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长津湖”系列专题阅读】(一)长津湖的雪凌仕江①他的一只脚至今留在朝鲜的冻土里。②在场者爆出这个消息,不禁让人为之一震。③秋风和阳光,洒落川西平原的僻静小院。漂亮的现代房舍与农家果树,镶嵌着田园丰收的喜悦;晒坝里的金色晚稻,被手持推耙的农夫铺成梯田或毯子,鸟儿在谷堆上欢呼雀跃。④他坐在饱满的谷粒中央,像久别的亲人,向我们挥手微笑。他吩咐家属倒茶做饭的声音,如战场上指挥官的洪亮利索。⑤如此场景,像是他在迎接人生的重要节日,一枚枚闪亮的勋章佩戴胸前,引得关爱英雄的年轻志愿者,纷纷伸出手抚摸掂量它们的分量。⑥一只鸽子从柚子树上,跃到茶杯边沿喝水,他用肘捋了一下桌面,不经意撩起宽松裤管,让我一不留神瞥见他的假肢,心中顿时悲欣交集。他云淡风清的表情,丝毫让人感受不到这位九十三岁的志愿军,以身残志坚的毅力同艰难岁月过招,已远远超过常人的表现。⑦事实证明,他占了生活的上风。摆在他面前的一地鸡毛,早已甘拜下风。⑧距离那一场遥远的战事,命运之书已递增厚厚的七十多个春秋。1950年元月5日,他从四川广元正式入伍,12月26日接上级命令入朝,驻扎平壤机场。气候多变与生死难料的运动战,随时面临与敌方交火。1952年10月,在朝鲜五层山文登公路东线的阻击战中,作为重机枪手,他带领爆破组,关键时刻掏出手雷炸掉地堡的瞬间,不幸被敌人扔来的手榴弹炸断右腿,手臂严重受伤,鲜血长流。⑨他轻轻展开一方肉色的棉麻丝巾,羞涩的笑容仿佛对待亲人信物,上面印有红色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字样,那是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敬赠他的珍贵礼物。他一直舍不得用,那条柔滑的丝巾在他颤抖的指尖,如风漫卷。⑩他的十根指头,被长津湖的雪冻得参差不齐。 他说那里太冷,战场上冻死的人太多……他的眼神陷入凝固的沉默,看上去有点落寞。但他手腕里残存的战争弹片,因他生命的陪伴从不落寞——它们常常在起风的夜晚,对他的肉体发起进攻总动员。 有花也好,无花也好。日子如草一样,有秩无序地过着。春来吐绿,秋来发黄,夏来蝉鸣,冬来树萧。 他始终以向上的心态面对冷暖人生,谁见了都容易被他的谈笑风生感染,他不断将自己健康的资本推给身边老伴的功劳。那个身着旗袍的女子,当初如何选择这位特级残废军人?她说那时抗美援朝回来的英雄特别“吃香”,她不仅选择了他,还为他生了两儿两女。她夸他虽然少了一条腿,那些年照样下田干活挣工分,在稻田里扯稗除草,从不输给任何一个四肢健全的人。 他目光望向她,脸上流露出暖阳沐醉的笑容,话语顿挫间,那满口齐整的白牙,如长津湖的雪。 我不知这世间历经那场雪的幸存者还有多少? 历史长河中,他们习惯了静静离去与悄悄归来,他们宠辱不惊地站在生活的原点;他们是红尘中的隐者,也是苹果树下的清流,他们是硝烟散尽的火焰,也是遭受磨难尘封不灭的孤勇;他们微笑如随风潜入暗夜的落花,伴随日升月落与万物生辉。他们精神里散发着草木气息,在田园与城镇之间,像一棵隐姓埋名的树,心中却装满谷子的心事,一声蝉鸣便可以划破远方的黎明,投弹和飞机炸不死的信念,成了他们一身的痛点和一生的荣耀。 临别时,我没有询问他机枪扫落敌机有何成就感?我只伸出两个大拇指为他点赞——因为他披着一身雪从长津湖归来,他叫李正海。(选自《羊城晚报》2021年10月)1. 本文有好多独句成段的段落,试以第①段为例分析其作用。2. “事实证明,他占了生活的上风。摆在他面前的一地鸡毛,早已甘拜下风。”为什么说“他占了生活的上风”?3. 