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8《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教学设想]《故都的秋》是一篇抒情散文,也是郁达夫的代表作。作者通过对北平清秋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故都的秋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字里行间洋溢着深沉的落寞和悲凉的情感。学习这篇散文,要让学生体会作者深沉的感情,以及这种情感的由来;体会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特点,赏析文章的表现手法;充分尊重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习以情显景、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语言鉴赏能力、文字运用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社会变革中,知识分子的苦闷、抑郁,珍惜现在的美好的时光,热爱生活。[教学重难点]1. 全面理解本文的题旨。2. 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3. 欣赏作品的绘画美。[教学方法]美读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课时安排] 一课时[课前准备]学生阅读《故都的秋》,找出五幅画面,思考:每幅画的背后站立着一个怎样的郁达夫?[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评赏、探究一下郁达夫写于八十年前的一篇散文《故都的秋》。二、新知学习(一)理清思路1. 配乐《秋日私语》,教师范读,学生个别朗读,全班齐读,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郁达夫是一个怎样的人?为后面从五幅画中分析郁达夫,深度感知文章作好铺垫。2. 请同学回答故都的秋的特点。提示:清、静、悲凉。3. 以“言为心声,文见其人,走近郁达夫”为一个探究的小话题。在故都清净悲凉的秋色中,通过语言的品味,看到文字的背后站立着一个怎样的郁达夫。明确探究的要求:首先,既然说是探究,就要立足文本,不能做架空的分析。第二,探究,强调的是合作的精神。全班同学采用自由组合的方式,形成探究小组,进行探究。第三点,必须从点上细化、深化,我们不可能就每一幅画面泛泛而谈,面面俱到。大家都选择五幅画中的一幅所涉及的语段作为探究的对象,细细品味语言,看看这文字的背后究竟站立着怎样一个郁达夫。(二)深入赏析画面看看大家都选了那些画面,课堂上重点分析前四幅。1. 请选择“破院秋色”的小组发言,结合相关语段对郁达夫进行评价。教师补充总结:泡一碗浓茶,浓茶的感觉是一种很醇厚的苦味,当在这样一个清净、悲凉的氛围中,他在品味茶的这种浓厚的苦味时,他是不是在品味自己的有点悲凉的人生呢?这个破字,实际上,它是有一种北京古城的一种历史感的象征,沧桑感、沉重感、衰败感,住在破院里,面对破窑壁,他想到的更多的是这个故都的过去。2. 请选择“落蕊秋意”的小组发言。教师点拨:郁达夫具有一颗敏感纤细的文人之心,只有这样一颗敏感纤细的心,才能对生活中的爱、生活中的美去加以感悟和体验。3. 请选择“秋蝉残声”的小组发言。教师点拨:他想到自己的人生,就在同一年,他写过一首诗歌,我截了其中的两句“旧梦豪华已化烟,渐趋枯淡入中年”。他听着秋蝉的蝉声,他想到了自己的人生,他感叹自己的创作枯淡了,自己的婚姻和爱情也枯淡了,听着秋蝉衰落的蝉声,他想到了自己这种非常枯淡的中年生活,人生啊,你如此短暂,为什么走得最急的都是最好的时光。实际上,通过听蝉声,来感悟自己的人生的并不是郁达夫一个人的做法,很多文人都从蝉声中听到过自己的人生。唐朝的骆宾王写过一首《在狱咏蝉》,三十多岁的骆宾王关在监狱中等着下达他是被冤枉的、他是清白的这一道命令,突然听到了监狱外的蝉唱,他这个囚客对自己的人生产生了深深的思索,真没想到,我这一个出在盛年时期的人却要来悲伤的吟诵白头吟这样的悲曲。我们一起把这首诗歌朗读一下。(齐读)在秋蝉残声这幅画面当中,我们能够听到郁达夫先生人生苦短的感叹,感受到他作为一个文人,非常强烈的一种生命意识。4. 请选择“秋雨话凉”的小组发言。教师点拨:秋雨话凉,郁达夫站在那个街头,看到的人有很多很多,他偏偏选了两位都市闲人,那么由这个故都特有的都市闲人来谈故都的秋风秋雨就特别有一种沧桑感和悲凉感,所以,我们觉得在秋雨话凉中我们能看到郁达夫先生他那种很独特的审美情趣。三、课堂小结(配《秋日私语》音乐)故都的秋清静悲凉,我们感受到了,文字背后的郁达夫先生是个怎样的人,我们也有点靠近了,我们也看到了他的审美情趣。我在备课《故都的秋》时,有一首歌,特别撞击我的心灵,名字叫《秋蝉》,我们一起来听,感受歌中要告诉我们的究竟是什么。板书设计故 都 的 秋郁达夫清 静 悲凉破院秋色 落蕊秋意秋蝉残声 秋雨话凉教后反思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主动热情。我深刻的认识到: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但仍有不足和遗憾。由于课堂容量的限制,不能精讲。也不能使每位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参与,这将促使我对教学的深入研究和不断探索。《故都的秋》导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2、领悟作者流露在文中的主观情感,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3、品味文章明白晓畅、简洁清丽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有感情地诵读散文的能力。 2、品味本文语言,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在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下,赞美自然风物的真情以及内心的忧思及落寞;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 学习重点 1.引导学生对故都秋景的特点进行分析。 2.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学习难点 1. 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2. 