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3.3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教案-2022年秋高二政治 统编版必修四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3.3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教案-2022年秋高二政治 统编版必修四

资源简介

3.3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学习目标】
1.教学目标
(1)了解矛盾的含义。
(2)理解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3)理解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
(4)理解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
2.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
认同马克思主义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观点,了解并理解国家大政方针,坚定社会主义政治方向。
【科学精神】
学会辩证分析,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事例,运用唯物辩证法矛盾观分析问题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
2.教学难点:理解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
【思维导图】
【知识解读】
三、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⑴矛盾的含义: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的对立和统一关系,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⑵矛盾的基本属性:斗争性和同一性
同一性(统一属性) 斗争性(对立属性)
含义 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体现 ①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②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特点 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矛盾的斗争性则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口诀法巧辨 相互依赖:“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 相互贯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相互转化:“你变成我,我变成你” 相互排斥:“你离开我,我离开你”; 相互对立:“你不是我,我不是你”
联系 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与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①矛盾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矛盾双方的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是包含着差别的同一;(同一性以斗争性为前提) ②矛盾的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 ③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重要提示】:正确理解矛盾概念要澄清的几种错误观点。
①不能将对立和统一分别理解为矛盾的双方。事物包含两个方面,是指事物的两个因素,这两个因素不应称为矛盾,两个因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才称为矛盾。而“对立”和“统一”则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不能认为“统一”是矛盾的一方,而“对立”就是矛盾的另一方。
②不能把具体矛盾等同于矛盾概念。矛盾概念是对万事万物所具有的对立统一关系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矛盾则是矛盾的具体表现。两者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③不能把哲学上的斗争等同于日常生活中特别是政治用语中的“斗争”,这两者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总结: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及方法论(或对立统一关系原理或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
【原理内容】
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相互对立,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即对立统一)。
②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即矛盾双方相互依赖、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③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④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矛盾双方的统一是对立中的统一,是包含差别的统一;矛盾的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
⑤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
【方法论】
我们必须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即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 使矛盾向有利方向转化(趋利避害)。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特别提醒】“对立统一关系原理”不是“对立统一规律”
2.矛盾问题的精髓
⑴矛盾的普遍性:
①地位: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②含义(原理内容):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空间维度、横向角度);矛盾贯穿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时间维度、纵向角度)。
③方法论:a.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b.我们要敢于承认矛盾,勇于直面矛盾,善于分析矛盾,积极寻找正确方法解决矛盾。
C.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特别提示】矛盾普遍性的标志词:出现问题、困难;既…又…;尽管…但是…;利弊,成就和不足;机遇和挑战;优缺;双刃剑。
【特别提醒】理解矛盾普遍性要注意几点
①不能把“普遍性”理解为每一事物同周围其他各种事物之间都有矛盾。(只有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共处于一个统一体,才构成矛盾关系)
②人们尚未认识,还不能对其矛盾作出科学解析的事物,并不等于矛盾不存在。
③人们不易觉察的矛盾,不等于矛盾不存在。
⑵矛盾的特殊性
①含义:矛盾具有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②表现:a.不同的事物具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b.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区别事物发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
c.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③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在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时,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特别提示】矛盾特殊性的标志词:根据当地实际,根据…的特点;优势、特色、特征;因地(因时)制宜;因人而异;针对;量身定做;因材施教;量体裁衣;量力而行;对症下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逢山开路,遇水搭桥。
⑶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①矛盾问题的精髓是什么: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内容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
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任何事物都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对立统一,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在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的场合下可以相互转化。
③方法论意义: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从中国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b.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特殊规律的过程,它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典例解析】1.20世纪90年代,某县遭到百年不遇的台风侵袭,海水倒灌,导致土地盐碱化,许多传统作物无法继续种植。在充分调研后,该县把海水养殖作为当地农业发展的新方向。经过多年努力,海水养殖业占据了该县农业经济的半壁江山,成为当地经济增长的亮点。这表明( )
①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②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
③否定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④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详解】
①:题干旨在说明矛盾双方相互转化,未涉及新事物和旧事物关系,①错误。
②:在充分调研后,该县把海水养殖作为当地农业发展的新方向。经过多年努力,海水养殖业占据了该县农业经济的半壁江山,体现了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②正确。
