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复活》教案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复活》教案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复活》教案
一、教材分析
《复活》是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小说,本单元属于“外国作家作品研习”任务群。紧扣任务群的要求,教材围绕“多样的文化”这一人文主题选编了四篇小说,它们都是具有较高文学史地位和思想文化价值的名家小说,四篇课文各自独立成课,呈现出各自迥异的创作特点,在教学要求和重点上都各有不同。《复活》是托尔斯泰晚年世界观发生剧变之后的一部力作。课文部分主要记述聂赫留朵夫鼓起勇气到监狱与玛丝洛娃会面的情景,以两人的对话和大量的心理描写构建主干内容,刻画了男女主人公走向“复活”的心路历程。小说重视主观描写和分析,添加了大量人物心理描写和全知视角的心理诠释等内部刻画,集中展现了人物在精神上的艰难探索与蜕变。鉴赏时可以把“复活”作为一个研讨的专题,探讨课文节选部分在男女主人公的精神、心灵和道德复活过程中的地位;还可以联系托尔斯泰的“心灵辩证法”,研讨语言、动作尤其是人物的心理变化对于人物塑造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高二的学生对小说的学习并不陌生,在必修下册第六单元已经学习过中国小说和外国小说。选择性必修上册的这个外国小说单元,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多样的文化”,从而达成“初步理解和借鉴不同民族、不同区域、不同国家的优秀文化,吸收人类文化的精华”的语文课程目标。所以这节课的目标以推进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但是作为19世纪俄国的现实主义小说,其反映的社会内容与学生当下的生活距离较远,因此课前为学生提供了一些背景资料,让学生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激发进一步阅读、学习经典的兴趣,也为深入阅读文本提供丰富的知识储备。课堂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主,这节课主要想让学生在一般的人物描写之上进一步认识托尔斯泰对人物心理的描写,感受托尔斯泰给我们展示出的人物内心的复杂广阔的世界。要求学生使用批注阅读进行文本的细读,在此基础上交流讨论,感知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的心理活动。并由此探讨“复活”的含义。课堂上任务设计力求形式多样、循序渐进,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有效阅读兴趣,促进学生逐步掌握深度阅读的途径和策略。
三、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
分析并学习小说中的细节描写以及对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的精妙刻画。
2.思维发展与提升
理解小说中作者对人生、人性的思考;理解小说标题“复活”的意蕴。
3.审美鉴赏与创造
鉴赏聂赫留朵夫、玛丝洛娃的人物形象。
4.文化传承与理解
体会作者在人物身上寄寓的人性理想。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分析小说中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精妙描写,通过这些细节把握主要人物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的特点。
教学难点:学生通过小说描写的场面、情节,探究小说“复活”的主旨。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提问法、合作探究法、交流讨论法
六、课时安排
3课时
七、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师出示文字:
①每个人都会有缺陷,就像被上帝咬过的苹果,有的人缺陷比较大,正是因为上帝特别喜欢他的芬芳。
②了解一切,就会原谅一切。
③人并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
④选择你所喜欢的,爱你所选择的。
⑤我们都在等待,等待着别的人来拯救我们自己。
⑤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这些句子都出自俄罗斯文学泰斗——列夫·托尔斯泰之口。托尔斯泰以自己有力的笔触和卓越的艺术技巧辛勤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大家知道他有哪些代表作吗?
