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客至》教学设计课标依据:目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本课主要涉及核心素养中的语言建构与运用、审美鉴赏与创造;课程目标中的语言表达与交流、语言梳理与整合、增强形象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美感体验和鉴赏文学作品几个要求);内容:学习任务群以任务为导向,以项目学习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本课主要涉及的是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文学阅读与写作、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几个部分);实施:充分理解学习任务群的特点,处理好学习任务群之间的关系;创设综合学习情境,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整体把握必修和选修课程,加强课程之间的衔接和统整;探索信息化背景下教学方式的转变;评价:全面把握学习任务群特点;倡导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选用恰当的评价方式;明确必修和选修课程评价的重点和联系;教材分析本课的教学内容在整个单元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教育价值):本课位于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部分第二首,是该部分所选继《拟行路难(其四)》后的一首至性至纯的纪事诗,不仅有利于体会民族审美心理,提升文学欣赏品味,还能发现诗人纯朴的性格和好客的心情,为《登快阁》和《临安春雨初霁》的学习奠定基础;本课教学内容的编写思路与结构特点(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关系);导入是为了回顾此前所学的杜甫诗歌并介绍创作背景;诗句鉴赏是为了梳理诗歌主要内容,分析作者的情感;升华拓展是为了增进学生对杜甫其人的了解,为学习其他诗歌及解题做铺垫;作业布置是为了检测课上所学的关于杜甫晚年的生活境遇及深沉情怀的相关知识;本课的教材和相关资源的处理的情况:篇目选自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部分第二首,其他资源包括自制PPT、杜甫相关的背景材料、配套练习等。核心素养在教学内容中的生长点:主要通过字词解析、情感判断和风格界定体现“审美鉴赏与创造”这一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在诵读及作业布置上有所体现;学情分析(一)学生本课之前已经具备的知识与能力的基础、与本节课程相关的学习经验:学生已经在过往语言实践中初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独立研读文本,具备一定的阅读古代作品的能力;学生在本课之前已学过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春夜喜雨》、《绝句》(迟日江山丽)、《江畔独步寻花(其五)》、《望岳》《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登高》《登岳阳楼》这些作品,对其创作有一定了解;(二)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潜能:高二学生对高中的学习和生活已经适应,憧憬美好的未来,但对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估计不足;容易自卑冲动,希望得到别人的关注;注意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记忆以有意记忆为主,能注意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初步完成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为主的过渡,思维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往往会以点盖面,比较偏激;(三)学生学习本课可能存在的困难与对策:困难:无法理解作者在清幽宁静环境下的淡淡愁思以及忧国忧民之外的民胞物与的精神;对策:通过字词分析感知作者复杂的心绪,通过手法解读及文本对比体会作者与崔明府之间的深厚情谊及“诗圣”之心。教学目标1.能在读通、读懂原诗的基础上,梳理文中表现作者与崔明府深情厚谊的细节;(重点)2.在了解作者生平的基础上,分析文中字词的意味,推究人物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难点)3.通过多文本阅读体会杜甫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兼济天下的圣人之心,树立向上向善的人生观;(补充)教学方法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教学过程复习导入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客至》,大家看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啊?杜甫,一提到杜甫,我们脑海里不免闪过许多词,比如“忧国忧民”“沉郁顿挫”“诗圣”“诗史”等,事实上我们在此之前已经学过不少他的作品,大家看看老师呈现的两组诗,能不能找出分类的依据呢?