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测试卷(word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测试卷(word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期中测试卷
.一、基础(24分)
1.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10分)
(1)夕阳西下,□□□□□□。(马致远《天净沙·秋思》(1分)
(2)□□□□□,□□□□□。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2分)
(3)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诗句,寓情于景,渲染了哀伤愁恻的气氛,奠定了全诗凄凉、伤感的情感基调。(2分)
(4)□□□□□□,不亦君子乎?(《论语)十二章》)(1分)
(5)请把王湾的《次北固山下》默写完整。(4分)
□□□□□□,□□□□□□。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4分)
(1)她 qIao cui( )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2)pai huai( )了一会子,窗外雷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
(3)那种清冷是柔和的,没有北风那样 duo duo bi ren( )。
(4)当时的我,经过数个星期的愤怒苦恼,已经 pi juan bu kan( )了。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春雨绵绵、夏日炎炎、秋高气爽、冬雪纷飞,四季美景在文人墨客笔下总能流转出别样的风韵。
B.风吹过树林发出哗啦啦的响声,清脆的鸟鸣、昆虫的吟唱应和着,交织成一篇属于大自然的美丽乐章。
C.在人迹罕至的密林深处,奇异的原始森林风光令人心神荡漾。
D.当今社会,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工作岗位将被油然而生的机器人取代。
4.下列句子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五四”的火炬传到当代青年的手中,如何照亮和点燃自己的青春,是每个当代青年都要面对和思考的问题。(将“照亮”和“点燃”互换位置)
B.如何将短视频与以5G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成为主流媒体新闻从业者创作优质短视频。(在句末加上“的方向”)
C.广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将“首批”移至“公布的”后)
D.近年来,面对国内手机市场严重滞销的不利形势,OPPO集团恪守创新的宗旨,在竞争中取得了优势。(删去“市场”)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4分)
汉字作为中华民族一直使用的文字,从甲骨文开始,发展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现今世界上硕果仅存的古老表意文字。汉字从最初有极强图画意味的象形文字,发展到如今以方块为主要特征的表意文字,其形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汉字形体的演变,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甲骨文和金文,图画性强;第二阶段以小篆为代表,结构固定,线条性强;第三阶段就是今文字,以楷书为代表,字体呈方形,以笔画代替线条,符号性强。
(1)请从上述材料中概括出两条关于汉字的关键信息,每条不超过20个字。(2分)
.
(2)根据材料内容,以“汉字”为描述对象,用上一种修辞方法,写一句话。(2分)
.
二、阅读(46分)
(一)(10分)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笺疏》)
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3分)
(1)陈太丘与友期行( )
(2)元方时年七岁( )
(3)相委而去( )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
(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
8.友人由“怒”转“惭”,又“下车引之”说明了什么?(3分)
.
(二)(9分)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问③,古人与稽④,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⑤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子羔、原宪⑥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⑦,必有忠信如丘⑧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⑨乎
(选自《顾亭林文集》)
【注释】①孤陋:片面、浅陋。②资:盘缠。③审问:详细考究。④古人与稽:(将自己的思想)与古人的思想相合。稽:相合,一致。⑤庶几:差不多。⑥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⑦邑:人聚居的地方。⑧丘:孔子。⑨勉:勤勉,努力。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则习染而不自觉/学而时习之
B.若既不出户/未若柳絮因风起
C.则是面墙之士/面不改色
D.终无济于天下/于我如浮云
10.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
11.结合选文,说说作者认为“为学”应该做到哪几点。(3分)
.
.