(学生举手发言。)在相继完成了巨著《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之后,进入晚年的托尔斯泰世界观发生了根本转变,他的艺术批判力量达到了高峰,达到了“撕毁一切假面具”的“清醒现实主义”。这无疑是他艺术探索的结果,同时更是他精神探索的结果。以广大农民的眼光观察俄国现实生活,代表农民阶级发表意见,这是他晚期创作的主要源泉。这在他的各种作品中,特别是长篇小说《复活》中表现得最鲜明,也最为突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复活(节选)》部分,感受这部作品的魅力。
2.作者简介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
托尔斯泰出身于贵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学,1847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的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
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
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这是其创作历程中的第一个里程碑。是一部具有史诗和编年史特色的鸿篇巨制。
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作《安娜卡列尼娜》,小说艺术已达炉火纯青。
70年代末,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巨变,写成《忏悔录》。
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也是对俄国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著作,成为世界文学不朽名著之一。
还创作了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
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一代文学巨匠走完其入生旅程。
托尔斯泰思想中充满着矛盾,这种矛盾正是俄国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的反映,是一个富有正义感的贵族知识分子在寻求新生活中,清醒与软弱、奋斗与彷徨、呼喊与苦闷的生动写照。托尔斯泰的作品中纵然有反动的和空想的东西,但仍不失为人类的骄傲,他已被公认是全世界的文学泰斗。
列宁评价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是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高尔基说:“不认识托尔斯泰者,不可能认识俄国。”
3.题目解说
“复活”从字面上看指的是”死了又活过来”,文中指男女主人公在生活中一度走向堕落颓废,最后在心灵上、道德上、思想上实现了新的飞跃,开始了积极向上的生活,这是一种精神上的复活。
4.写作背景
(1)时代背景
19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俄国的资本主义迅猛发展,农村遭到巨大的破坏,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日趋赤贫。当时俄土战争的重负,连年饥馑给人民带来更为深重的灾难。这时托尔斯泰越发地关心人民的困苦。他积极地参加当时的救灾工作,目睹了农民和城市贫民的可怕处境,在他多年探索、思考的基础上终于看清了沙皇专制制度的反动本质。 作者参加1891至1892年的赈灾工作,体会农民与地主之间有一条巨大的鸿沟,农民贫困的根源是地主土地私有制。
(2)个人背景
托尔斯泰在相继完成了巨著《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之后,进入晚年的他世界观发生了根本转变,他的艺术批判力量达到了高峰,达到了“撕毁一切假面具”的“清醒现实主义”。这无疑是他艺术探索的结果,同时更是他精神探索的结果。以广大农民的眼光观察俄国现实生活,代表农民阶级发表意见,这是他晚期创作巨大批判力量的主要源泉。这在他的各种作品中,特别是长篇小说《复活》中表现得最鲜明、也最为突出。
(3)创作过程
