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统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5.1社会历史的本质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思想政治统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5.1社会历史的本质 教案

资源简介

5.1社会历史的本质
【学习目标】
1.教学目标
(1)理解劳动是社会历史的起点。
(2)理解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3)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
认同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历史观,正确理解和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科学精神】
理解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通过事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问题。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2.教学难点: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思维导图】
【知识解读】
社会历史的本质
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劳动的重要性
(1)劳动是社会历史的起点。
(2)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
(3)劳动发展史是理解所有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2.社会生活的本质
(1)人类历史是由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构成的历史,研究人类历史的规律,也就是研究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运动规律。
(2)本质: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也就是把社会生活“当做实践去理解”。
(3)形式:①经济领域:人类进行物质生产的实践构成的社会生活领域。
②政治领域:人类调整、改革社会关系的实践构成的社会生活领域。
③精神文化领域:人类创造科学文化的实践构成的社会生活领域。
(4)结论:实践生成了社会生活的全部领域,形成了全部社会关系,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5)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核心的观点。
【典例解析】
1.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党和国家先后召开16次全国劳动模范表彰大会,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超30000人次。这是因为( )
①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社会的发展以生产劳动为基础
②劳模美在甘于奉献,成功完全是个人奋斗、自我实现
③劳模是劳动者的榜样,劳模精神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④劳动是创造美好生活、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详解】
①④:党和国家表彰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因为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社会的发展以生产劳动为基础,劳动是创造美好生活、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①④符合题意。
②:劳模的成功既有个人奋斗,也离不开社会的物质基础,②说法有误。
③:劳模精神属于意识范畴,无法决定社会发展,③说法有误。
2.《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在普通高中阶段,要指导学生积极参加大型赛事、社区建设等公益活动、志愿服务,自主选择1—2项生产劳动,经历完整的实践过程。国家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哲学依据是( )
①劳动是评价一个人价值大小的标准
②亲身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
③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创造和实现价值
④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D
【详解】
①:劳动以及通过劳动对社会和他人作出的贡献,是社会评价一个人的人生价值的普遍标准,故①不选。
②:亲身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来源,而不是唯一途径,故②不选。
③④:国家之所以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是因为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创造和实现价值,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故③④入选。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⑴全部社会生活领域由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两部分构成。
①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的物质生活过程,主要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还包括地理环境、人口等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②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既包括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即政治、法律、哲学、道德、艺术、宗教等观点,也包括社会心理和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
⑵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⑶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两种基本的历史观。
全面把握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区别
区别 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心主义
社会存在、社会意识何者为第一性(根本区别)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承认杰出历史人物在社会发展中的推动作用,但是这种推动作用不能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 伟大历史人物的思想和意志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人类历史是由伟大历史人物创造的
人类社会有没有自身的规律 社会历史领域有着固有规律,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 人类社会是没有规律、不可捉摸的,社会历史仅仅是个人意志支配的偶然事件的堆积
⑷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a.性质上: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性质”决定“性质”)
b.过程上: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变化”决定“变化”)
方法轮:要求我们从社会存在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a.时间上:社会意识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不完全同步)
b.性质上: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方法轮:要重视社会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克服错误的社会意识。
[特别提示]
①不同性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作用是不同的,并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作用只有通过人的实践才能实现。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不是说社会意识是不依赖于社会存在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具有不完全同步性。
③区别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区别 地位 哲学的基本问题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作用 对二者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依据 对二者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依据。
联系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在历史领域的具体表现
【典例解析】3.2022年是邓小平南方谈话30周年。邓小平南巡深圳、上海等地时指出,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思想更解放一点,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这些重要思想驱散了人们思想上的迷雾,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这表明( )
①社会意识的发展根源于生产生活的发展
②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③解放思想成为改革开放的最高价值目标
④社会意识的变革往往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详解】
①:材料主要体现的是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没有体现社会意识的发展根源于生产生活的发展,①不选。
②④:材料体现的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要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社会意识的变革往往是社会变革的先导,②④入选。
③:解放思想不是改革开放的最高价值目标,改革开放的最高价值目标在于人民,③不选。
4.2022年是邓小平南方谈话30周年,邓小平南巡深圳上海等地时指出,改革开放要敢于试验,思想更解放一点,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这些重要思想驱散了人们思想上的迷雾,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这表明( )
①伟人的贡献往往决定着社会历史的发展
②思想引领行动,正确认识推动实践发展
③解放思想成为改革开放的唯一价值目标
