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名著阅读《红楼梦》:人物篇(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名著阅读《红楼梦》:人物篇(含解析)

资源简介

名著阅读《红楼梦》
1.林黛玉眼中的王熙凤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相关情节简要分析。
2.请根据王熙凤的这段话分析其形象特点和表达效果。
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
(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 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
3.《红楼梦》整本书阅读。
湘云笑道:“你就不愿读书去考举人进士的,也该常常的会会这些为官做宰的人们,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宝玉道:“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帐话不曾?若他也说过这些混帐话,我早和他生分了。”
(取材于《红楼梦》第三十二回)
或如宝钗辈有时见机导劝,反生起气来,(宝玉)只说“好好的一个清净洁白女儿,也学的钓名沽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独有林黛玉自幼不曾劝他去立身扬名等语,所以深敬黛玉。
(取材于《红楼梦》第三十六回)
那(傅家)两个老婆子见没人,一行走,一行谈论。这一个笑道:“怪道有人说他家宝玉是外像好,里头糊涂,中看不中吃的,果然有些呆气。他自己烫了手,倒问人疼不疼,这可不是个呆子?”那一个又笑道:“我前一回来,听见他家里许多人抱怨,千真万真的有些呆气。大雨淋的水鸡似的,他反告诉别人‘下雨了,快避雨去罢。’你说可笑不可笑?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河里看见了鱼,就和鱼说话;见了星星月亮,不是长吁短叹,就是咕咕哝哝的,且是连一点刚性也没有,连那些毛丫头的气都受的。……”
(取材于《红楼梦》第三十五回)
请根据以上内容,并结合《红楼梦》原著,分析贾宝玉的形象特征。
4.阅读下面大观园中某处院落居所的环境描写,完成问题。
①便见一所清凉瓦舍,一色水磨砖墙,清瓦花堵。那大主山所分之脉,皆穿墙而过。……步入门时,忽迎面突出插天的大玲珑山石来,四面群绕各式石块,竟把里面所有房屋悉皆遮住,而且一株花木也无。只见许多异草:或有牵藤的,或有引蔓的,或垂山巅,或穿石隙,甚至垂檐绕柱,萦砌盘阶,或如翠带飘飘,或如金绳盘屈,或实若丹砂,或花如金桂,味芬气馥,非花香之可比。
(《红楼梦》第17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
②那些奇草仙藤愈冷愈苍翠,都结了实,似珊瑚豆子一般,累垂可爱。及进了房屋,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
(《红楼梦》第40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 金鸳鸯三宣牙牌令”)
大观园中的院落建筑特点与其居住主人的个性特征往往是统一的。请正确判断上述院落居所的主人,并结合著作相关内容谈谈该院落的环境描写是如何体现主人的形象特点的。
5.鲁迅先生曾说:“《红楼梦》的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这个“真”体现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请你从《红楼梦》中试举一个人物,结合具体情节内容,分析该人物形象的“真”,200字左右。
6.《红楼梦》第三回《贾雨村寅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中,贾母问黛玉念何书,黛玉答道:“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后来宝玉问黛玉:“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对读书问题,黛玉前后回答不一致的原因是什么?
7.阅读下面三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你也不用说誓,我很知道你心里有‘妹妹’,但只是见了‘姐姐’,就把‘妹妹’忘了。”
②“凭他是谁,除了林妹妹,都不许姓林的!”
③“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善于运用对比法,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来塑造“同中迥异”的人物。上述三段话中都有“妹妹”,请分别说出三句话分别出自谁人之口,并简要分析说话人的典型性格。
8.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金陵十二钗图册判词》又副册判词其二
画:一簇鲜花,一床破席。
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