文中有多处环境描写,请找出一处做赏析。4. “长津湖的雪”看似写雪实则写人。说说标题“长津湖的雪”的含义。5. 第 段中“老伴”这个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说说你的理解。6. 下面是小宁同学搜集的电影《长津湖》的剧照,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感悟。(二)突袭王筠①正是一夜中最为寂静的时刻,严寒笼罩着大地,山上一片肃然。只有西北方向柳潭里与东南方向下碣隅里的隆隆炮声打破了黎明前的黑暗。②死鹰岭是横亘在柳潭里与下碣隅里之间的高山险岭,主阵地1419.2高地卧伏于下碣隅里到柳潭里的公路上方,它是美军陆战队的生死命门,也是志愿军部队的一把尖刀。守住了这一片阵地,就等于在美国人的心脏上戳了一刀子。所以师长和政委在电话里反复叮嘱吴铁锤,务必抢占并死守鹰岭诸阵地。③攻击部队排成了散兵线,悄悄地向山上模去。几百人的部队都反穿着单薄的棉衣光脚走在寒冷到极致的雪地上,冰铁一样的大地吸附着他们的脚板,一阵阵疼痛渗透到他们的心脏、骨髓和每一个毛孔,就像是无数的铁钉子扎进了他们的血肉,使他们本来就冻伤冻肿的脚板饱受着加倍的苦难。但他们全都紧咬着牙关,以免打战的牙齿惊扰了山头上美国人的好梦。④孙友壮腾出手来摸了摸他的一双大脚,脚板面子黏糊糊的一片,他知道那是流出的血水。孙友壮管不了那么多,甩开了膀子,几乎是大步流星地走在了散兵线的最前面,走在了吴铁锤的身旁。不一会儿双脚就麻木了,好像是两根僵硬的木头戳在冰冷的雪地上。⑤到了半山腰,吴铁锤抬起胳膊压了压,先是近处后是远方,先是身边后是两翼的部队,都停了下来。吴铁锤听了听,山上山下一片寂静,美国人没有一点动静,搞不好都在睡大觉。吴铁锤没有大意,低声下达了他的第二个战斗命令:“都卧倒,匍匐前进!”⑥所有的人都趴倒在雪地上,顺着山坡往上爬。光脚走在雪地上的动静自然是比穿着鞋子走路的响声要小,但也并不是一点声音没有,而匍匐着爬行的效果就截然不同了,用悄无声息这个字眼来形容此时此刻吴铁锤和他带领的队伍也并不为过。他们就是这样反穿着单薄的棉衣裤,赤裸着双脚爬行在冰冻的雪地上。⑦守卫着死鹰岭1419.2主阵地峰腰部的是美军麦卡锡中尉所在的连。整整一个白天都相安无事,陆战队员们绷紧的神经免不了松弛下来。夜幕降临以后,气温也在急剧地下降,麦卡锡和他的士兵躲在散兵坑里不停地跺脚和拍打着双手,以抵御严寒的侵袭。⑧周围一片宁静,只有漫山遍野的积雪映照出淡淡的背景。寒冷使得美国士兵们昏昏欲睡,麦卡锡不停地喊叫着他们,把他们一个一个从即将到来的梦境中拉出来。黑夜是中国人的白天,中国人总是在夜间进攻,他们善于在夜幕中发动袭击,麦卡锡经历过这样的教训,他惧怕夜幕,惧怕待在这黑漆漆的荒山野岭上。麦卡锡的叫喊声凄厉而刺耳,显得十分神经质,听起来不像是平日里的那个麦卡锡。本森下士感觉到他这个长官的神经即将崩溃。⑨倦意一阵阵袭来,美国士兵路易斯的眼睛很快就闭上了,可是随之而来的噩梦把他从睡梦中惊醒,他梦到了中国人袭击他们的情景,在七零八落的枪声中他落荒而逃,拼命了半天还只是在原地转圈,两条腿好像不受自己控制。他使出了浑身的力气,拼命地蹬腿。他的腿蹬在鸭绒睡袋中,睡袋拉扯着他的身体,使他从噩梦中醒来。⑩一阵急促和铿锵的金属撞击的声音在山坡上兀然而起,紧接着是一片远远近近的呐喊声,好像堤坝突然决口,山体突然崩塌。麦卡锡一个激灵清醒过来,下意识地感觉到这是中国人。中国人来了! 伴随着铿锵的金属撞击声(麦卡锡当然不知道那是吴铁锤祖传的铜锣),山洪爆发一般的喊杀声越来越近,爆炸声随之响遍了整个死鹰岭大大小小的阵地。