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教案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教案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七十二变通古今”
——一词多义与古今异义教学说课稿
窥词语堂奥,析古今流变。
我说课的课题是统编教材语文必修上册第八单元
《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的第四课时——《七十二变通古今——一词多义与古今异义》。我将把教材分析、教学理念、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融入到我的阐述之中。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学习任务群在新教材中的具体落实,要求丰富语言积累、梳理语言现象,探究语言文字运用规律,增强语言文字运用的敏感性,增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指向“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核心素养。本单元在形式上作为教材中一个独立的单元出现,但单元目标及任务的达成却贯
穿整册教材乃至整个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其他学习任务群都要配合它来达成语文课程的总目标,由此可见本单元的独特地位和重要性质。本节课作为单元教学的第 4 课时,任务是探究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现象,在整个单元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前几课词语积累的基础上,由古及今,让学生明白词语发展演变的过程及规律,为后面的“词义辨析与使用”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
继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之后,本单元是本册教材的第二个活动单元, 学生在“学习活动”方面,有了一些经验,但对于语理知识缺乏系统的认识,语料的积累也并不丰富。基于以上学情,教学实践中我在以下几个方面给予了关注:
活动形式丰富。运用大闯关、擂台赛、飞花令、说相声、绘书签、做词典、演讲比赛、撰写札记等学习活动,由浅入深地进行研究性学习。本节课涉及到了说相声、画树状图、大闯关、撰写札记等活动。
语料选择趋熟。尽可能在学生学习过的文本中选用学习材料,在熟悉的文本中选用熟悉的词语。本节课主要选取了本册教材前几个单元的语料,也适当加入了初中学过的典型词例。
情境任务真实。在单元核心任务及课时学习情境的设计上,尽量给学生真实的活动体验,充分考虑学习活动过程中的勾连照应。
三、教学理念
本单元的教学设计围绕三个关键词:“语理”“语境”“语感”。简而言之就是将简明扼要的语理知识融入真实的学习语境当中,从而获得高品质的语感。我
的设计理念是“守正创新,执简驭繁”,守文化传统之正,创活动形式之新;执
语言规律之简,驭言语现象之繁。
四、核心任务
结合学情分析、单元设计理念以及学习任务群的具体要求,我将本单元核心任务设计为 “布置词语展览馆”,将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的相关知识和学习成果
(词语家族谱、路径交流会、字源信息库、词语流变图、红学雅俗集、创意诗词签、新语微词典)通过布展的方式呈现出来,带领学生参观学习。围绕核心任务, 本单元共设计了 9 个课时:
1 到 7 课时为“我们都有一个家”、“开门一把金钥匙”、“见字如见故人来”、“七十二变通古今”、“一ft一歌调不同”、“咬文嚼字传情意”、“标新立异鉴新词”,对应单元学习的三个活动:“丰富词语积累”、“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及“词义的辨析和词语的使用”,8 到 9 课时是学习成果的展示,第 8 课时“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完成单元核心任务——布置词语展览馆,第 9 课时“我为汉字唱
支歌”是以汉字主题演讲比赛结束单元学习。教学安排上,从路径方法到探究实
践再到成果展示,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五、教学目标
