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08课 列夫·托尔斯泰【课内知识点总结】一、字音1.颊【jiá】:脸的两侧。2.黝黑【yǒu hēi】:皮肤暴露在太阳光下而晒成的青黑色。3.粗糙【cū cāo】:指粗笨拙劣;草率马虎。4.崎岖【qí qū】:山路不平。5.平庸【píng yōng】:寻常;凡庸;不高明。6.滞留【zhì liú】:停留不动。7.愚钝【yú dùn】:愚笨迟钝。8.器宇【qì yǔ】:度量;胸怀。气概,风度,仪表。9.蒙昧【méng mèi】:指昏昧;愚昧。10.酒肆【jiǔ sì】:酒店。11.缰绳【jiāng shéng】:指扎住马上唇的一圈绳索或皮带、附带交织而成的手柄,作为控制装置。12.轩昂【xuān áng】:形容精神饱满,气度不凡,也指身材高大。13.胆怯【dǎn qiè】:形容某人非常害怕,有时也形容畏畏缩缩,不敢向前去是一种心理活动。14.藏污纳垢【cáng wū nà gòu】:污、垢:肮脏的东西。比喻隐藏或包容坏人坏事。 15.鹤立鸡群【hè lì jī qún】:像鹤站在鸡群中一样。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 16.正襟危坐【zhèng jīn wēi zuò】:整一整衣服,端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17.诚惶诚恐【chéng huáng chéng kǒng】:非常小心谨慎以至达到害怕不安的程度。 18.入木三分【rù mù sān fēn】:形容书法笔力遒劲,也比喻见解、议论深刻、确切。【易错读音】脸颊(jiá) 黝黑(yǒu) 粗糙(cāo) 滞留(zhì) 酒肆(sì) 缰绳(jiāng)一绺(liǔ) 禁锢(gù) 敦实(dūn) 犀利(xī) 锃亮(zèng)粲然(càn)颔首(hàn) 甲胄(zhòu) 盎然(àng)二、字形【易错字词】平庸 愚钝 蒙昧 胆怯 藏污纳垢 鹤立鸡群 正襟危坐诚惶诚恐 粗制滥造 平淡无奇 无可置疑 麻木不仁 广袤无垠三、文学常识1、课文说明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家、思想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也创作了大量的童话。其作品深刻地展现了俄国剧烈的社会变动。列夫·托尔斯泰是现实主义的顶峰作家之一,在世界文学中也有其巨大影响。在文学创作和社会活动中,他提出了“托尔斯泰主义”,对很多政治运动有着深刻影响。列宁评价他是“俄国革命的镜子”,是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2、作者简介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曾获诺贝尔文学奖,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杰出的中篇小说家之一。作品有小说《最初的经历》《混乱的感觉》《人的命运转折点》等,回忆录有《昨日的世界》,传记《异端的权利》《三作家》《罗曼·罗兰》等。3、文体知识传记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根据各种书面的、口述的回忆、调查等相关材料,加以选择性地编排、描写与说明而成。传记和历史关系密切,某些写作年代久远的传记常被人们当史料看待。一般由他人记述,亦有自述生平者,称“自传”。传记大体分两大类: 一类是以记述翔实史实为主的史传或一般纪传文字;另一类属文学范围,以史实为根据,但不排斥某些想象性的描述。传记一般不虚构,纪实性是传记的基本要求。可细分为一般的传记、自传、评传、人物小传、人物特写、回忆录、年谱、小说化的传记等等。4、课文背景本文节选自《三作家》。1928年茨威格访问俄国,正值列夫·托尔斯泰100周年诞辰。他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拜访了托尔斯泰的故居和坟墓。他领会到托尔斯泰的出类拔萃,也领会到托尔斯泰超越自身、超越了人类一切平庸的伟大,并将其坟墓称为世间最美的坟墓,回国后,他写成了传记《三作家》,其一即为《列夫·托尔斯泰》。【主题识记】本文是一幅托尔斯泰的“肖像画”,作者不仅为我们展现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更为我们揭示了托尔斯奉深邃的精神世界,字里行间洋溢着对托尔斯泰的无限崇敬和赞美之情。四、重点讲解课文重点句子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赏析】比喻、夸张: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托尔斯泰的皮肤既没有光泽,又非常粗糙的特点。