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1.1《氓》知识梳理 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1.1《氓》知识梳理 素材

资源简介

本资料归21jy_52455450621世纪教育网ID:10618672所有。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氓——知识梳理
《诗经·卫风》
【文学常识】
选自《诗经注析》。《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中国现实主义诗歌之源,包括西周初(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7世纪) 500年间的诗歌,共305篇。先秦时代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因其书为毛公传,又称《毛诗》,汉代以后儒家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其内容以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国风”为主,故文学史上把这类诗称为“风体诗”。(诗经详见无衣)
《诗经》中的“国风”有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共 15 国风。其中,“周南”“召”“豳”是地名,“王”是指东周王畿洛阳,其余是诸侯国名。
“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多为各地民间歌谣。“国风”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真实的生活,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其主要内容有:①表达人民反抗剥削压迫的愿望和对兵役、劳役的痛苦与反感。如《魏风·伐檀》揭示社会不合理的现象,表达对不劳而获者的质疑和抗议;《魏风·硕鼠》反映劳动人民对剥削阶级的反抗和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王风·君子于役》从征夫家属的角度,表达了对兵役、徭役的愤怒与不满。②对劳动的讴歌。如《周南·芣苢》是妇女们三三两两采集车前子时边采边唱的歌,表达了妇女劳动时的欢快之情;《魏风·十亩之间》唱出了采桑姑娘在劳动中的欢乐和劳动后愉悦的心情。③表现爱国情怀。如《秦风·无衣》反映战士们在国难当头,为保卫家园慷慨从军、团结御敌、同仇敌忾的豪情。④表现爱情的恋歌和反映妇女的婚姻与命运。如《邶风·静女》写一对青年男女幽会,富有生活情趣;《周南·关雎》写一个青年男子大胆、率真地表露对一位美丽姑娘的相思之情;《召南·摽有梅》写一个女子唯恐青春易逝而急于求偶的热切心情,大胆泼辣,真挚动人。
“国风”是《诗经》中最富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的篇章,是《诗经》的精华。
“经史子集”是古代人将古籍按内容区分的四大部类。一些大型的古籍丛书往往囊括四部,并用以命名,如《四库全书》、《四部丛刊》、《四部备要》等,可见四部分类对古籍的重要意义。经:经书,是指儒家经典著作;史:史书,即正史;子:先秦百家著作,宗教,如《韩非子》、《鬼谷子》;集:文集,即诗词汇编。泛指我国古代典籍。如《楚辞》、道经、佛经等。
十三经:是指在南宋时期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经典。分别是《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
【整体感知】
本诗从一个女子自述的角度,顺着“恋爱一婚变一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讲述了她从恋爱到结婚,再到被遗弃的婚恋悲剧,展现了女子从沉醉到清醒、从悔恨到坚定的心理变化过程,成功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达了女子对始乱终弃的“氓”的怨恨和批判,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婚姻制度对女子的压迫和损害,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婚姻自主的强烈愿望和抗争精神。
【内容探究】
1.随着情节的发展,女主人公内心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
2.《氓》中塑造了两个怎样的主人公形象?
(1)采桑女:是一个被遗弃的劳动妇女形象。勤劳、温柔、坚强、忠于爱情。由温顺走向刚强,柔中有刚。
恋爱时,她面对氓的求婚,虽责怪“无良媒”,但还是情意绵绵地相送、劝说,最后许诺婚期。这表明了女主人公的温柔、善良、真诚、纯真热情。婚后,她勤劳持家,辛苦而蒙受耻辱,氓却用情不专,甚至待她凶恶,使她如梦初醒,她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决绝地与氓一刀两断并愤怒地指责、控诉氓的卑劣行径。这是她不甘屈辱、奋力反抗的性格表现,她自主、自觉、自省、自立,可见其清醒刚烈的特点,展现了她性格中坚强的一面。
(2)氓:是一个始乱终弃,看似忠厚老实,实则暴躁无情的,不负责任、喜新厌旧的负心男子形象。
恋爱时,他真诚地求婚,两人订下婚约,充满浓情蜜意。婚后,随着女子容颜衰退,他便渐渐变心,甚至凶恶地对待妻子,将她无情抛弃。诗歌从他婚前婚后的变化中,展示了他用情不专、脾气暴躁的品性,塑造了一个无情无义、自私自利的负心汉形象。
3.《氓》中的对比手法是如何运用的?有什么作用?
