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沁园春·长沙 课后作业 2022-2023学年高教版语文基础模块上册(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沁园春·长沙 课后作业 2022-2023学年高教版语文基础模块上册(含答案)

资源简介

沁园春·长沙课后练习
一、基础巩固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百舸(gě) 寂寥(liáo) 轮廓(guō) 怅然若失(chàng)
B.沉浮(chén) 峥嵘(zēng) 携手(xié) 橘子洲头(jú)
C.恰巧(qià) 稠密(chóu) 斥责(chè) 层林尽染(rǎn)
D.遏止(è) 竞赛(jìng) 遒劲(qiú) 强劲有力(jìng)
2.下列语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电视剧《恰同学少年》以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的读书生活为背景,展现了以毛泽东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青年风华正茂的学习和生活故事。
B.细数2017的无锡搜房博客,有多少新锐博主在谈笑间指点江山,预见楼市风云。
C.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那个时代的热血青年,写出了不少激浊扬清的好文章。
D.今日,幸福苑社区和万里学院团委邀请了经历过峥嵘岁月的老红军、老党员,与社区的暑期学生一起重温了红军长征艰苦卓绝的光荣历史。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孔子一生积极求索,“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他奋斗的一生是他这句格言的真实写照。
B.今年的4月22日是第38个世界地球日,我国的宣传主题是“善待地球——从节约资源做起”。确定这样一个主题,目的是唤起人类爱护地球、保护家园的意识和行为。
C.作为现代人,财富更深层的意义,并不是指你赚钱的多寡,而是指你生活品质的优劣。
D.中国平均每年有近20个天然湖泊消亡。近日,水利部专家指出,由于过度围湖造田,将大面积湖泊分割成小湖泊,是造成天然湖泊及其湿地面积锐减的主要因素。
4.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最初称为“杂曲”或“曲子词”,是配乐的。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又因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所以又称为“长短句”。
B.文学史上一般把“五四运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写作的诗歌称为现代诗歌,但毛泽东的《沁园春 长沙》因用了古典诗词的形式,所以属于古典诗歌。
C.词根据字数来分,有小令(59字以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三种;词的一段叫阕,也叫片。
D.词牌就是词的乐曲与格式的名称,如“沁园春”。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格。
二、阅读理解
(一)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修学储能的师范生时代
湖南第一师范对毛泽东的成长无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这里,毛泽东度过了他修学储能的师范生时代。
青年人求学,大多喜欢谈立志。毛泽东认为,离开真理来谈立志,只是对前人中有成就者的简单模仿。真正的立志,首先是寻找真理,然后按它去做。1915年9月,在给好朋友萧子升的信中,他提出“为人之学”“为国人之学”“为世界人之学”。看来,心系社会,苦学励志,是这位师范生当时最基本的自我设计。
在一师,对他影响最大的老师,是教伦理学的杨昌济。杨昌济,长沙人,l903年留学日本,六年学成后又赴英国修学三年,然后游历德国、瑞士。归国后,数次辞谢做官而从学,把教书育人看作自己的天职。他在一师讲修身课时,要求学生“高尚其理想”。鼓励他们要“奋斗”,“有朝气”,“有独立心”,能“立定脚跟”,而办事又要“精细”,“小不谨,大事败矣”。对学问,他认为要“贯通今古,融合中西”,而自己要有分析的批判的精神。毛泽东很喜欢杨昌济的课,还时常去他的家里讨论问题。他自称“近年来有所寸进,于书本得者少,于质疑问难得者多。”除杨昌济外,毛泽东还常到徐特立、黎锦熙、方维夏等老师那里去求学解疑。这在黎锦熙1915年的日记中有多出记载,所谈内容有“读书方法”“在校研究科学之术”,也有“改造社会事”。
