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物传记专题阅读】(一)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高荣伟87岁的黄旭华,是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作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他曾先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等。黄旭华是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县人,祖辈大多从医,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希望他未来能够从医。为什么后来学起了造船 据黄老回忆:“那时日本人入侵,我们被迫离开华南沿海家乡,往内陆转移。轰炸一来,必须躲到掩体中。那时我就想,要么上天,要么入海。”1945年,黄旭华考取了交大的造船系。投入核潜艇研究,则是上世纪50年代了。1958年,聂荣臻元帅向党中央请示上核潜艇,很快获批。因为曾有过几年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经历,黄旭华被选中参研。那时,对核潜艇的研究极为保密,黄旭华不得不远离父母家人。新婚不久的黄旭华告别妻子,只身来到风暴经常光顾的试验基地。后来,他们干脆把家也搬到了荒凉的小岛上。此后30多年,他的父母和八个兄弟姐妹都不知道他在干什么。直到上世纪80年代,他才陆续跟家人联系,但父亲临终时也不知他是干什么的,母亲则从63岁盼到93岁才见到他一面。核潜艇,被称为集海底核电站、海底导弹发射场和海底城市于一体的尖端工程。中国的核潜艇研制工作,是从一个核潜艇玩具模型开始的。当时,核潜艇什么模样,大家都没见过。黄旭华选择了难度很大但却是最先进的水滴线型。为确定可行性,他和同事们在实验室里不知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为了艇上千万台设备,上百公里长的电缆、管道,黄旭华要联络全国24个省市的2 000多家科研单位,工程复杂。那时,又没有计算机,黄旭华和同事们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了成千上万个数据。经过黄旭华与团队的艰苦科研,1964年我国第一艘核动力潜艇研制成功,1970年试航,1974 年交付海军,1981年中国第一艘导弹核潜艇顺利下水。中国成为继美、苏(今俄)、英、法之后,世界上第5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1988年初,核潜艇按设计极限在南海作深潜试验。这是举世公认的危险试验,有的参试人员向亲人嘱托了后事。已经62岁的黄旭华决定亲自带队作深潜试验。再一次检查每一台设备,每一块钢板,每一条焊缝,每一根管道,确认万无一失后,核潜艇开始下潜。100米、200米、250米、300米,巨大的水压使艇身多处发出“咔咔咔”的声响。黄旭华镇定自若,指挥试验人员记录各项有关数据。平安上来后,他诗兴大发,现场作诗曰:“花甲痴翁,自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当试验成功的消息传到黄老家中,一向默默支撑着家庭重担的妻子放声大哭……(选自《共产党员》)1.阅读文章,根据黄旭华的人生经历,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立志上天入海→ → →取得巨大科研成果 在进行核潜艇研究的过程中,黄旭华遇到了哪些困难 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1)直到上世纪80年代,他才陆续跟家人联系,但父亲临终时也不知他是干什么的。(2)已经62岁的黄旭华决定亲自带队作深潜试验。4.