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暑假练习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暑假练习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暑假练习题(含答案)
(一)
乡村如画
乡下,一个多么令人向往的地方。那里依山傍水,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我的老家在高楼镇东岩村,那里风景如画,有山有水,美丽极了。带着无尽的向往,我们踏上了回程。
车停了,我们下了车,看到一条宽阔的柏油马路直通村子,路两旁栽着柳树,碧绿柔软的枝条随风飘动,真是“万条垂下绿丝绦”。路灯像哨兵,站立在路旁。
房前屋后,朵朵粉红的花朵缀满枝头,一簇簇,一树树,被微风吹落,落英缤纷,香得沁人心脾。成群的小蜜蜂有地叫着,在花丛中飞来飞去,偶尔有蝴蝶飞过来,一会儿在空中飞舞,一会儿落在花上。没有城市的喧闹声,没有城市的车水马龙,乡村显得宁静又干净。你可以听见鸟儿清脆的叫声,成群的麻雀叽叽喳喳地叫着,一会儿落在电钱杆上,好像五线电上的音符;一会儿在树枝上跳来跳去,鸣啭枝头……
田野上,有绿油油的蔬菜。当你经过弯弯曲曲的小河时,会看到河里游着许多红嘴白毛的水鸟。这时,你还会隐约听到关妙的歌声“在希望的田野上”。
到了晚上,你又会听见许多孩子快乐的笑声,那是乡村的孩子们在月光下玩“藏猫猫”,还会听见许多大人坐在屋前聊天。宁静的乡村里没有城市的喧嚣,但一定不缺少天籁——田园虫鸣加上快乐的笑声。
乡下是这么的特别,又是这么的朴素。
1.第2~5段描绘了四幅优美的画面,请你给每幅图画取个名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将乡村的___和城市的___进行对比,这样写突出表现了____。
3.下面对短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下的“特别”在于风景独特,生活独特,与城市不同。
B.乡下的“朴素”指风景自然平常,乡下人家的生活单调,不够丰富多彩。
C.从这句话中,我们能感受到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二)

布封
猫有着柔美的体态,小猫活泼欢快,看着非常愉快,特别是小孩子喜欢它。但是它们狡诈、虚伪、喜欢搞恶作剧,而这些都是其他动物所没有的天性,这恐怕也是人类不喜欢它们的原因。成年的猫会对主人阿谀奉承、谄媚迎合,像一个老奸巨猾的谗臣,这也是人们不喜欢它们的另一个原因。除此之外,猫还很会伪装,经常粉饰自己狡猾的天性,表面上看来,猫和人类可以轻松融洽地相处;实际上,它们从不主动探索与人类的相处之道。由于它们喜欢人类抚摸带来的温暖、惬意的感觉,才勉强去主动接触人。一般情况下,猫同人还可以勉强和睦相处,但和性情率真耿直的狗就不那么容易相处了,二者甚至是水火不容。
猫天性欺软怕硬,那些比它弱小的动物就往往成了它逗弄伤害的对象,如小鸟、兔子、老鼠、青蛙等。猫躲在笼子旁准备偷袭小鸡,或是在洞口前伏击老鼠是常见的现象。猫很聪明,它们设置埋伏、突袭进攻的技术,比专门受过人类训练的狗还要灵活。
猫喜欢过干净而安逸的生活,很会享受,休息时总喜欢找柔软的物品铺垫在身下。猫白天总是一副懒洋洋的样子,喜欢蜷缩成一团儿躺着。它们总是表面看起来睡得很熟很香,似乎在做着什么美梦,不会轻易醒转,其实它们警惕得很,即使睡着了也能对异常情况做出敏捷的反应,因为它们几乎从不熟睡。
4.结合语境和阅读经验,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阿谀奉承:
谄媚迎合:
5.根据上下文猜测,“惬意”的意思可能是( )
A.快速 B.舒服 C.恰当
6.文中画“ ”的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________比喻成_________,形象地描绘出成年的猫的性格特点。
7.文中画“﹏﹏﹏”的句子说猫喜欢__________,是运用________的修辞手法,生动地表现了猫的特性。
8.通读全文,你发现作者笔下的猫有什么特点?