③: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不是外力的结果,③错误。
④:某县遭到百年不遇的台风侵袭,海水倒灌,导致土地盐碱化,许多传统作物无法继续种植,但是经过多年努力,海水养殖业占据了该县农业经济的半壁江山,说明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④正确。
2.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乘着北京冬奥会的东风,各地化冰雪资源为冰雪文化、冰雪经济,让“冷资源”热了起来。“冷资源”能够成为“热经济”,这说明( )
①矛盾双方相反相成,彼此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正是有效解决矛盾的精髓
③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④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B
【详解】
①④:乘着北京冬奥会的东风,各地化冰雪资源为冰雪文化、冰雪经济,让“冷资源”热了起来。“冷资源”能够成为“热经济”,这说明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彼此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相互贯通,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①④符合题意。
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有关矛盾问题的精髓,②错误。
③:材料强调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不体现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③与题意不符。
3.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我们党的百年奋斗具有重要意义。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新中国的成功实践表明,西方现代化道路并非人类通向现代化的唯一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能给其他国家和民族提供全新选择,是因为( )
①矛盾的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能够给其他国家和民族提供借鉴
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结,其他国家和民族能从中国现代化道路中寻找共性
③矛盾具有特殊性,中国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到了一条适合各民族的现代化道路
④矛盾具有普遍性,中国式现代化符合世界发展的大势,体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详解】
②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能给其他国家和民族提供全新选择,是因为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结,其他国家和民族能从中国现代化道路中寻找共性,矛盾具有普遍性,中国式现代化符合世界发展的大势,体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②④入选。
①:矛盾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①错误。
③:矛盾具有特殊性,中国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现代化道路,而不是适合各民族的现代化道路,③不选。
3.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⑴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复杂事物中 主要矛盾 次要矛盾
区别 含义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 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则是次要矛盾。
地位 处于支配地位 处于从属地位
作用 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 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
联系 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 方法论
①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办事情要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②a.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 b.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要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
⑵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单一矛盾中 矛盾主要方面 矛盾次要方面
区别 含义 是指在某一矛盾中,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 是指在某一矛盾中,处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
地位 处于支配地位 处于被支配地位
作用 起主导作用。 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不起主导作用
联系 相互对立:二者相互区别、相互排斥。 相互统一:矛盾主、次方面相互依存、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主要方面与矛盾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 方法论
①矛盾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 看问题要全面,要分清主流、支流,着重抓主流; 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②a.矛盾次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 b. 矛盾主次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不能忽视次要方面、忽视支流
【特别提醒】
①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
②区别主要矛盾与矛盾的主要方面
主要矛盾 矛盾主要方面
存在于复杂事物中,主要矛盾=1,次要矛盾≥1。 存在于一个矛盾中,主要方面=1,次要方面=1。
标志性词语:关键、重点、中心、重心、根本任务、核心、重中之重、牵牛鼻子、突出任务、核心问题、首要地位、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好钢用在刀刃上、打蛇打七寸等 标志性词语:抓主流、识大局、全局意识、主体、主题、本质、辨方向、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等
作用: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进程。 作用: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适用情况:一般“做事情”时使用 适用情况:一般“看问题,判断事物性质”时使用
⑶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①哲学依据: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主要方面和矛盾次要方面辩证关系
②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③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主流。
④两点论与重点论是密切联系的
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而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特别提醒】正确把握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两点论 重点论
含义 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  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 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
认识某一矛盾 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反面 一点论 均衡论
联系 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理论依据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
⑷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分析方法的精髓
①什么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②哲学依据: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③为什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a.地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b.作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④怎样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a.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b.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对不同事物的矛盾作具体分析;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对同一事物的不同阶段的特点作具体分析;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对同一矛盾的不同方面作具体分析。
【特别提醒】如何运用矛盾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
1.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要求我们坚持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在统一中把握对立,在对立中把握统一,防止片面性。 (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问题)
2.矛盾的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要求我们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用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分析问题)