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据徐恭时统计,《红楼梦》一共写了九百七十五个人物,其中既有扁平人物,又有圆形人物,两者相辅相成,表现出了人生的复杂真相。
请结合《红楼梦》“贾宝玉初试云雨情”“情切切良宵花解语”两回,试分析袭人的圆形人物性格特征,写出两种相对的性格特征,并分别举例概述。
9.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红楼梦》宁、荣二府的诸多女性有一个相同的身份:贾府媳妇。其中有贾赦的媳妇邢夫人、贾政的媳妇王夫人,有贾珍的媳妇尤氏、贾琏的媳妇王熙凤,以及贾珠的遗孀李纨等,她们活跃在小说中,性格各异,形象鲜明。请从小说中任选一位贾府媳妇,结合原著内容,简析其形象特点。
10.学校戏剧节排演《红楼梦》,请你为林黛玉的扮演者租借一套戏服。租借处只剩三套相对合适,颜色基调分别为大红、纯白、淡绿,你会选择哪一套?请根据你对林黛玉这一艺术形象的了解和认识,结合色彩内涵的阐释,说明选择理由。(150字左右)
11.请仿照示例,从“宝玉与晴雯”“贾母与鸳鸯”中选择一对主仆,结合原著相关情节,谈谈你对他们之间关系的理解。
[示例]紫鹃是黛玉的贴身丫鬟,善良聪慧,温柔贴心,两人情同姐妹。从端水熬药到婚姻大事,紫鹃“一片忠心为姑娘”,对黛玉的关心“微细”之极。她不仅时常劝慰和开导黛玉,还试探宝玉对黛玉的真情,并且不顾身份,主动请求薛姨妈给黛玉说亲,在黛玉重病之时打听宝玉的婚事,黛玉病逝后遁入空门。爱耍小性子的黛玉个性孤傲,但独听紫鹃的话,视紫娟若知己。
12.鲁迅评论《红楼梦》时说,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而《红楼梦》却与之大不相同,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所以其所叙人物,都是“真”的人物。 请从《红楼梦》中任选一个人物,结合事例进行分析。不超过80个字。
13.在《红楼梦》第三回中,林黛玉进贾府,众女子一出场,请问下面这段文字描写的是哪位女子?请结合前十回关于她的情节赏析她的人物形象。
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鱼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1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自己却鼓着腮不语。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的大笑起来。史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只叫“嗳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得搂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笑得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的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里的饭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座位,拉着她奶母叫“揉一揉肠子”。
(节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回)
文段中,薛宝钗在现场,但作者没有描写她的反应,请推想薛宝钗会有怎样的反应,并根据人物性格和原著相关内容简要说明理由。
15.这首判词涉及到小说中哪位人物?暗示了她怎样的性格和命运?请根据原著内容简要分析。
在《红楼梦》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的簿册、判词,预示了小说中主要人物的命运。其中有一首判词:“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参考答案:
1.①侍宠放纵: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贾母戏称其“凤辣子”。
②贪婪俗气:服饰上集珍宝珠玉于一身。
③美丽狠毒:从“丹凤三角眼”“柳叶吊梢眉”的外貌描写看出。
④机变逢迎:从话语中对贾母的恭维,对王夫人的回应看出。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
先看王熙凤出场时林黛玉的感受: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再看贾母对王熙凤的态度: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王熙凤出场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显得比别人放诞无礼,原来是因为贾母的宠爱,连贾府老祖宗都戏称她为“凤辣子”,足见贾母对她的喜爱。由此可见王熙凤是侍宠放纵。
再看其装束: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鱼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从头饰到服装,珠光宝气,色彩斑斓,可见其贪婪俗气。