几百颗手榴弹同时飞向黎明前寒冷的夜空,飞向美国人据守的山头要点,有的扔在了散兵坑前面,有的扔在了散兵坑后面,有的正好扔在了伞兵坑里,麦卡锡和他的陆战队员们都蒙了。更要命的是紧跟着爆炸的硝烟和横飞的弹片,无数中国人冲进了他们的阵地,紧接着就是一场短兵相接的混战…… 麦卡锡中尉见大势已去,下达了紧急撤退的命令。(节选自《长津湖》,有删改)7.请以吴铁锤的视角,简要概括小说故事情节。(4分)→ → → →8.小说中多次写雪地和天气的寒冷,有什么作用?(4分)9.课堂上,老师带领同学们探讨人物形象,请补充对话。(5分)老师:这篇小说分别刻画了志愿军群像和美军群像。小广:志愿军的英勇无畏、(1)______(限四字词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分)小东:小说中美军表现出一副(2)_______(限四字词语)、疲惫不堪的样子。(1分)老师:的确,人物群像凸显了人物的共性。小说中,作者还在人物描写上尽量变换不同手法,让文字更有表现力。小茂:第④段运用了动作描写,“摸”“甩”“走”等动词具体写出了极度寒冷的天气下孙友壮的英勇无畏。小名:那我来说说第⑨段路易斯这个人物。(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老师:所以人物形象,是小说的核心要素!10.请以“这盛世,如您所愿”为开头写一段话,表达你对志愿军的敬意。(不少于100字)(4分)(三)________①正是一夜中最为寂静的时刻,严寒笼罩着大地,山上一片肃然。只有西北方向柳潭里与东南方向下碣隅里的隆隆炮声打破了黎明前的黑暗。②死鹰岭是横亘在柳潭里与下碣隅里之间的高山险岭,主阵地1419.2高地卧伏于下碣隅里到柳潭里的公路上方,它是美军陆战队的生死命门,也是志愿军部队的一把尖刀,守住了这一片阵地,就等于在美国人的心脏上戳了一刀子。所以师长和政委在电话里反复叮嘱吴铁锤,务必抢占并死守死鹰岭诸阵地。③攻击部队排成了散兵线,悄悄地向山上摸去。几百人的部队都反穿着单薄的棉衣光脚走在寒冷到极致的雪地上,冰铁一样的大地吸附着他们的脚板,一阵阵疼痛渗透到他们的心脏、骨髓和每一个毛孔,就像是无数的铁钉子扎进了他们的血肉,使他们本来就冻伤冻肿的脚板饱受着加倍的苦难。但他们全都紧咬着牙关,以免打战的牙齿惊扰了山头上美国人的好梦。④孙友壮腾出手来摸了摸他的一双大脚,脚板面子黏糊糊的一片,他知道那是流出的血水。孙友壮管不了那么许多,甩开了膀子,几乎是大步流星地走在了散兵线的最前面,走在了吴铁锤的身旁。不一会儿双脚就麻木了,好像是两根僵硬的木头戳在冰冷的雪地上。⑤到了半山腰,吴铁锤抬起胳膊压了压,先是近处后是远方,先是身边后是两翼的部队,都停了下来。吴铁锤听了听,山上山下一片寂静,美国人没有一点动静,搞不好都在睡大觉。吴铁锤没有大意,低声下达了他的第二个战斗命令; "都卧倒,匍匈前进!"⑥所有的人都趴倒在雪地上,顺着山坡往上爬。光脚走在雪地上的动静自然是比穿着鞋子走路的响声要小,但也不是一点声音没有,而匍匐着爬行的效果就截然不同了,用悄无声息这个字眼来形容此时此刻吴铁锤和他带领的队伍也并不为过。他们就是这样反穿着单薄的棉衣裤,赤裸着双脚爬行在冰冻的雪地上。⑦守卫着死鹰岭1419.2 主阵地峰腰部的是美军麦卡锡中尉所在的连。整整一个白天都相安无事,陆战队员们绷紧的神经免不了松弛下来。夜幕降临以后,气温也在急剧地下降,麦卡锡和他的士兵躲在散兵坑里不停地跺脚和拍打着双手,以抵御严寒的侵袭。⑧周围一片宁静,只有漫山遍野的积雪映照出淡淡的背景。寒冷使得美国士兵们昏昏欲睡,麦卡锡不停地喊叫着他们,把他们一个一个从即将到来的梦境中拉出来。