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教案-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2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教案-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教学设计思路】
全面贯彻新课程标准理念,以新的课程观、教材观、知识观和教学观为指导,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采用典型材料,创设情境,采用“讲授、提问、点拨、讨论、演示”等多种方法,通过“创设情景 激学导思——设疑探究 引议释疑——迁移拓展 学以致用”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解决重难点问题,使能力得以培养和提升。
一、课标要求及分析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分析说明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通过解析客观规律是可以认识和掌握的事例,印证人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地把握客观规律。通过学习,使学生从世界观上认识到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自觉按客观规律办事。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及教学内容
1.《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是在第一框题的基础上,对“如何看待和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这个问题的进一步解答; 在强调尊重规律客观性的同时,又充分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为第五课的教学设下伏笔,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
2.本框题分析论证了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能够被认识和利用的;这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前提和出发点。因此,本课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世界观、方法论的意义,对于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有着非常直接、现实的指导作用,这些都使得本课的地位和作用显得尤为突出。
本节课我将通过两条逻辑线索进行分析。
第一条通过分析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概括出运动和物质的关系。这条线索难点是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第二条通过分析规律,得出规律是客观的,但又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重点是让学生懂得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利用规律改造世界。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运动的含义;相对静止的含义;规律的含义。
理解: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运用:列举实际事例,说明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2.能力目标
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能够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分析问题,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按客观规律办事的意识,以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勇气和信心。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1.教学重点
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依据:懂得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是理解“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的关键,使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运动观,所以它是本课的重点。
突破方法:通过探究分析惠能的观点和刻舟求剑的错误之处,由学生归纳解决。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依据:这是本课的落脚点和下一课的逻辑起点,因此成为本课的重点。
突破方法:通过让学生讨论“神七问天”,印尼海啸等事例来完成。
2.教学难点
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
依据:学生容易把握形象思维,但缺乏辩证思维能力,对于事物是什么,不是什么容易区分。由于生活中的感性体验,学生容易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割离,不能看到它们的辩证关系。如运动就是运动,静止就是静止。对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就难以理解,所以把它作为难点。
突破方法:通过探究赫拉克里特和克拉底鲁的观点以及导入自编话剧等来突破。
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依据:学生抽象思维较弱,对规律是客观的,人们不能改变或创造规律,但在遵循规律的同时又可以利用规律不好理解,因此成为本课的难点。
突破方法:通过让学生列举现实生活中人们利用规律和不按规律办事的事例等来突
破。
三、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初步掌握了一些各学科的综合知识,初步具备了自主探究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但有待进一步提高。并且这阶段的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仍停留在感性阶段,缺乏理性的思考。因而我们要注意从现象入手,逐步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全面分析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模拟法庭
学生甲向学生乙借钱并立字据。一日,乙向甲要钱,甲振振有词地说,事物是运动变化的,此时的我已不再是原来的我了,我没欠你的钱。乙气得打了他一顿。二人闹到法庭,法官问甲:欠债还钱,乃天经地义,你为什么借钱不还?甲把他的理由又陈述了一遍。法官听了觉得很在理,又问乙,为什么要打人?乙说,事物是运动变化的,此时的我已经不是打他时候的我了,我没打他!法官只好不了了之。
同学们,甲该不该还钱?你们怎样断这个案子?
教师点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甲的这一说法是有道理的,但他又是肯定要还钱的。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当我们学完这一节课后,你就明白怎样断了。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表演,既创设问题情景又激发学生求知欲。
(二)共同探讨: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探究活动1】运动的含义
(1)多媒体导入图片:“自然界的运动”、“人类社会的运动”、“思维运动”。
(2)设疑并引导学生讨论:我们周围的世界究竟处于什么样的状态?
自然界的运动
人类社会的运动
思维运动
通过学生讨论发言,教师总结:无论是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人的思维,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从中概括出运动的含义:哲学上的运动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教师进一步引导:运动是绝对的,但仅仅承认运动还是不够的。图片中到底是什么在运动,,也就是运动的载体或者承担者是什么?下面我们来研究“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探究活动2】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1)多媒体展示:①介绍惠能以及他的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②刻舟求剑图片。
(2)设疑并引导学生讨论:①惠能和尚认为运动的载体是什么?有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惠能和尚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上犯了什么错误?②刻舟求剑者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上犯了什么错误?
仁者心动 刻舟求剑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教师多媒体展示五种运动形式。总结:不同的运动形式,其载体各不相同,但都以物质为载体,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惠能和尚离开物质谈运动,导致唯心主义,刻舟求剑者离开运动谈物质导致形而上学。
教师进而引导学生归纳出物质和运动的关系:(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同时教师帮助学生反对两种错误倾向:①只承认运动否认物质的唯心主义观点。②只承认物质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观点。
设计意图:通过设置这样的探究栏目,引导学生探究物质与运动的关系,弄清运动的主体是物质,引导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运动观,反对唯心主义的运动观。
教师进一步引导:也有人说,世界上存在着不运动的物质,例如,某些物体从出现的第一天就没动过,大雁塔在西安,故宫在北京就是如此。同学们,这句话错在哪?
【探究活动3】静止的含义
(1)航天员在“神七”舱内图片。
(2)设疑并引导学生讨论:如何理解航天员又处于运动之中?相对于“神七”载人飞船而言,航天员处于什么状态?
“神七”舱内航天员
学生通过看书思考讨论释疑,教师总结:大雁塔和故宫处于相对静止之中,不是绝对的静止不动,它们相对于太空来说是运动的。航天员之所以又处于运动之中,是因为他们跟随“神七”环绕地球在运动,身体各个器官在运动,他们的思维也在运动。相对于“神七”载人飞船而言,航天员处于静止状态。
教师还可讲述第一次世界大战一个法国飞行员在飞行中手抓德军发射的子弹的奇闻帮助学生理解相对静止。通过刘德华主演的《星梦奇缘》中的10岁、20岁、30岁、40岁、50岁、80岁的化装扮相变化,说明虽然岁月变化,但是刘德华还是刘德华,没有变成梁朝伟或周杰伦,引导学生得出事物的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就是处于相对静止之中。
由此学生归纳出静止的含义: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一是指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变化;二是指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物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下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教师进一步引导:请同学们思考“如何断案?”学生甲犯了什么错误 你能用我们刚才学的理论说明吗?
通过学生发言,教师归纳:学生甲只看到绝对运动,而否认了相对静止。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
【探究活动4】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1)多媒体展示两观点:赫拉克里特的“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克拉底鲁的“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2)设疑并引导学生讨论:两位哲学家的观点谁对谁错?为什么?
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总结:赫拉克里特既承认绝对运动又承认相对静止,克拉底鲁看到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教师进而引导学生归纳出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设计意图:通过列举典型案例,增加课堂气氛,调节课堂节奏,加深学生理解。
教师进一步引导: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中,事物的运动有无规律可循?
路上不断取得成功。
多媒体展示本节课知识结构:
运动的含义
运动是物质的 运动和物质的辩证关系
固有属性 静止的含义
认识运动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把握规律
五、教学反思
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所需不断转换角色,不仅创设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之中,而且适当“退位”让学生控制课堂,满足了学生感受“成功”的心理需要,教师适时地 “点拨”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教学内容,在师生共同营造的平等、和谐气氛中,教师启发性的“循循诱导”和学生的“独立思考”能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学成为师生互相促进,共同进步的有效载体,“教学相长”得以实现。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