3.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分析问题)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问题)
5.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既要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 (用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分析)
6.矛盾的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主次方面)
7.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5、6、7用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的原理分析问题)
【典例解析】4.“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大国之大,也有大国之重。面向未来,我国粮食安全的基础需要进一步巩固增强,保障粮食安全的任务十分艰巨。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①民以食为天,在粮食安全的问题上不能麻痹大意
②树立新粮食安全观,把粮食的安全放在关键地位
③我国实施了“藏粮于地、减粮于技”的正确措施
④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多措并举做好粮食安全保障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详解】
②④:面向未来,我国粮食安全的基础需要进一步巩固增强,保障粮食安全的任务十分艰巨。这从哲学上启示我们要树立新粮食安全观,着重把握主要矛盾,把粮食的安全放在关键地位,多措并举做好粮食安全保障,②④符合题意。
①③:这两项不属于哲学启示,①③与题意不符。
5.在世纪疫情的冲击下,越来越多的西方国家集体躺平“与病毒共存”。我国坚持以“动态清零”守住14亿多人口大国的疫情防线,尽管对部分地区的生产生活带来影响,但同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相比,这些代价都是值得的。从哲学角度看,坚持“动态清零”( )
①促进矛盾双方的对立性与统一性的转化
②分清了事物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
③彰显了人民至上与生命至上的价值理念
④在正确的价值选择基础上作出价值判断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C
【详解】
①:材料中指出疫情当下我国始终坚持“动态清零”方针,坚决保卫人民生命安全,这强调的是抓住本质,故①不选。
②③:疫情当下我国始终坚持“动态清零”方针,坚决保卫人民生命安全,这表明我国坚持人民至上,分清了事物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抓住本质看待问题,故②③正确。
④: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故④不选。
6.目前,我国正在加快能源领域重大项目建设,2022年将适度超前布局一批有利于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增强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能源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提升能源保障能力的同时,有效拉动投资、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运行,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材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①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中处于支配地位
②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③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④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中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A
【详解】
①③:目前,我国正在加快能源领域重大项目建设,2022年将适度超前布局一批能源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提升能源保障能力的同时,有效拉动投资、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运行,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这体现了在抓主要矛盾的同时,学会统筹兼顾,处理好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中处于支配地位,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体现了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故①③符合题意。
②: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强调的是矛盾主次方面,而材料体现了主次矛盾关系,并未体现矛盾的主次方面的关系,②排除
④:该选项体现的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强调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可见,材料没体现,故④不符合题意。
【阅读与思考解析】
三、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课本P36阅读与思考
爱因斯坦创立的光量子学说一发表,就在科学界引起了强烈反响。一位朋友问他:“光究竟是什么 是波还是微粒 要知道,两者不能并存,不是这个,就是那个!”爱因斯坦听后,激动地说:“不是这个,就是那个 为什么不可以既是这个,又是那个呢 光既是波,又是微粒,是连续的,又是不连续的。自然界喜欢矛盾。”
●爱因斯坦对光的看法包含了什么哲学道理
●“自然界喜欢矛盾”,这里所说的“矛盾”是什么意思?
参考答案: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课本P36阅读与思考
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兵强则灭,木强则折。”“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孙武说:““乱生于治,怯生于勇。”“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善恶、有无、难易、长短等为什么可以相互依存?
●荣辱、强弱、祸福、治乱等为什么可以相互转化?
参考答案:
●它们都以对立面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课本P37阅读与思考
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以上说法包含了什么哲学道理?
●生活中与自己联系最多、关系最亲密的亲人和朋友,往往也是同自己发生矛盾最多的人,这是为什么?
参考答案:
●史伯:不同的事物结合生成万物,强调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
孔子:有差异才会有同一,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
●他们与自己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相应地产生矛盾的机会也会比其他人要多,因此,自己与亲人和朋友的这种关系正是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的体现。
课本P37-38阅读与思考
庄稼吸收水分和蒸发水分,是一对矛盾。这一矛盾贯穿庄稼生长过程的始终;工厂的生产和消费,也是一对矛盾。生产直接就是消费,消费直接就是生产。只要工厂存在一天,生产与消费的矛盾运动就不会停止;人生何尝不是如此 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多的矛盾,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出现了。
●根据你的经验,举例说明每一事物中都存在着矛盾。
参考答案:
如机械运动:连续与间接的矛盾;
物理运动:除机械运动外,还有光、声、电、磁、基本粒子等更加复杂的矛盾运动;
化学运动:化合与分解、阴离子与阳离子
生物运动:同化与异化、遗传与变异
思维运动:真理与谬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课本P39阅读与思考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说:天地间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味。国王不信,派卫士和宫女到御花园中去找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结果总能发现它们之间有不同的地方。莱布尼茨又说:天地间没有两片完全不同的树叶。国王又派卫士和宫女去找,结果找来的树叶总是具有共同性。
●从这故事中,你可以悟出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结。
课本P40阅读与思考
资本主义制度所包含的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是所有资本主叉国家所共有的东西,对于资本主义来说,这是矛盾的普遍性。但是资本主义的这种矛盾,乃是阶级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对于一般阶级社会中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来说,这是矛盾的特殊性。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在什么范围内是普遍性矛盾,在什么范围内是特殊性矛盾?请谈谈你的理解。
●请你列举实际生活中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之间相互转化的例子。
参考答案: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范围内是普遍性,就整个人类社会来说是特殊性矛盾。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特殊性。反之,在一定场合为特殊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普遍性。
课本P40阅读与思考
辽沈战役是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毛泽东全面分析了敌我双方的情况后认为,虽然攻打锦州比攻打长春、沈阳要困难得多,但先攻占锦州是夺取这一战役胜利的关键。因为锦州是东北通向关内的咽喉,是东北敌人撤回关内的唯一陆路通道,这里的敌人消灭了,就可以把东北的大门堵死,关起门来歼灭东北的国民党军队。辽沈战役的胜利证明,这一战略决策是完全正确的。
●毛泽东提出先攻占锦州战略决策的哲学依据是什么?
