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导言课 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2-2023学年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导言课 课件

资源简介

(共22张PPT)
七年级历史导言课
欢迎进入历史课堂
新课导入
说一说:谈谈在你心目中历史是什么?
一、历史是什么?
基本含义:历史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研究和诠释。
过去的
经历过的
史实
记录也
历史

故事
history=hi+story
二、为什么学历史?
一则让人笑不出来的笑话
历史课上,老师在讲《火烧圆明园》一课,小明一直在打瞌睡,老师便课堂提问:“小明,圆明园是谁烧的,”小明吓得睡意全无,惊慌答道:“不是我烧的!”
次日家访,老师说起此事:“我问小明,圆明园是谁烧的?他居然说不是他烧的!”这时,小明的妈妈急忙答道:“我家小明一向老实,他说不是他烧的,就一定不是他烧的!”
小明的爸爸是个本地著名的企业家,站了起来,满脸不高兴地说道:“烧就烧了,多少钱赔就是了。”
二、为什么学历史?
“如果一门学科是学生必修的,那么人们便认为它对于学生或社会是重要的,希望这门学科学得更好,更充分些,而不愿学得较差。”
————美国教育家卢布姆
1.历史学科是中考、高考必考科目
二、为什么学历史?
2.学古知今,明白何为中国人
当触摸了过去的苦难,才能理解今日之辉煌!
国家的荣光值得我们骄傲分享,
但民族的苦难更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去铭记与担当!
二、为什么学历史?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读史使人明智
3.学习历史可以以史为鉴、使人明智
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所以说,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
——习近平
二、为什么学历史?
4.学习历史人物的优秀品质,传承民族精神
三、初中历史学什么?
初中历史课学习内容
七上——中国古代史
七下——中国古代史
八上——中国近代史
八下——中国现代史
九上——世界史
九下——世界史
三、初中历史学什么?
七年级上册要完成四个单元的学习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
中国境内的人类活动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
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和巩固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三、初中历史学什么?
朝代顺序我知道!
三皇五帝始 尧舜禹相传
夏商与西周 东周分两段
春秋与战国 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 两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 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 王朝至此完
本学期学习涉及到的朝代
四、怎么学历史?
历史书籍
考古资料
参观
博物馆
影视节目
课堂学习、他人口述历史、收藏文物……
四、怎么学历史?
历史学习的三核心六要素
对于历史的态度:了解、理解、换位思考
背景
人物
时间
地点
经过
结果
(影响)
A

B

C

四、怎么学历史?
方法建议:
1)读:带着问题通读教材,由厚到薄,不留死角
2)听:先预习,把问题记下来,然后上课有针对性地听
3)写:做好课堂笔记
4)讲:上课认真思考、集中探讨、大胆发言
6)温:课后认真复习,按质按量完成作业
①序号化(一/1/(1)/①)
②标注关键词
③考点下划简单直线,大段文字可以用括号
④在相应位置补充拓展知识
四、怎么学历史?
教材内容
课件展示
方法二:抄写笔记
方法一:教材标注
1、发现地点:
一、
2、距今年代:
五、历史基础知识入门
历史纪年方法(常见的)简介
帝号纪年法:如周平王元年等;
年号纪年法:如天宝元年、顺治十年等;
干支纪年法:如甲午、辛丑、辛亥等;
民国纪年法:如民国元年等;
公元纪年法:以传说中耶稣诞生的那一年为公元元年,在这一年以前的叫公元前 年,在这一年以后的叫公元 年。(罗马最早使用)。
五、历史基础知识入门
每10年叫做一个“年代”,每100年叫做一个“世纪”(如2001年到2100年叫二十一世纪)。习惯上每个世纪头20年叫某世纪初,最后10年又叫某世纪末。
公元纪年法
五、历史基础知识入门
公元纪年法
世纪(每100年是一个世纪)
公元 1年——— 99年 公元 1世纪
100年——— 199年 公元 2世纪
900年——— 999年 公元 10世纪
1000年———1099年 公元 11世纪
1900年———1999年 公元 20世纪
2000年———2099年 公元 21世纪
六、招聘信息
招聘启事
职位:历史科代表
职责:检查、收发历史作业
福利:尽情期待
要求:有责任心、学习态度端正
七、历史课堂要求
课堂要求:
课堂纪律:
坐姿端正、笔不离手、积极发言、不讲小话、不能睡觉、不能开小差
温馨提示:
看小说、玩游戏机或魔方(没收不还),睡觉讲小话者一经发现上台表演才艺(唱歌、讲故事)
八、课后作业
1、预习第1课,了解我国境内的最早人类元谋人;
了解北京人的发现、北京人的特征等基础知识,
思考北京人发现的科学意义;知道山顶洞人及其特征。
2、完成课本第6页课后活动习题。
同学们,下节课再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