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大卫·科波菲尔》教案一、教材分析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为“外国作家作品研习”任务群,人文主题是“多样文化”。本单元收入四部外国长篇小说节选,四部小说在中外文学史上都有着较高的文学地位和文化价值。其中《大卫·科波菲尔》是英国19世纪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是狄更斯最重要的代表作品,被他自己称作“最溺爱的孩子”。作品广阔而深刻地反映了19 世纪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社会的生活面貌。教材结构由单元导语、课文及注释、学习提示、单元研习任务组成。“单元导语”扼要介绍阅读小说的意义、所选作品特点及阅读方法。课文《大卫·科波菲尔》选自小说第十一章《独自谋生》,讲述了变成孤儿后的大卫被迫当童工及与房东米考伯夫妇交往的经历。这一段经历上接大卫在母亲去世后被遗弃的悲惨命运,下启他决定出逃并开始新的生活等内容,因此,在情节结构、人物性格及小说主题的表现上都有重要作用。“学习提示”指出了阅读本小说的角度及重点内容。“单元研习任务”涵盖了不同层面的学习要求:一是理解小说内容、主题;二是鉴赏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等;三是读写结合,写读书札记、评论文章或创作小小说。《大卫·科波菲尔》属于现实主义小说,学习过程中,除了要分析小说写了什么,即内容、人物、主题等,还要分析小说是如何写的,即情节设计、手法运用及语言表达等。本专题的核心任务是在了解小说内容、手法的基础上,模仿小说的写法特点,寻找现实生活中的小说要素,创作一篇小小说。本专题可以与“文学阅读与写作”“跨文化专题研讨”“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等任务群相结合。可以联系必修下册第六单元所学过的中国小说,比较中外小说在内容、主题、艺术手法上的区别与联系,增强文化理解力,发展批判思维,增强文化自信。同时建议以“篇”带“本”,借助教学中的存疑设计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整本小说,拓展阅读的广度与宽度。二、教学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小说的创作背景;学习本文综合运用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来塑造人物的手法。2.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体会作者对人世间善良、宽厚、仁爱等美德的赞美之情。3.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和夸张手法所带来的艺术效果。4.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小说所反映的文化面貌,学习作者揭恶扬善的精神追求。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生学习小说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等细节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把握人物的主要特征。教学难点:学生体会作者对人世间善良、宽厚、仁爱等美德的赞美之情,把握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批判态度。