看其外貌: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三角眼”“吊梢眉”都属于刁钻面相;而“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又可见其美貌,可见其美丽狠毒。
最后看其言谈:“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试泪。王熙凤夸黛玉,一句话既迎合了贾母,又夸赞了迎、探、惜三姐妹,同时又让邢王二夫人感到满意,真可谓八面玲珑;考虑到贾母失去女儿,她装作伤心拭泪,贾母一说她立刻又转悲为喜,机变逢迎之功夫令人叹为观止。
2.这段文字是王熙凤语言的精彩片断,充分表现了她的能言善辩、机变逢迎、精明能干、八面玲珑的性格特点。有一石三鸟之功效,一是讨贾母欢心,二是使黛玉感到温暖,三是让迎春、探春、惜春三姊妹内心愉悦平衡。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语言的鉴赏能力。
题干这句话是《林黛玉进贾府》王熙凤出场部分,主要运用语言描写塑造王熙凤的形象。先是夸黛玉“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又说“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既夸赞了黛玉,讨好了贾母,又夸赞了贾母嫡亲的孙女才能有这通身的气派,即变相夸奖了迎春、探春和惜春,可谓“一石三鸟”。这段话的表面信息是王熙凤对林黛玉的极度夸赞,但王熙凤的真实意图并不在夸赞黛玉,而是借此博得贾母欢心,进一步得到贾母赏识,从而进一步巩固自己在贾府的地位。从中自然可以看出王熙凤为了自己的利益,善于察言观色、随机应变、逢迎讨好的性格特点。
3.从不愿意听湘云、宝钗劝他立身扬名的话语可以看出,贾宝玉鄙弃科举功名、仕途经济。从宝玉拿黛玉与湘云、宝钗对比的话来看,他追求名利之外的真性情,跟黛玉心意相通。从两个老婆子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宝玉不管对方是何身份,都关心对方,不摆主子的威势,有难能可贵的平等思想.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的理解、分析能力。
当湘云劝他读书考取功名时,宝玉说“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帐话不曾?若他也说过这些混帐话,我早和他生分了”,当宝钗辈有时见机导劝时,宝玉生气说“好好的一个清净洁白女儿,也学的钓名沽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通过这些话语,我们可以看出贾宝玉鄙弃科举功名、仕途经济,不愿通过读书立身扬名。
宝玉拿黛玉与湘云对比:“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帐话不曾?若他也说过这些混帐话,我早和他生分了”,拿黛玉与宝钗对比:“独有林黛玉自幼不曾劝他去立身扬名等语,所以深敬黛玉”,说明宝玉跟黛玉心意相通、情投意合,宝玉追求名利之外的真性情。
从文中两个老婆子的对话中可以看出,贾宝玉是有平等观念的。比如第十九回,宝玉才要说话,袭人便忙笑道:“ ……我只想风干栗子吃,你替我剥栗子,我去铺床。”宝玉听了信以为真,方把酥酪丢开,取栗子来,自向灯前检剥。又如第六十二回里写他过生日,贾母王夫人皆不在家。大观园中人拜寿挺热闹:袭人等捧过茶来,才吃了一口,平儿也打扮的花枝招展的来了。平儿便福下去,宝玉作揖不迭。平儿便跪下去,宝玉也忙还跪下,袭人连忙搀起来。从贾宝玉对待弟兄、朋友、奴仆等人的态度来看,他有难能可贵的平等意识。
4.主人:薛宝钗
示例1:蘅芜苑里“山石把里面所有房屋悉皆遮住”,种了各色香草,与宝钗为人处世低调内敛、藏愚守拙的处世哲学相合,也与她品格端方相合。
示例2:蘅芜苑里“山石把里面所有房屋悉皆遮住”,种了各色香草,“没有一株花木”,与宝钗为人处世低调内敛、藏愚守拙的处世哲学相合,也与她不喜欢花儿粉儿的生活态度相合。
示例3:蘅芜苑里只有香草,没有花木,房间内空空落落,没有任何玩物器具,必要的生活设施也极其朴素,表现了宝钗生活上不追求奢华、低调内敛的特点,也与其所服用的“冷香丸”相合,寓意其冷静理性的性格特点。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
结合“许多异草:或有牵藤的,或有引蔓的,或垂山巅,或穿石隙,甚至垂檐绕柱,萦砌盘阶,或如翠带飘飘,或如金绳盘屈,或实若丹砂,或花如金桂,味芬气馥,非花香之可比”和“那些奇草仙藤”“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可知,这个地方以异草取胜,所以宝玉题匾额“蘅芷清芬”,这是“蘅芜苑”,居所的主人是薛宝钗。
结合“四面群绕各式石块,竟把里面所有房屋悉皆遮住,而且一株花木也无。只见许多异草”可知,蘅芜苑院内“山石把里面所有房屋悉皆遮住”,这与薛宝钗为人的低调以及藏愚守拙的特点是相合的;院内种植各色香草,“没有一株花木”,这与薛宝钗贤淑端方的品性以及不喜花儿粉儿的喜好相关;结合室内“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可知,宝钗房间空落,没有杂耍玩器,器具极其朴素,这些与薛宝钗生活朴素,端庄素雅相关,同时也可以看出她性情的冷静和理性。