(三)(10分)
乡土的篱笆
钱国宏
①几十年的城市生活,让我早已习惯了喧嚣与浮躁。前几日回老家,看到村南有一段篱笆,拱着身后的家园,悠闲恬静。于是,关于篱笆的记忆便倏地返青了……
②小时候,走在村里,随处可见簇新晶亮、泛着金光的篱笆……农家为了阻挡春日的大风、夏日的飞沙、秋日的寒霜和冬日的冰雪,以及村中闲游的畜禽,便用秫◎秆沿着院子四周夹成一圈“障子”。在乡下,篱笆通常被称作“障子”。
③夹“障子”大都就地取材。高粱收割后,选出粗壮、笔挺的高粱秆,晒干,搡去叶子,再用柔软的柳条缀上“腰”,秫秆们就连成一片篱笆了。沿院落四周刨一溜儿半尺深的沟,将秫秆下坑埋好、踩实,篱笆就算是夹成了。篱笆虽比不上土墙、砖墙结实,但也有它的好处:透光、通风。有了阳光,小院便有了生气;有了清风,小院便添了人气。早晨,刚出窝的芦花鸡们任凭主人呵斥追撵,就是不肯离院,一个个悠闲地在篱笆边踱着方步。中午,火辣辣的太阳早把大门外疯长的青麻绿草晒卷了叶,而篱笆上的倭瓜花、芸豆花和葫芦花,却在阴影里开得正盛,吸引着一批又一批蜂蝶纷至沓来——它们把灼热的日子剪成一行行五彩斑斓的诗!大人孩子将饭桌摆在倭瓜架下,沐浴着障间吹进的一丝丝凉风,嘴里再嚼些黃瓜蘸鸡蛋酱,耳畔再听着脍炙人口的评书,那真叫一个“爽”,真叫一个“静”,有声胜无声,心静胜境静!农家人醉心的就是这种安谧祥和的田园情境!晚上,四面蛙声鼎沸,习习微风中飘来了障边花草的幽香,如一曲莫扎特的小夜曲,又像情人在柳丝下喁喁絮语,轻轻的、柔柔的、甜甜的,醉了篱笆边静坐吸烟的汉子……
④篱笆不挑地不挑人,在哪儿安家,就在哪儿站成长城。篱笆邀来阳光和清风,也邀来了各种青葱的植物。因为有了可攀援之处,牵牛花、露水豆都早早地赶了来,在夏日里将稚嫩的枝蔓偷偷地攀上篱笆;家庭主妇们喜欢在篱笆边种些季季草、细粉莲、芍药、美人蕉等花卉。花开时节,篱笆内外花香如浪,潮起潮涌,姹紫嫣红,缤纷绚丽,令人流连忘返。各种鲜艳欲滴的喇叭花,朝着四面八方吹着欢快的民乐,像娶亲的队伍一样浩浩荡荡,沿着乡间的小路绵延不绝地蜂拥而来……目睹那一片千红万紫,油然让人觉得大自然中充满了蓬勃而旺盛的生命,那洋溢着缤纷色彩的生命简直天下无敌、无可阻挡!人们徜徉于这风景秀丽的田园里,沉醉的乡心,浓酽③的乡思,融化在这枝疏叶柔的婵娟风姿里。
⑤“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乡村篱笆朴素而高雅,她似一位闲适的遁世者,旷达拙朴,晨迎朝霞,暮送斜阳,应验了郑板桥“一片绿阴如洗,护竹何劳荆杞,仍将竹作笆篱,求人不如求己”的浑然忘我情怀和傲骨。乡村篱笆没有高山大川之雄奇,却有馥郁淳厚、醉人心脾的温暖和亲切。她以诗意的笔调和散文的形式,凸现了农人的本真淳厚、平淡超然,极富人生智慧和审美智慧的生命存在。我有这样的感觉:每次欣赏篱笆上植物们的绿芽萌动,都会有一种纯净的欢欣和原始的激动在胸襟里脉动、奔涌、狂舞;每次走近篱笆,都是对心灵的一次慰藉,更是一次精神上的立体按摩……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链接
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儿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选自老舍《济南的冬天》)
【注释】①秫(shu):高粱。②喁喁(yuyu):形容说话的声音。③酽(yan):(汁液)浓;味厚。
12.下面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一户人家、一方篱笆、一畦菜地,读罢全文我们能看到一幅作者为我们描绘的风景秀丽的田园画。
B.文章第③段画横线的句子,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了夏夜篱笆边蛙声鼎沸、花草送香的热闹景象。
C.选文第④段加点词语“融化”,在这里指浓浓的化不开的乡思在风景秀丽的田园里化解了,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D篱笆代表了本真淳厚的乡村生活,作者沉浸其中,精神上变得沉静超然,觉得自己的身心得到全方位的净化,找到了精神的归宿。
13.选文主要写了乡土篱笆的四个特点,请你概括完整。(3分)
就地取材、① 、② 、③
14.本文第⑤段画波浪线的句子和上面的链接材料,在写法上有何相同点?又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分)
乡村篱笆没有高山大川之雄奇,却有馥郁淳厚、醉人心脾的温暖和亲切。她以诗意的笔调和散文的形式,凸现了农人的本真淳厚、平淡超然,极富人生智慧和审美智慧的生命存在。
.
