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安春雨初霁》教学设计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临安春雨初霁》教学设计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临安春雨初霁》教学设计
课标依据:
目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本课主要涉及核心素养中的语言建构与运用、审美鉴赏与创造;课程目标中的语言积累与建构、语言表达与交流、语言梳理与整合、增强形象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美感体验和鉴赏文学作品几个要求);
内容:学习任务群以任务为导向,以项目学习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本课主要涉及的是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文学阅读与写作、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几个部分);
实施:
充分理解学习任务群的特点,处理好学习任务群之间的关系;
创设综合学习情境,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整体把握必修和选修课程,加强课程之间的衔接和统整;
探索信息化背景下教学方式的转变;
评价:
全面把握学习任务群特点;
倡导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选用恰当的评价方式;
明确必修和选修课程评价的重点和联系;
教材分析
本课的教学内容在整个单元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教育价值):
本课位于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部分第四首,是该部分所选继《登快阁》后的一首诗,不仅有利于体会民族审美心理,提升文学欣赏品味,还能发现诗人隐于细节之中的郁闷和惆怅。
本课教学内容的编写思路与结构特点(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关系);
导入是为了体会陆游不同人生阶段的诗歌创作诗歌并介绍创作背景;
诗句鉴赏是为了梳理诗歌主要内容,分析作者的情感;
升华拓展是为了增进学生对陆游的了解,为学习其他诗歌做铺垫;
作业布置是为了检测课上所学的关于陆游晚年的生活境遇及抑郁不得志的情怀的相关知识;
本课的教材和相关资源的处理的情况:
篇目选自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部分第四首,其他资源包括自制PPT、陆游相关的背景材料、配套练习等。
核心素养在教学内容中的生长点:
主要通过字词解析、细节分析和风格界定体现“审美鉴赏与创造”这一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在诵读及作业布置上有所体现;
学情分析
(一)学生本课之前已经具备的知识与能力的基础、与本节课程相关的学习经验:
学生已经在过往语言实践中初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独立研读文本,具备一定的阅读古代作品的能力;
学生在本课之前已学过陆游《示儿》《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游山西村》《书愤》这些作品,对其创作有一定了解;
(二)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潜能:
高二学生对高中的学习和生活已经适应,憧憬美好的未来,但对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估计不足;容易自卑冲动,希望得到别人的关注;
注意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记忆以有意记忆为主,能注意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初步完成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为主的过渡,思维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往往会以点盖面,比较偏激;
(三)学生学习本课可能存在的困难与对策:
困难:无法理解作者在闲适恬静生活中的惆怅和无奈以及透露出的郁郁不得志。
对策:通过字词分析感知作者复杂的心绪,通过视频播放及相关材料的补充体会作者的心境。
教学目标
通过对本诗的赏析掌握诗歌鉴赏炼字型、炼句型的基本答题技巧;
通过背景了解、诗歌对读、名家品评了解陆游复杂的心理状态和郁郁不得志的悲愤;
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陆游其人
诗歌创作
年龄 作品 名句
31 《钗头凤》 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43 《游山西村》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52 《病起书怀》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61 《书愤》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68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68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75 《沈园二首》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85 《示儿》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