(PPT呈现)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绝句(迟日江山丽)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客至(舍南舍北皆春水)望岳(岱宗夫如何)春望(国破山河在)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看不出来的话可以试着背一背,找找其中的关键信息,比如地点。预设:生答出《春夜喜雨》有“花重锦官城”,《蜀相》中有“锦官城外白森森”,说明前一组诗是杜甫在四川写的,后一组诗则不是(《望岳》在山东,《春望》在长安,《登高》在夔州,《登岳阳楼》在湖南。是的,这是杜甫在四川所写,这些诗风格各异,有清新的,当然也有沉郁的,显示出“诗圣”绝高的艺术成就。其实杜甫一生辗转多地,35岁前读书漫游(代表作《望岳》),后十年被闲置长安(代表作《兵车行》《丽人行》《咏怀五百字》),44岁至48岁经安史之乱(《春望》《三吏》《三别》《悲陈陶》《悲青坂》《羌村三首》《月夜》),历尽万难投奔皇帝却遭疏远,被贬官,漂泊西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兴八首》《咏怀古迹》《旅夜抒怀》)。公元759年,48岁的杜甫来到成都,住进浣花溪的杜甫草堂,有过一段闲适雅致的宁静生活,也是他创作的丰收期。今天要学的《客至》便是他在此期间的作品之一。逐句鉴赏解题、参看注释题目《客至》,“客”是“客人、贵客”之意自不必说,“至”就是“到达”的意思,诗题为“客人到来”之意,客人到来,作为主人的杜甫自然是不胜欢喜的,所以作者在题后自注说“喜崔明府相过”,可见诗题中的“客”,即指崔明府。“明府”不是客人之名,而是官职,是唐人对县令的尊称。相“过”,即探望、相访。我们学过的《过故人庄》中的“过”也是这个意思。下面让我们一起朗读一下这首诗。首联分析“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舍”自然是称自己的住处,即草堂,古人在别人面前称自己的房子为“寒舍”,称对方的家则用“府上”,表示尊敬;“南”与“北”则说明了住处绿水环绕、环境幽美;“皆”是“都”的意思(《野望》: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望江南》:“过尽千帆皆不是”),一个“皆”字暗示出春江水势涨溢的情景,给人以江波浩渺、茫茫一片之感。再来看第二句,“但见群鸥日日来”,“但”是什么意思呢?只是。(白居易《观刈麦》: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李白《蜀道难》: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群鸥,在古人笔下常常作水边隐士的伴侣,它们“日日”到来,点出环境清幽僻静,为作者的生活增添了隐逸的色彩。“但见”,含弦外之音:群鸥固然可爱,而不见其他的来访者,不是也过于单调么!但杜甫并不是来者不拒,身负盛名的他不愿接见前来求诗求文的官吏,只愿待在自己的小天地里与真正的朋友相见。首联寓情于景,描绘出清幽宁静的生活环境的同时,也表现了他在闲逸的江村中的寂寞心情。这就为贯串全诗的喜客心情,巧妙地作了铺垫。2.颔联分析“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老师想找一个同学翻译一下这个句子。(长满花草的庭院小路,还没有因为迎客打扫过。下句说,一向紧闭的家门,今天才第一次为你崔明府打开)那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呢?前一句“不曾缘客扫”那如今扫了没有?后一句“今始为君开”的“蓬门”曾经有没有开过?这个“客”字该怎样理解呢?(PPT)呈现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木兰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孔雀东南飞》)这些诗有一个特点,运用了互文手法,它的上下两句之间是互相渗透,意思互相补充,所以理解上应该是“花径不曾缘客扫今缘君扫,蓬门不曾为客开今始为君开”,一般的“客”与崔明府在作者眼里是不同的,他亲切地称“君”,热情地为他打点好一切,给了他旁人没有的待遇,喜出望外之情溢于言表。颔联把笔触转向庭院,寂寞之中,佳客临门,一向闲适恬淡的主人不由得手忙脚乱。这两联,前后映衬,情韵深厚。前句不仅说客不常来,还有主人不轻易延客意,今日“君”来,益见两人交情之深厚,使后面的酣畅欢快有了着落。颈联分析“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这句的语序其实跟现代汉语的表达不太一样,属于倒装(杜甫其实诗歌成就很高的原因不只是他各体兼工,还在于他能把平凡的场景、简单的事情写出新意来,类似这样的倒装句,在《秋兴八首》“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里达到了极致),如果按照一般的理解,应该是“市远盘飧无兼味,家贫樽酒只旧醅”,意思是说“远离街市买东西真不方便,菜肴很简单,买不起高贵的酒,只好用家酿的陈酒,请随便进用吧!”家贫总不是一件光彩的事,但是杜甫却毫不回避,十分坦率真诚地说明家中的拮据状况,不怕对方嘲笑,没有心理负担。从中我们可以进一步解读出主客关系的亲密、真诚。如此挚友来访,杜甫能不欢喜吗?只要言语投机,即便是粗茶淡饭又有何妨?通过诗句,我们仿佛看到作者迎客就餐、频频劝饮的情景,听到作者抱歉酒菜欠丰盛的话语:家常话语听来十分亲切,很容易从中感受到主人竭诚尽意的盛情和力不从心的歉疚,也可以体会到主客之间真诚相待的深厚情谊。关于待客,杜甫写过好几首诗,我们可以比较一下他对这些人与对崔明府有什么不同。(PPT呈现)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粝腐儒餐(《宾至》)(不满、厌倦、疏远、冷落)有客过茅宇,呼儿正葛巾。