黑夜是中国人的白天,中国人总是在夜间进攻,他们善于在夜幕中发动袭击,麦卡锡经历过这样的教训,他惧怕夜幕,惧怕待在这黑漆漆的荒山野岭上。麦卡锡的叫喊声凄厉而刺耳,显得十分神经质,听起来不像是平日里的那个麦卡锡。本森下士感觉到他这个长官的神经即将崩溃。⑨倦意一阵阵袭来,美国士兵路易斯的眼睛很快就闭上了,可是随之而来的噩梦把他从睡梦中惊醒,他梦到了中国人袭击他们的情景,在七零入落的枪声中他落荒而逃,拼命奔跑,想远离那奇怪和恐怖的枪声,然而他的这一努力纯属徒劳,他脚步蹒珊,奔跑了半天还只是在原地转圈,两条腿好像不受自己控制。他使出了浑身的气力,拼命地蹬腿。他的腿蹬在鸭绒睡袋中,睡袋拉扯着他的身体,使他从噩梦中醒来。⑩一阵急促和铿锵的金属撞击的声音在山坡上兀然而起,紧接着是一片远远近近的呐喊声,好像堤坝突然决口,山体突然崩塌。麦卡锡一个激灵清醒过来,下意识地感觉到这是中国人。中国人来了! 伴随着铿锵的金属撞击声(麦卡锡当然不知道那是吴铁锤祖传的铜锣),山洪暴发般的喊杀声越来越近,爆炸声随之响追了整个死鹰岭大大小小的阵地。几百颗手榴弹同时飞向黎明前寒冷的夜空,飞向美国人据守的山头要点,有的扔在了散兵坑前面,有的扔在了散兵坑后面,有的正好扔在了散兵坑里,麦卡锡和他的陆战队员们都蒙了。更要命的是紧跟着爆炸的硝烟和横飞的弹片,无数中国人冲进了他们的阵地,紧接着就是一场短兵相接的混战…… 麦卡锡中尉见大势已去,下达了紧急撤退的命令。(节选自《长津湖》,有删改,标题为命题人所加)11.请以吴铁锤的视角,简要概括小说故事情节。(4分)开端∶我收到务必抢占并死守死鹰岭诸阵地的命令。→发展∶我带着队伍忍受着极寒天气趁夜摸上山。→高潮① →结局②12.阅读全文,回答以下问题。(1)小说中多次写雪地和天气的寒冷,有什么作用 (3分)(2)简要分析第④段画线句人物形象刻画的方法及表达效果。(3分)13.结合小说内容,请你全面分析志愿军这次突袭成功的原因(不少于3点)。(3分)14.这篇小说很感人,老师想把它转载到学校的微信公众号上,但文章是节选,没有标题,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帮他拟一个最合适的文章标题,并阐述理由。(5分)15.请以“这盛世,如您所愿”为开头,写一段话,表达你对志愿军的敬意。(4分,不少于80字)(四)山水铭记傅家德①一场小雨过后,芳草如菌,花香浓郁。一位胸前戴着党员微章的老人,蹒跚地向我走来。她叫张玉美,93岁,口齿清晰,思维敏捷。②她的故事里,壮丽的青春之歌依然闪烁着动人的光芒。她却认为,自己的过去不值一提,“想想并肩战斗、过早离去的战友,我现在享着共产党的福,真是打心眼儿里感谢共产党!”她边说边用长满老茧的双手认真整理胸前的党员微章。③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张玉美跟着母亲参加了当地的“识字班”,后来加入儿童团,站岗放哨、传递情报,每一次任务都认真完成。17岁那年,动员参军的命令传到家乡,她大胆地告诉父母:“爹、娘,我要去当兵!”深明大义的双亲,抚摸着齐耳短发的小玉美,爽快应允。④那是正月,张玉美穿着棉袄棉裤站在队伍里。一位首长走到她跟前问:“小丫头,你为何来参军呀?”张玉美答道:“为翻身求解放……”⑤张玉美参军来到鲁中南军区第三军分区司令部。穿着肥肥大大的军装,满脸笑容的张玉美有使不完的力气。训练、站岗、学知识,她样样走在同年战友的前面。由于表现突出,通信连党支部批准了她递交的入党中请。