9.本文写猫渗入了鲜明的情感,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三)
小白兔
小白兔长着一身雪白的毛,像个白雪球。它的耳朵长长的,总是竖得高高的。它的三瓣嘴就像一个小小的三角形。它有一对像宝石一样的红眼睛,一眨一眨,好可爱。小白兔尾巴短短的,只有小指头那么长,真是兔子尾巴长不了。
小白兔爱吃白菜、青草,更爱吃胡萝卜。白兔吃胡萝卜最有意思。它一口一口地撕咬着,小胡须也一翘一翘的。一对红眼睛盯着人看,好像怕人抢了似的。
小白兔胆子很小,很怕生人,如果离它近一点,它就马上离开,跑到别的地方去。
10.短文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小白兔的?
11.短文第一节从哪些方面描写了小兔子的外表?
12.小白兔最喜欢吃的食物有哪些?
13.以下说法哪个不正确?(   )
A.小兔子全身雪白,还竖着长长的耳朵。
B.小兔子很可爱,是人类的好朋友,一点也不怕生人。
C.小兔子有着宝石一样红红的眼睛。
D.小兔子的尾巴很短,吃东西的时候小胡须一翘一翘的。
14.用横线画出文中比喻句,再照样子仿写一句。
(四)
老婆婆的手像干树枝,脸像枯树皮,牙齿脱落,两颊凹陷,可她的眼睛又明又亮,像闪耀的星星。奇怪的是:这样穷苦的一个老人,谁都尊敬她。伤心的人见了老婆婆,她送一件礼物,伤心的人不再流泪,心中满怀宽慰,轻松愉快地离去。愤怒的人见了老婆婆,她送一件礼物,愤怒的人不再生气,转怒为喜,心平气和地离开。劳累的人遇到老婆婆,她送一件礼物,劳累的人有了力量和信心,精神焕发,唱着歌儿继续前行。各式各样的人跑到老婆婆那里,每个人都得到了礼物,高兴地回去了。
老婆婆很穷,可她的礼物总也送不完。你猜猜看,老婆婆的礼物是什么?
老婆婆的礼物,是真诚的微笑。
15.用“__”画出描写老婆婆外貌的句子,并写出所画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这样写的好处。
16.你觉得老婆婆是一个怎样的人( )
A.老婆婆是一个有魔力的人。
B.老婆婆是一个慈祥的人。
C.老婆婆是一个善良、乐观、待人真诚的人。
D.老婆婆是一个能说会道的人。
17.想象一下,还会有哪些人见到老婆婆?老婆婆会对他们说些什么?他们又会怎样?
(五)
中国结,是民间艺人的杰作。一根根红色的丝绳,经他们的巧妙编结,成了巧夺天工的工艺品。如果再配以各种饰品,如鱼,如古钱,如十二生肖,那更是变化无穷,令人叹为观止。它或象征着幸福,或隐喻着爱情,或呼唤着友谊,或赞美着生命;有的是喜庆的标志,有的是智慧的图腾;它烘托着欢乐,燃烧着热情……总之,它代表着祥和,代表着幸福,代表着中国人对未来的憧憬。
中国结表现着中国心,饱含着中国情。
中国结由一根丝绳缠绕而成,不管这根绳经过如何曲折的缠绕,总是不离不弃,始终围绕着它的起点。怪不得海外的华人特别喜欢中国结,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是编织中国结的那根绳子的一部分。中华儿女同根生,这根绳子扯得再远,也离不开它的“头”,这个“头”就是自己的祖国,自己的乡土。因此,中国结又是炎黄子孙心连心的象征。
18.“曲折”一词在词典中的解释有:①弯曲;②(事情发展、故事情节)复杂,变化多。在本文第3自然段中,“曲折”一词应选第( )种解释。和它意思相反的词是__________ __。
19.读短文第1自然段,概括出中国结的三个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这根绳子扯得再远,也离不开它的‘头'。”句中的“头”在文中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根据下面提供的要点,用关联词语“不但……而且……将问题回答完整。
①中国结由一根丝绳缠绕而成,很神奇。
②中国结色彩鲜艳,传递着样和与喜庆。
③中国结是炎黄子孙心连心的象征。
因为中国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
家乡的小山岗
我的家乡是豫东平原上的一个美丽的乡村,村庄东头有一个小山岗。小山岗南北绵延几公里,就像一条长龙,匍匐在家乡的原野上。
山岗上栽满了杏树,每到初夏杏子成熟的时候,满树黄澄澄的杏子,总会吸引来很多小朋友。大一点儿的爬到树上摘杏子吃,小一点儿的待在树下,看着树上的小朋友吃得津津有味,馋得直流口水,他们便会朝树上的小朋友大声地喊:“给我摘一个,给我摘一个。”而树上的小朋友却总是故意刁难树下的小朋友,边吃边说:“就是不给你摘,就是不给你吃。”气得树下的小朋友直跺脚,嘴里直嘟囔:“你真坏,你真坏。”
到了暑假,山岗上就更热闹了!孩子们吃过晚饭,在父母的带领下,一只手拿着瓶子,一只手拿着手电筒,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兴高采烈地去捉爬蚱。你看吧,树林里,到处是人影,到处是灯光;你听吧,人影处,到处是笑声,到处是孩子们的叫喊声,你总能听到:“妈妈,我捉到一个!”“爸爸,这里有一个爬蚱!”