自锄稀菜甲,小摘为情亲。(《有客》)挂壁移筐果,呼儿问煮鱼(《过客相寻》)(亲切、礼貌,但不够尊重、热烈)所以作者舍弃了其他情节,专拈出最能显示宾主情份的生活场景,重笔浓墨,着意描画,字里行间充满了款曲相通的融洽气氛,由此可见作者与崔明府情谊深厚。尾联分析“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客至”之情到前一联似已写足,如果再从正面描写欢悦的场面,显然露而无味,那么杜甫是怎么做的呢?他用一个“肯”字征求崔明府的意见,隔着篱笆与邻家老翁相对而饮,畅快淋漓。这里有一个问题想问大家,崔明府出生于名门世家(据考为清河崔氏),隔壁老翁来自蓬门荜户;崔明府在朝为官,隔壁老翁是乡野村夫;崔明府劳形于案牍,隔壁老翁耕耘在乡间。用世俗的眼光看,两人之间有天壤之别,并不适合在一起喝酒。杜甫为什么这么做呢 预设:尽管隔壁老翁和崔明府身份、地位、学识不同,但大家因为真诚的友情,欢聚一堂,并不在意身外之物,了解崔明府的作者自然与他志同道合,这个提议式的询问也一定会得到他肯定的答复。他们与老翁的开怀畅饮,不由得让我们想起白居易也曾把自己放到与琵琶女同等的地位,感受她的困苦,大家还记得那句震撼人心的呐喊吗?预设:生齐答“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是的,从“隔篱呼取”看出,邀请隔壁老翁喝酒并非一时兴起,而是杜甫经常做的事,而且两人之间的友情已经到了熟不拘礼的地步,邀请喝酒只需要隔着篱笆喊一声就可以。不要忘记,在白居易之前,杜甫就已经用润物细无声的方法,打破了阶层、门第、文化、礼俗、客套,发自内心地平等对待每一个人,尊重每一个人,散发出真诚的人格魅力,这才是大写的“人”,这也是诗圣之“圣”。(三)升华拓展(PPT呈现)“不仅杜甫作为儒家理想人格的化身受到推崇,杜诗也作为集大成的艺术范式受到膜拜。自此之后,杜诗就奠定了在中国诗史上的崇高地位。”(罗宗强、陈洪《中国古代文学史》)从古至今,文坛上从两个方面称颂杜甫为“诗圣”,一是“儒家仰之”,品格高尚,值得敬仰;二是“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的集大成者,诗歌技艺精湛,令人钦佩。“兼人之长”自然是说他在古体诗、近体诗(律诗和绝句)方面独树一帜,但他“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高尚品德和深沉情怀更为我们所熟知。他心忧天下、忠君爱国,并能够由家及国及天下,及至万物。他心系国家,心忧天下寒士,关心朋友,关爱家人(亲人和仆人)乃至自然界的一枝一叶。我们感受到的是一个既有坚定的报国之志的杜甫,又是一个充满温情的杜甫,这样高贵、美好、至真至善的诗人是一个大写的人,当然是诗中“圣人”。冯至认为草堂诗歌“有如暴风雨中暂时的晴霁”。有人认为草堂生活带给杜甫的喜是短暂的,而忧是长久的。他的栖居是被动的,他不是一般的蝼蚁之辈,他始终没有放弃他的价值取向,始终怀着民本思想。杜甫一生怀着建功立言的雄心抱负,对不公正之事总是直言不讳,这样的人在官场上往往很难生存下去,加上时局动荡,他的人生理想经历着不断破灭的悲壮历程。在成都草堂获得的难得的宁静,是杜甫一生为数不多的快意时光,但在这里,他依然写下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兴八首》《咏怀古迹》等感念家国的诗歌,他的生活因为现实的残酷而不断遭到破坏,但不变的是,他一生都在追寻他的理想家园,追寻他的家国理想。《客至》中的崔明府是客,寓居草堂的杜甫又何尝不是客呢?他的身体居于草堂,灵魂却无处安放。杜甫孤独、无奈,他期待有志趣相投的客人到来,所以当崔明府来时,他才会如此欢喜。可是对于一个长年漂泊,胸怀政治理想,因为避难才来到成都草堂的人来说,他期待的仅仅只是客人的到来吗?可能还有朝廷的青睐,国家的重用,君王的理解……但是那时的他似乎早已被世人遗忘在了某个角落。草堂诗篇不乏轻松闲适、自然可爱的韵调,但又会在字里行间渗透出愁苦抑郁,给人幽深婉曲的感觉,而这才是杜甫草堂诗歌情感的主调。闲适不过是特殊时期和特殊环境孕育出的情感,而忧国忧民才是其生命底色。杜甫在离开这片安逸之地后,乘船东下,最终病死在湖南的湘江上。杜甫的一生是一个个人悲剧,也是一个时代悲剧,更是一个民族悲剧。透过杜甫草堂诗歌中这些或恬静或悲壮或凄凉或孤独的文字,我们能够理解一个人的命运,理解一个时代的命运,理解一种希望与无奈的情愫,同时也能够理解诗歌的含义,理解文学的价值。我们要感谢草堂,它给了这位诗人短暂的栖息之处,从而让我们能够看到他的愁苦与欢喜。当杜甫来到成都草堂,这个破败的地方便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人们也许会忽略杜甫的出生地和死亡地,却总也忘不了成都草堂。板书设计门前景:春水涨、群鸥来客至 户中人:扫花径、开蓬门家常话:无兼味、只旧醅身边情:与翁饮、尽余杯“皆”“但”:风光无限但无友到访互文手法:忙碌亦欢喜,见情深客至 倒置:竭尽诚意的盛情与力不从心的歉疚俗语:浅且平易的风格、作业布置阅读杜甫《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并完成习题(必做);选读《江村》《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旅夜书怀》,感受杜甫晚年的复杂心境;推荐阅读莫砺锋《杜甫评传》、冯至《杜甫传》、程千帆《被开拓的诗世界》;参考文献:[1]蒋蓉.《客至》无“圣”心乎?——《客至》赏析中的人文探究与思辨表达[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1(11):80-82.[2]李倩.从杜甫诗探析其草堂时期的情怀[J].中学教学参考,2020(25):28-29.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