在学校的课程中,毛泽东把重点放在修身、哲学、国文、历史和地理等几门上,对数学、图画不花很多精力。他给朋友的信中说:“从前拿错主意,为学无头绪……于是决定为学之道,先博而后约,先中而后西,先普通而后专门。”他每天总是在天色微明时就起身,晚上熄灯后还借外面一点微弱的灯光苦读,从不肯浪费半点时间,而且持之以恒。从先秦诸子到本省的县志,他都认真研读。他在给好友萧子升的信中开列了77种古代经、史、子、集的著作,说“苟有志于学问,此实为必读而不可缺”。
作为湖南人,毛泽东这个时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和选择,深受湘学士风的影响。湖南历来注重兴办书院,许多著名学者曾在岳麓和城南等书院讲过学。学子们历代相传,不断阐发,到了晚清,形成以推崇性理哲学、强调经世致用、主张躬行实践为基本特征的湘学士风。在这种风气熏陶下,湖南学人大多关心世事,热衷于投身政治活动,涌现了一大批有影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从而使湖南成为近代以来最有朝气的省份之一。年轻的毛泽东自然受到这一浓厚的文化土壤的强烈感染。湖南一师规定的《教养学生之要旨》里,专列一条:国民教育趋重实际,宜使学生明现今之大事,察社会之情状。毛泽东在《讲堂录》里记下不少这方面的言语,如:“实意做事,真心求学”“古者为学,重在行事”“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
耳濡目染,手写心记,强化了毛泽东对社会实际的重要性的认识。他常对同学们讲,不仅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这无字之书,就是实际的社会。1917年暑期,他邀了当时已从一师毕业、在楚怡小学教书的萧子升,各带一把雨伞、一个挎包,装着简单的换洗衣服和文房四宝,外出“游学”。毛泽东他们没带分文,历时一个多月,走了九百多里路,游历了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五个地方的不少乡镇。途中,他们结交了农民、船工、财主、县长、老翰林、劝学所所长、寺庙方丈各色人等,写了许多笔记。这样的“游学”,毛泽东在校期间还进行过几次。第二年春天,他和蔡和森沿洞庭湖南岸和东岸,经湘阴、岳阳、平江、浏阳几县,游历了半个多月。他日后养成的调查研究作风,从这里已可看出些端倪。
中国社会这时正处在剧烈的动荡中。在一师期间,毛泽东总共花了160块钱左右,大约有三分之一用在订阅报刊上面。和同学们谈起时事,他总是有条有理,了如指掌,并且往往充满着激情。于是毛泽东就有了“时事通”的外号。这更加深了他那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1918年,毛泽东从湖南一师毕业,结束了五年半修学储能的师范生时代。此时的中国,一场疾风暴雨就要来临。
(节选自逄先知、金冲及主编的《毛泽东传》,有删改)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毛泽东对学校的诸多课程有独到的选择。重点学习修身、哲学、国文、历史和地理等几门,对数学、图画不花很多精力。正如其所言:“为学之道,先博而后约,先中而后西,先通而后专门。”
B.毛泽东学习十分刻苦,每天总是起身很早,晚上熄灯后还借外面微弱的灯光读书,并能持之以恒,诸多内容都认真地研读。
C.毛泽东重视社会实际,不仅常对同学们讲,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而且耳濡目染,手写心记那些实际的社会。
D.毛泽东节约用钱,并能把钱花在重要之处,如他把部分费用花在订阅报刊上面;他对时事有很好的了解,说起来往往充满着激情。
6.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毛泽东也看重立志,但他反对对前人中有成就者进行简单的模仿;他认为,应当首先寻找到真理,并将其与社会需求相联系,才是真正的立志。
B.毛泽东非常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阅读学习,所以他要求好友萧子升阅读古代经、史、子、集,并开列了推荐书目77种。
C.推崇性理哲学、强调经世致用、主张躬行实践是湘学士风的全部特征。这一风气催生了一大批有影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毛泽东自然也受到了深刻的影响。
D.本文选取毛泽东在湖南一师时的学习生活材料,围绕“修学储能”这个中心,表现了一代伟人在青年时代就展现出的卓尔不群的素质。
7.湖南一师五年半的师范生生涯,为毛泽东后来投身社会革命储备了哪些能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二)高考链接: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阮郎归 初夏
苏轼
