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9.4 全民守法 教学设计-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9.4 全民守法 教学设计-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资源简介

9.4.《全民守法》教学设计
课时安排
本框建议1课时。
基本思路:
全民守法和法治社会有一点相似,都强调对法律的普遍信仰和尊重。但后者更多的是从国家政府层面来讲,比如政府的普法,法律服务体系、矛盾调解机制等。而全民守法则强调从公民的角度,如果讲普法,也是立足于提高全民的法治意识,提高人民群众运用法律行使权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调发自内心的道德、规则、契约意识。所以本框的案例主要是从一些看起来不可理喻、实际上意义非凡的案例入手,比如一元官司和人脸识别第一案。这些案例的主人公都普遍信仰和遵守法律,能够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又遵守自己的义务。能够很好的体现全民守法的含义、特征和要求。
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推进全民守法的具体举措;
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体会人们在法治国家中的美好生活,明确全民守法的意义,增强一会儿中国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法治意识∶理解全民守法要求公民依法行使权利、依法履行义务,依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树立法治意识和法治思维。
公共参与∶自觉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坚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信念。
教学过程
本框设计可分为两个议题:
议题一:为一元打官司值吗?
教师导入课堂:“这是无数个重新定义“倔强”的故事之一:为讨要78.2元,男子跟看守所打了4年官司。2022年3月29日他终于收到看守所的补偿款78.2元。”,随后播放视频素材《打了4年官司,只为78.2元》并互动:是不是觉得不可思议?更不可思议的是一元官司,还不此一例:展示多起一元官司案例,设置具体议题1:
议一议:
为了78.2元打4年官司,甚至为了1元不惜打官司,值吗?为什么?
视频中的男子行为给我们什么启示?
给出议学提示1:阅读教材P107页,熟悉全民守法的意义和内涵,然后得出结论:值!
总结全民守法的含义、重要性或意义:
有利于推进全民守法,让所有社会成员普遍尊重和信仰法律,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
——全国民法的内涵
有利于建设法治中国(社会)
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
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全国民法的意义
我们来复盘男子4年打官司过程:
先向永嘉县信访部门上访进行反映
不予受理后4年内多次向永嘉县人民法院、浙江省高院提起民事诉讼、行政诉讼,要求依法赔偿被永嘉县看守所无端扣除的78.2元
在浙江省高院的调解下,男子和永嘉县看守所达成和解,由看守所出具《申诉人撤诉原由证明》而撤诉
永嘉县向男子出具证明并赔偿78.2元,维权成功。
设置具体议题2:议一议:视频中的男子行为给我们什么启示?
给出议学提示2:阅读教材P107页全民守法的特征,概括男子维权的行为举措,我们可从中借鉴什么?
举措:
通过法律行使了自己的权利
没有滥用权利,依法履行自己的义务
接受浙江高院诉讼调解,达成和解,依法维护了自己的正当权益……
总结全民守法的特征:
全民守法要求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维护自己正当权益
议题二:如何推进全民守法?
你知道吗,这样死磕打官司的人竟然推动了新时代法治进程:
2022年1月22日,在1.2亿张网民选票见证下,“新时代推动法治进程2021年度十大案件”评选结果揭晓:侵害英烈名誉荣誉刑事第一案,百香果女童被害案,民法典“自甘风险”适用第一案,人脸识别第一案……等列入其中。案评词说:十大案件回应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新要求新期待,恪守法治精神,符合人民群众朴素正义观,体现了国法天理人情的有机统一。
播放《中国人脸识别第一案》,抛出议题:
视频和材料给推进全民守法有何启示?
给出议学提示:
阅读教材P108页,结合材料得出可能的启示:
十大案件评选有1.2亿网民参与,又经过电视转播,起到了良好的普法效果,引导民众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
人脸识别第一案告诉我们每个人都要投身依法治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觉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同时警示动物园和我们都要有规则意识、弘扬公序良俗,自觉履行法定义务,承担社会责任……
带领学生从中总结应对举措,这里和全民守法的特征一一对应,便于学生捋清前后的知识内在逻辑:
着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开展普法宣传、树立法治理念,引导全民守法、懂法、用法。——使全民普遍尊重和信仰法律
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尊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自觉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依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弘扬传统文化、倡导契约精神,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自觉依法行使权利、自觉依法履行义务
总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