5.出身皇商的薛宝钗,一方面集美貌与智慧于一身,温柔稳重,识大体顾大局,是完美无瑕的大家闺秀典范。如史湘云要开社做东道,但是缺钱不好办事,宝钗资助她办了螃蟹宴;林黛玉的药需要燕窝,但是又不便和贾母凤姐张口要,宝钗便嘱人按时送来;邢岫烟的冬衣当掉,处境窘迫,她命莺儿瞒住众人取了回来……在大家有困难时,宝钗都给予了及时的援助。不但如此,她非常小心不把这些事张扬,给当事人留足体面。但另一方面,她也是追求功利的现实主义者,她期望着“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温柔敦厚的仪范中掩盖的是“欲偿白帝”的野心。她熟谙世故,城府极深。“来了贾府这几年”虽然表面不言不语,安分随时,实则“留心观察”,因此即使是在荣国府这个人事复杂,矛盾交错的环境里,也生活得左右逢源,如鱼得水。甚至就连赵姨娘也夸赞她。宝钗身上既有优点,又有不足,人物形象丰富复杂,是“真”的人物。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人物的鉴赏分析能力。
“真”体现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是解答本题的关键,一个人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表现在人物的性格不单一,不是单纯的好也不是单纯的坏,因此,作答本题,结合原著内容举出同一人物的不同性格侧面即可。
如薛宝钗,一方面集美貌与智慧于一身,温柔稳重,识大体顾大局,是完美无瑕的大家闺秀典范。另一方面,她也是追求功利的现实主义者,她期望着“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温柔敦厚的仪范中掩盖的是“欲偿白帝”的野心。概括出人物性格的多样性之后,结合原著内容找出其行为的具体表现进行佐证。
如王熙凤,她精明强干,如“协理宁国府”办理秦可卿的丧事,将她的才华展露无遗。她深得贾母和王夫人的信任,是贾府的实际大管家。但同时她也心狠手辣,害了尤二姐、贾瑞等人的性命。她还十分贪婪,除了索取贿赂外,还靠迟发公费月例放债谋利。总之,人物性格复杂恰恰展现了“真”的一面。
6.黛玉远离父亲,寄身外祖母家,寄人篱下的遭遇以及黛玉本身敏感多疑的性格,使得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她从贾母的语气中听到贾母对女子读书的不屑(或不甚在意),因而当宝玉再问同一个问题时,她改变了自己的回答。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的鉴赏能力。
同样问读书的问题,黛玉却给出不同的回答,直接原因是贾母的话。之前贾母问黛玉读何书,开始黛玉是据实回答的,且“只刚念了《四书》”几个字已有谦虚的意味在里面了,结果黛玉问姊妹们读何书时,贾母却说“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这话说明贾母不喜欢女孩子读书,贾母觉得女子无才便是德。而在黛玉看来,连贾家这样人家的女孩子都只“认得两个字”,那么自己刚才的回答大约有些不恰当了。且黛玉聪明灵秀,从贾母的回答中品出贾母对女子读书的不屑,因而改变了自己的回答。
这件事的根源还在于黛玉的处境和性格。她在母亲离世后离开父亲,寄身于外祖母家,寄人篱下的处境让她加倍小心,而她的性格本身也敏感多疑,“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唯恐让人耻笑了她去”,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她对在贾母那里的回答感到不妥之后,当宝玉再问同一个问题时,她就改变了自己的回答。
7.①林黛玉。“但只是见了‘姐姐’,就把‘妹妹’忘了”用语尖刻,而其中“姐姐”“妹妹”明显充满吃醋的意味,可以看出林黛玉说话尖刻、猜忌多疑的特点。
②贾宝玉。“除了林妹妹,都不许姓林的!”明显不合常礼,应该是一个人不正常时的话语,是贾宝玉的“痴情霸道语”。宝玉对林黛玉一往情深,时时说出痴语,可以看出宝玉温柔多情,一往情深的特点。
③王熙凤。“又是喜欢,又是伤心” 是王熙凤的“奉承语”,既体现了对林黛玉的奉承,也表达了对林黛玉的关心,还照顾了贾母的面子,可见王熙凤逢场作戏、八面玲珑、善于逢迎的性格特点。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把握及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
(1)黛玉之前恼着宝玉,次日二人见面,宝玉赶上去笑道:“我的东西叫你拣,你怎么不拣?”林黛玉昨日所恼宝玉的心事早又丢开,又顾今日的事了,因说道:“我没这么大福禁受,比不得宝姑娘,什么金什么玉的,我们不过是草木之人!”宝玉听他提出“金玉”二字来,不觉心动疑猜……道:“我心里的事也难对你说,日后自然明白。除了老太太、老爷、太太这三个人,第四个就是妹妹了。要有第五个人,我也说个誓。”林黛玉道:“你也不用说誓,我很知道你心里有‘妹妹’,但只是见了‘姐姐’,就把‘妹妹’忘了。”其中“姐姐”“妹妹”既指史湘云有金麒麟,又指宝玉宝钗的金玉良缘之说,明显充满吃醋的意味,可以看出林黛玉说话尖刻、猜忌多疑的特点。