家乡的小山岗,虽然很平凡,但它却是孩子们的乐园。怎么样?听了我的介绍,你一定喜欢上了这个小山岗吧!
22.“气得树下的小朋友直跺脚,嘴里直嘟囔:‘你真坏,你真坏。’”这句话中“嘟囔”的意思是________,与它意思相近的词还有_____ 、_________
23.短文中画“ ”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4.短文写的是_______ 、_______(时间)的乡村生活。
25.乡村生活趣事很多,给了“我”许多欢乐,短文中主要写了哪些趣事?请你简单概括一下。
26.短文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
(七)
春潮
北方的二月,春天在进攻,冬天在撤退。
山的背阴处虽然还寒气凛凛,可是寒冷的威力已在衰竭。朝阳处雪融化,雪水顺着斜谷流过来,冲开了山涧溪水的冰面。那巨大的冻结在岩屋上的瀑布也开始活动了,流水声一天天地响起来,最后成为一股汹涌的奔流,冲到山下,流进大海。那冰封的大江在春天太阳的照射下,在山中雪水的冲击下,逐渐变酥了,变软了,颜色也变暗了。
终于有一天,在黎明的寂静中,突然传来了山崩地裂的声响——开江了!风从窗缝里挤了进来,激动地向我耳语着:快去看啊,大江复活了!它扯着我的衣襟向江岸奔去。我和人们一起站在江岸上,我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被禁锢了一冬的大江奔腾着,汹涌着,以它那不可抗拒的力量推开了坚冰,呼叫着,撞击着。一块块巨大的冰排,被江水推动着,山一样地竖了起来,又摔倒下去,发出咔嚓咔嚓的声响,溅起了一片片雪白的浪花。滚滚的春潮把坚冰击溃了,淹没了,迫使它驯服地和残冬一起向远方流去。
27.与《三月桃花水》中的水的轻柔、平静相比,春潮的特点是_____、_____。(用原文中的词语回答)
28.联系上下文,说一说画线句子中“大江复活了”指的是什么?
29.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八)
白公鹅
叶·诺索夫(俄)
要是可以把军衔授给禽类的话,这只白公鹅理当荣膺海军上将衔了。它板正的姿势啦,步态啦,和别的公鹅攀谈时的腔调啦,全是海军上将的派头。
它走起路来慢条斯理,仔细掂量着每一步。 落步之前,它总要先把脚掌往上抬抬,再合上掌蹼,就像收起张开的扇面一样;然后摆一会儿这个姿势,再不慌不忙地把脚掌放到地上。通过车辙凌乱而泥泞的路时,它也那么有办法,身上的任何一根细翎都不沾上一点污泥。就是狗在身后追赶,这只鹅也决不举步奔跑。它总是高傲地、一动不动地挺着长长的脖子,好像头上顶着一罐水。
当白鹅在浅水滩里挺直身子、扇动起两只长长的有力的翅膀时,水面上便泛起层层涟漪,岸边的芦苇也会沙沙作响。
30.选文的第一自然段运用了________(比喻/夸张)的修辞方法,这样写让我们感受到( )。
A.作者对白公鹅的厌恶之情
B.作者对白公鹅的欣赏和喜爱之情
C.白公鹅装腔作势
31.最能表现白公鹅走路特点的词语是____________。
32.课文是从白公鹅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两方面写的,表现了白公鹅_______________。
(九)
珍珠鸟
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放在一个简易的竹条编成的笼子里,笼内还有一卷干草,那是小鸟舒适又温暖的巢。
有人说,这是一种怕人的鸟。 我把它挂在窗前,那儿还有一盆异常茂盛的法国吊兰。我便用吊兰长长的、串着小绿叶的垂蔓蒙盖在鸟笼上,它们就像躲进深幽的丛林一样安全;从中传出的笛儿般又细又亮的叫声,也就格外轻松自在了。
阳光从窗外射入,透过这里,吊兰那些无数指甲状的小叶,一半成了黑影,一半被照透,如同碧玉;斑斑驳驳,生郁葱茏。小鸟的影子就在这中间隐约闪动,看不完整,有时连笼子也看不出,却见它们可爱的鲜红小嘴从绿叶中伸出来。
我很少扒开叶蔓瞧它们,它们便渐渐敢伸出小脑袋瞅瞅我。我们就这样一点点熟悉了。
3个月后,那一团愈发繁茂的绿蔓里边,发出一种尖细又娇嫩的鸣叫。我猜到,是它们有了雏儿。我呢?决不掀开叶片往里看,连添食加水时也不睁大好奇的眼去惊动它们。过不多久,忽然有一个小脑袋从叶间探出来。更小哟,雏儿!正是这个小家伙!
