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穷人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4 穷人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第4单元 14 穷人-2021-2022学年六年级上册部编版
《穷人》教学设计
【课标内容】
1.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2.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
【教材简析】
《穷人》这篇小说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篇短篇小说。它真实地反映了俄国历史上阶级矛盾空前激化的时期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和他们的高尚品德。课文记叙了在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与渔夫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下渔民的悲惨生活, 赞美了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课文在写作上特色鲜明,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心理、对话的描写,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学习本文,重点是从环境和人物的心理、对话描写中体会人物的美好心灵。
【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小说这个体裁,对小说的表达手法不太熟悉,需要在课堂上着重讲解。另外,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及已有知识经验分析,学生对于《穷人》这篇小说的写作背景并不了解,而对于当时沙皇时代黑暗社会制度的认识,是理解本文的基础,也是关键。因而,在学习本课时,必须让学生在课下查找资料,对这些有所了解,以有助于对文中人物高尚品质的真切感悟。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2.学习作者通过环境描写和人物对话、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桑娜和渔夫的美好心灵;分析桑娜的矛盾心理, 体会桑娜的善良。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通过对环境和人物的言行、心理的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穷人》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文章,反映的是旧俄时代百姓的悲惨生活和穷人的善良。文章的细节描写以及多种方式的人物心理活动描写,尤其感人之深,本设计对此给予了特别关注,试图通过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场景,抓住感人的细节反复读书,体会人物内心世界,激发起对穷人及其美德的敬意。
【教学课时】
《穷人》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课,回顾小说三要素。
同学们,大家看这张照片,这位老者的名字叫列夫 托尔斯泰,提起他,就想起了我们正在学习的小说《穷人》。《穷人》是列夫 托尔斯泰的一篇小说,本单元的三篇文章均为小说体裁。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小说的三要素:环境、情节、人物(课件出示)。那现在,我们就再次走进小说《穷人》,透过俄国大文豪列夫 托尔斯泰的笔端,去探知穷人夫妇身上的人性之美。
二、读环境描写,知桑娜一家的“贫”
1.同学们,课文题目为《穷人》,通过上一节的学习,你已了解了本文中的穷人都有谁:
(板书)桑娜 渔夫 西蒙
2.描写“穷人”,可文中并没有出现一个“穷”字,你是从哪些环境描写感知到他们的“穷”呢?请你默读课文1—7自然段,画出相关的句子,圈出关键词,一会儿我们交流。 (课件出示读书要求,学生默读、思考、圈画)
3.班级交流:学生讨论交流所标画语句。
出示语段:让我们来看第一自然段的环境描写,思考:
1.初读环境描写,并说出你从哪些字词中体会到桑娜家庭的贫穷。(学生读文中语句感悟)
2.这是一段环境描写,我们从他们的居住环境、衣食方面感受到了他们穷,这说明他们的物质穷。(板书物质穷)我们再来读一读这几句话,你还能读出什么?
(1)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
(小屋里的温暖而舒适,写出了桑娜的勤劳。环境的恶劣,以及桑娜对生活的热爱。)
(2)桑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感到心惊肉跳。
(渔夫的艰辛和桑娜关心渔夫的心理。)
3.哪个词语你感受到了她对渔夫的关心?
(心惊肉跳,写出了桑娜对渔夫的关心。)
4.这可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听到狂风的怒吼和波涛的轰鸣,桑娜感到心惊肉跳,非常担心丈夫的安危。读到现在,你感觉这是一个怎样的桑娜?用简洁的词语来概括。
(勤劳、爱家人、爱生活)(板书:勤劳)
师小结:你看这样环境的描写,把桑娜一家的贫穷展现了出来,也让我们体会到桑娜一家作出收养西蒙家的两个孩子的决定,是多么的艰难。现在,就让我们走进桑娜细腻的内心世界,去探寻她那矛盾而坚定的内心。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的教学,紧扣一个“穷”字,引导学生进行两个轮回的读和悟,第一轮回主要以先默读后交流的方式,反馈读书效果,旨在发现学生思想的火花;第二轮回主要以先自读后朗读的方式,反馈读书效果,旨在促成学生的情感投入,从读中感悟桑娜这一人物形象。这样,力图做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关注学生阅读的个性化、体验的独特性。
(二)抓心理描写,探桑娜内心的“善 ”
1.情境带入,找出心理描写,体会桑娜的矛盾。
(1)桑娜的心系着海浪中的丈夫,系着熟睡中的孩子,还系着邻居西蒙。她去探望生病的西蒙,却发现西蒙已经死了。她抱回了西蒙的两个孩子。她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抱回孩子后,桑娜内心的感受是什么?你能用文中一个词来形容吗?