1948年10月25日,张玉美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入党志愿书“为什么加入共产党”一栏里,她郑重写下“为人民服务到底,为中国人民求解放,坚决跟党走,建立新中国”的誓言。时至今日,她依然能一字不落地响亮背诵。⑥随着抗美援朝战争的爆发,鲁中南军区第七康复医院成为战场救护的大后方,随时接受前线转运来的伤病员。张玉美也被安排到医院接受医疗救护培训。⑦“那是一个夜晚,我和几个战友在屋内正忙着为一个伤员清洗伤口,担架队火急火燎地运来一个全身是血的重伤病员。护士长一声令下,让我负责救护。我跑上前去就开始清洗、包扎、注射镇静药物。”眼含泪水的张玉美,蠕动着嘴唇告诉我,这个伤员由于被炮弹皮震到脑部神经,发病时会大吼乱咬。休力不支的张玉美叫来战友帮忙,她按着伤员的胳膊,战友稳住伤员的双腿,才让伤员渐渐安静下来,而后继续下一步的救治。⑧为伤员喂饭也是一项很重要的救护工作。尤其重伤员,吃点稀饭、鸡蛋是十分必要的。医院供应有时跟不上,张玉美和战友们就到驻地老百姓家凑,回来后刷锅淘米、点火做饭,忙得灰头土脸,没有一人叫苦叫累。“记得有10多位伤员的病情比较重,下不来床,我们便将熬好的小米粥盛在碗里,用小勺一点一点地挨着喂。有个伤员还向我做了个鬼脸,意思是说,‘张护士熬的小米粥我最爱喝!'看着伤病员能好好地吃下饭,我们心里美滋滋的。当时我就想呀,同志们,快吃吧,养好了身子骨重返战场……”⑨有时在夜深人静时,紧急救护的场景——裁肢伤员的痛苦呻吟、被鲜血洇透的绷带、黯然无助的眼神,都会在张美玉的脑海里一一回放。⑩1952年冬天,张玉美与战友宋佃云在第七康复医院喜结连理。他们先后育有一女三子。“孩子长大了,都让他们参军报国”成为张玉美夫妇的第一家规。1957年,张玉美转业到山东省蒙阴县人民医院。1958年,她响应号召毅然退职回家,养儿育女,料理家务。(11)在多年前的一次健康查体时,张玉美被确诊患上膀胱疾病,医生告诉她需要抓紧治疗,否则危及生命。在进行膀胱切除手术前,看到子女们担心不已,张玉美躺在病床上劝慰道:“怕啥!当年指导员领着我进行入党宣誓的时候,有一句话是:不动摇、不投降,不怕困难和牺牲。我现在丰衣足食,有个小病小灾的算得了啥……”(12)张玉美的长女宋梅动情地告诉我:“俺妈妈一个月得3次去医院换导尿包,她从来没说一声疼。”坐在沙发上的张玉美,扶了扶架在鼻梁上的老花镜,扭头对我说:“共产党员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你看,子女都非常孝顺,党和政府从没有忘记我,我心里知足啦!”(13)“今年是党的百年华诞,大家都在学习党史,我不能拖了后腿。”说话间,这位有着70多年党龄的老人,又拿起《中国共产党简史》,凝神静读……(14)岁月染白了鬓发,脸庞的褶皱印刻着灿烂的青春年华。温柔的蒙山风,甜甜的沂河水,似乎也在传颂老人的青春之歌。(选自《中国国防报)2021年8月9日)16.从文中能看出“张玉美”的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2分)17.请对文章第⑤段“她依然能一字不落地响亮背诵”中的“依然”“一字不落”进行赏析。(2分)18.有同学认为文章题目“山水铭记”与文章内容没有任何关系,应该换掉,对此你怎么看?(2分)19.文章第13段提到了党的百年华诞与张玉美老人的行为,请简要分析该段的含义与作用。(2分)20.文中第⑩段提到了张玉美夫妇的家规,“参军报国”是他们的人生信条,这一优秀品质也对其后代产生深远的影响,请你阅读文章内容,结合生活实际,试举一例,体现你从父母、亲人身上感受到的优秀品质。(3分)21.