引导学生推敲文中悲凉、伤感的情调的由来,从深层次理解此文的丰富内涵。 学习方法1. 美读法。反复诵读,体味意境。2. 比较赏析法。 3. 组织讨论法。如对“清,静,悲凉”等秋的特点的深层把握。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基础知识: 一、课前预习 1. 作者:郁达夫(1896~1945), 作家。浙江省富阳县人。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 。 2. 字词 混沌( ) 潭柘寺( ) 驯鸽( ) 落蕊( ) 平仄( ) 椭圆( ) 二、理清思路 本文的总体思路是什么? 三、课文理解 1. 读第1、2自然段,分别用四个字和三个字来概括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的特点。 2. 本文中哪部分内容最能体现这种故都秋味呢? 3. 这一部分主要写了几幅画面,选出你最喜欢的画面多读几遍思考,它是怎样体现“清、静、悲凉”的故都秋味的?(读完之后我们找同学起来谈谈) 4. 作者分别从不同角度为我们描绘了五幅故都秋景,那么,作者在记叙上述秋景时,是以时间为序来记叙的呢,还是以空间为序来记叙的? 5. 故都的秋景可谓丰富多彩,作者为什么只选取上述秋景来写呢?试从主客观两方面来分析。 6. 读第12自然段,你认为本段的中心句应该是哪一句? 7. 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认为南国的秋与北国的秋的最大的区别在哪个方面?请用一个字来概括。 (2)为了说明上述区别,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8. 读罢全文,你认为郁达夫在此文中是颂秋呢,还是悲秋? 9. 朗读课文,说说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写出了故都的秋怎样的特点;另外,从哪些句段中,你感觉、体察到了作者所谓的“悲凉”?你如何看待这种“悲凉”? 10. 在下面的两段文字里,作者调动了听觉、视觉和触觉来感受故都的秋,使写景状物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并融入了深沉而细腻的感受、情思。细细品味,做一些圈点勾画、评议赏析。 A.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B.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细微极柔软的触觉。总结本节所学内容。 附《故都的秋》导学案(一)答案 二、思秋——绘秋——议秋——恋秋,这就是全文的总体思路。 三、课文理解 1. 读第1、2自然段,分别用四个字和三个字来概括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的特点。 答:北国的秋——清、静、悲凉 南国的秋——慢、润、淡 2. 本文中哪部分内容最能体现这种故都秋味呢?绘秋 3. 这一部分主要写了几幅画面,选出你最喜欢的画面多读几遍思考,它是怎样体现“清、静、悲凉”的故都秋味的?(读完之后我们找同学起来谈谈) 明确:五幅画面 秋院——秋槐——秋蝉——秋雨——秋枣 4. 作者分别从不同角度为我们描绘了五幅故都秋景,那么,作者在记叙上述秋景时,是以时间为序来记叙的呢,还是以空间为序来记叙的? 答:既不是以时间为序,也不是以空间为序,应该说,是无序的,这正是散文形散特点的体现。作者所写的这些秋景在文中的位置并不是必然的,但是我们读起来却觉得很自然,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这是因为这些景物都具有了“清、静、悲凉”这么一个共同点,作者正是以“清、静、悲凉”这个景物的共同点把这些景物组织在一起的,这就是文章不散的“神”。 5. 故都的秋景可谓丰富多彩,作者为什么只选取上述秋景来写呢?试从主客观两方面来分析。 答:的确,作者所写的秋景的“清、静、悲凉”的,他所写的秋色是冷色,秋形是使人觉得有点儿落寞的,秋声是衰弱的残声,秋味是都市闲人雨后话秋凉的情韵,秋实也是淡绿或微黄,而不是红熟了的时候。之所以这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从客观方面来讲,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从主观方面来讲,也有三个因素:第一,跟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这导致他思想苦闷,逃避现实;第二,也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郁达夫早年(三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第三,还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在杭州期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因此,上述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就决定了作家会选什么样的景来抒什么样的情。 讨论故都的秋景可谓丰富多彩,作者只选取上述秋景来写,可用多媒体呈现本课相关图片: a. 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 b. 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 c. 作家人个气质的抑郁善感; d. 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 此题旨在让学生把握散文情和景的关系,这是本课教学难点。 分析时可与导语中的《前门情思大碗茶》作比较,体现课堂线索。北京的名胜古迹有很多,但词作者只选取前门、蛐蛐、冰糖葫芦、窝头咸菜、杏仁豆腐、大碗茶来写,勾勒了一幅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故都风情画,很好地表达了海外游子的故都情思。 6. 读第12自然段,你认为本段的中心句应该是哪一句? 答:应该是: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此题旨在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如学生意见出现分歧,可提出几句让学生进行辨析。如: A. 各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 B. 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 C. 