四、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合作探究法、交流讨论法五、课时安排3课时六、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查尔斯·狄更斯是19世纪英国享有世界声誉的小说家,他创作了《大卫·科波菲尔》《匹克威克外传》《雾都孤儿》《老古玩店》《艰难时世》《我们共同的朋友》《双城记》等优秀作品,其中《大卫·科波菲尔》是他的“半自传体”小说,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部小说的节选。让我们走进他的小说,了解19世纪中叶的英国的真实面貌。2.写作背景《大卫·科波菲尔》是英国小说家查尔斯·狄更斯创作的长篇小说,被称为他“心中最宠爱的孩子”,于1849至1850年间,分二十个部分逐月发表。全书采用第一人称叙事,融进了作者本人的许多生活经历。小说讲述了主人公大卫从幼年至中年的生活历程,以“我”的出生为源,将朋友的真诚与阴暗、爱情的幼稚与冲动、婚姻的甜美与琐碎、家人的矛盾与和谐汇聚成一条溪流,在命运的河床上缓缓流淌,最终融入宽容壮美的大海。其间夹杂各色人物与机缘。语言该谐风趣,展示了19世纪中叶英国的广阔画面,反映了狄更斯希望人间充满善良正义的理想。3.作者简介查尔斯·狄更斯(1812-1870),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19世纪英国最受欢迎的作家。狄更斯出身清贫之家,他父亲因负债而入狱。狄更斯少年时因家庭生活窘迫,只能断断续续地入校求学,后被迫到工场做童工。15岁以后,他当过律师事务所学徒、录事和法庭记录员。20岁开始当报馆采访员,报道下议院的情况。狄更斯的生活和创作的时间,正是19世纪中叶维多利亚女王时代前期。狄更斯毕生的活动和创作,始终与时代潮流同步。 他主要以写实笔法揭露社会上层和资产阶级的虚伪、贪婪、卑琐、凶残,以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豪情讴歌人性中的真、善、美,憧憬更合理的社会和更美好的人生。他以其小说创作篇幅宏大,气势磅礴,内容包罗万象,风格雅俗共赏、丰富多彩,生前即已饮誉国内外,被后世奉为“召唤人们回到欢笑和仁爱中来的明灯”。狄更斯既是位“娱悦大众”的通俗作家,又是一位有艺术独创性的伟大天才。他创造了许多典型人物,如:乐善好施的匹克威克,儿童教咬犯费金、吝啬鬼斯克鲁奇、骗子金格尔、伪君子裴斯匿夫、债多不愁又乐天知命的米考伯等。狄更斯的主要作品有《匹克威克外传》《雾都孤儿》《老古玩店》《艰难时世》《我们共同的朋友》《双城记》等。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在文学界造成了轰动,他是唯一可以与莎士比亚比肩的英语作家。4.故事梗概《大卫·科波菲尔》写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资本主义社会寻求出路的故事。孤儿大卫·科波菲尔经受了许多磨难,饱尝人生辛酸,在一些善良的人们多方救助下,经过不屈不挠的奋斗,终于获得了事业上的成就和家庭的幸福。(一)童年(遗腹子、母亡、受继父虐待)大卫·科波菲尔尚未出生,父亲就已去世,他在母亲及奴仆佩葛蒂的照管下长大。不久,母亲改嫁,后父凶狠贪婪,常常责打他,并且剥夺了他母亲对他的关怀。母亲去世后,后父立即把不足10岁的大卫送去当洗刷酒瓶的童工。(二)青少年(投奔贝西姨婆、成长过程)大卫投奔贝西姨婆,贝西姨婆收留了大卫,让他上学深造。大卫求学期间,寄宿在姨婆的律师威克菲尔家里,与他的女儿艾妮斯结下情谊。但大卫对威克菲尔雇佣的一个名叫希普的书记极为反感,讨厌他那种阳奉阴违、曲意逢迎的丑态。大卫中学毕业后外出旅行,邂逅童年时代的同学斯提福兹。两人一起来到雅茅斯,访问佩葛蒂一家。已经和海穆订婚的爱弥丽经受不住阔少爷斯提福兹的引诱,竟在结婚前夕与斯提福兹私奔国外。(三)成年(与朵拉结婚)大卫回到伦敦,在斯本罗律师事务所任见习生。他获悉,威克菲尔律师落入诡计多端的希普所涉及的陷阱,处于走投无路的境地。这使大卫非常愤慨。这时,大卫爱上斯本罗律师的女儿朵拉。但他俩婚后生活并不理想。姨婆濒临破产。此时,大卫再次遇见他当童工时的房东密考伯,密考伯现在是希普的秘书。密考伯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揭露了希普陷害威克菲尔并导致贝西小姐破产的种种阴谋。