本节课是单元学习的第四课时。前几课时师生共同学习了思维导图的制作方法,了解了汉字造字法的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我将本课时的学习情境设定为
“制作词语流变图”,将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的词例用卡片的形式进行积累,日
后制定成册,将课上知识投入到学习实践中。以此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探究一词多义现象,把握义项间的联系,了解词义发展规律。
六、教学准备
这节课我将课前准备、课堂学习、课后巩固做了整体设计,以达成教学的连贯性。课前我准备了“学习资源”和“学习任务单”,制作了微课,推荐了常用
工具书以及相关的名家论文,让学生梳理本册课本中的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例,为课堂学习做铺垫。
七、教学过程
课上主要分为三大环节:形义连连看:探究词的本义。义项树状图:推导词语义项关系。词义大闯关:了解古今词义的演变。课后巩固有“作业设计”及“成
果展示”,这部分我稍后会解说。
接下来我说一下这节课的教学流程。
课堂导入
部分我做了精心设计和选择,课前我布置学生用姓氏别解的方式来介绍自己的姓氏,如“我姓周,周而复始的周”、“我姓周,周贫济困的周”等,以此导入“一词多义”语言现象。在查看学生的准备过程中,我发现有两位学生用相声的形式介绍了他们的姓氏“张”字,相声中不仅将张字的多重义项穿插起来,还添加了
历史文化元素,如写“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的诗人张籍就是他们家乡的历史名人等等。文稿写得很不错,于是课前导入就安排这两位学生上台去
说,此活动为激趣环节,底下同学听得趣味盎然,台上的两位同学也自信满满。
人对自己的姓与名自然有一种探索的意识,姓氏别解的方式让学生有兴趣做,可以积累更多的词句,也顺利地导入了新课学习。(关照学情)
环节一
教学的第一大活动是“形义连连看”。用“以形索义”的方法探究词的本义。汉字是表意文字,其最初形态具有图画性质,从形态入手探究词的本义,为词义
的引申奠定基础。从学生课前的字词积累中,我选取了“绝”“穷”“伐”“道”“信”等字例,这些字例义项丰富,但它们最初的意思往往和现代汉语的常用义不同, 以“绝”字为例,观察它的图形,是用刀将丝织品割断的样子,所以推测它的本义是“断绝”,其他义项都由此引申而来。我将这些字例呈现在了学习任务单中, 方便学生完成此任务,字例中列举了常用义项,其中的“信”字就是后面的学习任务所要用到的字,这样就为下面的活动提供了准备。这一环节学生都能较为准确地找出词的本义,说明上节课的“寻根字源”活动是有效的。
环节二
汉语的很多词义项丰富,高考常考的文言实词就有一百多个,要记住这些词
的所有义项,光靠死记硬背很困难。
这节课我给学生介绍一种树状思维导图的方法来帮助识记“一词多义”现象。这是我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难点)词义义项间的逻辑关系推导比较难,考虑到学情,为了降低学习难度,课前我给学生摘录了词义引申的相关文章做拓展阅读,并录制了“如何制作义项树状图”的微课,帮助学生完成树状图的制作。(关照学情)
课上我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教学方法),每组成员共同完成一个“信”字的义项树状图,之所以做同一个字的义项推导,一是考虑到课堂时间有限,一个字订正起来更有效。二是课上我只教给学生画树状图的方法,更多词例的积累留到课后去做,因为这样的词语积累要贯穿整个高中的学习过程,非一日之功。作图完成后每组派一位代表将本组的图投影展示并对推导过程进行阐释。
然后师生共同修正,明确:“信”的本义是“言语真实”,言语真实所以 “诚实”,也令人“信任”,义项间具有因果关系。言语真实引申出副词“的确、确实”,相反的意思是“随意、随便”,几个义项是相关的。“诚实”的人往往 “可靠”,义项间具有相似性。要让人“信任”,往往需要“信物”,义项间具有相关性。由“信任”引申出“信用”,义项间具有因果关系。传达“信物”的人称为“使者”,“使者”还可以传递“音讯”和“书信”,义项间具有相关性。
最后教师总结规范的树状图的几个标准,给与方法上的指导。
环节三
从以上活动中我们知道,词的义项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这种逻辑关系也正体现了词义的演变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及社会的发展,词义的变化尤为明显,引申出来的意思变得常用,而原来的意思变得鲜有人知,于是就出现了“古