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A是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B是观点提出后对观点的阐释;C是本段中扣题的句子。 7. 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认为南国的秋与北国的秋的最大的区别在哪个方面?请用一个字来概括。 答:味。(板书) (2)为了说明上述区别,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答:比喻。作者用了四组对比来形象地比喻南北秋之味的不同。 A. 此题旨在训练学生的修辞辨认能力及理解能力。 B. 部分学生可能会答成对比或类比,这是不对的。应该说总体上是比喻,但比喻中有对比,比喻的本体和喻体本身是对比。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点不是“味”。 C. 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可用多媒体呈现本课相关图片: 本体——南国的秋与北国的秋 比喻 喻体——黄酒与白干 稀饭与馍馍 鲈鱼与大蟹 黄犬与骆驼 8. 读罢全文,你认为郁达夫在此文中是颂秋呢,还是悲秋? 答:颂秋。但是,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板书) 此题可引发学生进行争论,教师总结时可套用“含泪的微笑”,总结出“悲凉的颂歌”这个课时主题。 9. 作者选取了故都之秋的富有特征的景物,如秋晨民居小院所见的“很高的碧绿的天色”,青天下的“驯鸽”,槐树叶底“漏下来的日光”,破壁腰中的“牵牛花”,“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早晨铺得满地的槐树“落蕊”,被称作“北国的特产”的衰弱的“秋蝉”,又奇又有味的“北方的秋雨”以及雨后话秋凉的“都市闲人”,北国的“枣子树”和其他鲜果,等等。写出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清”与“静”相近,都以描述景物的客观特点为主,而“悲凉”则以描述作者对故都之秋的主观 体现作者“悲凉”情怀的句段大致有: “……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隐隐地透出悲凉的感觉和心境。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作者听到的仿佛是悲凉之声,显然含有悲凉之情。 “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这一整段都带有悲凉之情,可以集中体会这些语句。 10.设题意图:品味文中精妙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语言创造才华。可以不受“研讨与练习”的局限,鼓励学生品味更多的有意味的语言。 《故都的秋》导学案(二)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 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2. 领悟作者流露在文中的主观情感,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3. 品味文章明白晓畅、简洁清丽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有感情地诵读散文的能力。 2、品味本文语言,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在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下,赞美自然风物的真情以及内心的忧思及落寞;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 学习重点 1. 引导学生对故都秋景的特点进行分析。 2. 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学习难点 1. 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2. 引导学生推敲文中悲凉、伤感的情调的由来,从深层次理解此文的丰富内涵。 学习方法 1. 美读法。反复诵读,体味意境。 2. 比较赏析法。 3. 组织讨论法。如对“清,静,悲凉”等秋的特点的深层把握。 基础知识检测 (一)仔细阅读《故都的秋》前两段,回答下列问题。(原文略) ①第1自然段中写作者从杭州赶上北平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他这样做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不远千里”这个成语在本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第2自然段中描绘了江南的秋天,作者意在: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第2自然段中一个短语“半开半醉”,是指__________________的最佳状态。 ⑤作者认为在领略秋的过程上应该达到__________的程度。 ⑥第3自然段中的文句:“在南方每年过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这些句子表达了_____________的感情,进一步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 ⑦“蓝朵”一词是__________的意思。作者用这个词而不用别个词是因为_________。 ⑧“落蕊”的“蕊”字读音是( ) ⑨第4自然段最后一句中“这些深沉的地方”是指_________________。 ⑩文中“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4自然段中有一段文字:“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这一段文字是写_________。 第5自然段中有“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本文开头和它相照应的句子是_______。 在11自然段中“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 Days’的枣子的样子”是_____的颜色。 