在陆游的众多著名诗篇中,有壮怀激烈的爱国忧民之作,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有寄梦抒怀、悲愤凄切之作,如《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这些诗不是直抒胸臆,痛切陈词,就是笔墨纵横,抚古思今,都是雄壮的大气磅礴之作;作者也有优美淳朴的乡村生活描写,如《游山西村》;也有缅怀爱情、追思往日幸福的伤感之作,如《沈园》。而《临安春雨初霁》似乎显得格格不入,没有豪唱,也没有悲鸣,没有愤愤之诗,也没有盈盈酸泪,有的只是结肠难解的郁闷和淡淡然的一声轻叹,“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个人经历
陆游少有才名,20岁即立志“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一生为之奋斗,几经沉浮,怅惘一生。30岁礼部考试中第一,却被秦桧以种种“罪名”除名。
张浚北伐时曾起用陆游,不久北伐失利,陆游也因“力说张浚用兵”而被罢免还乡;川陕时任军中幕僚,为陆游最适意之时,又因投降派破坏,幕府被撤,陆游转回成都;范成大守川擢用陆游,二人交游甚密,又遭嫉忌,受到诬陷“不拘礼法,恃酒颓放”而被免掉官职;在江西抚洲、浙江严州,陆游被起用,又被罢免,终于怀着满腔悲愤和无奈,在85岁时告别人间。
创作背景
自淳熙五年(1178)孝宗召见了陆游以来,他并未得到重用,只是在福建、江西做了两任提举常平茶盐公事;归家后五年,更是远离政界,但对于政治舞台上的倾轧变幻,对于世态炎凉,他体会得更深了。
淳熙十三年(1186)春天,陆游被起用为严州知府,赴任之前,先到临安(今杭州)去觐见孝宗,住在西湖边上的客栈里等候召见。宋孝宗召见时对他说:“严陵山水胜处,职事之暇,可以赋咏自适。”言下之意,叫陆游不要多管国事、鼓唱是非,干完自己份内职事,就去写写闲诗,这对于胸怀满腔报国之志的陆游来说,不啻是当头一盆冷水,简直是无情的讽刺,自己分明被朝廷视作只能弄弄笔头的清客帮闲。诗人对此啼笑皆非,加之客居临安的亲身感受,写下了这首似乎是“赋咏自适”的名作。
三、逐句分析
(一)首联“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世味”即人世情味,作者将它比作“纱”,自然是感慨京城世道荒凉、人情淡薄,文学史上有很多名人都对世事流转、人情翻覆有着深切体会,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的例子:
可怜人意,薄于云水,佳会更难重。——晏几道《少年游》
世事短如春梦,人情薄似秋云。——朱敦儒《西江月 世事短如春梦》
人情淡薄,世态炎凉,只喜添锦上之花,谁肯送雪中之炭!——李渔《意中缘传奇》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刘禹锡《竹枝词》
行路难,不在水,不在山,只在人情反覆间。——白居易《太行路》
人事反覆那能知?谗言人耳须臾离。——王安石《君难托》
后几个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我们重点看一下第一、二句,将人之情意比作“云”与“水”,大家想想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共同点?
预设:“云”喻人情之不可捉摸、变化多端;“水”顺势而下,喻世人多趋炎附势;
那么陆游以“纱”喻人世情味,“纱”又有什么特点是与这相通的呢?
预设:颜色浅接近透明、易破喻官场相互倾轧,不得安宁;
第二句“谁令骑马客京华”大家觉得最能反映作者寓居京华的生活状态的字是哪一个?
预设:“客”
是的,这里的“客”,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在作者眼里,他已不属于这个本该让文人士子尽心竭力侍奉的朝廷,只是个短暂停留的旅人;二是在当权者眼里,陆游只被当作“清客”或者“陪客”,他的诗文只能是达官显贵赋闲之余把玩的材料而不是收复失地的请愿书,他这个人的意见,乃至他这个人本身,都无关紧要。
再来看看“谁令”二字,这很明显是反问,意思是说谁叫你到此来凑这份热闹,这其实是作者的自怨自嘲,流露出明显的灰心和失望,但并不张扬,话说到此便收住,留给读者去体会,含而不露。
另外,此句前面诗人用笔的含蓄,在“京华”二字上亦可见出,字面讲是指繁华京城都会。南宋王朝京都临安,在当时确实是风景优美,繁华富丽之地,但统治者们更是醉生梦死,寻欢作乐,无视国家民族的灾难,同时期诗人林升有《题临安邸》一诗,其中“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对此作过入骨的讽剌,而陆游对京城这一片虚伪的“繁华升平”景象看透了,故而有前句“世味如纱”的感慨。
那么寓居京华的陆游,他所做的事情有哪些呢?我们一起来看下面的内容:
(二)颔联“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这首诗历来为人称道,我们请一个同学起来翻译一下:
译:住在烟雨江南西子湖畔雅致精巧的阁楼上,夜晚隔着竹帘聆听着润物细无声的潇潇春雨,在淅淅沥沥的声响中幻想着经此春雨洗涤,悄然绽放的红杏,似乎听到明日清晨在幽深的小巷里传来了“卖杏花来喽”的悠悠叫卖声。
大家觉得这样的情景美吗?