作为托尔斯泰晚年的代表作,情节的基础是真实的案件。小说写于1889至1899年,素材是检察官柯尼为他提供的一件真人真事:一个贵族青年引诱了他姑母的婢女。婢女怀孕后被赶出家门,后来当了妓女,因被指控偷钱而遭受审判。这个贵族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席法庭,见到从前被他引诱过的女人,深受良心的谴责。他向法官申请准许自己同她结婚,以赎问罪过,不幸婢女在狱中死于斑疹伤寒。托尔斯泰以这个故事为主线,用了10年时间,六易其稿,终于完成了这部著作。小说原计划创作四部,但只创作了三部。
5.内容提要
卡秋莎·玛丝洛娃原是一个农奴的私生女,她天真、善良,真诚地爱上了聂赫留朵夫。但这个腐化堕落的贵族少爷却诱奸了她,把她抛弃,使她陷入种种悲惨遭遇,最后沦为妓女。妓女生活使她的身心受到严重摧残,她再也不相信什么善了,于是她拼命吸烟、喝酒,麻醉自己。一次,她被诬告谋财害命,关进监狱,并被昏庸的法官判处四年苦役,流放西伯利亚。
在审判玛丝洛娃时,正巧聂赫留朵夫做陪审员。当他认出她时,良心受到谴责,想通过拯救她以赎前罪,他四处奔走为她减刑。当所有的努力都无效时,玛丝洛娃被押送去西伯利亚,聂赫留朵夫与她同行。
途中,传来了皇帝恩准玛丝洛娃减刑的通知,苦役改为流放。玛丝洛娃在聂赫留朵夫的真诚忏悔和关怀下,消除前怨,逐步恢复过去的爱情,重新唤起埋藏在内心深处的美德,自动戒了烟酒。聂赫留朵夫准备和她结婚。为了不损害聂赫留朵夫的名誉地位,玛丝洛娃拒绝了他的求婚,而与另一她心爱的犯人西蒙斯结合,从而走向“新生”。
聂赫留朵夫也放弃贵族生活,把土地分给农民,与上流社会断绝交往,虔诚信奉宗教,认为这是克服种种社会罪恶的做法。这两个主人公的经历,表现了他们在精神上和道德上的复活。
《复活》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899年。
该书取材于一件真实事件,主要描写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引诱姑妈家女仆玛丝洛娃,使她怀孕并被赶出家门。后来,她沦为妓女,因被指控谋财害命而受审判。男主人公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见到从前被他引诱的女人,深受良心谴责。他为她奔走伸冤,并请求同她结婚,以赎回自己的罪过。上诉失败后,他陪她流放西伯利亚。他的行为感动了她,使她重新爱他。但为了不损害他的名誉和地位,她最终没有和他结婚而同一个革命者结为伉俪。
《复活》是托尔斯泰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作家一生探索和思想的总结,被誉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发展的高峰。小说通过玛丝洛娃的苦难遭遇和聂赫留朵夫的上诉经过,广泛而深刻地抨击了法庭、监狱、官僚机关的腐败、黑暗,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生活和反动官吏的残暴昏庸、毫无人性,撕下了官办教会的伪善面纱,反映了农村的破产和农民的极端贫困,勾画了一幅已经走到崩溃边缘的农奴制俄国的社会图画。
《复活》多次被中国教育部列为中学生推荐读物。 2019年10月,中俄艺术家合作建组首次将《复活》改编成歌剧。
6.经典故事
①始乱终弃
聂赫留朵夫去服兵役,因顺路经过姑母家,在姑母家住了四天。在一个复活节的晚上,他诱奸了玛丝洛娃。临别,他塞给玛丝洛娃一百卢布,便到部队去了。此后,聂赫留朵夫连封信也没捎给过她。她已怀孕了。
②车站绝望
玛丝洛娃怀孕后,被涅赫留朵夫抛弃,但仍非常想见他,一次听说他会在晚上经过某火车站,就赶到那,在车窗外找到他所在那节车厢,这时火车开动了,玛丝洛娃边敲着窗子,边跟着火车跑,头巾吹掉了,她还是跑,火车无情地远去了,她倒在了地上,抱头痛哭。她当时想到了死,但想到孩子,于是慢慢地站了起.....从这天起,她不再相信人,认为一切都是欺骗。
③人命案件
一个西伯利亚商人到妓院寻欢作乐。茶房和使女见商人有钱便起了谋财害命的念头。他们把一包药粉交给玛丝洛娃,要她放到商人茶杯里,骗她说是安眠药。当时,玛丝洛娃正被商人纠缠得厉害,想摆脱他,便照样做了。结果商人被药死了。案发生后,茶房和使女贿赂律师,把罪责全栽在玛丝洛娃身上。
④法庭群丑
法庭要审判玛丝洛娃。法庭的庭长早就到法院了,他要在六点前去会他的情妇,急切希望案子快点审完。书记官故意提出要先审玛丝洛娃一案,因为他知道副检察官喝了一整晚的酒,案子的卷宗还没有看。这里岂是庄严神圣的法庭?这是由骗子、酒鬼、淫棍来主持的审判,多腐败、虚伪的统治。参加审判玛丝洛娃的法庭人员众生相:一个法官跟妻子吵架,心情不佳,愁容满面,在整个审判过程一直担心回家后老婆不给饭吃。另一个法官是“机会论者”,他玩弄数字来决定受审者的命运。另一个法官老是迟到,他关心的是自己的疾病,他想,从门边走到他的座位那儿,如果走的步数能用三除尽,他患的胃黏膜炎就会好,这段距离走走26步就可走完,他赶紧加了一不步,凑成27步。一个书记在法庭上偷着一篇秘密文章,完全没有注意审判案件。尤其那个副检察官,他在妓院寻欢作乐一夜,匆忙赶到法庭连钮扣还没来得及扣上,以致开庭前还不知案情。副检察官以犯罪的遗传学来判定玛丝洛娃有罪。