④社会意识的变革往往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详解】
②④:邓小平的这些重要思想驱散了人们思想上的迷雾,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这表明社会意识的变革往往是社会变革的先导,思想引领行动,正确认识推动实践发展,②④正确。
①:“伟人的贡献往往决定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这属于历史唯心主义思想,①错误。
③:改革开放最鲜明的价值目标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该选项说法错误,③排除。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北京冬奥会成功举行,成为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首次如期举行的世界综合性体育盛会。1990年北京亚运会,熊猫“盼盼”手持金牌奔跑的身影,折射出我们对金牌的向往。2022年北京冬奥会吉祥物仍是熊猫,手中却是一颗予人温暖的爱心。这是国人心态的变迁,更是文化自信的注脚。
北京冬奥会部分场馆和赛道外形设计灵感来自中国龙飞天、丝绸等传统文化形象:开幕式上的二十四节气倒计时,投射出中国人的生命观、价值观和宇宙观:闭幕式上的“折柳寄情”给全世界带去中国式的浪漫。通过5G超高清电视技术和多种现代传播技术,让世界领略了中华文化和奥林匹克的和合共生。
从微火奥运火炬到赛场清洁能源交通,再到冬奥赛场的再利用,绿色可持续的奥运理念充分体现,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绿色科技水平和在人类应对气候挑战中的担当。
大能猫形象与冰晶外壳结合的“冰墩墩”,融合中国文化与现代科技。现出颇具时尚感和未来感的形象,成为“顶流”。丰富的产品开发和互联网角色塑造,更是赋予了吉祥物更加持久的生命力,成为“国潮”崛起的又一个生动样本。
结合材料,并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知识,谈谈你对冬奥会展现的中国人心态变化的理解。
【答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30多年来,我国在经济、科技、体育、文化等各方面取得巨大成就,国际地位提高,国际影响力增强,这是中国人心态变迁的深层次原因。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中国人自古就有的生命观、价值观和宇宙观,博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着中国人对举办冬奥会的认识,使中国人展现出自信、热情和担当,保证了冬奥会的成功举办。
【详解】
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需要调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有关知识分析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我国在经济、科技、体育、文化等各方面取得巨大成就是国人心态的变迁,更是文化自信的注脚→可联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关键词②:过5G超高清电视技术和多种现代传播技术,让世界领略了中华文化和奥林匹克的和合共生→可联系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信息等相结合。
【阅读与思考解析】
一、社会历史的本质
课本P57阅读与思考
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中谈到劳动的重要性。
◆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和劳动一起,成了两个最主要的推动力,在它们的影响下,猿脑就逐渐地
过渡到人脑。随着脑的进一步的发育,脑的最密切的工具,即感觉器官,也进一步发育起来。正如语言的
逐渐发展必然伴随有听觉器官的相应的完善化一样,脑的发育也总是伴随有所有感觉器官的完善化。
◆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简单地通过自身的存在在自然界中引起变化;而人则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这便是人同其他动物的最终的本质的差别,而造成这一差别的又是劳动。
●结合上述材料,说明劳动在人类产生和发展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
劳动-语言-大脑的发育-所有感觉器官的完善化,说明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人类历史是由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构成的历史。
课本P59阅读与思考
无论中国还是西方,早在古代社会就有了关于自然界的丰富的唯物主义思想,但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总体上说来并没有贯彻到社会历史研究领域中去。即便像费尔巴哈这样在自然观上相当坚定的唯物主义者,一旦进入社会领域,总是不可避免地陷入唯心主义。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为什么人们可以唯物主义地解释自然界,却不能唯物主义地解释人类社会?
参考答案: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唯物主义世界观至多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追溯到产生这些思想动机的物质原因,因而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把社会看成精神发展史,根本不懂得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不懂得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课本P60阅读与思考
古希腊哲学家色诺芬尼说:“假如牛、马和狮有手,并且能够像人一样用手作画和塑像的话,它们就会各自照着自己的模样,马画出、塑出马形的神像,狮子画出、塑出狮形的神像了。”
费尔巴哈曾对各国信仰的神进行认真的考察,发现各国的神,无论其形象、衣着、使用的语言,还是发号施令的方式,都同那个国家的现实生活极为相像,几乎是该民族现实生活的翻版。于是,他发现了一条隐藏在神圣光环背后的真理:“自然神不是别的,就是自然本身;人神不是别的,就是人本身。”“并非神按照他的形象造……而是人按照他的形象造神。
马克思说:“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情感,正像它是无精神活力的制度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恩格斯说:“宗教按它的本质来说就是抽掉人和大自然的整个内容,把它转给彼岸之神的幻影,然后彼岸之神大发慈悲,又反过来使人和大自然从它的丰富宝库中得到一点东西。”
●宗教所描绘的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有什么关系?人的许多不切实际的念头、思想与实际生活之间有什么关系?
参考答案:
(1)宗教中描述的内容来自现实世界,各种各样的社会意识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2)人们的各种念头、思想都来源于实际生活中的客观存在,这些客观存在在人们头脑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课本P61阅读与思考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存在着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落后的、腐朽的思想,贪污腐败、拜金主义、好逸恶劳、贪图享受等现象还时有发生。
●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为什么仍然还存在落后的和腐朽的思想?
参考答案: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所以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仍然还存在落后的和腐朽的思想。
【易混易错】
1.社会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能把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答案:错误。
解析: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社会意识没有这一特点。
2.劳动决定了社会规律的形成和发展。
答案:错误。
解析:社会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3.人类进行物质生产的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政治领域。
答案:错误。
解析:人类进行物质生产的实践活动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经济领域,不是政治领域。
4.有目的意识活动引领社会历史发展。
答案:错误。
解析:意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而不能笼统地说有目的意识活动引领社会历史发展。
5.有的社会意识不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答案:错误。
解析: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6.社会意识总是和社会存在的变化和发展不同步。 
答案:错误。
解析: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7.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相互依赖。 
答案:错误。
解析: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不依赖于社会意识。
8.社会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 
答案:错误。
解析:社会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9.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就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
答案:错误。
解析: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10.社会意识可以脱离社会存在。
答案:错误。
解析: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不能脱离社会存在。
11.社会意识是一种变革社会存在的物质力量。
答案:错误。
解析:社会意识是一种精神力量,通过社会实践可以转变为变革社会存在的物质力量
12.社会意识能否推动社会发展取决于是否反映社会存在。
答案:错误。
解析:社会意识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能否推动社会发展取决于社会意识是否正确地反映社会存在。
1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相互融合,没有确定的界限。
答案:错误。
解析: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二者有确定的界限。
14.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始终是不可分割的。
答案:错误。
解析: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不能离开社会存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