(1)人物对比:如“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是士和女两种不同人物的对比;“不见复关”与“既见复关”,这是女主人公自身的对比。这些对比很好地塑造了氓前后不一、反复无常,女主人公痴情、热情的人物形象。
(2)结婚前后对比:如氓在婚前是“言笑晏晏。信誓旦旦”,在婚后是“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前后不同态度互相对比,刻画出氓无情无义的负心汉形象。
4.《氓》中哪些诗句是比兴句?好处是什么?
(1)内容上:①用比兴句唤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一般认为以桑叶的润泽与凋零分别比喻女子容颜的润泽和衰老,并相应地推测女子年长色衰是氓变心的重要原因。不过,也不妨理解得宽泛些,比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觉,如同女子和氓之间情意正浓之时;“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的景象,则如同两人感情枯竭之时。②用女子很熟悉的桑树作比,与女子劳动女性的身份非常切合(从“抱布贸丝”一句来看,她养蚕),富于生活气息,同时还暗示了她的勤劳。
(2)结构上:①在叙事中插入比兴句,使叙事暂时中断,这样就避免了叙事的平铺直叙,一览无余;②所插入的比兴句在内容上又起到了暗示作用,读者能从中意识到女子的婚后生活并不美满,因此,叙事的线索似断实连;③诗的前半部分写婚前,后半部分写婚后,中间的比兴起过渡作用。
4.淇水是《氓》中一个重要的物象,它在诗歌中有什么作用?
(1)展现了情节的发展:《氓》中三次写到淇水,显示了女主人公生活经历的三个阶段。“送子涉淇,至于顿丘”,这是恋爱中的淇水;“淇水汤汤,渐车帷裳”,这是婚变时的淇水;“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这是女主人公清醒时的淇水。淇水见证了女主人公爱情生活的变化。
(2)暗示了人物的心理和情感:诗中三次写淇水,也为我们揭示了女主人公的感情轨迹。想当初,女主人公送氓过河,淇水和缓,暗示了两人情意绵绵、依依惜别之情。而婚变时的“淇水汤汤”,暗示了女主人公心中无尽的悔恨甚至愤怒;“渐车帷裳”则暗示了女主人公暗自落泪,伤心断肠。“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当所有的誓言成空,还有什么可留恋的?淇水以其无声的浸润让她在痛楚中走向决绝。
(3)显示了构思的严密和巧妙:这首诗以淇水为背景,开头、中间、结尾都提到了淇水,每一次提到都代表着主人公爱情婚恋生活的某个阶段,正好对应了全文的“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这样就在结构上做到了前后关联照应,使叙事更加紧凑。将淇水作为背景贯穿全诗,体现了《氓》在结构上的成熟,显示了构思的严密与巧妙。
5.《氓》中女主人公对于男主人公的称呼在不断变化,试分析称呼变化与女主人公感情变化之间的联系。
①“氓”,意为“民”“外来的百姓”,这里用来指外地男子。女主人公一开始时用叙述语气称男方为“氓”,是因为双方的婚姻关系未定,感情还较疏远。
②“子”是对古代男子的美称,当面称对方为“子”,表示尊重、客气、有礼貌,也透露出女主人公愿意与对方建立婚姻关系的愿望。
③“复关”借指住在复关的那个人,用地名代人名,流露出热恋中的女子对男子的热烈思念。
④“尔”是第二人称代词,直呼对方,是因为女子明白双方的婚姻关系已定,感情的距离已拉近,这样称呼更加亲切。
⑤“士”是指未婚男子,女主人公在遭遇婚姻的不幸后,深刻反思,用“士”来称呼丈夫,合身份,讲究礼节,却也包含着嘲讽的意味。
6.你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
女主人公的悲剧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这是由社会特点决定的。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都很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都维系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
【艺术特色】
1.曲折生动的情节
2.鲜明突出的性格
3.恰当灵活的手法
4.对比的写法
5.融叙事、抒情、议论为一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