“必读社”网站准备将本文推送到最新一期的栏目中,以下是两位编辑小陆和小寒就文中的某一句子展开的讨论,请完成对话。(3分)小陆:我认为删去第⑤段中的画线句子不影响文章的整体性,为了整体排版更加简洁,应该删去这句话。小寒:我认为第⑤段中的画线句子不可以删去,它在全文中至关重要。 。【答案】(一)1. 内容上,开篇点题,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对人物的描写。结构上,与后文“不经意撩起宽松裤管,让我一不留神瞥见他的假肢”相呼应,突出他的坚毅勇敢。2. ①他虽然少了一条腿,照样下田干活挣工分,在稻田里扯稗除草,从不输给任何一个四肢健全的人。②他手腕里残存的战争弹片,在起风的时候疼痛发作,他却能够以向上的心态面对冷暖人生。③他云淡风清的表情,丝毫让人感受不到这位九十三岁的志愿军,以身残志坚的毅力同艰难岁月过招,已远远超过常人的表现。3. 示例一:第③段的环境描写写出了一派丰收的景象,为人物的出场营造了欢快的氛围,烘托出“他”的美好心情,侧面展现出“他”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示例二:第⑥段通过对鸽子飞到桌边喝水,不怕主人的描写,突出了“他”的温和善良。4. ①长津湖战役掩埋着战士的腿及身躯;②“长津湖的雪”象征着一段记忆、一场磨难、一种精神、一份信念。5. 从侧面反应出人民群众对志愿军的拥戴以及“他”的自强不息。6. 示例:极度严寒的气候,将我们的战士塑成了冰雕,但磨灭不了他们心中的火,正如文中的李正海老人,身残志坚,让我们感受到榜样的力量,我们要懂得珍惜现在的学习条件,努力拼搏,向着未来进发!(二)7、14. (4分)(1)我带着队伍向死鹰岭阵地发起突袭,和美军陆战队短兵相接。(2分)(2)(2分)我们成功突袭,抢占了死鹰岭阵地。8.(4分)①这是环境描写,交代了突袭时环境非常恶劣;②点明了这是志愿军突袭成功的原因;③“雪地”和“寒冷”的天气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④志愿军和美军的行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烘托出了志愿军英勇顽强,善于作战的形象。(一点1分)9.(1)(1分)善于战斗(不折不挠、意志顽强、坚忍不拔、顽强不屈等)(2)(1分)恐惧不安(紧张崩溃、惧怕寒冷等)(限四字词语,二字不给分)(3)(3分)写路易斯梦见被中国人袭击落荒而逃(1分),表现了路易斯心里的恐惧和不安(1分),侧面烘托出志愿军的英勇善战(1分)。(答心理描写或动作描写可给0.5)10.(4分)这盛世,如你所愿。神舟十三号上天,“蛟龙号”入海,宇宙不再是个秘密;国事外交中,我们守护主权,据理力争;奥运会上,健儿奋勇争金,为国争光。如今的中国,没有硝烟和战火,我们在宁静的校园里求学成长……所有这些,是你们用鲜血与生命创造的。我们向你们致敬!(内容3分,既有“盛世”又有“致敬”;语言1分,流畅而动情。)(三)11、①“我”带着队伍向死鹰岭阵地发起突袭,和美军陆战队短兵相接。(核心要素到位即可)②“我们”成功突袭,抢占了死鹰岭阵地。(核心要素到位即可)12、(1)(3分,第①、⑤这两点必须有,②、③、④答到其中的任意一点即可)①这是环境描写,交代了突袭时环境非常恶劣1分;②这是志愿军突袭成功的原因;③“雪地”和“寒冷”的天气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④志愿军和美军的行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⑤烘托出了志愿军英勇顽强,善于作战的形象1分。