它小,就能轻易地由疏格的笼子钻出身。瞧,多么像它的母亲啊:红嘴红脚啦,灰蓝色的毛啦,只是后背还没有生出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它好肥啊,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
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啄着书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摇动,跟着跳到画框上去了。只要大鸟在笼里生气地叫一声,它立即飞回笼里去。
我不管它。这样久了,打开窗子,它最多只在窗框上站一会儿,决不飞出去。
渐渐它胆子大了,就落在我书桌上。
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我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它就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绕着我的笔尖蹦来蹦去,跳动的小红爪子在纸上发出嚓嚓响。
我不动声色地写,默默享受着这小家伙亲近的情意。这样,它完全放心了。索性用那涂了蜡似的、角质的小红嘴,“嗒嗒”啄着我颤动的笔尖。我用手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毛,它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
白天,它这样淘气地陪伴我;天色入暮,它就在父母的再三呼唤声中,飞向笼子,扭动滚圆的身子,挤开那些绿叶钻进去。
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我手中的笔不觉停了,生怕惊跑它。呆一会儿,扭头看,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银灰色的眼睑盖住眸子,小红脚刚好给胸脯上长长的绒毛盖住。我轻轻抬一抬肩,它没醒,睡得好熟!还呷呷嘴,难道在做梦?
我笔尖一动,流泻下一时的感受: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33.联系实际,结合短文内容说出下面词语的意思。
不动声色:
斑斑驳驳:
34.为什么怕人的珍珠鸟,却不怕作者呢?
35.文章句子中加点的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36.从作者对雏儿“小家伙”的称呼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7.请写出你对“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话的理解。
(十)
珍贵的大熊猫
熊猫,也叫猫熊、大熊猫、大猫熊。它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数量很少的动物。
熊猫的生活习惯十分奇特而有趣,它生活在高山的森林里,喜欢吃竹笋、竹叶。它喜欢爬树,常常爬到云杉树上剥皮,用不了很久,就将树皮剥得精光。它喜爱喝水,喝饱水以后,往往像喝醉酒那样东倒西歪,或“醉卧”在河边。
熊猫很淘气。有时,当猎人出去打猎 时候,它便趁着猎人不在家,大摇大摆 闯进猎人搭起 棚子,偷吃猎人 野味。吃完还把勺子扔 远远的,甚至把锅挂在树上。
熊猫很机灵。每当听到竹鼠咬竹根的声音,熊猫便根据声音寻找到它的洞口。找到洞后,熊猫不停地向洞里喷气,并用前爪在地上使劲地拍打。竹鼠吓坏了,于是赶快逃走。谁知,熊猫早在一旁等待着,看见逃窜的竹鼠,马上扑上去,猎取一顿美餐。
熊猫对其他野兽的袭击,总是坚决还击的。在熊猫生活的地区,有一种诡计多端的财豺狗。熊猫却有对付豺狗的办法。一旦遇到豺狗,它便四脚朝天地仰卧在地上。当一只只豺狗向它袭击时,它四爪齐抓,连撕带咬,豺狗一个个被抓得鼻青脸肿,头破血流,大败而走。
38.根据所给词义,在短文中找出该词写在括号里。
(1)狡诈的计策很多。( )
(2)头破了,血流出来了。多形容受到严重打击,或遭到惨败的样子。( )
39.在第3自然段的空白处填上“的”“地”“得”。
40.文中写“它喜爱喝水,喝饱水以后,往往像喝醉酒那样东倒西歪,或‘醉卧’在河边”,那么它“喝醉”了吗?此处的“醉卧”加引号,是为了( )
A.起强调作用
B.写出熊猫喝完水后憨态可掬的样子,实际上它并没有喝醉
C.写熊猫独特的地方——喝完水就醉
D.起引用作用
41.短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熊猫?