黄旭华为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和邓稼先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请你用简要的语言概括。【答案】1. 考取交大造船系 参研核潜艇2. ①核潜艇的研制是一项尖端工程;②当时不知道核潜艇是什么模样;③黄旭华选择的是难度很大但却是最先进的水滴线型;④没有计算机,全靠算盘和计算尺演算数据。3.(1)通过“直到……才……也……”等关联词语的运用,说明了核潜艇研究事业的保密性极高,表现了黄旭华为科研事业所做出的巨大牺牲。(2)“亲自”一词表现了黄旭华在科研中事必躬亲、科学严谨、以身作则、不怕牺牲的高尚人格。4.示例:无私奉献、恪尽职守、刻苦勤奋、临危不乱、热爱祖国。(二)改变世界的那颗种子①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临之际,袁隆平成了“共和国勋章”的获得者,但他念念不忘的还是这句——“不能躺在过去的功劳上睡大觉”。在与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座谈会上,袁隆平也曾笑着说:“我现在是‘90后’,脑瓜子还没糊,数学心算没问题,还要继续做研究,目标是实现每公顷产量20吨。”②袁隆平离不开农田,尽管已经90岁,仍然坚持“每天要到田里看看”。这次出发来北京之前,他一大早还先到田里待了半个小时,跟心心念念的稻子短暂地道个别。而带着“共和国勋章”回去后,袁隆平说,明天第一件事,就是下地看看。③“一颗种子改变世界”是对他所作贡献最好的诠释。他的励志故事充满了奋斗和坚持的色彩,不畏艰难,知难而进是他做科研一贯的原则。在西南农学院学习期间,他对学术孜孜以求,阅读了许多中外农业科技杂志。他对权威学者并不盲从,常把搜罗到的各国学术书籍仔细研究,感悟分析后得出自己的结论,始终坚信吸收科学知识要靠理性来判断其价值。1953年,大学毕业后,他被分到处于穷乡僻壤的安江农业学校当教师,就是在这个落后的湖南乡下,他度过了人生中最难忘的18年岁月。这些日子里,他一边教书育人,一边做农业科研,积累了大量经验。1961年,严重的大饥荒掠过中华大地,饿殍遍野,惨不忍睹。他内心的壮志被激发起来了,他发誓:一定要研究出一种高产的水稻,让自己的同胞吃饱。从此,“杂交水稻”这四个字伴随了袁隆平的一生,成为他毕生不懈的追求。④为了找到意想中的稻株,他吃了早饭就下田,带着水壶与馒头,一直到下午4点左右才回。六七月份的天气,他每天都手拿放大镜,一垄垄、一行行、一穗穗,大海捞针般在几千几万的稻穗中寻找不育株,汗水在他背上结成盐霜,皮肤被晒得黑里透亮,连常年扎在水田里的农民都自叹不如。正是凭着这种坚韧不拔、勇敢顽强的意志,他在勘察了14余万株稻穗后,终于检查到6株不育株。经过两年的探索、试验和研究,共有4株成功繁殖了1~2代。其研究彻底推翻了传统经典理论米丘林李森科的“无性杂交”学说,并推论水稻亦有杂交优势,通过三系法途径来培育杂交水稻,可以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⑤在袁隆平89岁的生日时,有人问及生日愿望。他说自己有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禾下乘凉”是他真实的梦境。他曾梦见试验田里的超级杂交水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穗子有扫帚那么长,谷粒有花生米那么大,他和助手坐在稻穗下乘凉。如今,这一梦想正随着不断高产的超级稻逐渐成为现实。⑥在农业科学创新方面袁隆平做出了非凡的成就,让人景仰。在生活中他却是一个心细幽默、随性自由的可爱老头。⑦有一次他加班到晚上11点,回家后邀请爱人去游泳。临出门前,他特意带上一把小剪刀,爱人不解地问,带剪刀干什么,他说,河里有渔民布下的许多渔网,夜里游泳万一碰着鱼钩,能马上剪开帮她脱身。爱人听了,心里幸福潮涌。⑧他在安江农校当老师时,给学生上课,一时找不到抹布,就扯着衣袖擦黑板,这一举动自然引起学生哈哈大笑。他严肃地说:“笑什么?爱因斯坦还拿美元当书签呢。”⑨他喜欢自由散漫的生活,衣服扣子掉了不补,皮鞋脏了不擦油。因此,有人给他取了个诨名叫“油榨鬼”。油榨是湖南方言,不整洁的意思。