预设:美。
不错,这样的想象确实是很美的,许多年来很多名家对此都有过解读,请大家看PPT:
“小楼”一联,从诗的意境看,有三个层次:身居小楼,一夜听雨,是一诗境;春雨如丝,绵绵不断,杏花开放,带露艳丽,另一诗境;深巷卖花,声声入耳,又一诗境。(殷光熹《宋诗名篇赏析》)
江南春的神魄被这十四个字描绘尽了。(黄裳《榆下说书》)
他热烈地歌唱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流露出亲切淳厚而又真挚的感情,表现了他的豪放乐观的性格和积极向上的精神。(游园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
上面这些评价都是经典甚至比较权威的,但我们也要听听不同的声音:
小楼深巷卖花声,七字春愁隔夜生。(清·舒位《书剑南诗集序》)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这是一场好梦,他祈求宁静、安祥的梦。(青竹禾《走向明天》)
老师把最后这个评价单独放出来,是希望同学们开动脑筋,想想这样的评价是否合适,如果合适,能不能从诗句中找到一点依据,提示一下大家,春雨本是润物无声,伴人入睡,作者却听了一夜,他为什么会听一夜的春雨?
预设:因为睡不着。
对,联系首联,我们可以想象,在西湖客栈里等待皇帝召见的陆游,是郁闷压胸、愁绪满怀的,他饱经了世事沧桑,看透了人情薄如纱翼,世态炎凉如寒水,又何来的半点喜悦 他寓居小楼,不可能真的做到“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他还有满腔热血,还有对南宋朝廷偏安一隅的愤恨,所以“一夜听春雨”正说明诗人情绪淤积心头,无法排遣,以至于辗转反侧,整夜未寐,潇潇春雨便成了唯一与之相伴的知音,内心何等凄苦。
“明白如话,然浅中有深,平中有奇”(刘熙载《艺概》
陆游这里写得更为含蓄深蕴,他用了比较明快的字眼,表达自己的郁闷与惆怅,而且正是用明媚的春光作为背景,才与自己落寞情怀构成了鲜明的对照。这杏花春雨江南的境界,不是现实,是想象,是身陷京城浊世之中心灵独守一方净土的写照。
(三)颈联“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细分茶”
美好的想象瞬间即逝,现实的漫长黑夜还须熬行。陆游在此客居之所,除了夜听春雨之外,还做了些什么事情呢?我们来看颈联: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老师有一个小问题想问一下大家,这里的“矮纸斜行”应该怎么读?历来有两种看法,一是读作x ng,作动词,表示书写;而是读作háng,作名词,表示行列,大家思考一下哪种看法更合适。
解析,应理解为名词,原因如下:
1.在内容上与“矮纸”结构一致,一脉相承,互为表里;
2.在形式上也与下旬的“细乳”构成工稳对仗;
3.如果是作动词,与后“作草”的意思有重复。
解决了读音问题,我们还得破解一个疑难,一般认知里草书是比较率意潇洒的,似乎写起来也是很快的,但是诗句中听起来似乎不是那么容易,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来看看相关材料:
北宋流行语有“信速不及草书,家贫难为素食”。
钱锺书先生《宋诗选注》引东汉书法大家张芝说法“下笔必为楷则,匆匆不暇草书”。
据说张芝擅草书,但平时都写楷字,人问其故,回答说,“匆匆不暇草书”,意即写草书太花时间,所以没功夫写。陆游擅长行草,从现存的陆游手迹看,他的行草疏朗有致,风韵潇洒。陆游客居京华,闲极无聊,所以以草书消遣。