.
(四)(17分)
有唐米的七月
权蓉
①记得那是在一个月光明亮的夜晚,我看着一帮陌生的小孩子推推搡搡地在院子里互相踩影子玩。突然有一个稍大一点儿的孩子愣住了,接着“啊”地一声跑了,然后孩子们全都扭头看向那个大孩子看过的方向,跟着一个接一个地跑掉了。
②那是暑假里我被送去姑姑家借住的第一天,还不太清楚那些一起玩儿的孩子跑掉的缘由。但是就是因为来不及跑掉,我才认识了唐米。他走到我面前,问我怎么不跑。我说:“为什么要跑?”他说:“大人没有告诉你,遇到我就要躲得远远的吗?”我老实地摇头:“没有人告诉过我。”
③爸妈开的店生意不好,资金紧张,将雇的厨师、跑堂的人都辞退了,所有的事情都是亲自上阵。他们没有明确告诉过我这些,只是对我说放暑假了,让我去姑姑家住。那一年我9岁,已经隐约知道这是为生计所迫。
④唐米比我到乡下的时间长一些,我去的那天,他已经待了快两个月了。唐米有先天性心脏病,一不小心就喘不上气,人也瘦小,脸色青紫,被寄养到乡下来是因为他的爸妈出国挣钱去了,等攒够钱了回来给他做手术。
院子里的小孩都得到过大人们的嘱咐,不要和唐米打闹。到了小孩这里,就直接简化成:不要和唐米玩。我也是外来的小孩,或许因为我是一个安静的小女生,抑或因为我喜欢听故事,反正,我成了唐米的朋友。
⑤我之前也来过姑姑家,是来做客的,没过几天就回去了,所以对于我来说,来这里就是体验新鲜生动的乡村生活的。而来此寄住之后,我害怕天黑后空寂的深山,害怕夜里各种鸣叫的虫到我枕边,害怕爸妈把我拋诸脑后,不再接我回去……这些,我不能讲给院子里的小孩子们听,他们会嘲笑我,我便只能讲给唐米听。我们俩坐在唐米外婆家连接阁楼的木梯上嘀嘀咕咕。
⑥院子里的小孩们经常追逐奔跑,玩丢手绢、玩老鹰捉小鸡,有时他们组队差一个人,没办法,就把目光投到阁楼上来。入夜,他们去捉萤火虫,怕被大人骂,就让我出面去请求得到准许。还有院子里明婆婆的西瓜,只有我和唐米去,才能得到两个特别大的拿来分给他们……
⑦慢慢地,因为我这个“两面派”的存在,唐米和院子里的小孩们也有了交集。因为我被叫去救场,唐米也不免被邀去吹口哨当发令员;他们捉到萤火虫,也会装到两个玻璃瓶里给唐米和我一人一个;因为抬走了明婆婆的大西瓜,他们在酷暑里好不容易挖到的野地瓜也会送给我们一份。
⑧游戏以外,孩子们也喜欢开故事会。院子里的小孩们讲故事的标准配置是《白雪公主》《灰姑娘》《丑小鸭》《睡美人》,而唐米,拥有一个更多故事的奇幻王国:匹诺曹、爱丽丝、尼尔斯、彼得兔、借东西的小人……
⑨虽然唐米讲话很慢,讲一阵之后还要停下来歇一会儿,但就在这断断续续里,我们集体听完了一个又一个故事。特别是雨天,完全是唐米的故事会时间。不过晴天一到,他们又呼朋引伴地离唐米而去,所以细数下来,还是我听得最多。
⑩那个奇妙的世界不会因父母为生计奔波得顾不上小孩子的心绪而飘摇,不会因为寄人篱下要表现得得体而黯淡,也不会因为和唐米成为朋友被其他小孩叫作“瓜丫头”而消失。它亮闪闪地矗立在那里,等着你走进去,敲响黄金钟,然后各种人物和动物出场汇聚,开始一场奇妙的魔法舞会。
现在想想,因为有了唐米,那个七月竟然变得美妙,以至于父母在大暑节来接我走时,我还心有不甘,想要继续住到暑假结束。他们完全没有想过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因为在寄住前,我可是趴在屋前台阶上拽着大门哭着不去的。
因为在那一年,在那一天,我终于告別了那个孤单、谨小慎微的自甚至,还有之前没有过的些许光焰腾空而起。
身体孱弱但内心强大的他说:“别哭了,你看你能跑得那么快,只需要再勇敢一点。”
15请结合文意,以“我”为陈述对象,填写表格。(4分)
时间 主要事件
初见唐米 看到其他孩子躲着唐米
认识唐米后 ① .