今异义”现象。这是我本节课的另一个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这一环节我设置了“词义大闯关”活动,我将本册教材中典型的古今异义词
分成了六类,“人物指称”、“衣食住行”、“喜怒哀乐”、“地理方位”“学习教育”“关联词语”。这样的分类有趣也便于积累。在词例选择上考虑到新旧知识的衔接, 补充了初中学过的典型词例,涵盖了古今异义的几大类型。以便学生能迅速从中概括出来。
每个小组分别选择一个类别挑战答题,解释词语的古义和今义。每解释正确
一个词语得 1 分,总得分最多者为获胜组,每组用时不得超过 2 分钟。小组答题后,教师随即给出答题的正确答案,以此完成计分。
最后依据闯关中的词例归纳词义演变的类型,让学生归纳常见类型:扩大、缩小、转移、感彩变化,教师再补充几个特殊类型做拓展,如由于词义的强弱变化、音节变化、近义合并等造成的古今异义。闯关活动有一定的趣味性,让学生在积极的参与中了解语理知识,而非被动地接受,教师精心选择词例,将深奥的语理知识贯穿于活动中,照应了“执简驭繁”的教学理念。
至此为止,课堂学习的主要环节就完成了,学生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了解“一词多义”现象,分析义项间的关系,明白词义发展演变的原因,形成了较为完整
的知识链,实现了知识、方法和能力的整合。
作业设计
在课后作业的设计上,我考虑了任务梯度和难度层级,将作业分为“必做”、“选做”和“长期做”三项。
必做作业分为:第一“词语穿越”,假设你穿越到大唐,语言沟通可能是一大障碍,唐朝人是怎么表达衣食住行的呢?这是对古今异义的考查。第二“词语
风暴”,在短时间内尽可能多地说出带“信”字的成语或其他词语,看看信字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的区别与联系;第三“挖空训练”,给一个由“信字”组成的文言小故事,填出每处“信”字的意思,这是对一词多义的考查。必做作业是对本节课所学方法和内容的检验,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考查都有所涉及,避免学生以今律古,知识性较强。
选做作业是撰写语言札记,教师给几个参考选题启发学生思考,如“弟走从
军阿姨死”之辩,《琵琶行》中“弟”和“阿姨”分别指何人?从“衣冠禽兽” 看古代官僚制度等。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做一点研究性的思考。
长期做的作业是制作“词语流变图”,让学生对高考常考的 120 个文言实词
进行积累,将一个字例的本义、义项树状图、图形解释、古今异义以及语境推断这些内容呈现在一张卡片上形成积累成果,语言积累是一项长期性的学习任务, 我要求学生做到“每周一练”“每期一展”,最终还将编订成册,可用于高考复习。
板书设计
本节课我通过相声、连线和画图分析了一词多义现象,通过闯关游戏了解了
古今异义的类型,让学生明白词语在发展过程中的变化以及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从而体会汉字的丰富多彩,增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 板书设计突出了教学的两大语言现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几个关键词—
—“变”“联系”“区别”,用华文彩云的字体“义”字作为板书的主构图,也是
为了突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创设了真实的活动情境,恰当利用微课等跨媒介手段,目标制定有梯度,遵循了语言发展的规律;活动设计有分层,几大活动环环相扣,难易配合 有侧重;分享生成有深度,由课内延续到课外,由知识迁移到能力;作业布置有等次,注重积累的系统性、计划性,有步骤、可持续。让学生在积累中获得语感,
探究中感知语理,创新中体悟语妙,活动中实践语用。从而实现语文学科的四大
核心素养。
语言教学要淡化语法知识的说法似乎由来已久,高中生不懂语法的现象也并不罕见,但我认为需要淡化是纯知识灌输的教学方式,而非语法知识本身,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掌握语理,培养语感,能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当然,语言学习的过程并非易事,需要长期的积累和持久的热情。
然而,路虽远,行则将至,我们每一位语文人都是教学探索之路上的行者! 我的说课结束,敬请指正,谢谢!