⑤终审判决
最后陪审员们对玛丝洛娃写定罪意见,他们认为玛丝洛娃没有抢劫、偷钱的意思,可是忘了加上“没有谋害性命的意思”,聂赫留朵夫也一时疏忽了。这样玛丝洛娃必须判罪了。本来,庭长不同意这意见,但他怕耽误和红头发姑娘的约会,便匆忙结案。宣判玛丝洛娃押赴西伯利亚服苦役四年。
⑥请求宽恕
聂赫留朵夫见到了玛丝洛娃,要求她宽恕他,并把自己要和她结婚的决定告诉她。但玛丝洛娃不能饶恕他的过去。她气愤地说;“ 你去找你的公爵小姐们好了,我的价钱是一张十卢布的钞…我是犯人,你是公爵,这儿没你什么…你在这个世界里拿我玩乐还不算,又要用我来救你自己,好让你能上天堂!我讨厌你-你那眼镜,你那肮脏的胖脸!去,去!”聂赫留朵夫吃了闭门羹,但他想为了对得起良心,即使玛丝洛娃不愿和他结婚,他也要跟她一道去流放。
⑦找回旧爱
由于聂赫留朵夫的诚心,玛丝洛娃又重新爱上了聂赫留朵夫,而且爱得那么深,不知不觉间她完全依照他希望她做的去做了:戒了烟酒,不再卖弄风情。但她又想到这种结合,对他是一种不幸。她不能接受所爱的人为她作出的牺牲。
⑧爱的抉择
政治犯西蒙松是个腼腆、谦虚而又意志力极强的人,他爱上了玛丝洛娃。这时,玛丝洛娃必须在西蒙松和聂赫留朵夫之间作出选择。她感到:“聂赫留朵夫是出于慷慨,又由于过去发生的事情,才向她求婚。可是西蒙松却在她现在的境遇里爱她,只因为爱她而爱她。”于是,她接受了西蒙松的爱。
⑨灵魂复活
最后,玛丝洛娃和西蒙松走了。聂赫留朵夫被留了下来。他在福音书里找到了五条生活准则:对上帝要虔诚、不起誓、要忍辱、爱敌人、勿反抗。他认为人们如果遵循这五条法则,并不断悔过自新,便可以“获得最大的幸福,地上的天国也会建立起来”。他开始过一种全新的精神生活。他的灵魂复活了。
7.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节选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本文写聂赫留朵夫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写到了玛丝洛娃落到生活底层、沦为妓女的经过,表现了被侮辱、被侵害、走入迷途的玛丝洛娃依然对那段生活感到痛苦,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的忏悔和赎罪的心理,这些都暗示了两人开始走向精神上的“复活”,托尔斯泰通过这一事件表达对贵族社会的揭露和批判。
(2)如果要将节选部分划分成四大部分,如何划分?
第一部分(第1—26段):写聂赫留朵夫到监狱见玛丝洛娃,迈出自我救赎的第一步。
第二部分(第27—44段):写玛丝洛娃跟聂赫留朵夫见面后说出自己的遭遇及其心理活动。
第三部分(第45—64段):写玛丝洛娃想法子从聂赫留朵夫那里要钱,而聂赫留朵夫经过思想斗争,仍想求她宽恕。
第四部分(第65—78段):写聂赫留朵夫察觉玛丝洛娃已没了灵魂,但仍坚持请她饶恕,帮助她觉醒,走向复活。
(3)简述文中聂赫留朵夫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的情节。
聂赫留朵夫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可玛丝洛娃一开始并没有认出他,后来看到他激动的神气,认出他来,觉得很惊奇。聂赫留朵夫向她问起孩子,她不愿触动心底的创伤,用简短愤恨的话对答,把他当作可利用的男人,微笑着向他要了十卢布。聂赫留朵夫从玛丝洛娃的言语、神情中觉察到她“已经丧失生命了”,但他仍坚持请求她的宽怒。
(4)概述本文中聂赫留朵夫的心理变化过程。
玛丝洛娃受审时,聂赫留朵夫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他认出了被告就是多年前被他抛弃的玛丝洛娃,良心受到了谴责。为了给自己赎罪,聂赫留朵夫通过副典狱长,在监狱里见到了玛丝洛娃。聂赫留朵夫起初为自己大声说出“我来是要请求你饶恕”而感到害臊,为自己的罪过感到羞耻。面对可怜的受害者,他感到又惊又怕,心中交织着震惊怜悯与悔恨等各种复杂的情感。法庭判决玛丝洛娃服苦役,这一残酷的事实加剧了聂赫留朵夫的负罪感,他决心帮她上诉,给予她物质、精神上的帮助,并打算说出要同她结婚的想法。最终,虽然聂赫留朵夫仍不被玛丝洛娃理解,但他还是说出“您对我来说比妹妹还亲哪”,这表明聂赫留朵夫的赎罪是发自内心的,也说明开始“复活”了的聂赫留朵夫想要竭尽自己的力量去教助玛丝洛娃,“希望她能觉醒,能恢复她的本性”。
(5)称呼语言能够直观地体现一个人的心理,小说选文中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的称呼经历了什么样的变化过程?反映了聂赫留朵夫的什么心理?