这段文字:“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 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 Days。”其意思是说________。 “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这段文字所用的比喻分别喻________________。 用一个成语概括15题句子中所比喻的意思。_____________ 我愿意把寿命和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这句抒发了 (二)作者写对故都之秋的想念时,突出写了住在北平皇城人海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时的所见所闻,而对陶然亭、钓鱼台、西山、玉泉等名胜,只用一笔带过。作者这样写的原因是( ) A.作者是浙江省富阳县人,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产生一种想走异地,饱尝故都之秋的心情。 B.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都缺乏秋味,体现不出故都之秋来。 C.作者在《住所的话》中写过“在家吃点精致的菜,喝点芳醇的酒,睡睡午觉,看看闲书,不愿意将行动和平时有所移易;总之是懒得动。”不愿去陶然亭等处,当然就写不出那些地方的秋景。 D.写租住破屋时所见所感,更能体现出北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表达出作者的主观感情。(三)选出对下段文字分析理解最正确的一项( ) 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A.作者用明白如话的语言,从视觉、听觉、味觉、触觉上,寥寥数笔,勾勒出槐树的落蕊,把读者带进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之中。 B.作者运用白描式的语言,凭自己的主观感彩,把秋天槐树的特征,有动有静地表现出来,文字像轻轻飘浮的白云,感情热烈明快。 C.作者用简洁清丽的语言,从自己的主观感觉上,描写了槐树的落蕊。文字细腻清新,充满诗情画意,使读者忘却了悲秋的心理。 D.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从感觉上描写了槐树的落蕊,“物”“我”之间完美的交融和统一,表达出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 (四)《故都的秋》一文描绘了北国秋景。北国秋景,各处均有其特色,选出与下列五个景点 配伍最恰当的一项( ) a夜月 b钟声 c虫唱 d柳影 e芦花 甲 陶然亭 乙 钓鱼台 丙 西山 丁 玉泉 戊 潭柘寺A.d b a e c B.e d c a b C.a c b d e 基础知识题 1.下列各句中标点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B.“可不是么?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C.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 Days。 D.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2.下列句中的划横线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切的一项是( ) ①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 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②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 ,萧索的 来的。 A.稀稀落落 严厉 感慨 B.疏疏朗朗 严厉 感触 C.疏疏落落 严厉 感触 D.疏疏落落 严肃 感叹 3.下列句中“像”字表比喻的一项是( ) A.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B.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C.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D.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4.下列有关郁达夫的文学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郁达夫,原名郁文,浙江省富阳县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 B.1922年,他从日本回国,参与组织“创造社”。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C.他的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 D.散文《故都的秋》《茫茫夜》等,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5.“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对这一句分析不妥的一项是( ) A.蓝色、白色是冷色,能表现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景物特点。 B.蓝色或白色的牵牛花切合作者当时那种落寞的情怀。 C.这是一种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法。 D.色调的选择表现了作者独特的审美观。 阅读下面的语段,按要求答题。(C级) (a)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b)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c)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甲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乙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d)从槐树叶底,朝东丙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丁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e)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f)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①在下面所列的词语中,给文中空缺处甲、乙、丙、丁选择恰当的词。 