(2)《红楼梦》第五十七回中紫鹃一句:“你妹妹回苏州家去。”宝玉听了,便如头顶上响了一个焦雷一般,紫鹃一句玩笑话,把他唬的得了痴病,失魂落魄好似丢了半条命一般。闹得贾府上下人人皆知,也惊动了贾母。贾母也来到怡红院看宝玉,小心安慰、哄着宝玉。忽然听见外面林之孝也来瞧宝玉,宝玉一听见别人说“林”字,便又哭闹起来了,吵嚷着“了不得了,林家的人接他们来了,快打出去罢!”贾母又忙着安慰“那不是林家的人。林家的人都死绝了,没人来接他的,你只放心罢。”宝玉哭着说道“凭他是谁,除了林妹妹,都不许姓林的!”这句话明显不合常礼,是贾宝玉的“痴情霸道语”。是“痴公子”对林黛玉的一片痴心。宝玉对林黛玉一往情深,时时说出痴语,可以看出宝玉温柔多情,对黛玉一往情深的特点。
(3)这林黛玉进贾府时王熙凤的一番话。王熙凤初见黛玉的时候说的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是喜欢,又是伤心” 是王熙凤的“奉承语”,看见这么可人的黛玉欢喜,想到姑妈早逝伤心。既体现了对林黛玉的奉承,也表达了对林黛玉的关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是照顾了贾母的面子,可见王熙凤逢场作戏、八面玲珑、善于逢迎的性格特点。
8.①袭人温柔和顺,恪尽职守。第六回里,袭人一心想当宝玉的“屋里人”,并对宝玉竭心尽力,温柔体贴,甚至不惜“初试云雨情”。
②袭人又处事稳重、成熟老练。第十九回李嬷嬷赌气把宝玉特地留给袭人的酥酪吃尽,袭人却推说自己吃了肚子疼,弥合了一场争执。
③但在思想上袭人却是宝玉的对立面。她自觉地把礼教当作准则,从一个被动的尊道者,变成了一个主动的卫道者。第十九回里,宝玉误会她要赎身离府之事,她趁机和宝玉订立约法三章,苦谏宝玉留心“仕途经济”,保持和其他女子的距离。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的理解、分析能力。
圆形人物是指文学作品中具有复杂性格特征的人物,袭人就是一个性格鲜明独特形象丰富复杂的人物。
袭人品性端正,心性成熟,做事稳重。第19回“情切切良宵花解语”,李嬷嬷再次吃了贾宝玉专门给袭人留的酥酪,袭人的做法却显得成熟稳重,尽显温柔之风。若非袭人这般言语,宝玉新仇旧恨一起涌上,必发雷霆之怒,又要回贾母撵走自己乳母——宝玉要撵自己乳母,这等没规矩礼数的事,贾母如何会同意?故而袭人称吃了酥酪拉肚子,让李嬷嬷吃了也好,省得没人吃白糟蹋了,再以剥栗子分散贾宝玉的注意力,无形之中就将这场风波扼杀在萌芽状态。
心地纯良,克尽职任。故曹雪芹在章回中赞其为“贤袭人”、“花解语”等。人物判词中说她“温柔和顺”,对心性还未成长的贾宝玉而言,袭人如妻、如姐、如母一般,真真是“心里眼里只有一个宝玉”。袭人是丫鬟中唯一一个与宝玉结有私情的。在第六回“宝玉初试云雨情”中,宝玉神游太虚幻境后,强拉袭人同领警幻所训之事,自此服侍宝玉也越发尽职。
袭人代表着正统的礼俗文化,常常规劝宝玉读书上进,宝玉挨打后,她向王夫人进言好好管教宝玉。仔细看袭人的话,基本上都是些“该做什么”“别怎么样”的规劝。所以她不能算是宝玉内心需要的人,到底还是宝玉的精神对立面上的。二人在感情上有一定的依赖,但是精神上是相互的不以为然。
9.王夫人:①孝顺。如贾母对薛姨妈的夸赞:“你这个姐姐她极孝顺我,不像我那大太太一样,婆婆跟前不过是应景儿。”②宽仁慈厚。王夫人寡言少语,求神拜佛,是个一心向佛的宽仁慈厚之人;又如刘姥姥的评价,在初进荣国府前刘姥姥对自己女婿夸赞王夫人:“他们家的二小姐着实响快,会待人,倒不拿大。如今现是荣国府贾二老爷的夫人。听得说,如今上了年纪,越发怜贫恤老,最爱斋僧敬道,舍米舍钱的。”③性情直率,脾气急躁。如:金钏儿事件;抄检大观园事件。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基本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由题干可知,考生可以从邢夫人、王夫人、尤氏、王熙凤以及李纨这些贾府媳妇中选择一人,结合小说内容分析其形象特点。
如王夫人,她是贾政的老婆,从她侍奉婆母贾母来看,非常孝顺,如第四十六回“尴尬人难免尴尬事,鸳鸯女誓绝鸳鸯”中,贾母在薛姨妈跟前夸赞王夫人“她极孝顺我,不像我那大太太一味怕老爷,婆婆跟前不过应景儿”;从她对待下人的角度来看,如刘姥姥第一次进贾府之前,在女婿面前夸赞王夫人“他们家的二小姐着实响快,会待人,倒不拿大。如今现是荣国府贾二老爷的夫人。听得说,如今上了年纪,越发怜贫恤老,最爱斋僧敬道,舍米舍钱的”,可见王夫人对待下人宽厚仁慈;从她管理贾府来看,如看到宝玉和金钏儿笑闹的时候,她要把金钏儿赶出去,如在绣春囊事件中,听到王善保家的叙说之后,命令抄检大观园,可见性情直率,脾气比较急躁。
如邢夫人,她是荣国府大老爷贾赦的老婆,从对待夫君贾赦方面来看,“禀性愚犟,只知承顺贾赦以自保”,平日只知承顺贾赦以自保,家中一应大小事务,都由贾赦摆布,由着他胡闹,如在贾赦逼娶鸳鸯这件事上,贾赦要讨鸳鸯为妾,她自己不劝说,也不听别人劝说,明摆着贾母不会同意,还要硬去碰这个钉子;从对待下人和子女方面来看,非常贪吝,“婪取财货为自得”,“凡出入银钱事务,一经她手,便克啬异常”,以贾赦浪费为名,就中克扣,她的侄女邢岫烟前来投亲,众人真心怜爱,她是姑母,却“不过是脸面之情”,并非“真心疼爱”,连岫烟一个月二两银子的月钱,她也借口“用不了”,“省一两给爹妈送出去”,从中克扣,致使岫烟冷天当去绵衣服,只穿了夹衣;贾琏偷偷向鸳鸯借当,不知怎么让她知道了,便借口八月十五日节间使用,硬“寻事奈何人”,要贾琏不管哪里也给她迁挪二百银子;贾琏回说没处迁挪,她便说他“搪塞”,“连老太太的东西你都有神通弄出来”。她也薄情寡恩,迎春误嫁,众人悲伤,她竟“不在意”,不问不闻,“像没有这事”一样。连她的亲兄弟也背后抱怨,说她“连骨肉都不认了”。