  ①第一次对话时,聂赫留朵夫不知道用“您”还是“你”,随即决定用“您”——因为他们之间没有了以往的亲切、熟悉感;更重要的是,他是带着“严肃、庄重和爱怜的心情”来请求玛丝洛娃的饶恕的,所以用“您”。
②当玛丝洛娃突然向他要钱时,他意识到“这个女人已经丧失生命了”,但他直呼玛丝洛娃的小名“卡秋莎”,而且改称“你”——因为玛丝洛娃不让他闯进自己的内心世界,反而让他“产生一种特殊的新的力量”,让他不再嫌恶她,也不只是怜悯、同情她的处境,而是决定在精神上唤醒她,“恢复她的本性”。
③当他把想赎罪的话说完了,玛丝洛娃表现出极度的冷漠和“粗野可怕、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神色”,而且准备回牢房时,他又改称“您”——因为玛丝洛娃的冷漠让他意识到她对自己的距离感,让他决定还是用这种庄重的敬称;他想要用这种态度表达请求饶恕和救赎玛丝洛娃的决心。
(6)有人认为聂赫留朵夫的赎罪是对玛丝洛娃真诚的忏悔,是灵魂的清洗、道德的完善;也有人认为他不过是利用救赎玛丝洛娃来寻求内心的安宁。你的观点是什么?请结合课文内容说明理由。
(观点一)我认为聂赫留朵夫的赎罪是真诚的忏悔,是灵魂的清洗、道德的完善。
聂赫留朵夫曾是贵族阶层中放浪不羁的一员,在那个腐朽的阶层,欺骗、伤害底层女性不过是他们纸醉金迷的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然而,当玛丝洛娃陌生又熟悉的苍白面容唤醒了他沉睡已久的良心,在巨大的羞惭之下,他意识到这个凄惨女子这些年遭遇的侮辱和迫害,都是他犯下的滔天罪行。这本身就是聂赫留朵夫道德的复苏、人性的觉醒,他甚至想要“在精神上唤醒她”,即使明知“极其困难”,他还是“不带丝毫私心”地“希望她不要像现在这样,希望她能觉醒,能恢复她的本性”。这种选择正是他毫不苟且地弃绝自己的阶层,对自己的灵魂进行清洗的表现,符合《复活》弘扬人性、颂扬道德的觉醒主题。
(观点二)我认为聂赫留朵夫的赎罪只是在寻求内心的安宁。
聂赫留朵夫与玛丝洛娃在法庭上重逢,当年那个热情、单纯、美好的姑娘沦落如斯,她的巨大变化与悲惨遭遇令人心惊,而这一切聂赫留朵夫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这样的事实面前,产生愧悔与良心的不安是人之常情,不能上升到道德完善的高度。同时,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的救赎也并非全无私心的,他不止一次地想到自己,顾虑自身利益被损害。如在狱中初会面时,聂赫留朵夫没有顾及玛丝洛娃回忆往事的精神痛苦,只是急切地想要求得她的原谅。又如,在玛丝洛娃索要金钱时,他也曾担心她会无休止地勒索,因而产生动摇,“考虑他的行动会有什么后果,怎样才能对他有利”,想过给她钱后“同她分手,从此一刀两断”。在课文节选部分,聂赫留朵夫面对自己的罪过,只是在物质损失和内心安宁间做了选择,忽视他赎罪行为的真实动机而上升到灵魂清洗和道德完善的高度,缺乏足够的证据,过于牵强。
(7)托尔斯泰善于通过对人物音容笑貌的外形特征的描写,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文中共写了玛丝洛娃的几次笑?通过这几次笑的神态描写,托尔斯泰要塑造出玛丝洛娃怎样的精神状态?