●结合生活事例,谈谈你在面对复杂事物时是如何分析和解决矛盾的。
参考答案:
●抓主要矛盾。
●抓主要矛盾,不可忽视次要矛盾,做到统筹兼顾。
课本P41阅读与思考
蔷薇花总是有刺;
我相信,天上可爱的天使,
他们也决不会没有瑕疵。
……
天幕上最光洁的星辰,
要是伤了风,也会堕入凡尘。
最好的苹果酒常带木桶的味道,
太阳里也有黑点可以看到。
●以上诗句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同学、老师、家长和自己?请结合实际,谈谈你的想法。
参考答案: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
●取己之长,补己之短,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课本P41阅读与思考
我们每天都会有很多事情要做,是全面铺开,眉毛胡子一把抓,还是有重点地把主要精力和时间集中地放在一处?
●举例说明你是如何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的。
参考答案:
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对待不同的矛盾要采用不同的做法和策略,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能够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课本P42阅读与思考
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如果问下雨是好事还是坏事。要对这一问题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是不可能的,应当给出确定的条件。比如说,当谷物播种完毕时下雨,这雨对谷物有益吗 这时如果回答是有益的,就是正确的回答。可是,当已经积涝成灾,天还下倾盆大雨,这雨对庄稼是有益的吗 这时如果回答是有害的,也是正确的回答。
●以上材料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你在生活中是如何分析具体问题的?
参考答案:
●从实际出发,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具体问题集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只有从实际出发,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把不同质的事物区分开来。
课本P43阅读与思考
孔子对不同的人问的同一个问题,往往给予不同的回答。鲁国的大夫孟懿子问孝,他说:“无违。”不违背礼仪就是孝。孟武伯问孝,他说:“父母唯其疾之忧。”父母最担心孩子生病,保持自身的健康就是孝。弟子子游问孝,他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孝的关键是敬,而不是简单地养活父母。子夏问孝,他说:“色难。”在父母面前经常保持愉悦的容颜就是孝。
●结合以上材料,说明为什么孔子对不同的人问的同一个问题给与不同的回答。
参考答案:
孔子做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易混易错】
1.矛盾双方力量均衡。
答案:错误。
解析:矛盾双方力量不均衡,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
2.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答案:错误。
解析: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的关系,不能相互转化,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任何事物都包含利弊两个方面。
答案:错误。
解析:任何事物都包含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任何事物都包含利弊两个方面。
4.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矛盾。
答案:错误。
解析:两个事物必须处在统一体中,才有能存在矛盾。
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就是整体和部分、多数和少数的关系。
答案:错误。
解析: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一般与个别、绝对与相对的关系。
6.矛盾双方的转化是无条件的。
答案:错误。
解析: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7.矛盾一方是对立,一方是统一。
答案:错误。
解析:矛盾双方的关系是对立统一
8.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方面决定的。
答案:错误。
解析: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9.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答案:错误。
解析: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10.矛盾的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
答案:错误。
解析: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矛盾的特殊性包含普遍性。
11.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和解决矛盾的关键。
答案:错误。
解析: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12.矛盾的同一性寓于矛盾的斗争性之中。
答案:错误。
解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
13.矛盾双方的同一性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答案:错误。
解析: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由此构成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或者直接说矛盾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14.把握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答案:正确。
解析:矛盾的特殊性,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15.精准扶贫体现了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答案:错误。
解析:精准扶贫体现了矛盾的特殊,体现的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本节课的核心任务
1个基本属性:对立统一
3个特点: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
6个原理: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的特殊性辩证关系、主次矛盾辩证关系、矛盾的主次方面辩证关系
补充重点:
1.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的关系,不能说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转化。但可以说矛盾双发相互转化。
2.矛盾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矛盾不能被消灭,不能说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矛盾。
3.讳疾忌医违背了矛盾的普遍性。
4.矛盾特殊性的例子: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对症下药、量体裁衣、经济特区、精准扶贫、反对一刀切等。
5.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的例子:搞试点再推广、抓典型、解剖麻雀、借鉴经验、试验区、示范区、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中央精神与地方典型、新题旧做、旧题新做等。
6.主要矛盾的关键词和例子
关键词如:抓重点、抓重中之重、抓中心、抓核心、放在首要位置、以、、、为突破口、把、、、、作为第一要务等。
例子如:牵牛要牵牛鼻子;好钢用在刀刃上;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打蛇打七寸等。
6.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键词:主流支流、识大局、判断性质、实质上、分清形式。
7.矛盾的特殊性规定了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8.解决矛盾并不是消灭矛盾,人不能消灭矛盾。
9.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10.矛盾的普特关系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
11.“白马非马”论是错误的。它割裂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在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白马在颜色上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包含马的共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