慢慢地 ② .
游戏以外 听唐米讲故事
16.请分析第③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
17.品味下列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1)因为我这个“两面派”的存在,唐米和院子里的小孩们也有了交集。
.
.
(2)他们完全没有想过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因为在寄住前,我可是趴在屋前台阶上拽着大门哭着不去的。
.
.
18文章第①段“别哭了,你看你能跑得那么快,只需要再勇敢一点”,唐米为何对“我”说这句话?这句话在文中又有何作用?(5分)
.
.
三、作文(50分)
19.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爱,是温馨的字眼,它无声却又溫暖,它朴素却又温馨。它似阳光温暖我们的心房;它如春风,安抚我们的忧伤;它是露水,滋润人们的心田;它又似河流,荡涤我们的心灵。它似世间的一切,给我们美好、善良友爱、伟大。
请以“爱在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把题目补充完整;
(2)自选文体;
(3)不少于500字;
(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
附加题(10分)
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1~3题。
①他又告诉我现在爱喝酒,于是我们便喝酒。从此他每一进城,必定来访我,非常相熟了。我们醉后常谈些愚不可及的疯话,连母亲偶然听到了也发笑。一天我忽而记起在东京开同乡会时的旧事,便问他:
②“那一天你专门反对我,而且故意似的,究竟是什么缘故呢?
③“你不知道?我一向就讨厌你的,——不但我,我们。”
④“你那时之前,早知道我是谁么?”
⑤“怎么不知道。我们到横滨,来接的不就是子英和你么?你看不起我们,摇摇头,你自己还记得么?”
⑥我略略一想,记得的,虽然是七八年前的事。那时是子英来约我的说到横滨去接新来留学的同乡。汽船一到,看见一大堆,大概一共有十多人,一上岸便将行李放到税关上去候查检,关吏在衣箱中翻来翻去,忽然翻出一双绣花的弓鞋来,便放下公事,拿着仔细地看。我很不满,心里想,这些鸟男人,怎么带这东西来呢。自己不注意,那时也许就摇了摇头。检验完毕,在客店小坐之后,即须上火车。不料这一群读书人又在客车上让起坐位来了,甲要乙坐在这位上,乙要丙去坐,揖让未终,火车已开,车身一摇,即刻跌倒了三四个。我那时也很不满,暗地里想:连火车上的坐位,他们也要分出尊卑来……。自己不注意,也许又摇了摇头。然而那群雍容揖让的人物中就有范爱农,却直到这一天才想到。
1.那一天你专门反对我”中“那一天”发生了什么事?请简述事情的经过。(3分)
.
.
2.选文写了“我”的两次摇头,各是因为什么?(3分)
.
.
3.结合全文内容说说范爱农是个怎样的人。(4分)
.
.