附:学习资源与学习任务单
学习资源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王力、岑麒祥等;《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词汇》吕叔湘、朱德熙;《词的引申义》何九赢、蒋绍愚。
“辞源网”“古文之家”网。
4.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关系探微
杨毅华
词的本义,指的是词本来意义,是根据字形分析和考核文献所证明的词最古的意义,它是派生其他意义的源头。而词的引申义是指词义发展过程中由本义直
接或间接通过多种方式繁衍派生出来的意义,客观事物日益发展,人们的思维能力不断深化,在已有概念的基础上不断认识一些新的事物和现象,反映到词义的发展变化上,就是词义的引申。词的本义和引申义之间关系密切,有各种联系方式,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
相似引申
引申义和本义所指称的事物在性质、形状、用途、颜色等方面有相同或相似的地方,通过思维概括联想,这个词就由本来表达某一事物引申为表达另一事物, 从而产生新义。例如:
间,本义“门隙”,基础义是“缝隙”,由此特性引申出“隔阂”,指人际关系出现缝隙,二者在性质上有相似之处,故引申。《左传·哀公二十七年》: “故君臣多间。 ”
节,本义是“竹节”,《说文》:“节,竹约也。”引申为“骨节、关节”等,《庄子·养生主》:“彼节者有间。”二者形状相似。
网,本指“捕鱼鳖鸟兽的工具”,《盐铁论·刑德》:“网疏则兽失。”引申为“网罗”“收容”,《商君书·赏利》:“则不能以非功网上利。”二者的功能作用相似。
比喻引申也属于相似引申的一种。 例如:
英,本义是“花”。 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花是植物的精华,用来比喻杰出人物,二者有相似之处,故引申为“杰出的人”。 《荀子·正论》:“尧、舜者,天下之英也。 ”
上文“节”由“骨节”还可引申为“贞节、气节”, 诸葛亮《出师表》:“此悉贞节死节之臣。 ”因为骨节比较坚硬,人们常用硬骨头来比喻坚强的人,由此引申。
相关引申
引申义和本义所指称的对象或所表达的概念相互关联,彼此牵涉,故引申。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借代引申
引申义与本义是借代关系。例如:
朱门,本是“红色的大门”,这是大户人家的标志,引申为“富贵人家”。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缙绅,本是古代士大夫束腰的红色绸带,是古代的高级官员的装束,有标志
作用,引申为“官吏”。唐李洞《春日即事寄一二知己》:“缙绅处士知章句, 忍使孤窗枕泪眠。”与此相反,“布衣”是平民百姓的装束,用以代“贫民”。《战国策·魏策》:“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
相因引申
引申义和本义之间有因果、条件等逻辑关系,通过联想、推导,由此及彼而产生新义的一种引申方式。例如:
加,本义“诬告”,因为诬告人必定会夸大其词,说假话,所以引申为“虚夸”“虚报”,《左传·庄公十年》:“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又因要虚夸,必然要加上加的东西,故引申为“放在上面”“加上”,《史记·项羽本纪》:“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本义和引申义之间有因果关系。
徙,本义“迁移”,引申为“调动”义。因为要调动,自然要迁移,这是由结果引申为原因。《史记·淮阴侯列传》:“徙齐王韩信为楚王”。如果调动的结果不好,就是降职了,所以又有“降职”义,《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徙夫为淮阳太守。”
信,本义“言语真实”,泛指诚实。 引申为信用、相信、凭证、实在等意义。因为诚实,必定会守信用,诚实是守信的条件。贾谊《过秦论》:“此四君者, 皆明智而忠信。”因为语言诚实,所以可使人相信,故引申为“相信”《史记·屈原列传》:“楚怀王贪而信张仪。”而诚实守信用可以作为凭证,所以又引申为“凭证”,马中锡《中山狼传》:“此皆不足执信也。”本义和引申义之间存在因果或条件等关系。
(有删改)
一、课前任务
学习任务单
姓氏作为一类特殊的汉字,也拥有多义性,你能用多少种意思介绍自己的姓氏呢?比如:我姓周,周而复始的周;我姓周,周贫济困的周。请大家说出自己姓氏的尽可能多的涵义并且不重复。
(
一词多义
词语
词义
例句
断绝;绝交;极点
1.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绝交
)利用教材、词典、网络等资源,积累本册课本或以往学过的一词多义及古今异义词例,完成以下表格。
绝 非常;隔绝的;陡峭的;横渡;停止 以为妙绝。(《口技》)极点 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断绝 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非常 ……


……
古今异义
词语 古义 今义
金 各类金属及其制品的通称。 专指金子、黄金。
整顿
众人
所以
……
二、课上任务
观察下列所给字词的最初形态,连线词的本义。
观看教学微课,结合课前推荐的“学习资源”,学习“一词多义”义项树状图的制作,以“信”字为例制图,对义项进行梳理并简单说明词义引申情况。
三、课下任务
任务一(必做题):
假如某一天,我们的科技真能让我们能够穿越时空,那么当你穿越到唐宋时期,你觉得会面临哪些社交活动中语言沟通的难题?