除了耗费大量时间去写草书,陆游客居京华时还做了些什么,我们看下一句“晴窗细乳戏分茶”,大家可以看一下注释,了解一下细乳、分茶是什么意思。
对于古代文人雅士的这种活动,我们今天也难得再见,只能从仅有的文字材料中去寻找一点模糊的解释。
(PPT呈现)
严格意义上说,“分茶”不是“品茶”,而是一种表现力丰富的古茶艺,它是用泡沫表现字画的独特的艺术形式,适用于表现中国字画,古人又称之为水丹青。
杨万里《淡庵座上观显上人分茶》:纷如劈絮行太空,影落寒江能万变……
时间关系,老师无法给大家介绍繁复的工序,只能呈现一下最后的效果,请大家观看一下这个视频(播放《分茶》视频)。
纸上作画已是极难,要在茶上作一幅颇有意境的水丹青,更是费时费力,诗人放着户外春光美景不去享受,倒关在小楼里“作草”、“分茶”,百无聊奈地消磨时光,至少可以说明两个问题,一是我们首联提到的,他与京华的气氛格格不入;二是诗人看到国家正处多事之秋,而自己却只能关在小楼里作书品茶浪费光阴,意见得不到采纳,自己也不被重用,所以看似闲情雅致的笔墨内其实含有难言的苦衷。
陈吁《剑南诗选题词》所云:“读放翁词,须深思其炼字炼句猛力炉捶之妙,方得其真面目,若以浅易求之,不啻去而万里”。
其实我们也可以从诗句中找到印证,在描述自己的生活状态时,陆游用了“闲”和“戏”两个字,看起来清闲而又自如,仿佛就是自己日常的生活,但是不要忘了,他此时在京都,不管在别人眼中,还是在自己心里,都只是一个滞留的“客”,他的清闲生活看似惬意,其实更多的是由于诗人的身世遭际与其情感趋向的矛盾带来的心理惆怅。
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我们已经比较熟悉,比如《诗经》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表达离家之久;柳永《雨霖铃》中有“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和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流露出的依依不舍……对于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王夫之在《羌斋诗话》中就已说过“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倍增其哀乐。”
于是不想再待在京华,过着如此“闲”“戏”生活的陆游,再也捺不住心头的怨愤,写下了结尾两句。
(四)尾联“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理解了上面两联,我们就不难发现最后一联诗人归家的急迫从何而来。
正是京中污浊,诗人知道自己不会沾染上这种风气,却是一刻也不想多待。这里化用了尾联陆机的诗作《为顾彦先赠好》:“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感情表达比较含蓄,但“风尘”可谓一语双关,既指羁旅风尘之苦,更寓有官场政治恶浊之意。
在尾联中陆游压不住的激愤终于喷薄而出,化成一种对归家的向往,他自嘲自己只是一介素衣,误落尘网,世态炎凉,报国无门,意不得舒,只能趁早归家,免受沾染。
于是我们再回望中间四句,会发现陆游其实从不留恋都市繁华,从不图个人安逸,却偏偏要置身其中,又不得脱身,这是怎样的一种内心煎熬和痛啊! 所以末尾两句与其说是一种期待归家的渴望,不如说是一种宣之于口的悲愤,在这里,我们好像又看到了那个昂扬激烈的陆游,一个不死不灭的斗士!
