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2.2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高一政治(统编版必修1)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2.2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高一政治(统编版必修1)

资源简介

第二课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第二框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必备知识: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
2、关键能力:深刻理解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坚定对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
【核心素养】
1. 科学精神:了解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理解并掌握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意义。
2. 政治认同:正确认识新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性。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特征,识记并理解我国主要矛盾的变化,深刻理解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3、公共参与:通过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理想,勇于担当社会责任。
【重点难点问题】
1.教学重点: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2.教学难点:了解中国共产党在艰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取得的辉煌成就,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树立政治认同。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回顾中国革命的两个步骤:第一步:民主革命(1840—1949)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社会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新中国成立后我们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了吗?所以中国革命的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引出本课内容:第二框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总议题:为什么说“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议题一: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通过回顾中国革命的两个步骤,引出本课的第一个问题过渡时期的时间即从中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1949~1956年底)。
探究一:
展示材料: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处在新民主主义社会,是指从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一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由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在经济成分上,呈现出私有和公有多种形式的经济成分并存。其中建国初没收官僚资本和外国在华资本,直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当时以个体劳动为主要特征的农业和手工业属于个体经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属于私营经济。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之初有多穷:人均GDP只有23美元,人均国民收入16美元;
人均原煤59公斤;人均钢0.39公斤;人均发电量7.9度;而横向对比当时的世界:
美国人均国民总产值1882美元; 英国人均国民总产值642美元;
材料三:“为什么帝国主义敢侵略我们, 因为我们没有强大的工业。”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毛泽东
情景探究:面对当时的处境,中国应该何去何从?
交流展示:看书并讨论,展示成果。
教师归纳:面对当时的处境,中国应该何去何从,为此我们党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调整生产关系)。这一内容概括说来,就是“一化三改”。
探究二:
展示视频:《社会主义改造》
情景探究:看视频记关键信息探究以下问题:三大改造是如何完成的?其实质是什么?改造的结果怎样?有何意义?
交流展示:看书并讨论,展示成果。
教师归纳:三大改造是如何完成的?
改造的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改造的结果: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改造的意义:
①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②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顺利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③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④极大地刺激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社会生产力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社会秩序更加稳定,人民民主专政更加巩固,从而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基础。
探究三:
展示材料:
材料一:为了尽快恢复我国的经济,我们国家提出,要重点发展重工业,同时兼顾轻工业,在这个方针的指导下,我国国营工业迅速发展,到52年,国营工业已经控制了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和部门,这些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为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坚强的依靠力量和重要的物质基础。
材料二:土地革命后,农民分到了土地,但大家都是独自经营,所以新中国成立初期,农业上大多是个体农业,经营规模小,生产工具不足,像兴修农田水利、改良土壤,使用机器耕作等,小农经济都很做到,生产力水平很低,很难改善农民的生活,也无法为工业化提供必要的商品粮食和轻工业原料,所以需要引导个体农业组织起来,成立互助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生产力。
材料三:国家在合理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创造了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使之逐步接受国家的监督和管理。经过“五反”运动,打击了不法资本家的“五毒”行为,对工商业者进行了守法经营的教育,推动了私营企业中建立工人监督制度和实行民主改革。
材料四: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受到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外交、经济和军事上的严密封锁,中国不但不能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哪里得到援助,还因为他们的封锁,连正常的贸易和交往都很困难,当时就只有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愿意支持中国,在1950的时候,我国和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和苏联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开展合作,所以我们当时的外交政策是实行的“一边倒”政策,也就是倒向社会主义。
情景探究:结合探究二的视频和以上材料探究: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交流展示:看书并讨论,展示成果。
教师归纳: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1)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性因素。
(2)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不同程度地开始了对它们初步的社会主义改造。
(3)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迫切需要组织起来。
(4)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社会主义阵营的转变。
议题一知识点总结:一、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过渡时期时间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然性
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意义
议题二:在艰辛探索中前进
探究一:
展示视频:《社会主义建设探索》
情景探究: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我们将面临怎样的新的历史课题?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什么样的原则?中国如何开启社会主义建设新篇章?
交流展示:看书并讨论,展示成果。
教师归纳: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是崭新的历史课题,没有现成的答案可以遵循。
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以苏联经验教训为鉴戒,结合中国具体实际,艰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的原则)
中国如何开启社会主义建设新篇章?1956年9月,中共八大召开
探究二:
情景探究:阅读教材,思考中共八大的召开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贡献?
交流展示:看书并讨论,展示成果。
教师归纳:
探究三:在正确方向的指引下,我国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展示相关图片)
情景探究:结合图片信息和教材内容思考: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中取得的成就?这说明了什么?
交流展示:看书并讨论,展示成果。
教师归纳:
成就:(1)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工业方面)
(2)农业方面初步满足了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农业方面)
(3)建筑、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获得较快发展(基础设施方面)
(4)教育医疗事业得到长足进步,人们的精神面貌得到了极大改变,科技发展取得重要突破(科教方面)
(5)成为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对外方面)
说明了:“中国人民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也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探究四:然而,建设探索的过程中也伴随着曲折(展示大跃进、文革等图片)
情景探究: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成就与曲折并存,请结合你对探索过程的认知以及前一部分对于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了解,评价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探索时期?
交流展示:看书并讨论,展示成果。
教师归纳: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一个飞跃)
虽然经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一个肯定)
我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雄辩地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一个结论)
议题二知识点总结:
二、在艰辛探索中前进
中共八大的贡献
社会主义探索和建设过程中取得的成就
社会主义探索中的曲折
社会主义探索和建设的意义
课堂总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