第一关:假设你在唐朝的街头,迎面走来一个妙龄少女,你将选择哪一句话向她问路?( )
A.请问这位姑娘,如何去往朱雀大街? B.请问这位小姐,此处可是朱雀大街? C.敢问这位大姐,如何去往朱雀大街? D.前面的小娘子,如何去往朱雀大街?
第二关:“店家有喜,今日饭菜一律八折。”请问以下哪些食物打折出售?( )
A.米饭 B.青菜豆腐汤 C.手扒羊肉 D.碳烤鲫鱼
第三关:傍晚,你找到客栈住店时,店小二看你一身疲惫,贴心地问你“客官可要些汤水?”请问他是向你推荐什么东西?( )
A.带汁的食物 B.热水 C.带汁的食物和热水 D.茶
尽可能多地说出关于“信”字的成语,并对该成语中信字的意思做解释。
(
11
/
17
)如:
相信:半信半疑、信誓旦旦、无征不信…… 随意:信口开河、信口雌黄……
信用:言而无信、背信弃义……
信仰、信义:善男信女、去食存信、笃信好学……
…………
写出下列语段括号中的词义。
楚王信( )屈原,屈原以为美言不信( ),故每谏必以信
( )
告之,后子兰(楚怀王之子)短(指摘缺点,揭发过失)之,屈原见逐(被放逐)。屈原以为楚王未信( ),欲投汨罗江报国,信( )手取头上之饰为信( ),俾人(bǐ,门人、门役)闻王,乃冀(希望)王信( )大义于天下。
任务二(选做题):
从下列参考题目中选择一个,写一篇能表明自己观点和看法的札记,字数不限。自己有好的选题也可以写。
①“弟走从军阿姨死”之辩(《琵琶行》中“弟”和“阿姨”分别指何人)。
②“客”字知多少(分析《赤壁赋》中的“客”、《琵琶行》中的“客”、
《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中的“客”是否一样?)
③从“衣冠禽兽”看古代官僚制度; “中国”到底有多大……
任务三(长期做):
运用课上所学方法,每周从高考常考 120 个文言实词里面,选择 3 个词做“词语流变图”。做到“每周一练”“每周一展”。
示例:
学习成果:制作词语流变图

用武器砍断他人的头
一词多义 一级引申:“伐”的本义是“砍头”,由“砍头”引申出“砍斫”“击刺”“敲打”,这几个 义项具有相关性。
二级引申:再由“击刺”引申出“攻打”和“批评”,“击刺”与“批评”的对象存在相似性,“击
刺”与“攻打”在所用武器和行为性质上存在相关性。而“攻打”会对人或物造成破坏,因而
引申出“败坏”和“平毁”之义。攻打成功,就由朝廷“记功”,记功也可以是给自己记,扩大
为“自夸”。
古今异义 古义:砍头 (词义的扩大) 今义:砍伐、讨伐
语境推断
①砍伐:“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伐檀》
②敲打:“摐金伐鼓下榆关。”《燕歌行》
③讨伐、攻打:“十年春,齐师伐我。”《曹刿论战》
④攻破、破坏:“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谋攻》
⑤功劳、功业:“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⑥夸耀、自夸:“每一令出,平伐其功。”《屈原列传》

人能遵守开口说过的话
一词多义 一级引申:“信”的本义是“言语真实”,言语真实所以“诚实”,也令人“信任”,义项间具 有因果关系。言语真实引申出副词“的确、确实”,相反的意思是“随意、随便”,几个义项是相关
的。
二级引申:“诚实”的人往往“可靠”,义项间具有相似性。要让人“信任”,往往需要“信物”,
义项间具有相关性。由“信任”引申出“信用”,义项间具有因果关系。
三级引申:传达“信物”的人称为“使者”,“使者”还可以传递“音讯”和“书信”,义项间
具有相关性。
古今异义 古义:言语真实 (词义的转移) 今义:书信、相信
语境推断
①言语真实: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②诚实: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曹刿论战》)
③可靠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
④信任: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屈原列传》)
⑤信物: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荆轲刺秦王》)
