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 4.2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 4.2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二框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第四课课标要求:
辨析实例,说明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阐述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意义。解析客观规律是可以认识和掌握的事例,印证人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地把握客观规律。
学习目标
1、识记运动、静止的含义;
2、理解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三、重点、难点:
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
三、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教师总结
四、自主学习
1、什么是哲学上所讲的运动?
2、物质与运动有何关系?
3、什么叫静止?世界上有没有绝对静止的事物?

4、运动与静止的关系是什么?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关注时政: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复习前知识,引入新课)
讲授新课: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思考;如果没有运动,这个世界会怎样?(学生发挥想象回答)
1.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
从物体位置的推移到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变化,从生命有机体的新陈代谢到社会生产方式的更替,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
事物运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社会运动等)
机械运动-斗转星移,海路变迁;物理运动-电子绕原子核运动;化学运动-铁钉生锈,食物腐烂;生命运动-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社会运动-龚自珍:“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人类社会的进步(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生命运动中人的衰老过程(胎儿-婴儿-幼儿-儿童-少年-青年-中年-老年)
恩格斯:除了永恒变化着的、永恒运动着的物质及其运动和变化的规律以外,再也没有什么永恒的关西了。意思是说:物质是永恒的,运动是永恒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
2.什么是运动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日常生活中我们所说的运动,如:球在滚动、心在跳动、体育运动、政治运动。和哲学上所讲的运动的运动一样吗?前者只要指空间位置的变化,如果某一物体的空间位置发生了变化,我们就说此物体在运动,反之,我们就说这一物体没有运动。哲学上所讲的运动的运动更具有广泛的含义。它们之间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
3.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如果地球真的不动,四季就不会形成;如果没有新陈代谢,生命就会停止;如果没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人类社会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这就是说物质离不开运动,物质在运动中存在的,离开了运动,物质就不可能存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我们说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大家能不能找到一个不运动的事物?
总之,物质离不开运动,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宏观物体是机械运动的载体,原子、离子等是化学运动的载体,生命有机体是生物运动的载体,生产方式是社会运动的载体,人脑是思维或精神运动的载体。通俗地说,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我们还要注意反对两种错误的倾向。
探究活动:禅宗慧能的“仁者心动”: 《坛经》记载:时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幡动,议论不一。慧能进日:“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刻舟求剑(寓言图片)
问题:两则材料分别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上犯了什么错误?
(1)慧能和尚承认运动,但否认是物质的运动,而说是心感觉动就动,这是离开物质谈运动。试问:心动的“心”是不是物质?
(2)楚国人虽然承认船、水、剑的客观存在,但却否认了运动,这是离开运动谈物质,最终他的求剑之举只能落空。
(3)离开物质谈运动和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①只承认运动,不承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把运动仅仅看作是精神的运动,离开物质谈运动-唯心主义
②只承认世界是物质的,不承认物质是运动,离开运动谈物质-形而上学
二者都割裂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因而都是错误的。
教材引用恩格斯的名言深刻揭示了物质与运动的关系,即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主体,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离开运动谈物质,或者离开物质谈运动,都是错误的。
探究提示:我们要深刻体会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1)没有。(2)此观点否认了运动的绝对性。大雁塔和故宫因为空间位置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不变,是处于相对静止之中。
4.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物质运动的同时,并不否认静止的存在。
(1)静止的含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从物质具体存在方式来说)。
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①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性质基本不变(相对稳定)
如:张三仍是张三,不会因为过了明天就变成李四了;水在0度-100度之间,它仍是液态的性质。
②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空间位置保持不变(位置的相对稳定/运动状态的相对稳定)
比如我们坐在教室里,我们身体的位置相对于教室而言处于静止状态;我们坐在火车里,相对于车厢而言是静止的,但其实火车是在运动的,它带动车上的人也在运动,否则我们怎么会在经过一段时间后到达目的地呢?
(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区别 联系
角度 含义 特点或性质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运动 整个物质世界 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的 变化和过程 无条件的、 永恒的、绝对的
静止 物质的具体存在方式 是事物的空间位置、某一方面性质在一定时期内基本不变;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相对的、 有条件的
①运动是绝对的。运动的绝对性是指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②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③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课堂探究:欧布里德为什么会犯如此荒唐的错误
探究提示:欧布里德只看到绝对运动,而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因此被人“以治其人之生还治其人之道”。它在这里夸大了绝对运动,否认了相对静止。
解析“人一生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与“人一生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各自蕴含的哲学道理?(前者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同一观点;后者是否定相对静止的片面观点)
课堂小结:
体系构建:我学到了什么?
六:检测成果:
1.“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东西,只是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存在、生活。”这一论断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A.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固有属性
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C.运动是物质的派生物
D.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物质承担者
2.寓言《刻舟求剑》的哲学寓意有
①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指空间位置的移动 
②运动与静止是辩证统一的 
③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④离开物质谈运动的观点是荒谬的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有两位画家以《安静》为题各画了一幅画。一位画了一个湖,湖面平静,倒映着远山和湖边的花草,好像一面镜子。另一位则画了一个激湍直泻的瀑布,旁边一棵小树,树上一个鸟巢,巢里一只小鸟,小鸟在睡觉。后一位画家才真正理解安静的真义,因为他懂得
①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
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④任何物质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A.①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4.有关专家指出:“地球一直处于‘震动’状态,‘震动’是地球的常态。”从现有研究水平来看,根据已有的历史地震资料进行中长期的地震预报是完全可能的。上述材料蕴含的哲理是
①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②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③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④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5.分析古希腊两位著名哲学家的两种不同观点。
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克拉底鲁说:“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七、课后作业:完成4.2《课时作业》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