在事实面前,西普只好伏罪。后因他数案并发,被判终身监禁。贝西小姐为了感谢密考伯,送他一笔资金,使他在澳大利亚发财致富,事业上取得成功。(四)结局(成为作家,与艾妮斯结合)大卫成了作家。朵拉患重病,在佩葛蒂去澳前夕离开人世。大卫满怀悲痛,出国旅行,其间,艾妮斯始终与他保持联系。当他三年后返回英国时,发觉艾妮斯始终爱着他。他俩终于结成良缘,与姨婆贝西和女仆佩葛蒂愉快地生活在一起。5.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节选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明确:节选部分写了大卫·科波菲尔开始独立做工的状况,他和房东的交往,以及他和米考伯夫妇之间结下的深厚友谊。(2)再读课文,概括段意(如果段落内容集中,可以将几段合起来概括)。第1段:交代“我”的遭遇,到货行做童工。第2—4段:写货行的环境、生意内容和“我”的同事。第5段:写“我”到货行后的心理落差。第6—21段:写认识房东米考伯先生,写他的外貌、职业和性格特点。第22段:详细写被正式雇佣后的生活安排。第23—25段:写到房东家路上的情况和其家里的环境及其家人。第26—31段:写米考伯太太对“我”的诉说。第32段:写债主逼债和米考伯夫妇二人的表现。第33段:写“我”在房东家里的生活情况。第34段:从“我”的视角写米考伯夫妇二人的生活。第35—44段:写“我”与米考伯太太成为“知己”的过程。第45段:写米考伯先生被关进高等法院监狱。第46—50段:写“我”探视米考伯先生的经过。第51段:写米考伯太太卖掉家具,和孩子搬进监狱。“我”另觅住处。第52段:写米考伯夫妇入狱后“我”与他们的交往。第53段:写米考伯先生案件的进展。第54段:米考伯先生入狱以及“我”的感悟。(3)如果要将节选部分划分成三大部分,如何划分?第一部分(第1—22段):“我”十岁惨遭遗弃,独立在货行工作,初识米考伯先生,“我”为自己的生活处境及理想无法实现而难过伤心。第二部分(第23—45段):入住米考伯先生家,成为他的房客,并逐渐融入他们的生活,成为他们的朋友。第三部分(第46—54段):米考伯先生入狱。从这一段经历中,“我”收获了丰富的感悟。(4)速读小说,《大卫·科波菲尔(节选)》写了哪些人物?本文所写人物并不复杂,主要人物是米考伯先生。“我”——主人公,童工昆宁先生——账房米克·沃克——童工粉白·土豆——童工米考伯——房东米考伯太太——房东太太霍普金斯船长——米考伯的牢友(5)《大卫·科波菲尔(节选)》写了什么内容?交代“我”的遭遇,到货行做童工——初识米考伯先生——入住米考伯先生家——米考伯先生入狱,我去探视——“我”搬离米考伯家,另觅住处6.“我”在莫德斯格林拜货行的生活如何?①收入有限,生活困顿。“我”每周只有六七先令的工资,这是“我”全部的生活来源,如果忍不住买了点心铺门口摆着的半价出售的陈糕点,那么午餐就只能买个小面包卷或一小块布丁充饥。②内心孤独,充满痛苦。在“我”窘困的生活中,“从来没有人给过我任何劝告、建议、鼓励、安慰、帮助和支持”,“我”内心的痛苦无处倾诉,只能千方百计地默默忍受。③受到肯定,颇有地位。为不受人轻视和侮辱,“我”总是埋头干活,果然“我”很快变得快捷、熟练,再加之“我”的行为和态度跟其他人有所不同,所以“我在摩德斯通格林拜货行也还有点地位”,其他人总管“我”叫“小先生”或“小萨福克人”。7.为什么说星期六晚上,是“我”最高兴的时候?一方面,周六晚上是发放工资的时候,“我”回家时口袋里有六七个先令,路上可以进那些店铺看看,琢磨琢磨这笔钱可以买些什么,也就说,此刻的“我”物质相对富足;另一方面,周六晚上回家比平时早,米考伯太太往往对“我”诉说起最伤心的知心话来,“我”感受到自己是被需要的,是被当做朋友的,也就说,此刻的“我”精神上也是富足的。8.米考伯先生为什么能够成为世界文学中的一个典型形象?米考伯先生的特点是爱慕虚荣、仁慈、乐观,尤其是其债多不愁、乐天知命的性格,使他成为文学中的一个典型。米考伯是大卫做童工时的房东,后来成了大卫的忘年之交。他因无力偿还债务而身陷囹圄。他爱慕虚荣,喜好挥霍,不切实际,不肯脚踏实地,经常负债累累。在他因欠债被关进高等法院监狱后,他曾告诫大卫:“一个人要是每年收入二十镑,花掉十九镑十九先令六便士,那他会过得很快活,但要是他花掉二十镑一令,那他就惨了。”