⑥信用:小信未孚,神弗福也。(《曹刿论战》)
⑦确实、的确:烟波浩渺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
⑧书信:半封京信半题诗。(《书乐天纸》)
⑨随意、随便:低眉信手续续弹。(《琵琶行》)

用心养护、照看家禽
一词多义
一级引申:“顾”的本义是“回头看”,与本义相似的义项为“看、视”。因为“回头看”,表
示对某事物关心、用心,所以引申出“照顾”。
二级引申:“看、视”引申为“拜访、探望”,义项间是相似关系。前来购物的人是对生意的“照顾”,引
申出相关的义项“顾客”。 “照顾”是对事物的“关心”,义项间具有相似性。
三级、四级引申:“关心”则不免有所“考虑、顾虑”,义项间具有因果关系。
引申:由“考虑、顾虑”引申出副词“只是、难道、反而”,义项间具有相似性。
古今异义 古义:回头看 (词义的转移) 今义:姓氏
语境推断
①照顾:三岁贯女,莫我肯顾。(《硕鼠》)
②关心: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赤壁之战》)
③顾虑: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指南录〉后序》)
④难道: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
⑤看到: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促织》)
⑥拜访: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⑦回头:相如顾召赵御史曰。(《廉颇蔺相如列传》)

身居洞穴,身体被迫弯屈、不自由。
一词多义
一级引申:“顾”的本义是“回头看”,与本义相似的义项为“看、视”。因为“回头看”,表示对
某事物关心、用心,所以引申出“照顾”。
二级引申:“看、视”引申为“拜访、探望”,义项间是相似关系。前来购物的人是对生意的“照顾”,
引申出相关的义项“顾客”。“照顾”是对事物的“关心”,义项间具有相似性。
三级、四级引申:“关心”则不免有所“考虑、顾虑”,义项间具有因果关系。由“考虑、顾虑”
引申出副词“只是、难道、反而”,义项间具有相似性。
古今异义 古义:处境困难 (词义的转移) 今义:贫困
语境推断
①处境险恶:穷饿无聊,追购又急。(《〈指南录〉后序》)
②不得志: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滕王阁序》)
③穷困:所识穷乏者得我欤?(《鱼我所欲也》)
④用尽: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病梅馆记》)
⑤尽头: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⑥追究到底:不忍穷竟其事。(《后汉书》)

道路、马路
一词多义 一级引申:“道”的本义是“道路”,在路上走即“取道、赶路”,路的作用是“引导”人到某地(通“导”),路有很多条,“道”可做量词,这几个义项具有相关性。道路纵横交错,可引申为“行政区域”,义项间具有相似性。 二级引申:“引导、疏导”需要有“途径、方法”,需要人“说”出来,经过“引导”也可形成一种“风尚”,这几个义项是相因的。 三级、四级引申:由“途径、方法”引申出“道理、规律”,义项具有相似性,正确的道理和 规律形成“道义”和“思想、学说”,义项间具有相似性。
古今异义 古义:道路 (词义的扩大) 今义:道理、方法
语境推断
①道路:“有狼当道,人立而啼。“(《中山狼传》)
②引导:“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货殖列传序》)
③方法:“此五者,知胜之道也。“(《谋攻》)
④学说:“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
⑤规律:“臣之所好者,道也。“(《庖丁解牛》)
⑥风尚:“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⑦取道:“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
⑧说、讲:“中冓之言,不可道也。”(《诗经 鄘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