,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观察到的地貌现象及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学情分析 知识储备: 初中地理课程中有“五种地形”的内容,主要以外部形态为标准将地形划分为平原、丘陵、高原、山地和盆地。该阶段的学生对于这五种地形已经有了较深入的理解,可作为本节课的知识储备,为更深入地从成因角度解释地貌类型做铺垫。 能力水平: 该阶段的学生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但还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激发学生更多的思考,鼓励他们剖析现象产生的背后原因。 心理特征: 高一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思维转换的过渡期,具有较活跃的思维,但缺乏对地理问题深层次的探究能力,因此教师应注意加强指引。
教材分析 《喀斯特地貌》选自人教版(2019年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常见地貌类型》的第一个框题。本章从内容上看主要讲解岩石圈,属于继大气圈、水圈之后的第三个圈层。本章共两小节,其中认识常见的地貌类型是观察地貌的基础,而学习观察地貌的方法又有利于更好地观察几种常见的地貌类型,两者相辅相成。同时“地貌”的概念与地理必修二“区域发展”中的“人口分布”、“空间特征”“城乡景观”等概念有联系。 本节《喀斯特地貌》的教材内容包括正文、两幅插图和一道活动题,两幅插图分别是“地表喀斯特地貌景观演变示意”和“土耳其安纳托利亚高原的溶洞景观”,一道活动题是“分析世界最大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选址贵州平塘的原因”,教材图文结合,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能够描绘喀斯特地貌景观的主要特点。
教学目标 1.综合思维 从喀斯特地貌的概念和分布区等多角度出发,描述喀斯特地貌; 2.地理实践力 通过户外观察、观看喀斯特地貌相关视频和景观图等,提升地理实践力; 3.区域认知 能够说出喀斯特地貌的分布范围及形成条件,对喀斯特地貌的区域分布有初步认识。
教学重点 掌握喀斯特地貌的分布及景观特征
教学难点 描述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及演化过程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1min) 师:上课,同学们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必修一 第四章第一节《常见地貌类型》的第一课时内容——喀斯特地貌。 师:在正式开始讲授本节课之前呢,老师想问大家一个小问题:同学们,你们喜欢看电影吗?那么大家有没有看过一部名叫《阿凡达》的电影呢?看过的同学举一下手,让老师来统计一下。 师:哇,原来我们班有这么多同学都看过这部电影。那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部电影的取景地是在哪里吗? 师:这部电影的取景地是湖南省的张家界市,除了电影《阿凡达》,还有《捉妖记》和《西游记》等都曾在这里取景拍摄。 师: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吸引了如此多的电影来这里进行取景呢?这就不得不想谈到这里独特的自然景观。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来学习和探究这种美丽而又独特的地貌——喀斯特地貌。 师:下面请同学们翻到课本第66页,自主阅读课本,并且思考什么是喀斯特地貌?(板书4.1喀斯特地貌) 生:喜欢 (举手) 生:不知道(张家界) 从学生熟知的电影进行新课引入,能够较好地激发大家的学习兴趣,为讲解喀斯特地貌做铺垫。
新课讲授 师:好,大家应该已经阅读得差不多了,下面请一位同学为大家描述一下你找到的喀斯特地貌定义。 师:非常正确!请坐。下面老师将为大家播放一段有关喀斯特地貌成因的视频,帮助大家进一步了解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板书:一、定义及成因) 师:好的,视频播放完了。通过刚才的视频,大家可以了解到,喀斯特地貌是由水对可溶性岩石以溶解和沉淀作用为主,机械过程为辅的破坏和改造作用而形成的。 师:那么喀斯特地貌究竟有哪些形态,它们又分别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请大家一起来看喀斯特地貌的类型示意图。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喀斯特地貌不仅仅分布于地表,在地下,喀斯特地貌也有发育。现在大家一起读图观察,地表喀斯特地貌主要有哪些类型呢?比如说这里有地表高低不平,呈长条状或网格状的——(溶沟),溶沟进一步发展,可形成面积较大的——(洼地);有的洼地可达数平方千米,底部平坦,在广西、贵州等地被称为坝子,是当地重要的农耕区,洼地边缘残留的岩体,常常呈锥状耸立,构成峰丛和——(峰林)。峰林可演变为孤峰,以至残丘。这就是地表喀斯特地貌景观演变的过程与示意图。 师:而我们地下的喀斯特地貌景观主要以什么为主?——(溶洞)有没有同学曾经去过溶洞?溶洞里面还有什么?(指向石钟乳)除此以外,顶部还有石幔或石帘,底部常见向上发育的——(石笋),石钟乳和石笋连接起来形成——(石柱)。 师:其实,喀斯特地貌离我们并不遥远,在湖北省的恩施大峡谷,就分布着我们熟悉的喀斯特地貌。接下来大家请看这张喀斯特地貌分布图,并回答老师,在这张图里面,我国的喀斯特地貌集中分布在哪一区域? 师:对,大家看到,图例中写到蓝色地区是以碳酸盐岩石为主的类型,而碳酸盐岩石也是喀斯特地貌形成必不可少的条件,很显然,西南地区这一部分蓝色分布是不是较为集中?对,在我国,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喀斯特地貌最为典型,分布最为广泛。 生:组成地壳的岩石有部分是可溶性岩石, 如石灰岩等 在适当条件下,这类岩石的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统称为喀斯特地貌。 生:溶沟、洼地、峰林 生:溶洞 (没)去过 石钟乳、石笋、石柱 生:西南地区。 采用语言叙述与视频播放相结合的形式,更加直观深入地引导学生理解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 通过示意图与实景图,使学生认识喀斯特地貌。
小结巩固 师:现在我们一起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一下小结。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喀斯特地貌的定义、成因、类型以及分布,下课之后希望同学们可以及时复习巩固,并且阅读课本68页的活动题,思考世界最大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选址贵州平塘的原因,我们下节课再来一起探究。 师: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通过课堂小结与作业,使学生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教学设计亮点 1、以学生熟知的电影《阿凡达》导入,能够较好地调动学生对于喀斯特地貌的学习兴趣 2、采用视频和图片相结合的方式,弥补无法外出进行地貌观察的缺陷
资料来源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019年版)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 微信公众号:星球研究所、地理学社、地理教学课件 5、必应图片搜索
教学反思 课堂讲授内容比较单薄且用时未达到10分钟; 以单方面叙述为主,没有引导学生理解不同形态的喀斯特地貌名称的由来等; 讲解喀斯特地貌在我国的分布时,可以通过中国岩石类型分布图和气候图,引导学生归纳我国的喀斯特地貌分布特点; 课堂上可以增加一些当堂小测验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5、最后一步布置作业时可以先引导学生从哪些方面进行思考,而不是简单地把作业布置下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