就在他刚经过这样沉痛的忏悔后,他又马上向大卫借了一先令买酒喝,并又变得高兴起来。他就是这样一个不折不扣的乐天派。后人将这些行为及其背后的思想概括为“米考伯主义”。9.作者是怎样塑造米考伯这个人物形象的?①肖像描写。“他身穿褐色外套、黑色马裤、黑色皮鞋,脑袋又大又亮,没有头发,光秃得像个鸡蛋,他的大脸盘完全对着我。他的衣服破旧,但装了一条颇为神气的衬衣硬领。他手里拿着一根很有气派的手杖,手杖上系有一对已褪色的大穗子,他的外套的前襟上还挂着一副有柄的单片眼镜——我后来发现,这只是用作装饰的,因为他难得用来看东西,即使他用来看了,也是什么都看不见的。”作者以白描的手法把他的肖像描绘出来,显得滑稽可笑。②语言描写。他处处都试图显得文雅,说话中带着上等人屈尊俯就以及喜欢卖弄学问的那种迂腐的味道。③行为描写。最显著的特点是得乐且乐,梦想有一天会时来运转,一副盲目乐观的样子。他收入不多却又爱慕虚荣、喜欢讲排场,所以常常是吃了上顿愁下顿,不得不变卖家当或四处举债。当陷入困境,债主上门逼债时,他会愁眉苦脸,甚至声泪俱下,拿着刮胡刀要往脖子上抹,想一死了之。而债主一走,顷刻之间又把皮鞋擦得锃亮,手舞足蹈,有说有笑。他向大卫传授支出不能大于收入的道理,可自己又陷于债务之中不能自拔。10.你认为作者是以什么态度看待米考伯夫妇的?作者同情他们的遭遇,但又对他们的弱点加以温和的讽刺,用喜剧的方式巧妙地避免了明显置于读者面前的悲剧感。①让现实形成反差较大的喜剧效果。米考伯夫妇在贫穷和债务的苦海中载浮载沉,几经没顶,命运悲惨而又滑稽。米考伯先生失去工作,被债主不停地恐吓,他一度想结束自己的生命。然而作者并没有给予同情和怜悯,而是突然转为一种喜剧的场景:“可是在这过后还不到半个小时,他就特别用心地擦亮自己的皮鞋,然后哼着一支曲子,摆出比平时更加高贵的架势,走出门去了。”读者被米考伯先生这种可爱的生活方式逗乐了。②赋予人物以盲目乐观精神。米考伯夫人与她丈夫拥有同样的适应能力和乐观精神,同时她又愚昧无知,能力低下,而且爱慕虚荣。她的每一次出场都是一出滑稽剧:她将娘家的富裕生活成天挂在嘴边,但她的“娘家人”一直到最后都没有出现;她显然不懂得持家之道,用典当生活用具的钱来大吃大喝。米考伯夫妇对悲剧生活的乐观幻想使黑暗的场景变得生动起来,读者也为他们的乐观所鼓舞,可怕的场景又被他们快乐的态度平衡着——体现在米考伯先生所信奉的说法“有朝一日,时来运转”。11.来自济贫院的女仆克莉基特在文中着墨不多,是否可以将这一人物删去,为什么?不能删去。次要人物形象对主要人物形象起到映衬作用。米考伯一家只能雇佣来自济贫院的女仆,可见其经济困难;米考伯太太不愿过分信任克莉基特,认为她会放肆起来,可见其过于谨慎;如此谨慎的米考伯太太却愿意将自己的信任交付给“我”,可见“我”和这家人已经建立起来奇特而平等的友谊。12.结合课文,分析自传体小说的写作方法。首先,自传体小说要写出一个真实的活生生的“我”来,这个“我”应该就是生活中自己的真实样子,而不是与生活中真实的自己隔着一层;自传还应有向别人明确传递出自己的外貌特征,使人读后留有印象,甚至一见到你本人就能根据你自传中的描写认出你的细节;自传中要有事实,它不是简单的叙述,它要反映出人物的成长变化经历,要有一定的时间感。13.从节选部分看,《大卫·科波菲尔》在写作上有哪些特色?①立足平凡,叙写生活。文章不以曲折生动的故事结构取胜,只是如实地去叙写生活,融和着浓厚的抒情气息。就在一些日常的平凡事件的絮谈中,读者逐渐结识了作品中的人物,他们的命运令读者牵肠挂肚。具体生动的世态风情、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显示了作者描绘生活的天才。他特别擅长通过音容笑貌、言谈举止、服饰装束、习惯好恶,甚至某些怪癖,写出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人物。如作者写到米考伯“他的衣服破旧,但装了一条颇为神气的衬衣硬领”,表现了米考伯爱慕虚荣的特点。②幽默风趣,温和讽刺。巧妙的漫画手法,夸张、诙谐、处处妙趣横生,引人入胜。文章以善意的揶揄,表现普通人的命运或性格的某个方面,洋溢着做着对他们的爱护之情,其中又往往包含着一种凄楚的哀感,仿佛含着眼泪在微笑,它很自然地引起读者的同情或会心的微笑。