如尤氏,对丈夫百依百顺,贾珍将“贾琏要娶尤二姐做二房之意”告诉了尤氏,“尤氏却知此事不妥,因而极力劝止,无奈贾珍主意已定,素日又是顺从惯了的,……因而也只得由他们闹去了”;与姑嫂长辈相处,热心圆滑,如贾母用餐,要吃稀饭,尤氏早捧过一碗来,说是红稻米粥。贾母吃了稀饭,叫尤氏:“你就来吃了吧。” 尤氏答应着。待贾母漱口洗手毕,贾母便下地,和王夫人说闲话行食。尤氏告坐吃饭。大家都用饭了,这里尤氏直陪贾母说话取笑到起更的时候。贾母叫尤氏回家罢,尤氏方告辞出来。
如王熙凤,她是贾琏的媳妇,有超强的管理能力,如协理宁国府;心狠手辣,设计害死贾瑞;富有心机,如当着贾母的面说林黛玉是嫡亲的孙女;过于贪财,在馒头庵里收了虚静老尼姑三千两银子,利用职权,破坏了张金哥的姻缘,最后致使张金哥两人双双殉情自杀。
如李纨,她是贾珠的媳妇,心胸开阔,李纨是荣国府的大少奶奶,而掌家之权却在王熙凤的手里,王熙凤生病时,李纨无怨无悔地支持和辅佐探春工作;仁爱、善良,如劝说小姐丫鬟不要戏弄刘姥姥,如对黛玉之死的怜惜;坚毅刚强,贾珠去世后,李纨含辛茹苦地将贾兰抚养成人。
10.我选纯白。林黛玉丧母后被送到姥姥家寄养,虽柔弱多病、寄人篱下,却依然清高自守,在花红柳绿、勾心斗角的贾府里如同白海棠般“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白色是纯洁、素雅之色,一身洁白既表现出黛玉不慕荣华、冰清玉洁的品性,又预示了她“质本洁来还洁去”“冷月葬花魂”的短暂一生,更能唤起人们对这位少女悲剧命运的同情。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的鉴赏能力。
首先,考生要准确把握林黛玉这一艺术形象。联系林黛玉的身世可知,林黛玉是在母亲去世之后投奔贾府,之后又死了父亲,从此常住贾府,常有“寄人篱下”之感,养成了她孤标傲世的性格。林黛玉多愁善感、才思敏捷,曾经写下《葬花词》,借“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表达自己追求高洁的本性。
而白色,象征着纯洁素雅。如荷塘中的朵朵白莲,清纯素雅,寓意着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白色还能让我们联想到白云的高逸、霜雪的洁净、白璧的朴素无瑕……,给林黛玉的扮演者租借白色戏服,更能烘托出人物形象的高洁的情操气质,也更能唤起观众对林黛玉悲苦命运的同情。
11.示例:鸳鸯是贾母的贴身大丫鬟,精明能干,不但照顾贾母饮食起居娱乐活动,还替贾母掌管财务,是贾母的第一得力之人。贾母对鸳鸯,既疼惜爱护,又十分依赖。当贾赦想纳鸳鸯为妾时,是贾母一顿痛骂,替鸳鸯挡了回去;王熙凤说贾母离了她“饭也吃不下去”,甚至她有时还对鸳鸯如小孩般撒娇,真情流露;鸳鸯对贾母,也是细心体贴,忠心耿耿,“誓绝鸳鸯偶”虽是对贾赦的反抗,但她自始至终一心服侍贾母,乃至在贾母去世后悬梁自尽,足见她的刚烈忠心。贾母像是鸳鸯的一把保护伞,鸳鸯像是扶持贾母的一副拐杖;二人情同祖孙。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人物形象、基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以及仿用句式的能力。
题干要求仿照示例,首先要看懂示例,然后在写作时先概述主仆关系,再要适当举例说明主仆关系的具体表现。
贾母与鸳鸯:
鸳鸯是贾府的世代旧仆的女儿,小说中称之为“家生女”。是贾母的贴身大丫鬟。鸳鸯最是精明能干,模样又好,除了精心照顾贾母的饮食起居娱乐活动外,还替贾母掌管财务,从未出过差错,是贾母的第一得力之人,深受贾母的信任及众丫鬟婆子的尊重,连贾琏凤姐儿也高看她一眼。甚至于大老爷贾赦也相中了鸳鸯,想纳为妾。四十六回——鸳鸯女誓绝鸳鸯偶中,邢夫人和儿媳妇凤姐儿商议和贾母讨要鸳鸯的事,凤姐儿和邢夫人说:“依我说,竟别去碰这个钉子去,老太太离了鸳鸯,饭也吃不下去的。那里就舍得了?”可见鸳鸯在贾母的生活有中多么重要。
原著回目中以鸳鸯为题的就占了四回,鸳鸯在所有丫鬟中的地位是最高的,但她只是贾母的丫鬟,并不是小说的主人公,所以和贾母关系的描写只能散见于各章回中。
之一,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 金鸳鸯三宣牙牌令》中,刘姥姥入席前,鸳鸯悄悄向刘姥姥说道:别忘了。入席后,刘姥姥做了一系列滑稽表演,逗得贾母等开怀大笑,饭后鸳鸯笑道:“姥姥别恼,我给你老人家赔个不是”。刘姥姥笑道:“姑娘说哪里话,咱们哄着老太太开个心儿,有什么可恼的!你先嘱咐我我就明白了,不过大家取个笑儿。我心里要恼,就不说了”。从这一个小细节就可以看出,鸳鸯时时刻刻为贾母着想,煞费苦心地为贾母开心导演了一段小滑稽戏。
之二,第四十六回《尴尬人难免尴尬事 鸳鸯女誓绝鸳鸯偶》中,贾赦要收鸳鸯为妾,鸳鸯不从,到园子里散淡消气,平儿说:“你不去未必干休,大老爷的性子你是知道的,虽然你是老太太房里的人,此刻不敢把你怎么样,将来难道你跟老太太一辈子不成?也要出去的,那时落了他手里,到不好了”。鸳鸯冷笑道:“老太太在一日,我一日不离这里......”鸳鸯面临凄风苦雨,依旧忠心侍主。贾母极力阻止了贾赦的无耻行为,保护了鸳鸯。
之三,薛姨妈凤姐儿等陪贾母斗牌取乐,斗了一回,鸳鸯见贾母的牌已十严,只等一张二饼,便递暗号给凤姐儿,凤姐故意出错了牌叫贾母赢;第六十九回,贾母初次见到尤二姐,鸳鸯帮着戴上眼镜,帮着拉过手来让贾母瞧瞧肉皮儿等;第七十一回《嫌隙人有心生嫌隙》中,在给贾母祝寿看戏散戏时,邢夫人当着众人面刁难凤姐儿,给凤姐没脸,气的凤姐背地里偷着哭,鸳鸯细心地调查出来,回明贾母。这些零零散散的小情节,可见鸳鸯一时也不离贾母左右,是贾母的有力助手。