参考答案
1.(10分)(1)断肠人在天涯 (2)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3)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4)人不知而不愠(5)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 海日生残夜 江春人旧年(每句1分,错字、漏字、多字,该句不得分)
2.(4分)(1)憔悴(2)徘徊(3)咄咄逼人(4)疲倦不堪(每小题1分)
3.(3分)D【解析】“油然而生”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此处对象用错。
4.(3分)C【解析】不合逻辑,在“历史文化名城”后加上“之一”。
5.(4分)
(1)①汉字历史悠久。(1分)②汉字形体演变经历了图画、线条、符号三个阶段。(1分)
(2)示例一:汉字有独特的魅力,横平竖直,似钢筋铁骨,支撑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和精神。
示例二:汉字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是中华民族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的骄傲。(2分)
6.(3分)(1)约定(2)当时(3)舍弃(每小题1分)
7.(4分)
(1)过了中午(友人)还没有来,陈太丘丢下(他)而离开,(太丘)离开以后(友人)才到。(2分)
(2)友人感到惭愧,就下车想拉元方的手(以示悔意)。元方(却)走进家门不回头看。(2分)
8.(3分)由“怒”转“惭”,说明友人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对自己的言行感到后悔。“下车引之”说明友人想对元方表示友好,以示悔意。
9.(3分)D【解析】A.习气、习性/温习;B.表假设,如果/及,比得上; C.动词,向着、朝着/名词,脸;D.介词,对,对于。
10.(3分)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
11.(3分)①学习不进则退,要时时学习,不能荒废一天;②自己的思想要与古人的思想相合;③广博地学习、详细考究学问;④要出门开阔眼界,与人研讨交流(或:要有能在一起研讨交流的志同道合者)。(一点1分,任答三点即可)
【参考译文】
人做学问,如果不是天天进步,那就是在天天退步;如果独自学习而没有学伴,见解就会片面浅显,难以学成;在一个环境里待久了,会染上某些习气而自己没有察觉。如果不幸处于穷乡僻壤,没有坐马车的盘缠,也仍要广博地学习并详细考究(学问)。(自己的思想)要与古人的思想相合,以便知道学问的正确与否,(这样一来,(才)差不多能掌握学问的十分之五六。如果又不出门去,又不去读书,则是如面壁(不问世事)一般,对学问一无所知,即使(有)子羔、原宪的贤能,对国家还是没有用处。孔子说:“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地方,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连孔子这样的圣人,也仍须努力地学习,现在的人难道不该更加勤勉吗?
12.(3分)B【解析】文章第③段画横线的句子,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且以动衬静,形象生动地勾勒了夏夜篱笆边安谧、祥和、温情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13.(3分)①透光通风(1分)②不挑地不挑人(1分)③朴素高雅(1分)
14.(4分)都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1分)第⑤段画波浪线的句子将乡村篱笆与高山大川进行对比,突出乡村篱笆的温暖和亲切,表达了作者对随性自然纯朴平淡的生活的追求和向往。(2分)链接材料通过将济南的冬天与北平、伦敦、热带地区的气候进行对比,突出表现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济南的冬天的热爱和赞美。(1分)
15.(4分)①与唐米成为朋友,常与他聊天②与唐米加入了院子里的孩子们的游戏(每空2分)
16.(4分)内容上,这一段运用了插叙,(1分)交代了“我”被送去姑姑家借住是因为父母迫于生计,以及“我”与唐米相同的外来的背景。(1分)结构上,承上启下,(1分)既承接了上文“我”去姑姑家借住并认识了唐米的情节,又引出下文“我”寄住姑姑家时产生的害怕孤独的心理,以及唐米对“我”的陪伴。(1分)
17.(4分)
(1)“两面派”原义是指对斗争双方都敷衍的人。这里贬义褒用,指“我”和唐米、院子里的小孩都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促成了双方起玩耍的局面,(1分)写出了“我”的自豪和喜悦之情。(1分)
(2)连用三个动词,写出了“我”寄住姑姑家前的痛苦、不情愿,(1分)
与“我”离开姑姑家时的不甘、不舍形成鲜明对比,突出“我”对唐米以及这里的生活的不舍之情。(1分)
18.(5分)唐米说这句话是为了鼓励“我”,希望“我”能在成长路上,遇到困难时不害怕退缩,相信自己,更坚强勇敢地直面困难。(2分)作用这句话突出了唐米乐观坚强的形象,表达了“我”对唐米的感激与怀念;(2分)突出升华了文章的主题,意味深长,引人深思。(1分)
19.(50分)
【思路点拨】
题目中的关键词是“爱”,可以写父母之爱、朋友之爱、陌生人无私之爱……如何从生活中提炼出富有“爱”的事件,是作文的关键,横线上可以填“那一缕白发间”“妈妈的唠叨里”“那个寒冬里”等。本题适合写成记叙文,在文章最后可以写一段议论或抒情的文字,写出所感所悟,升华文章主旨。“爱”隐藏在生活的细节中,所以细节刻画必不可少,这样才能使文章真实动人。写作时,可以加入适当的创新形式,比如加一个与主题相关的题记,也可以使用几个小标题进行串联,使文章层次清晰,让人眼前一亮。
【范文】
爱在妈妈的唠叨里
刷牙洗脸!喝牛奶!快去吃早餐!”唉,我的妈妈又开始唠叨了,这样的唠叨已经持续12年了,听得我都要有离家出走的冲动。
星期六的早上,小鸟在窗前的树枝上叽叽喳喳地欢唱着,讨论着哪儿的虫子肥美。而此时的我正梦见美味的汉堡包和香嫩的鸡腿。突然声惊雷似的,妈妈大吼一声:“快起床!叠被子!都八点了,怎么还赖在床上?”结果,小鸟被吓得飞走了,周公为我做的美味汉堡包也被“收”
了回去。
吃过午饭,我正津津有味地看着动画电视,妈妈又对我吵起来:“还看?还看?都快成近视眼了!离电视那么近!”我往后挪了挪,妈妈又继续念叨:“下次再让我看见你离电视机那么近,下周玩电脑的时间,减——半——!