四、主题升华
《临安春雨初霁》风格近似苏轼,清新隽永,优美自然。其风格特点均在于把个人的愁苦隐藏于优美动人、富于情趣的描写之中。一夜未眠听春雨,因国事家愁,明艳的春光,也与诗人的落寞情怀形成对照;以作书品茶消磨时光,对胸怀抗金之志的诗人来说,更是无聊而可悲。
  但陆游毕竟是陆游,他不会永久地这样消磨时光,不久后他在严州任上,仍坚持抗金,并且付诸行动,表达于诗文,终于又被以“嘲咏风月”的罪名罢官。他的绵绵“杏花春雨”,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发展成了“铁马冰河入梦来”的疾风暴雨。
一个诗人的性格是复杂的,像陆游这样刚强不屈、矢志不渝的烈士,也难免间或惆怅抑郁。这种抑郁惆怅与其雄奇悲壮并不矛盾,唯其抑郁惆怅得苦不堪言,才有更强烈的情怀的喷发。诗中一开头就道“世味薄似纱”,正是作者对现实的否定,也体现出作者的刚直气节。诗末拂袖而去,也是诗人对浮华帝都的不屑。因此,透过原诗的表面,依稀仍可看见一个威武不屈的形象,这个形象才是作者真正的一贯的自己。
五、板书设计
《临安春雨初霁》写明媚春光下客居京华的恬静闲适生活,表达诗人对京华生活的厌倦和不能上前线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悲愤心情。
“世味薄”“客京华”——看透京华人事的自嘲
“一夜听春雨”——一夜未眠的落寞情怀
“闲作草”“戏分茶”——徒然消磨时光的“清闲”
“风尘叹”“可到家”——风尘恶浊、志不得伸的愤恨
六、作业布置: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秋波媚
陆游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②,望长安南山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③,应待人来。
[注]①这是陆游国难当头被任命担任军中要务时所作。当时有利的形势和军中威武的生活,让他触景生情写下此词。
②高兴亭:地处南宋抗金前线,正对长安南山。
③灞桥、曲江均为长安著名景地。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两句描绘了前线的秋色与紧张的战斗气氛,哀怨的号角声与烽火的光焰交织在一起,渲染出一幅有声有色的雄浑画面。
B.词人借景抒情,角声、烽火为下文登高酹酒抒发诗兴提供了一个意境开阔的背景,同时为全词奠定雄浑、激昂的感情基调。
C.高歌击筑,凭高酹酒,引起词人对收复关中成功在望的无限感慨,角声之哀、歌声之悲,都是词人当时内心忧郁哀愁的再现。
D.这首词紧扣“望”字,词人登高望远,借所见所闻写出内心所感,既有典型的现实主义风格,又有鲜明的浪漫主义情调。
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请结合上下两阕简要分析。
答案及解析:
1.C项,“都是词人当时内心忧郁哀愁的再现”分析错误,这是陆游在国难当头被任命担任军中要务时所作。当时有利的形势和军中威武的生活,让他触景生情,“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表达的是慷既悲壮之情。
2.答案:
(1)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对山河沦丧的悲愤,对收复长安的渴望;
(2)上阕从角声烽火写起,高歌击筑,登高酹酒,抒发了词人面对山河沦丧的悲愤之情;
(3)下阕写词人遥望长安,想象烟柳池馆都在期待宋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抒发了词人对收复失地的渴望。
解析:本词上阕“秋到边城角声哀”,融情入景,写秋天来到边城,鼓角声充满悲哀,首句一个“哀”字充分表达了词人对国土沦丧的惋惜和悲哀。“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抒发了词人慷慨悲壮之情。“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二句,以拟人的手法,移情于景。词人高兴地发现,原来飘浮的暮云不知何时已经散去,展露出分外皎洁的明月,把词人遥望中的长安照得如同白昼一般。这南山的明月,道是无情却有情,词人对此又怎能不喜出望外呢!“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词人想象长安城外灞桥两岸的烟柳在迎风摇摆,长安城南的曲江,无数亭台楼馆都一齐敞开大门,正期待南宋军队早日胜利归来,抒发了词人急于收复长安的热望与坚定的必胜信念,洋溢着深厚的爱国激情。
参考文献:
[1]章敏.《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比较赏析[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6(14):8-9.
[2]杨宾飞.一样“小楼”别样情怀——浅析古诗词中“小楼”一词的文化意蕴[J].语文教学通讯,2003(30):33.
[3]张军霞.《临安春雨初霁》以乐写哀手法品析[J].语文天地,2016(34):16-17.
[4]钱江潮.片时春雨 千载名世——陆游诗《临安春雨初霁》[J].文史知识,1986(09):34-37.
[5]彭水浪,曹国勤.空有报国志 无奈客京华——陆游的《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对照赏析[J].语文天地,2007(11):10-1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