⑩如今,在他的心里也许种下了一亩田,那里不受世俗纷扰,透着恬静,安逸,他可以全力为“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而不懈努力……57.联系文章内容,说说标题“改变世界的那颗种子”的含义。58.请对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句进行赏析。(1)“我现在是‘90后’,脑瓜子还没糊,数学心算没问题,还要继续做研究,目标是实现每公顷产量20吨。”(2)汗水在他背上结成盐霜,皮肤被晒得黑里透亮,连常年扎在水田里的农民都自叹不如。59.袁隆平身上具有哪些做科研的优秀品质?请结合文章事例简要说明。【答案】57.标题的表层含义是指袁隆平发明的杂交水稻种子,深层含义是比喻袁隆平,赞誉他是“改变世界的那颗种子”。58.(1)这里指90岁的老人戏称自己是年轻的1990年生人,既表现了袁隆平的幽默,又表现了他不服老、勇于奉献的精神。(2)这是外貌方面的细节描写,形象地表现出袁隆平工作的辛劳,突出他的坚忍不拔、勇敢顽强。59.①不盲从权威(或敢于创新)。阅读学术资料时用理性来判断其价值,通过研究推翻了传统理论“无性杂交”学说,培育杂交水稻。②坚持实践。几十年扎根农田,领奖前在田里,领奖后还想第一时间下地。③有坚忍不拔、勇敢顽强的意志。带饭下田,冒酷暑工作,勘察了14余万株稻穗后,终于检查到6株不育株。④有人类情怀(或雄心壮志)。立志研究高产水稻,让同胞吃饱;年近90,依然有“禾下乘凉梦”“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⑤永不自满。他说“不能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睡大觉”。(答出三点能结合文本分析到位即可)(三)我的妈妈林徽因①四川气候潮湿,冬季常阴雨绵绵,夏季酷热,对父亲和母亲的身体都很不利。我们的生活条件比在昆明时更差了。两间陋室低矮、阴暗、潮湿,竹篾抹泥为墙,顶上席棚是蛇鼠经常出没的地方,床上又常出现成群结队的臭虫,没有自来水和电灯,煤油也须节约使用,夜间只能靠一两盏菜油灯照明。②我们入川后不到一个月,母亲肺结核症复发,病势来得极猛,一开始就连续几周高 烧至四十度不退。李庄没有任何医疗条件,不可能进行肺部透视检查,当时也没有肺病 特效药,病人只能凭体力慢慢煎熬。从此,母亲就卧床不起了。尽管她稍好时还奋力持家和协助父亲做研究工作,但身体日益衰弱,父亲的生活担子因而加重。③更使父亲伤脑筋的是,此时营造学社没有固定经费来源。他无奈只得年年到重庆 向“教育部”请求资助,但“乞讨”所得无几,很快地就会为通货膨胀所抵销。抗战后期物价上涨如脱缰之马,父亲每月薪金到手后如不立即去买油买米,则会迅速化为废纸一堆。食品愈来愈贵,我们的饭食也就愈来愈差。母亲吃得很少,身体日渐消瘦,后来几乎不成人形。④为了略为变换伙食花样,父亲在工作之余不得不学习蒸馒头、煮饭、做菜、腌菜和用橘皮做果酱等等。家中实在无钱可用时,父亲只得到宜宾委托商行去当卖衣物,把派克钢笔、手表等“贵重物品”都“吃”掉了。父亲还常开玩笑地说:把这只表“红烧”了吧!这件衣服可以“清炖”吗?⑤三叔到李庄后肺病也复发了,病情同母亲非常相似。父亲对兄弟和妻子的病,都爱莫能助。他自己的体质也明显地下降,虽然40多岁,背已经驼得很利害,精力也大不如前了。⑥1941年春天,正当母亲病重时,三舅林恒(空军飞行员)在一次对日空战中牺牲,外婆和母亲后来得知都为此伤痛不已。三舅的后事,是父亲在重庆时瞒着母亲到成都去办理的。⑦后来,又传来了天津涨大水的消息。营造学社的一批无法带到后方的图片资料,当时寄存在天津一家银行的地窖中,涨水后全部被淹毁,这是父母和学社成员多年心血的积累,所以父亲和母亲闻讯后几乎痛哭失声。⑧尽管贫病交加,挫折一个接一个,但父母亲并不悲观气馁,父亲尤其乐观开朗。他此时常教我读些唐诗,杜甫的“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是全家最喜爱的诗句之一。⑨生活愈是清苦,父亲愈相信那“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日子即将到来。