到了晚饭时间,我狼吞虎咽地吃着美味的红烧鱼,妈妈又絮絮叨叨起来:“小心鱼刺卡着,吃饭要细嚼慢咽,这样利于消化!”我只好放慢吃饭的速度,仔细地剔着鱼刺,细嚼过的饭莱似乎格外香甜。睡觉前,老妈的例行“功课”又开始了:“晚上记得盖好被子,别着凉了,最近降温了……”这些话我都快能背下来了,赶紧用被子盖住头。
上了初中,我住校了,终于不用听妈妈每天像唐僧一样唠唠叨叨重复着事无巨细的提醒。可是,我渐渐明白,如果没有妈妈的唠叨,我可能忘了每天早上和晚上要喝牛奶;如果没有妈妈的唠叨,我可能忘了降温后添加衣服,会在教室里冻得瑟瑟发抖……如果没有妈妈的唠叨,我就会失去一种平实温暖的幸福。
周末回家时,我发现母亲很少唠叨了,便玩笑似的请求她继续唠叨,妈妈笑着说:“你长大了,已经养成了习惯,不需要提醒你就会做好每一件事情。你这孩子,怎么突然想听我的唠叨了……”
住校的日子听不到妈妈的唠叨,我心里会感到空虚,总觉得生活少了点儿什么。我才发现:原来,爱一直藏在妈妈的唠叨里!
【教师点评】
文章开头直接以妈妈让“我”“刷牙、洗脸、吃早餐”的唠叨声切入,开篇点题。全文运用大量的语言描写,将日常生活中妈妈无时不刻不存在的唠叨声描绘得真实贴切,如在耳边。以升入初中,开始住校生活后,不用再频繁地听到唠叨声为转折,写出“我”认识到妈妈督促“我”按时吃早餐、睡觉盖被子、注意用眼健康等的唠叨中,都蕴含着对“我”的关心和爱护。文末,作者直抒胸臆,点明中心,照应标题。文章中充满妈妈对孩子的爱,以及孩子理解妈妈后,对妈妈的感激之情,没有任何矫揉造作之感,只有浓浓的亲情贯穿始终,在不经意间触动读者的内心。
附加题(10分)
1.(3分)范爱农的老师被害,同乡会的学生主张发电报到北京痛斥满清政府,并写文章悼念,但范爱农反对,(2分)鲁迅认为他冷酷、懦弱。(1分)
2.(3分)①第一次是因为关吏从范爱农等人的行李中翻出绣花鞋,“我”觉得有损国体。②第二次是因为火车上让座,“雍容揖让”分出尊卑,显得封建。(一点1.5分)
3.(4分)①冷静理智,洞察力强。老师被害后,范爱农不主张发电报,因为他知道发了也没用。②直率,有不满一定要表达出来。初次见面就对“我”的鄙夷耿耿于怀。③念旧情。他回国后多次找“我”喝酒叙旧。
④他是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追求革命,希望社会能彻底改变,但自己却无能为力,又不愿意随波逐流,因而无法在黑暗的社会中立足,所以内心痛苦。(一点1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