(忐忑不安)
(2)文中就有这样一段桑娜忐忑不安的心理描写。找找,看能不能找到?
你是怎么理解忐忑不安的?能不能用忐忑不安说一句话?
(3)那么,此时,文中的桑娜为什么又是心神不宁呢?我们来读一读这一段心理描写:
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些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了?……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这一段心理活动描写,把桑娜内心的忐忑描绘得淋漓尽致。读这一段心理描写,你联想到了哪些词语?
(矛盾 害怕 担心—)
(4)大家谈论:哪些现实的原因让她忐忑不安?
(桑娜想到了自己早出晚归的丈夫,他那么辛苦,如今又加两个孩子,他能受得了吗? 桑娜害怕丈夫会打她,因为她的做法太疯狂了。桑娜既爱丈夫,又不想看着西蒙的孩子不管,她很矛盾。)
(5)指导朗读:桑娜的心潮就如屋外的海一样“汹涌澎湃”,她为自己的这种做法感到“心惊肉跳”。她是那样“忐忑不安”。你能试着读出桑娜这种复杂的感情吗?
(学生个人赛读)
师小结:纠结、忐忑、不安,所有的感受纠缠在一起,桑娜此时的内心是纠结的,她既为丈夫担忧,又想救助西蒙的两个孩子。桑娜的内心是多么的矛盾呀!
2.再读心理描写,感受桑娜的坚定。
(1)孩子们,桑娜的内心只有矛盾吗?对于收养西蒙家两个孩子的事,她最终的决定是什么?
(收养,而且态度很坚决)
(2)你从哪里读懂了她的态度很坚决?再读读8—11自然段,你一定能够读出桑娜不一样的内心。她桑娜内心矛盾,又为什么会坚定呢?我们来读读这两句话:
出示:她的心跳得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3)同学们读出了桑娜内心对收养孩子的坚定,想一想,桑娜家里这么穷,是什么促使她做出了这样的决定?
(因为桑娜内心是善良的,她的善良会驱使着她去收养并抚养这两个孩子。)
(4)指导朗读:此刻,桑娜就是这样的矛盾,就是这样的坚定,我们一起读一读这两句话。(学生再读再体会)
孩子们,读着读着,我们心中桑娜不但勤劳,而且善良的形象渐渐地更清晰了。这个母亲,不但爱自己的孩子,她还爱别人的孩子,这位母亲如此的贫穷,却又如此的——善良,如此的——高尚,如此的——无私,如此的——伟大。
(板书:善良)
小结:孩子们,环境描写映照人物内心,心理描写直击人物内心。这正是托尔斯泰表达的秘密。作者成功的心理描写使情节更为曲折,人物形象更为生动,从而为全文增添了更加鲜明的艺术魅力。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涉及课文的篇幅比较长,采用了“红线串珠”的导读方法,紧扣桑娜这一中心人物,又紧扣抱回西蒙遗孤的心理活动,引导学生通过找、悟、议、诵,来理解课文语句,体会人物特点,旨在避免逐句感悟、逐词挖掘可能导致的严重费时、冲淡学生阅读兴趣的现象。
(三)品夫妇对话,彰显人性之美
1.我们默读12—27自然段渔夫夫妇的对话,边读边思考:渔夫的哪一句话给你留下来了深刻的印象?
(读渔夫说的话)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了来。”
2.这里有个词很感人,哪个词呢?(熬)你怎样理解呢?如果换一个词,你会用哪个?
(挺、撑)
3.从“挺、撑、熬”这三个词,你觉得哪一个更好,为什么?你从“熬”中读懂了什么?
(渔夫有一颗金子般的心。宁可自己苦点,也要把孩子抱过来。)
4.师:将来会更苦,但他宁可以后苦点,也要这么做,做这个决定难啊,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5.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假如此刻你是渔夫,你会想些什么?
