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蜀道难》课后作业1 2022-2023学年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下册(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单元《蜀道难》课后作业1 2022-2023学年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下册(含答案)

资源简介

《蜀道难》课后作业
一、基础演练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鱼凫(fú)   石栈(zhàn) 边塞(sài) 长吁短叹(xū)
B.猿猱(náo)  扪参(shēn) 喧豗(huī) 嗟来之食(jiē)
C.巉岩(chán) 吮吸(yǔn) 砯崖(pīnɡ) 峥嵘岁月(zhēnɡ)
D.凋零(diāo) 湍急(tuān) 崔嵬(wéi) 多难兴邦(nàn)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使人听此凋朱颜
B.猿猱欲度愁攀援
C.砯崖转石万壑雷
D.舞幽壑之潜蛟
3.与“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
A.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B.奚以知其然也
C.但见悲鸟号古木
D.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4.对下列诗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问君西游何时还”,这里的君是指入蜀的友人。
B.“又闻子规啼夜月”,暗含古代蜀王杜宇死后化为杜鹃(即子规)的典故。
C.作者描绘“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感彩浓厚的自然景观,是借景抒情的写法。
D.作者大肆渲染了旅愁及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目的在烘托入蜀友人的感受。
5.对《蜀道难》这首诗评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大体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的特点,以展示蜀道之难。
B.这首诗融贯着诗人的浪漫主义激情,主要表现在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的观赏,而是用奇特的想像让景色带上浓郁的主观色彩,赋予诗人情感的气质。
C.这首诗以七言为主,其余是散文化的杂言,句式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了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
D.殷璠编的《河岳英灵集》称此诗“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也”,是因为李白在这首诗中创制了新乐府的诗歌形式。
二、课内纵横
阅读《蜀道难》,完成7—11题。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砅岩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6.诗的开头分几层叙述蜀道的来历?
答:
7.重点写青泥有何作用?
答:
8.“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这几句与“连峰去天不盈尺……砅岩转石万壑雷”这几句是否重复?

9.诗人给“畏途”营造了怎样的气氛?
答:
10.“西游”“西望”表明了诗人的立足点在秦,这与“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是否矛盾?
答:
参考答案
1.【解析】选C。“吮”应读shǔn。
2.【解析】选B。B项为动词的为动用法,为……发愁。A、C、D三项均为动词的使动用法,分别为“使……凋谢”;“使……滚动”;“使……舞动”。
3.【解析】选B。B与例句均为宾语前置句。A、C、D三项为状语后置句,另C、D两项也是省略句。
4.【解析】选D。作者并未谈及友人的感受。
5.【解析】选D。这首诗不是新乐府的诗歌形式。
6.分三层:第一层叙述蜀地亘古闭塞的状况。第二层描述秦蜀间崇山峻岭的地貌,是闭塞的原因。第三层叙述蜀道由来,以神话表现劳动人民开凿蜀道时的悲壮惨烈、可歌可泣。
7.“上有”“下有”等四句是从“面”上即整体上写蜀道之难;“青泥”等四句写的是“点”,即青泥岭的情况。诗人着重描写青泥岭曲折盘桓、随山萦回的险道和峻危的山势,尤其是人们手扪星辰、紧张屏息、抚胸长叹的惊惧惶悚,表现了蜀道之难。
8.不重复。虽然都写了山川的险峻,但前者是静态描写,而后者是动态描写,且配合着万壑雷鸣般的轰响,形成排山倒海的震撼心魄的气势;前者点面结合,后者全面概括;前者写人的感受,以表现山峰特别是青泥山的高峻,后者写山川奇险,是为了渲染惊心动魄的气氛及给旅人造成的心理震撼,为“嗟尔远道之人”张本,为第三段写社会环境险恶铺垫过渡。
9.“但见”“又闻”句渲染了凄清恐怖、幽静孤寂的气氛,“连峰”四句渲染了令人心胆俱裂的惊险气氛。
10.不矛盾。“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是模拟蜀人口气,以诫友人慎入蜀,意味尤为深长。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