他从来不愁眉苦脸,仍然酷爱画图,画图时总爱哼哼唧唧地唱歌,晚间常点个煤油灯到他那简陋的办公室去,由于背的毛病,头已“重”得抬不起来了,画图时就找个花瓶来“支撑”自己的下巴。⑩他仍在梦想着战争结束后到全国各地再去考察。有一次我听到他对母亲说:如果他今生有机会去敦煌一次,他就是“一步一磕头”也甘心情愿。母亲不发烧时也大量读书做笔记,协助父亲作写中国建筑史的准备。她睡的小小行军帆布床周围,堆满了中、外文书籍。 1945年8月,日本投降了。父亲所盼望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日子快要到了。但是,他已衰老许多,母亲的身体也很难恢复了。这一年,他陪母亲到重庆检查身体一次,医生悄悄告诉他,母亲将不会很久于人世了……5.从文章看,“我”家进入四川后,遭遇到了哪些挫折?6.说说你对下面句子的理解。父亲还常开玩笑地说:把这只表“红烧”了吧!这件衣服可以“清炖”吗?7.“我们全家”为什么都喜欢杜甫的“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这两句诗呢?8.母亲尽管病得厉害,但她仍然不放弃事业。其表现是什么?9.本文作者的父亲梁思成和母亲林徽因均为中国著名建筑师,对中国古建筑研究做出重大贡献。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他们夫妇二人身上有着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答案】5.居住条件特别差;母亲肺结核症复发,病势来得极猛;通货膨胀厉害,经费来源少,伙食差,常常靠典当物品购买食品;三叔到李庄后肺病也复发了;三舅林恒在一次对日空战中牺牲;营造学社的一批无法带到后方的图片资料当时寄存在天津一家银行的地窖中,涨水后全部被淹毁。6.既体现了“我们”当时生活的窘迫,也表现了父亲的乐观。7.寄托着“我们”渴望抗日战争早日取得胜利的急切之情。8.母亲不发烧时也大量读书做笔记;协助父亲做写《中国建筑史》的准备;她睡的 小小行军帆布床周围堆满了中、外文书籍。9.坚强乐观,热爱祖国的建筑事业,在艰难困苦中仍然不放弃事业。(四)伟大的学者段玉裁①一九八五年牡丹盛开时,我曾到许慎的家乡凭吊这位伟大的文字学家。稻黄蟹肥、秋菊初绽的季节,又来到江苏金坛参加纪念清代朴学大师、《说文解字注》的作者段玉裁的活动。半年之内,随着众多学者来到这两位悬隔一千七百年、为同一部著作付出毕生精力、前后辉映的伟大学者的桑梓之地,寻觅他们的遗踪,想象其为人,这对于我这个许学、段学的崇拜者来说,是一生中的大幸,是永志于心的美好记忆。②段玉裁的故乡人为他建造了纪念馆。城南偏西,一泓清碧,名曰愚池,是清代一位学者为纪念自己幼年读书的贫困境遇而命名的。愚者,大智若愚之愚、愚公移山之愚,非真愚也,意思是下愚劲苦读。傍池畔西行,过曲桥,经愚亭----亭却是此次所建了----就可以看到掩映在绿树丛中的纪念馆了。几椽灰砖朱檐的仿清建筑,几枝茂盛的长青,几盆幽兰的盆景,石子甬道旁株株五针松,一切显得古朴而典雅。身置其间,就会油然产生一种复杂交织的感觉:既肃穆又亲切,既深沉又开阔,既恬静又激动。这或许是段玉裁治学精神的感召吧!在这里建造他的纪念馆,真是再恰当不过了。从馆址的选择到环境的布置,可以看出金坛县人民经营的苦心和对这位乡贤的理解与崇敬。③段玉裁出身寒微,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教书先生。从他记事的时候起,他父亲就长年在镇江(当时叫丹徒)、扬州一带教书,每年春节前带着一年所得的束脩----几十两银子,回到家里过年,春天一到,就又外出教学。那区区几十两银子,就是全家三代七口人来年的全部生活费。家里的食谱终年不变:早、晚喝大麦糊糊(现在的金坛人早已不知大麦糊糊为何物了);午餐则两天米粥,一天米饭。及至他成人游学京师,收入也是时有时无。他三十五岁时,曾向老师戴震借银四十两,直到八年后才得归还,其经济拮据之状可知。他共做过几任知县,前后约有九年,四十七岁致仕回乡,直到八十一岁去世,始终与贫病相伴。为了刻《说文解字注》,跟他齐名的学者王念孙曾资助他四十两银子,但他却挪作他用了,大概是不得已支付了日常开销吧。