之四,第五十三回《荣国府元宵开夜宴》中,贾府高搭戏台,大排筵宴,袭人因为母亲去世热孝在身,没有去看戏,贾母知道后,命新近也因母亲去世热孝在身的鸳鸯和袭人做伴,并派人给鸳鸯她们送去两盒子上等的果品菜馔。可见贾母心里时时有着鸳鸯,情逾主仆。
之五,第七十六回《凸碧堂品笛感凄清》中,中秋夜宴,贾母带领大家在园子里赏月,只见鸳鸯拿了软巾兜与大斗篷来,说:“夜深了,恐露水下来,风吹了头,须添了这个,坐坐也该歇了”。贾母道:“偏今儿高兴,你又来催,难道我醉了不成,偏到天亮!”这里贾母对鸳鸯说话又撒痴又执拗,宛若一个撒娇的老小孩儿,显见对鸳鸯是何等的依赖。
之六,续书第一百一十回《史太君寿终归地府》中,只见鸳鸯哭得泪人一般,一把拉住凤姐,请求凤姐儿体体面面的办理老太太的后事,最后又说:“......我生是跟老太太的人,老太太死了我也是跟老太太的,若是瞧不见老太太的事怎么办,将来怎么见老太太呢?”大家都以为是贾母过世,鸳鸯极具悲痛才说出这些话,谁成想她竟真的陪贾母去了。到最后刚烈悬梁殉主。堪称是贾母的“义婢”。
贾母像是鸳鸯的一把保护伞;鸳鸯像是扶持贾母的一副拐杖。贾母与鸳鸯的关系,情同祖孙。
晴雯与宝玉:
二人同是不愿意受封建礼法制约、喜欢我行我素的人。性情爽利,心直口快,言行毫不避讳。和宝玉的主仆关系在原著以下情节中多有描述:
其一,第三十一回《撕扇子作千金一笑》中,宝玉因自己心中不乐,斥责失手跌坏扇子的晴雯,二人吵架后,宝玉又与晴雯重归于好,说“扇子原是扇的,你要撕着玩也使得”,果把扇子递给晴雯撕了,连麝月的扇子也给宝玉一把夺来交给晴雯撕成几半子,两人都开怀大笑。这一段绘声绘色的描述,仿佛他们是一对要好的童年玩伴儿,率性纯真,无拘无束,看不出主仆之间有什么明显界限。
其二,第五十二回《勇晴雯病补雀金裘》。这一日晴雯闪了风,又和小丫头生了气,正病得厉害,见宝玉为贾母刚给的 “雀金裘”被烧了指顶大的一个洞无人缝补,而次日去舅舅家赴祝寿又必得穿,便忍病起身,好容易补完雀金裘。请问平常“横针不拈竖线不动”,在关键时刻却舍命补衣服,已经超过主仆的情谊。令人动容。
其三,第七十七回《俏丫头抱屈夭风流》中,王夫人因听了谗言,怕晴雯“勾引”坏了宝玉。借故撵出大观园,含冤忍辱病倒在表哥多混虫家里。爬起不来炕,奄奄一息。宝玉背着众人,偷偷的前来看望,晴雯将两根指甲与贴身穿的旧红绫袄都给了宝玉,留作纪念。一个主子,在奴婢生命垂危之际,冒着被贾母、王夫人等发现的危险,到下人的房里探视晴雯,让她说出了心中的委屈,宝玉对晴雯的死,虽然无可奈何,却也略尽诚意。主仆浓情令人唏嘘。
其四,第七十八回《痴公子杜撰芙蓉诔》。晴雯含冤故去,贾宝玉见池上芙蓉花儿,想起小丫鬟说晴雯做了芙蓉之神,又想起死后并没到灵前一祭,便写一篇《芙蓉女儿诔》,备了四样晴雯所喜之物,于月夜下,命小丫头捧至芙蓉花前,祭祀念诵。诔文词章华美,声情并茂,情真意切,其中“红绡帐里,公子多情;黄土垄中,女儿薄命”最为精彩。连林黛玉听了,也赞道:“好新奇的祭文,可与曹娥碑并传的了”。贾宝玉对晴雯的深切悼念之情,充盈在诔文的字里行间。主仆情谊,令人动容,催人泪下。
贾宝玉和晴雯是一对率性纯真的主仆。两个人言谈无忌,喜怒无常。由于常做出一些逾越规矩礼法的所谓出格之事,使本来纯净的主仆关系,饱受诟语。最后横遭驱遣,晴雯饮恨香消玉殒。从此主仆天上人间,阴阳两隔。
12.王熙凤精明强干,深得贾母和王夫人的信任,能言善语;但过于爱面子,讲排场,心狠手辣:摆布贾瑞,对尤二姐使用借刀杀人之计,令人可恨;张华一案,令人可怖。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评价名著主要人物性格特点的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明确题干所问,“结合鲁迅先生的评价”,鲁迅先生的评价主要表达的是“注重表现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及其发展变化”,意思是人物的性格不是单一的,是复杂多变的,考生要从不同角度看一个人物,写出人物性格的多样性,丰富性。然后结合作品内容,根据要求联想名著相关情节进行概述、分析即可。
如选贾宝玉,结合他的生活环境、所受的教育概括其性格特点;选林黛玉要结合其身世背景分析;选薛宝钗要结合其生活环境和所受的教育分析;选王熙凤也要结合其身世、在贾府的身份地位分析。
以王熙凤为例具体分析,王熙凤有狠毒的一面,如弄权铁槛寺、摆布贾瑞、迫害尤二姐等,手段之残忍狠毒,令人感到可怕;而性格上的争强好胜,弄得自己病体难愈,又让人感到她的可怜。当她与贾母、宝玉和众姊妹玩闹时,其言辞爽利、精明能干、圆滑世故等特点,又让人感到她的可敬可亲的一面,如初见黛玉一面,虽则有讨好贾母之心,显示权势之意,但她给予黛玉的关怀和帮助却也是实打实的,没有对她有所嫌隙;她管理家务井井有条,雷厉风行,做事能力令人信服。
13.王熙凤。
①侍宠放纵: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贾母戏称其“凤辣子”。
②贪婪俗气:服饰上集珍宝珠玉于一身。
③美丽狠毒:从“丹凤三角眼”“柳叶吊梢眉”的外貌描写看出。
④机变逢迎:从话语中对贾母的恭维,对“三春”的照顾,对王夫人的回应看出。
⑤有威严:“粉面含春威不露”,对下人,对穷亲戚显示威严。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名著阅读之把握名著内容,赏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此时出场的是王熙凤。
