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春晓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一)指导思想新的《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我们的音乐教育是以审美为核心的,而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以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二)理论依据音乐是听觉艺术,所以,听觉体验是音乐学习的基础,“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能力”这一目标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二、教学背景分析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音乐三年级下册的歌曲中有两首歌曲是二声部的合唱歌曲,可以看出合唱教学已经成为目前音乐课堂教学的又一个重点。而且合唱中的童声合唱又被人们称为世界上最美的和声。但是对于课堂歌曲教学来说合唱教学具有一定的难度,对学生的音准有较高的要求。但是合唱歌曲的教学,能够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对学生尽早建立与他人合作演唱的经验,培养群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使学生们在合唱中享受美的愉悦,感受美的熏陶。《春晓》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音乐三年级下册,第七课中的一首二声部合唱歌曲。这是一首古诗新唱的歌曲,4/4拍,E大调,歌曲为带再现的三段体结构。和声为基本的三度、六度和声。旋律流畅、优美,情绪欢快、活泼。为了与古诗词语言声调保持一致,曲作者在旋律上做了细节处理。三、学生情况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三年级学生,班中大部分学生的音准节奏较好,整体的演唱水平较好,但也有少部分学生存在有听不准音、唱不准音的状况。发现这一问题后我曾试过多种方法进行指导,二年级开始我们开始运用柯达伊手势对他们进行简单的音程练习,从而促使他们的演唱能力进一步增强,可以学习简单的二声部歌曲。四、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教学方式:1.在感受节拍特点上通过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介绍4/4拍有关知识。2.在歌曲合唱的学习上采用了学生分乐段学习歌曲旋律、分声部、分乐句学习歌曲旋律、和歌词演唱等方式。教学手段说明:采用朗诵歌词,导入启发学生想象引出教学话题,在教师指导下采用听唱为主视唱为辅相结合的方式学唱歌曲,采取分层教学、生生互助、循序渐进的方式训练学生的歌唱能力,并及时给予鼓励及奖励。五、技术准备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六、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演唱过程中体会并感受古诗与音乐的完美结合,激发学生对相同类型音乐作品的兴趣过程与方法1.恰当地利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2. 利用多种互动方式提高学生低声部演唱的音准程度。3. 利用多种演唱形式表现作品。4. 引导学生从音准、音色、气息等方面的演唱。知识与技能1.能用轻快、自然的声音、并用合唱的形式进行演唱歌曲《春晓》。2. 提高学生独立识谱的能力。3. 初步掌握和声的演唱,让学生在演唱中初步理解和感受协和音程。4. 了解歌曲是我国古典诗词与现代音乐结合的代表作之一。八、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能用轻快、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并能用合唱的形式进行演唱,二声部合唱教学。教学难点:二声部演唱的音准及声音的和谐、均衡。九、教学过程发声练习,音程模唱活动1.1单声部旋律练习歌曲低声部旋律第一句设计意图:通过发声练习来分散解决歌曲难点。吟诵古诗,导入新课活动2.1 教师谈话发引入,同学们春天到了,你能用古诗的形式来赞美他吗?活动2.2 学生背颂古诗《春晓》设计意图:通过背诵古诗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掌握歌曲做好准备。感受音乐,学唱歌曲旋律活动3.1 学唱歌曲第一乐段1.听范唱2.分句带唱3.处理音色活动3.2 学唱歌曲第二乐段合唱部分1.出示双声部旋律(带字母谱)2.学唱低声部旋律(跟琴与清唱结合)提示:注意纠正音准问题注意节奏,把音值唱满注意换气记号3.学唱高声部旋律(老师唱低声部旋律)4.高低声部配合学唱5.加入歌词学唱6.学生跟琴演唱,衔接前奏提示:随时纠正学生音准问题注意轻声高位置演唱注意与前奏的衔接问活动3.3 完整演唱歌曲完整跟琴演唱第一乐段和第二乐段活动3.4 加尾声演唱歌曲(处理尾声)出示完整歌谱学唱尾声部分设计意图:了解歌曲的演唱形式及曲式结构,识读并演唱歌曲旋律自我展示,反馈表演活动4.1 完整演唱学生排成合唱队型演唱活动4.2 歌曲声音、情感的处理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自信心。鼓励学生敢于表现自己,增加演唱的愿望。进一步对歌曲的演唱进行提升处理。五、教师小结,宣布下课1.对学生学习过程做评价,提示下次学习内容。2.肯定学生的表现,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教师小结,宣布下课。设计意图:了解学生对歌曲的掌握程度,反馈课堂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