(2)3分,第④段运用了动作描写1分,“摸”“甩”“走”等动词具体形象写出了在极度寒冷的天气下孙友壮的英勇无畏2分。13、一点1分,三点即可,①这是正义的战争;②志愿军顽强无畏的精神;③志愿军有丰富的作战经验;④志愿军善于把握时机;⑤志愿军战士严明的纪律。⑥美军意志力不强,军心涣散。14、不设统一答案。标题2分,根据标题与文章内容的契合度酌情扣分;理由3分,合理即可,根据理由的充分性和表述的完整通顺与否酌情扣分。15、示例:这盛世,如您所愿。神舟十三号上天,“蛟龙”号入海,宇宙不再是个秘密;国事外交中,我们守护主权,据理力争;奥运会上,健儿奋勇夺金,为国争光。如今的中国,没有硝烟和战火,我们在宁静的校园里求学成长……所有这些,是你们用鲜血与生命创造的。我们向你们致敬!(四)16、①她认为自己的过去不值一提,感恩党,响应号召退职,体现出她大公无私的崇高品质;②她在儿童团认真完成任务,毅然参军,体现出她认真、勇敢的性格特点:③从训练、站岗、学知识,她样样走在同年战友前面,可以体现出她勤奋努力的性格特点;④在救治伤员中,她忙得灰头土脸,不叫苦叫累,可以体现出她吃苦耐劳的品质:⑤她不因病痛悲伤,对党感恩,可以看出她知足感恩的高尚品质。(一点1分,任意答出两点即可)17.(2分)“依然”是指照往常、依旧的意思。张玉美自1948年加入共产党,当时写的誓言,至今已相隔几十年,仍然能“一字不落”地背诵,说明她早已将誓言融入自己的精神中,践行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体现出张玉美对党的忠诚以及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18.(2分)我认为不应该换。张玉美老人把青春献给了党,一生都在为党的事业奋斗,她的这种革命奉献精神应当被我们每一个人所铭记,此处的“山水”指代的就是山水大地的每一位中华儿女,题目贴切地表达了作者对张玉美老人等革命英雄的赞美以及希望后人铭记的心情。19.(2分)第13段记叙这位有着7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虽然已93岁高龄,却仍然能够在党的百年华诞之际,认真学习党史,充分表明了张玉美老人极高的党性修养,彰显了一名共产党员的优秀本色。该段升华文章主旨,使文章结构更完整。(含义1分,作用1分)20、(3分)示例一:以诚待人。父亲在我小的时候就教导我要以诚待人,他给我讲了孔子在路上遇到两小儿辩日,最后自己也分辨不出谁对谁错,最终坦诚相待的故事。体现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至理格言。示例二:以信待人。母亲教导我生活中要守信用,不能轻许诺言而做不到。她给我讲了商鞅“徙木立信”的故事,阐述了守信的重要性。我也通过学习课内文章《陈太丘与友期行》感悟到,生活中要以信待人。21.(3分)内容上,这句话概括了张美玉老人入党的初衷,几十年来,老人不忘初心,始终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当初的誓言;结构上,这句话承上启下,承接上文中张美玉老人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情节,又开启了下文中对她不辞辛劳,在战场上救治伤员的叙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