初夏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 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8.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从视觉、听觉、触觉等角度描写狭景,显得鲜明生动。
B.“棋声惊昼眠”一句以棋声来衬托周围环境的幽静闲雅。
C.“榴花开欲燃”表现了石榴花色的红艳,突出了石榴的生机。
D.全篇语言清新,感情细腻,风格委婉,境界开阔,韵味悠远。
9. 就作品中画线句,联系下片内容,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绛唇
汪藻①
新月娟娟,夜寒江静山衔斗。起来搔首,梅影横窗瘦。
好个霜天,闲却传杯手。君知否?乱鸦啼后,归兴浓于酒。
【注】①汪藻:字彦章,南宋时,官至显谟阁大学士、左大中大夫,见识卓著,为官清廉,刚直不阿,因屡遭权奸佞幸排斥而不得重用,最后被秦桧陷害,谪居永州,病逝。这首词写于词人被迫迁调途中。
10.多角度写景是“新月娟娟,夜寒江静山衔斗”一句在写景上的突出特点,试作简要分析。
答:
11.词的下阕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三、语言运用
12.参照下面湖南长沙橘子洲头青年毛泽东的雕塑,结合你对毛泽东的了解,描写你心目中毛泽东的形象。
要求:①使用第二人称,侧重肖像、心理描写;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③语言简明、连贯、得体;④不超过100字。
参考答案
1. 答案D【解析】A项,“轮廓”的“廓”应读“kuò”;B项,“峥嵘”的“峥”应读“zhēng”;C项,“斥责”的“斥”应读“chì”。
2.答案 A【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题中A项,风华正茂:形容青年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不能用来修饰“学习和生活”。指点江山:指批评国家大事。激浊扬清:比喻清除坏的,发扬好的。艰苦卓绝:坚忍刻苦的精神超过寻常。
3. 答案 C 【解析】A.不合逻辑,应是“这句格言是他奋斗的一生的真实写照”。B. 搭配不当,删去“和行为”。D.结构混乱,删去“是……的主要因素”这几个字。
4.答案 B【解析】该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B项,“毛泽东的《沁园春 长沙》因用了古典诗词的形式,所以属于古典诗歌”分析有误。诗歌的分类复杂,现代诗是按照时间、内容来分的;只要是现代人写的,表达了现代人的感情,就是现代诗,哪怕用古 典的形式来写作,也是现代诗。故选B项。
5.答案C【解析】该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C项,“而且耳濡目染,手写心记那些实际的社会”分析错误,任意嫁接导致曲解原文。原文只说“耳濡目染,手写心记,强化了毛泽东对社会实际的重要性的 认识”。故选C项。
6.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B项,“他要求好友萧子升阅读古代经、史、子、集”曲解文意。原文信息是“他在给好友萧子升的信中开列了77种古代经、史、子、集的著作”,并无“要求”意味。故选B项。
7.①立下了正确的人生志向:心系社会,探求真理。②打下了深厚的学问基础:广博学习,注重方法。③形成了重视社会实际的思想方法:关心世事,经世致用,④初 步养成了调查研究的作风(或获得了社会活动的初步经验):几番游学,深入社会生活。⑤培养了关心时事的强烈社会责任感:订阅书报,风云在胸。
8.答案D
9. 细致地描绘了水花四溅(在荷叶上),水珠圆润晶莹,真切地展现了主人公轻快、喜悦的心情。(意对即可)
10.视觉上写出了月色的静美以及山与北斗相接的壮美;触觉上既写出了霜夜之寒,也含蓄地传达出词人的内心感受;听觉上借江水的无声表现了环境的静寂。
11.官场失意的苦闷,对进谗言小人的痛恨,对官场生涯的厌倦和对回归田园生活的渴望。
12.参考答案:你——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头发飘起,额头宽阔,眉头舒展,双目远眺,下颌微翘,面部轻松,表情从容。你的思绪在翻滚:你在思索如何成立中国工农革命军,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你在思忖“农村包围城市”的蓝图。你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一盏明亮的航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能力。表达时,注意观察雕塑,加强描写。同时要联想学过的有关毛泽东的知识。如他曾成立中国工农革命军,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等。注意手法、人称和字数的要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