从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王熙凤的出场看:
众人都敛声屏气,恭肃严整,王熙凤却是大笑而来,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很是放诞无礼;而且贾母戏称其“凤辣子”。由此见出王熙凤侍宠放纵。
从穿着上看,王熙凤“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服饰上集珍宝珠玉于一身,彩绣辉煌,光艳照人,可看出她的贪婪俗气。
从外貌描写看,“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粉面含春威不露”,她美丽,从“三角眼”“吊梢眉”看出她狠毒。
从语言描写,“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她夸黛玉的同时,话语中有对贾母的恭维,又照顾了“三春”的感受,可谓八面玲珑;回答王夫人的话,最后王夫人“一笑,点头不语”更能能显示出她的精明强干、机变逢迎。
从第六回贾府的穷亲戚刘姥姥初进大观园时看,刘姥姥见凤姐时的描写,就很好地表现出她的“威”。刘姥姥好不容易才进了荣国府,经过了一番周折后才等到“凤姐”“下来”时,却只听人声未见人影,又经过摆饮,“半日鸦雀不闻”,最后才得到接见。而见到的凤姐却是“粉光脂艳,端端正正坐在那里,手内拿着小铜火箸儿拨手炉内的灰。平儿站在炕沿边,捧着小小的一个填漆茶盘,盘内一个小盖钟。凤姐也不接茶,也不抬头,只管拨手炉内的灰。慢慢的问着:‘怎么还不请进来?’待抬头看见刘姥姥已在地下站着”这才忙欲起身,但“犹未起身时,满面春风地问好”,这一段描写的特别精彩,寥寥几笔,足以传神。尤其是她“拨手炉里的灰”的细节写来“追魂摄魄”,这种细节描写虽简洁,但已写足了一个贵族大家庭的管事奶奶对一个穷亲戚的威风。
14.薛宝钗反应:侧脸抿嘴,欲笑而抑住笑,脸憋得通红。因为薛宝钗是位稳重端庄、举止娴雅、处事淡然甚至有点隐忍的女子,虽然刘姥姥所言令人笑煞,但在贾母、王夫人、宝玉和众姐妹在场的情况之下,薛宝钗即使想笑,也会顾及自己在众人心中的形象而有所克制。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作品的人物形象的理解、分析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注意准确交代主要人物与关键事件,理清人物间的关系,明晰事件来龙去脉,突出重要细节。
解答本题,考生要考虑本文节选自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以及语段大意突出写什么。通过对本短文内容的阅读与理解,把握语境。节选文字围绕刘姥姥在贾府用饭出丑,写众人大笑的场面,整个片段围绕着“笑”来写,引起发笑的人是刘姥姥,长辈和众姐妹都在场。在这样一个场合,薛宝钗的反应要符合她的身份、性格特点,如稳重平和、淡然隐忍等。据此分析即可。
15.贾探春,暗示了她性格精明好强,最终却因为这个封建大家庭已到了末世,自己出身庶出,志向未遂,才能无从施展,被迫远嫁他乡。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和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
原著中,判词内容结合画面可知,画面里,两个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状。暗指探春远嫁海隅,犹如断线的风筝,一去不返。“运偏消”,命运偏偏愈来愈不济。
第一句“才自精明志自高”很明显是写探春之才。贾府三春之中,要数探春最为出类拔萃,无论是诗才还是管理之才,她都非常出挑。探春最先发起了海棠诗社,虽然自知才华不及薛林,但这是她自谦,也许她不及宝钗博学,不如黛玉有灵性,但她的诗大气,给人一种洒脱雄浑之感,与她的人品性格相互映照。探春在王熙凤病倒后,能临危受命,承担起协理荣国府的重担。若非她出众的管理才干,王夫人怎敢让一个闺中少女承担如此重任?由此可知探春大才。不仅如此,在理家期间,探春还公私分明,兴利除弊,小刀牛试地进行了一些挽救和弥补贾府弊端的措施,虽然短暂,我们却依然看得出探春的志向和抱负。抄检大观园一回,更让我看到了这个三小姐的清醒和愤慨。
探春的悲哀在于“生于末世运偏消”,她是女儿身,且是庶出小姐,又生于贾府走下坡路之时,没有赶上好时候,所以注定一生坎坷凄凉。
第三句“清明涕送江边望”,写的应是探春远嫁的场面,时节当在清明前后,这时也正是探春生日前后。古代清明,本是全家出游踏青的好时节,探春却要远嫁,一个“涕”一个“望”字写出了探春远嫁时的悲切之情。
最后一句“千里东风一梦遥。”写出探春乘船离去时的情景,“千里东风”是写探春远嫁之遥,很多人说,相比于其他女子,探春算是结局好的了。因为她没有惨死,没有入狱,躲过了家族最后的劫难。
但无论古今,对女子来说,其实远嫁并非幸事。尤其像探春这样生有大才,胸有抱负之人,自然也不甘于被命运拨弄,何况是嫁到离家有数千里之遥的海外。
探春一生的命运,就如风筝一般,最终被剪断丝线,任其飘往未知的远方。这个有着大才干,大抱负,为人爽朗洒脱,敢说敢干的女孩,因为生于末世,才干难以得到伸展,最终成了那众多红楼掩面人中的一个。结合以上内容则可概括出探春的性格和命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