①四次。
②这四次笑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对聂赫留朵夫的讨好献媚,一种是对他的鄙夷。通过这些描写可以看出,这个时候的玛丝洛娃已经完全丧失了少女时代的纯真,身上浓重地刻下了以往生活的印记,在行为上已经堕落成一个真正的妓女,但同时她又没有完全泯灭良知和混淆是非观念,爱恨情仇在她心里分得非常清楚,对聂赫留朵夫骨子里的鄙薄,这是她觉醒的前提条件。这些生动的神态描写,正体现了玛丝洛娃内心的丰富性。
(8)结合节选部分,谈谈“复活”的含义。
“复活”的含义:一是聂赫留朵夫良心、道德上的复活,二是预示着玛丝洛娃以后精神上的复活。
(9)人物介绍
①聂赫留朵夫
《复活》中的聂赫留朵夫完整而充分地体现了“道德自我完善”的过程和思想。他经过返归和自我完善在精神上获得了新生。
聂赫留朵夫的思想变化可以分为:第一阶段是纯洁善良、追求理想的阶段。这时他健康、真诚、充实、崇高,乐于为一切美好的事业而献身。真挚地爱着玛丝洛娃。那时的爱是纯洁美好的。“在他眼里,只有妻子才是女人,凡是不能成为他妻子的女人都不是女人,而只是人”。第二阶段是放纵情欲,走向堕落。踏上社会后,聂赫留朵夫变得猥琐、低下、空虚、渺小。认为女人无非是一种“享乐工具”。他诱骗了玛丝洛娃,之后给了她一笔钱。这种做法是兽性的表现更是对纯洁的爱的侮辱,但那时他无法控制自己,导致了一个女人的悲剧。第三阶段是从仟悔走向复活。法庭审判之后,他内心痛苦,认清了自己虚伪可耻的面目,决心悔过自新。在他忏悔的过程中,通过对他的所见所闻,揭露和批判了沙皇俄国社会的腐败和黑暗。批判了沙俄专制的国家制度,揭露了政府机关的黑暗和官吏的残暴。 [8]
②玛丝洛娃
作者通过玛丝洛娃体现了俄罗斯人民所遭受的深重苦难和对整个黑暗社会的无比憎恨。她在拒绝聂赫留朵夫的“善行”时,一再表现出自己内心的屈辱、瘸苦和按耐不住的愤怒。正是这种感情触动了她麻木不仁的灵魂,并最后使她觉醒过来。由于她的灵魂深处始终保存着善良的天性和与聂赫留朵夫初恋时的美好回亿,“悔罪”的聂赫留朵夫才能获得她的宽恕,井使她重新“爱”上他。玛丝洛娃最终拒绝聂赫留朵夫要求和他结婚的建议,表现出玛丝洛娃的崇高品质,也是她为了爱他而做出的自我牺牲。玛丝洛娃的“宽恕”精神使她的灵魂获得了“复活”,然而,我们却看到作者在寻求玛丝洛娃“复活”的过程中,逐步接近了托尔斯泰过去所否定和厌恶的“革命者”。作者让玛丝洛娃进入政治犯的圈子;跟这些人接触,使玛丝洛娃感到亲切和自然。西蒙松对玛丝洛娃的爱情,虽然说是出于同情,确也是合适的。这能使她的灵魂感到轻松和慰藉。尤其重要的是,他们的结合将会把玛丝洛娃带入革命者的队伍。而聂赫留朵夫的那种仁慈的“忏悔”,无论怎样真诚,却终究免不了带有居高临下的态度和宽宏大量的意味。玛丝洛娃意识到过去的爱情已经永远不能“复活”,她也不再需要这一切了。而此时在她面前展现的是她所渴望的、有意义的、鲜活的、真实生活,这才是玛丝洛娃真正的新生和灵魂的“复活”。
八、艺术特色
①对比
《复活》的结构与描写的基本原则,是尖锐的对比。小说中描写了极其广泛的生活画面:从法院到教堂,从监狱到流放所,从莫斯科到彼得堡,从城市到乡村,从俄罗斯到西伯利亚。通过这些画面,作者把上层社会与人民生活进行对比,把贵族老爷、达官贵人与贫苦的老百姓进行对比,把统治者与犯人进行对比。
②心理描写
托尔斯泰善于通过人物复杂的心理状态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如聂赫留朵夫在法庭上重见玛丝洛娃后,思想上引起的一系列的激烈斗争。小说巧妙地利用外界的事物和现象来刻画人物的心理,有时外界事物影响着人的情绪;有时又由于人的情绪使周围环境带上一种特殊的色彩。如法庭审判、监狱的情况,农民和流放犯的生活,都积极地影响着聂赫留朵夫的思想和情绪,有时聂赫留朵夫的恶劣情绪又产生对周围环境的厌恶感情,如聂赫留朵夫在参加法庭审判后到柯尔查庚家看见他家的一切都感到厌恶。作者通过聂赫留朵夫不同时期的心理活动的描写,对贵族地主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同时也表现了聂赫留朵夫道德自我修养的整个过程。