课文重点句子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赏析】比喻:把托尔斯泰目光的敏锐、犀利表现得极为生动形象。五、课文赏析本文通过大量的比喻和夸张,描绘了列夫·托尔斯泰的肖像,为读者展现了托尔斯泰平凡而又独特的外貌特征。作者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写他平庸的外表,反衬他灵魂的高贵。同时也为我们揭示出托尔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从而表达出对他的崇敬和赞美。六、文章结构第一部分(①-⑤):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第二部分(⑥-⑨):描写托尔斯泰非同寻常的眼睛。七、夯实基础1.“直到生命的最后十年……俊秀之光才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 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本题运用句子含义理解“三抓一联系”法。将晚年托尔斯泰面部表情的变化形象地说成“悲凉之地解冻”, 揭示了他内心世界的巨大转变,事实上,托尔斯泰到晚年实现了他世界观的转变,坚定地站在农民的立场上,对富裕阶级的生活及土地私有制表示强烈的否定,对国家和教会进行猛烈的抨击。他反对暴力革命,宣扬基督教的博爱和自我修身,主张从宗 教、伦理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办法。联系上文,可以说他此时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2. “所以说,托尔斯泰并没有自己独特的面相,他拥有一张俄国普通大众的脸,因为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这句话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这句话是对上文托尔斯泰外貌描写的总结、升华。托尔斯泰相貌平平,拥有一张俄国普通大众的脸,他出生在贵族家庭,却心系平民,已经和俄国人民融为一体了,是俄国人民的杰出代表。表达了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喜爱与敬佩之情。3.第4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托尔斯泰的普通平凡?目的是什么?本题运用“定向—分析—归纳”法。从穿戴、职业、社会角色三方面来写托尔斯泰的普通平凡。意在表明托尔斯泰属于俄国普通大众,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揭示出这一点,也就是揭示出托尔斯泰的人生追求和心路历程。4.“这位客人不无尴尬地抬起眼皮直勾勾地打量着主人的脸。”这句话生动描写了来访者的心理、神态,有怎样的作用?本题运用侧面描写作用分析法。生动描写来访者亲眼见到托尔斯泰时的心理、神态,突出来访者的失望,侧面写出托尔斯泰容貌的平常,为下文的“扬”蓄势。5.第6段作者浓墨重彩地描绘托尔斯泰的目光目的是什么?“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作者运用明喻和夸张来描绘托翁的目光是为了体现其目光的敏锐与犀利,具有准确而深刻的洞察力。6.“托尔斯泰这对眼睛有一百只眼珠。”这段结尾句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引用。本段引用高尔基的话作结,干脆有 力,含蓄隽永,夸张的修辞很好地表现了托尔斯泰眼睛的观察力、敏锐性和丰富性。7. 第8段“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这句话写出了作为思想家和艺术家的托尔 斯泰的文学创作来自于他对社会生活、人间世态的观察、研究,同时他又用艺术巨笔把它们准确地表现出来。展示了时代的本质和要求。8. “它们可以照耀在精神世界的最高处,同样也可以成功地把探照灯光射进最阴暗的灵魂深处。”句中的“精神世界的最高处”和“最阴暗的灵魂深处”各指什么?表明托尔斯泰具有敏锐的观察力。“精神世界的最高处”指人性真善美的至高精神境界,“最阴暗的灵魂深处”指人性假恶丑的最肮脏境地。9.第9段为什么说他缺少“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正是因为这双眼睛看社会太透彻,他才对所处的社会充满了失望,而他却无法从这种社会中解脱出来,从而缺少了属于自己的幸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