他的广博知识、宏富而精深的著作,就是在这样的境况中获得和写作的。他一生读书不辍,写作不止,实践了“不种砚田无乐事,不撑铁骨莫支贫”的家训,终于成了划时代的学者。④段玉裁一生谦逊,笃于从师、为师之道。例如他从二十九岁时就自认戴震为老师,直至晚年,一直把师训牢记于心。虽然戴震去世已四十年,但只要与人言及戴震之事,则必肃然而立;戴震死后,段玉裁便把早年戴震写给他的十四封信装裱成册,并经常取出来郑重诵读。这些,在现代的有些青年看来,也许近乎“迂腐”吧?我以为,段玉裁对老师表示崇敬的方式,在今日固不可取,但这种由于自己造诣日高,因而更加感到老师启迪诱导之功的可贵,从而油然而生的感情却是应该提倡的。起码,这总比那种为了一己私欲而佯作虔敬,实则借师之名招摇撞骗,时过又把老师抛到爪哇国,甚至借贬老师以显己高者强上万倍。⑤对于年轻后学,段玉裁则平易过人。例如他曾跟著名的校勘学家顾千里争论古代学制问题,往返书信很多,双方相持不下。有人说顾千里“以后期之俊秀与先生抗衡,同辈实所窃议”。段玉裁不同意这种看法,说顾千里“虽昔年师资于愚(我),请业于愚,一旦学邃(深)于愚,愚必北面(古代学生敬师之礼)而事之,愿执经为弟子”。这是何等的胸怀!这是因为他对学术无限忠诚,名利并非他追求的目的,他说:“惟不以意气为用,故学可以深邃诣极(达到顶点)矣。苟无志于学,用为争名之具,是尚未能浅,又安能邃!”这又是何等朴素而深刻的思想!他七十八岁时又收了一个学生,叫陈奂,陈奂就住在他家。他本已很穷,却还热情地供给学生们伙食。陈奂也不负所望,终于成为著名学者,他所著的《诗毛氏传疏》,至今还是研究《诗经》的必读书。段玉裁奖掖后进、唯恐后来不居上的思想境界于此可见一斑。这又是可以让某些以学生为工具、抑此扬彼、欺行霸市的为师者愧赧无地的。⑥为人与治学是密不可分的。段玉裁于师、于徒如此,其于学自然严谨而勇于创新。即如他的《说文解字注》,对《说文解字》中的每字每句必详加考证,使之从此成为可读之书。他在校勘古代文献典籍、分析古代字词语义、研究古音分类沿革等一切方面,无不全面继承了前人的成果而又发前人所未发。在“《说文》学”方面,他早已超越了戴震。清代乾隆、嘉庆两朝,是传统文献语言学最昌盛的时代,段玉裁和王念孙被后世视为乾嘉之学的两大支柱,合起来叫作“段王之学”,百余年来为海内外治汉民族古学者所共仰,绝不是偶然的。⑦段玉裁晚年定居苏州。其寓所“枝园”久已荡然无存,据说在今苏州农业学校附近,我并没去实地考察,想必也不会十分宽敞,或者还不及现在的纪念馆。那么段老夫子可谓身后有福了。纪念馆后门外还有几亩空地,我去时地里的菜蔬长势正好。周县长对我说,将来这块空地上要建起几间小楼,作为研究段学的资料中心,供国内外学人共同使用。小楼就以段玉裁的“经韵楼”命名。这真是个有眼光、有胆略的主意。⑧金坛并不富饶。境内有个茅山,因《茅山道士》的故事而闻名。山景极佳、又盛产名贵的茅峰茶,但金坛也只占有它的半边。但是这里的土地却养育了不少学问家,远有段玉裁、近有华罗庚,这是金坛的骄傲。听说现在金坛的学生和青年,常以这一文一理两位大师为榜样,激励自己奋发向上,怪不得我在纪念馆里所遇到的大多是年轻人,“谁能预料从眼前这些漫步于愚池之畔的青年中,今后会产生出多少伟大的学者呢 ”在告别纪念馆时,我默默地祝愿着。15.选文表达了作者对段玉裁怎样的情感 (2分)16.选文写“愚池”的用意是什么 (3分)17.选文第⑥段加线句子的作用是什么 (2分)18.选文第⑦段中,为什么说“段老夫子可谓身后有福了” (3分)19.选文表现了段玉裁哪些精神品质 (4分)【答案】15.(2分)无比崇敬。16.(3分)以物喻人,借“愚池”赞颂段玉裁愚劲苦读的治学精神和对段玉裁对后人苦学的巨大影响。17.(3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承接上文对段玉裁为人的赞颂,领起下面对段玉裁严谨治学的记叙。18.(3分)因为作者依据对段玉裁的了解,推断他生前的寓所不及现在的纪念馆宽敞,故作者说“段老夫子可谓身后有福”,诙谐有趣的语言中透露着对段玉裁清廉为官的赞美。19.(3分)一生谦虚,笃于从师、为师之道;对年轻后学平易近人;治学严谨、勇于创新。(五)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