③讽刺
托尔斯泰所运用的讽刺手法,有他自己的独特的风格。他是在朴素的叙述中包含着辛辣的讽刺,利用揭露形式与内容的矛盾,造成有力的讽刺效果。例如作者对法庭的官员所进行的描述对整个法庭描写就是这样。托尔斯泰对整个法庭的描写从它的陈设到审判的程序都作了详尽的描绘,表面上看起来,这个法庭好像是很庄严很神圣的,但实际上却是极端轻率和不负责任的。通过逐步深入的描写,托尔斯泰揭露了那些执法者都是装模作样的。他们假装正经,故作姿态,都是一些道德败坏,草菅人命的官僚分子。像这样揭露法庭表里不一的讽刺手法,就辛辣地嘲笑了沙皇俄国法庭韵伪装公正,和貌似神圣的丑态。托尔斯泰还常常用他本人的解释来揭露贵族及官吏们的卑鄙和虚伪,并以此充实他对人物性格讽刺性的刻画。在果戈理的作品中,当书中人物大言不惭地谈论着卑鄙的事情时,他们自己就揭露了自己。而在托尔斯泰的作品里,人物常常隐讳着自己的罪恶。正因为这样,作者对他们的揭露就更为尖锐有力。
九、素材运用
适用主题:弃恶扬善、道德自我完善、追求优良的精神品质等,如2015年全国卷一《女儿举报老爸》,2009年海南卷《诚实善良》。
示例:
托翁笔下的聂赫留朵夫是一个“忏悔的贵族”,他认为“一种坏行为只是为其他坏行为铺平道路而已,可是坏思想却拖住人顺着那条路走下去,一发而不可收拾”,因此他抛弃贵族阶级固有的利己主义劣根性来完成自己精神的复活。在大千世界中,善良的心灵也许并非遍布漫山遍野,但也如星星之火,足以照亮黑夜。为人处世,当从善如流、嫉恶如仇,在污浊俗世中自觉追求优良的精神品质,在善念中前行,时刻反思自己,拒绝做“动物的人”。
玛 丝 洛 娃 的 “复 活”
堕落贵族聂赫留朵夫不断探索人性“复活”之路,最终走向自我救赎。在他的感召之下,玛丝洛娃通过纠正自己在病态社会里染上的恶习,认识到善存在的可能性,树立对善的信念来完成精神的重生。
玛丝洛娃原本是兼具美丽、纯洁与善良的美好存在,却因人性的黑暗而堕落。她自小失去父母,只能寄养在农场主家里,过着半养女半婢女的生活。在被聂赫留朵夫欺骗之后,她意识到上流阶层的欺骗与卑鄙不是孤立的而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被赶出家门后,孤苦伶仃的她失去了对生活的希望,任人踏践自己的尊严,沉沦在社会的黑暗之中。
之后,聂赫留朵夫与她重逢。他感受到她曾经天真活泼的人性已经消失。但聂赫留朵夫确信美好的本性依然潜伏在玛丝洛娃身上,决心“唤醒她的灵魂”。在聂赫留朵夫向她提出结婚的请求时,她愤怒地斥骂他,发泄压在心里的满腔苦怨。这种愤怒的爆发是玛丝洛娃精神重生的第一个征兆,表明她麻木的心灵开始重新感受。
面对聂赫留朵夫的赎罪,玛丝洛娃重新看到人性改变的可能。心灵的复苏使她决定重拾失落已久的信念与热爱,做一个“新”的人。“她纯洁无暇的爱不仅是对他……而且是对世界上一切和一切东西的,不仅是爱世界上一切美好的事物,而且也爱她刚才吻过的那个乞丐。”
在流放西伯利亚的途中,玛丝洛娃认识到自己其实向往更加平等的感情,并和一位革命者结为伉俪。受丈夫的感化,玛丝洛娃的内心渐渐有了对新生活的热切渴望,她想同他们一样做一个为人民谋幸福的人。至此,玛丝洛娃真正获得新生,她的灵魂彻底复活。
主角两人的“复活”道路虽然不同,但他们的精神归宿却是一致的,那就是“爱”与“宽恕”。道德的自我完善在改造社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精神的升华和人的成长不仅需要勇于反抗现实的黑暗,更需要坚守固有的善良,在污浊俗世中追寻更高的精神境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