幽默和温和的讽刺构成一种悲喜剧的色彩。在作者塑造的米考伯这个生动逼真、穷困潦倒的人身上,矛盾的因素被奇怪地集中了:一方面,他因债务而被债主逼入绝境;另一方面,他又总是充满了自信。狄更斯用不同的方式描绘了米考伯先生的自信——他华丽的辞藻、浮夸的正是用语,他的所谓的说法、夸张的姿势以及他屈尊附就的方式都使得这种自信效果倍增。无论何时何地,他总喜欢充满自信地走路,这些特征描述了米考伯先生这样一位戏剧人物,一个处于荒凉中而仍然保持着人格尊严的人。八、布置作业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邋遢(lā) 诨名(hùn) 煞白(shà) 憔悴(cuì)B.鬈曲(quǎn) 癖好(pǐ) 烟熏(xūn) 戛然而止(jiá)C.堵塞(sè) 窸窣(shū) 孑然(jié) 踌躇满志(chú)D.魁梧(kuí) 活跃(yuè) 舷窗(xuán) 张口结舌(jié)2.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读音完全不同的一项是( )A.木塞/塞住 摆弄/弄堂 泥水/拘泥B.呜咽/咽喉 创业/开创 闷倦/烦闷C.负担/担子 颤抖/打颤 拐角/角色D.佣金/佣钱 兴致/兴奋 空闲/中空3.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土地出让金缘何能在“最严调控年”里创下新高?巨额的“卖地”进账如何使用?地方的“土地财政依赖症”是否会进一步加剧?这些问题应该引起专家们的深入思考。B.历史已经不止一次地告诉我们:当社会急速变化的时候,新的事物不断涌现,旧的关系不断改变,语言受到冲击,随之发生变化,因此,我们一定要密切关注。C.“从9月份开始,大部分香烟,尤其是中高价位香烟的批发量就开始增加,”昆明穿金路上一家烟酒批发店的李老板对记者说,“现在部分畅销品牌的香烟拿货都很困难,经常会缺货”。D.中华红丝带基金由全国工商联发起成立,5年来,已在河南、云南、四川等地实施的公益项目有“中华红丝带家园”“全国艾滋患儿营养资助计划”等……4.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中国人向来有一种简化思维模式,具有这种思维模式的人可以说成是有独特的综合能力,也可以说是懒。许多 的事物,被这类眼睛看过去,好比用了一把板斧,一砍, 断成两半。简单鲜明, 。A.错综复杂 截然 一目了然B.纷繁芜杂 截然 一览无余C.纷繁芜杂 孑然 一目了然D.错综复杂 孑然 一览无余5.下列各项中,加点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有党委政府为民企全心全意解难题、促发展的举措,企业更应该坚定信心,一心一意聚焦主业,勤练“内功”谋发展。B.指望天上掉馅饼的人最终必将一无所获,而凭借自己辛勤的劳动自食其果的人才有可能收获幸福。C.山里有很多老人都与自己的孩子失去了联系,但是他们却一直孤苦伶仃地在家等待着,坚信有一天孩子们终会回家看望他们的。D.《大卫·科波菲尔》塑造了许多鲜明的形象,比如“爱慕虚荣、不切实际”的米考伯夫妇,脾气古怪然而疾恶如仇、古道热肠的贝西姨婆等。6.下到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字的独体字是以图形为基础发展变化来的“象形字”和“会意字”;楷书也叫真书,汉魏之际形成,沿用至今。B.对联又称楹联、对子等,由上联和下联组合而成,字数多少无定规,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对联的种类繁多。C.《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集中体现了孔子在政治、伦理、哲学、教育等方面的思想。D.狄更斯是英国十九世纪著名的小说家,他的代表作《大卫·科波菲尔》中的房东密考伯夫妇是以自己的父母为原型塑造的。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狄更斯十五岁进律师事务所当学徒,后来靠自学掌握了复杂的速记技术,当上了民事诉讼法庭的审案记录员,接着又充任报社派驻议会的记者。