师小结:渔夫和桑娜想到一块了,用一个词来说是:(心心相印、心心相通、心有灵犀。)
尽管渔夫想到了自己的困难,但他几乎是毫不犹豫地收养这两个孩子。他和桑娜一样,宁愿______,也_________。
他们是一对有爱心、善良的夫妇。
6.此刻,你再来看文章第一段中对桑娜家环境描写的这一句话:
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
现在,你怎么理解这个温暖?给你带温暖的除了屋里的炉火,还有什么?
(桑娜夫妇的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邻居的高尚品质。)
体会写法,拓展延伸
文题是“穷人”,可文中没有一个穷字,它的环境描写却让我们感受到了穷人的贫困和艰辛,这是物质的贫穷;(板书:物质贫穷)同样,全文没有一句赞美的话,人物精彩的心理活动和对话,却让我们被桑娜夫妇的淳朴善良所感动,这是精神的富有。(板书:精神富有)它凸显了桑娜夫妇的人性之美,这就是列夫.托尔斯泰文字的无穷魅力。
(课件出示)托尔斯泰说:爱和善就是真实的幸福,而且是世界上真实存在和唯一可能的幸福。现在,让我们为桑娜一家九口祈祷,为他们祝福好人一生平安!(播放歌曲《好人一生平安》)
【板书设计】
穷人
桑娜 渔夫
勤劳 善良
(物质贫穷 精神富有)
【教学反思】
《穷人》是俄国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小说,文章相对篇幅较长,细节描写很有特色。因此,本课设计注意以“环境做铺垫、心理活动显品质、人物对话彰人性”为主线,进行“板块式”教学,既确保了对人物品质的深刻体悟,又串起了全文的内容。
学习本文,我抓住小说的三大要素,重点是引导学生从环境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对话中体会穷人的美好品质。在教学中,我努力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我让学生自说、自读、自评,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说出感受,读出感受。例如在教学桑娜抱回孩子后等待丈夫的这部分内容时,我先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说出桑娜此刻“忐忑不安”的心理。从而明白,正是桑娜这看似矛盾实则坚定的内心世界,体现了她善良、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质。
教学中,学生能与老师积极互动,课堂气氛活跃,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参与率比较高,课堂收效明显。最值得欣慰的是,在引导学生想象“桑娜抱回孩子时的想法”这一环节时,学生思维很活跃,能在老师的引导下猜测桑娜当时纠结而又坚定的矛盾内心活动。因此,我深深地感到:只要教师提问开放灵活,学生在课堂上就会有精彩的智慧生成。
教研员点评: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实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这就要求我们在极普通的语言文字中捕捉作者的思想倾向,在看似客观的文字中提炼出潜在的观点。这节课杨克真老师就是通过以抓重点词句为契机,以揣摩主要人物桑娜的心理变化为主线来感受人物的品质。整堂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在有疑处释疑,在无疑处设疑。
细读文本,寻找文本中的“疑点”,凡有疑处正是文本语言及其承载的资料、情感、思想富有张力的地方, 在那里挖掘必定会硕果累累。本节课杨老师紧扣了桑娜的心理活动,抓住“忐忑不安” 一词让学生对文本进行初读,在初读之下,学生读出了“疑点”——描述桑娜的心理活动的语序是混乱的。由此引导学生对这几句话进行解读,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并从中读懂了桑娜的忐忑不安,而正是这种忐忑不安的矛盾心理衬托出主人公善良、淳朴的品质。
揣摩人物对话,触摸人物心灵。
言由心生,人物的语言是其内在思想品格的外在表现。《穷人》这一课中渔夫与桑娜的对话个性鲜明,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人物的真情实感,如渔夫的话显示出他爽直、乐于助人的品质。而桑娜则留意应对,说话断断续续,反映了她紧张、不安的内心,同时也表现出她热爱丈夫、同情西蒙的善良品质。在教学过程中杨老师通过分析桑娜与丈夫的对话,并通过让学生揣摩两次沉默的原因,从而带领学生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针对人物的对话描写要先让学生自己试试怎样读才能读好,再分角色朗读,读出人物的真情。这样学生透过揣摩人物的对话触摸到文中人物的心灵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