参考答案
1.宽阔大道、风拂绿柳 蜂飞蝶舞、群鸟嬉戏
水鸟成群、田野放歌
月夜农家、欢乐无限
2.宁静 喧嚣 乡村的宁静以及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
3.B
4. 迎合别人,竭力向人讨好。 为讨好别人而做出某种姿态或举动。
5.B
6. 猫 奸臣
7. 干净,会享受 拟人
8.①对人不忠诚;②有柔美的体态;③狡诈、虚伪、喜欢搞恶作剧;④残忍、欺软怕硬;⑤独立意识极强;⑥喜欢过干净而安逸的生活,很会享受;⑦警惕性强;⑧爱干净。
9.作者认为猫天性狡诈邪恶,驯养不能改变其本性,只能使其更虚伪;
作者对猫的厌恶之情溢于言表,带有情感描写动物,能使文章妙趣横生,增强感染力;
但以人类为中心评判其他动物是不妥的;我们应尊重万物、观察并理解它们。
10.从三个方面,分别是小白兔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以及性格特点三个方面。
11.介绍了小兔子毛发、耳朵、身材、眼睛、尾巴。
12.白菜、青草、胡萝卜。
13.B
14.它的三瓣嘴就像一个小小的三角形。
仿写:弯弯的月亮像小船。
15.老婆婆的手像干树枝,脸像枯树皮,牙齿脱落,两颊凹陷,可她的眼睛又明又亮,像闪耀的星星。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这样写将老婆婆的外貌描写得更加生动形象。
16.C
17.遭受失败的人见到老婆婆,老婆婆会微笑着说:“失败不可怕,只要能用微笑面对,重新振作,就一定会成功。”他们满怀信心地离开了。
18. ① 笔直
19.①造型别致,巧夺天工;②样式变化无穷,令人叹为观止;③代表着祥和、幸福,代表着对未来的憧憬。
20.自己的祖国、自己的乡土
21.由一根丝绳缠绕而成,很神奇,不但色彩鲜艳,传递着祥和与喜庆,而且是炎黄于孙心连心的象征。
22. 连续不断地小声自言自语 嘀咕 嘟哝
23.比喻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山岗的形状。
24. 初夏 暑假
25.初夏杏子成熟时小朋友们摘杏子的情景。
暑假晚上父母带孩子们去捉爬蚱。
26.前后呼应,点明主题。使文章内容更为完整,结构更为紧密。
27. 奔腾 汹涌
28.指被禁锢了一冬的大江奔腾着,汹涌着。
29.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30. 比喻 B
31.慢条斯理
32. 走路的姿态 平时的活动 慢条斯理、无忧无虑
33. 声色指说话的声音和表情。指不让内心活动通过语气和表情流露出来。这里指作者说话、神态仍跟写作时一样没有变化,尽量不惊动小鸟。 指一种颜色中夹杂有别种颜色,或颜色深浅不一。本文指吊兰的叶子在阳光下明明暗暗,颜色不一,相互交错。
34.因为“我”给予珍珠鸟关爱、尊重,所以珍珠鸟报以信赖。
35.运用语气助词更能抒发作者的情感,表达出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
36.从作者对珍珠鸟雏儿称为“小家伙”中,体会到了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
37.“我”和珍珠鸟彼此之间的信任,才能让我们能亲密相处。无论是人与鸟,还是人与人间,都需要真诚信赖。信赖是创造美好境界的基础。
38. 诡计多端 头破血流
39.的 地 的 的 得
40.B
41.从生活习惯、淘气、机灵、坚决还击其他野兽的袭击这四个方面介绍了熊猫。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