( )。同时,他还练就了奋笔疾书、__________的写作本领。他曾爱上一位富家千金,因阶级地位悬殊而遭拒绝。他没有因此而消沉,__________更奋力上进。他领到大英博物馆图书室的借书证,拼命读书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他善于向生活学习,社会上各色人物的言行举止、生活习性、矛盾纠纷都是他观察、研究的对象。由于雄厚的生活积累,加上他特殊的天赋,他终于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二十几岁时就以长篇小说《匹克威克外传》赢得声名,从此事业__________,一生共创作了十四部半长篇小说和大量其他作品,每一部都造成轰动,他终于成为唯一可以与莎士比亚__________的英语作家。他的小说《大卫·科波菲尔》在清末早就被译成中文,一百多年来是最受读者欢迎的外国小说家。(1).下列填在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他年纪轻轻就因这两项工作对社会、人生有了丰富的认识,其深刻程度是无法比拟同龄人的B.他年纪轻轻就因这两项工作对社会、人生有了丰富的认识,其深刻程度是同龄人无法比拟的C.这两项工作使他年纪轻轻就丰富地认识了社会、人生,其深刻程度是无法比拟同龄人的D.这两项工作使他年纪轻轻就对社会、人生有了丰富的认识,其深刻程度是同龄人无法比拟的(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一蹴而就 反而 一路顺风 比肩B.一挥而就 反而 一帆风顺 比肩C.一蹴而就 而且 一帆风顺 媲美D.一挥而就 而且 一路顺风 媲美(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他的小说《大卫·科波菲尔》早在清末就被译成中文,他是一百多年来最受读者欢迎的外国小说家。B.他的小说《大卫·科波菲尔》在清末早就被译成中文,是最受读者一百多年来欢迎的外国小说家。C.他的小说《大卫·科波菲尔》在清末早就被译成中文,他是最受读者一百多年来欢迎的外国小说家。D.他的小说《大卫·科波菲尔》早在清末就被译成中文,是一百多年来最受读者欢迎的外国小说家。参考答案1.A2.C3.A4.A5.B6.A7.答案:(1).D;(2).B;(3).A解析:(1).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这”指代前句“当上了民事诉讼法庭的审案记录员,接着又充任报社派驻议会的记者”,根据承前指代一致的原则,排除A、B两项。C项,“丰富地认识了社会”中,“丰富”作状语不恰当,应作定语修饰“认识”;“无法比拟同龄人”,意思是“不如同龄人”,显然违背原文的意思,据此排除C项。故选D。(2).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先看第一空:“一挥而就”指一动笔就完成了,形容才思敏捷;“一蹴而就”指踏一步就成功,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完成。结合语境,“他还练就了奋笔疾书……的写作本领”,此处在讲他在“动笔”方面的才华,故选“一挥而就”。据此排除A、C两项。再看第二空:“反而”表示跟上文意思相反或出乎预料和常情;“而且”表示进一步,前面往往有“不但、不仅”等跟它呼应。结合语境“他没有因此而消沉……更奋力上进”,上下分句之间有转折关系,故选“反而”。据此排除D项。故选B。(3).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线句有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应将“早”放在“在清末”之前,据此排除B、C两项;二是“《大卫·科波菲尔》……是……外国小说家”主宾搭配不当,据此排除D项。故选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