煮、泡、冲、烫;漫、细、忙、点;听得、听见、细听、聆听;洒、射、漏、照 甲处( ) 乙处( ) 丙处( ) 丁处( ) ②b句中作者列举了五处饱含秋意的景观,但用笔极简,其原因是() A.这些景观虽富于秋的特色,但都为人所写过,作者要另辟蹊径,故而一笔带过。 B.这些景观虽富于秋的特色,但不足表现作者的情感,仅以此衬托,故而用简笔。 C.这些景观虽富于秋的特色,但一般人只是感觉得到却说不出来,故而一笔带过。 ③作者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面来描绘清晨在院中见到的景象,读来亲切感人。这是因为作者把个人的心情与故都的秋色自然地融化在一起,________的眷恋,_________的落寞。 ④d句中说:“自然而然地感觉到十分的秋意”,那么,e句中的评议是否多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作者在f句中要求在“牵牛花”下还需有“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作为“陪衬 ”,是因为( ) A.只有这样,才构成一幅完整的图画,秋天的气氛才会显得更加和谐。 B.只有这样,才能让人更加体会到秋的意韵,理解作者无可奈何的心情。 C.只有这样,才能显出牵牛花昂扬的生命力,借以比喻作者不息的追求。 ⑥.这三段文字写到了三种景况: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第一段中作者选用了很多表示色彩的词,如________、_______等,它们都属于________色,显示了_________________的特征。 ⑧作者为什么要“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赏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⑨作者认为“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的理由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⑩“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一句从_________觉、__________觉和_____________觉上写出了故都之秋__________的特点。 ⑾为什么说“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⑿从文中画线的句子你联想到了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⒀.请你对这三段文字的写景特点作简单的评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5题 (D级) 郁达夫(1935年4月) 在四千余年古国的中国,散文的内容自然早已发达到了五花八门,无以复加,我们只须一翻开桐城派正宗的《古文辞类纂》[注]来看,曰论辨,曰序跋,曰奏议……一直到辞赋哀祭之类,它的内容①真富丽错综,活像一部二十四史零售的百货商店。这一部《古文辞类纂》所以风行二百余年,到现在还有人在那里感激涕零的理由,一半虽在它的材料的丰富,但一半也在它的分门别类,能以一个类名来决定内容。②但言为心声,人心不同又各如其面,想以外形的类似而来断定内容的全同,是等于医生以穿在外面的衣服而来推论人体的组织;我们不必引用近代修辞学的分类来与它对比,就有点觉得靠不住了。所以近代的选家就更进了一步,想依文章本体的内容③,来分类而辨体。于是乎近世论文章内容者,就又把散文分成了描写、叙事、说明、论理的四大部类;还有人想以实写、抒情、说理的三项来包括的。 从文章的主体来看,当然是以后人分类方法为合理而简明;但有些散文,是既说理而又抒情,或再兼以描写记叙的,到这这时候,你若想把它们来分类合并,当然又觉得困难百出了,所以,我们来论散文的内容,就打算先避掉这分类细叙的方法。 我以为一篇散文的最重要的内容,第一要寻这“散文的心”;照中国旧式的说法,就是一篇的作意,大约就是这“散文的心”了。有了这“散文的心”,然后方能求散文的体,就是如何能把这心尽情地表现出来的最适当的排列与方法。到了这里,文字的新旧等工具问题,方始出现。 中国古代的国体组织,社会因袭,以及宗族思想等等,都是先我们之生而存在一层固定的硬壳。这一层硬壳上的三大厚柱,叫作尊君、卫道与孝亲;经书所教的是如此,社会所重的亦如此,我们不说话不行事则已,若欲说话行事,就不能离反这三种教条,做文章的时候,自然更加严守着这些古圣昔贤的明训了。这些就是从秦汉以来的中国散文的内容,就是我的说的从前的“散文的心”。 从前的散文的心是如此,从前的散文的体也是一样。行文必崇尚古雅,模范须取诸六经;不是前人用过的字,用过的句,绝对不能任意选作,甚至于之乎也者等一个虚字,也要用得确有出典,呜呼嗟夫等一声浩叹,也须古人吹过才能启口。此外的起承转合,伏句提句结句等种种法则,更加可以不必说了,一行违反,就不成文;你想,在这两种械梏之下,我们还写得了好的散文来么? [注]《古文辞类纂》:清代姚鼐编,选录战国至清代的古文辞赋。 1.第一段有三个用黑体字和序号标出的“内容”,它们的所指是否相同? 答:①和②__________ ②和③__________ ①和③__________ 2.第三段中,作者提出“有了这‘散文的心’,然后方能求散文的体”。他所说的“心” ,我们现在通常称之为__________;他所说的“体”,不完全等于“体裁”,应该是我们现在常说的__________;至于他所说的“新旧等工具问题”,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__________的问题。 3.文中的“两重械梏”分别指的是什么? 答:第一重指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超过8个字) 第二重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超过14个字)? 4.对于《古文辞类纂》,作者虽然没有完全否定,但也并不是“感激涕零”的人,因为他对这部书的看法是 (不超过48个字) 5.关于中国新文学的散文的“心”,根据选文推断,下列说法中符合作者观点的两项是( ) A.散文应该表现作者个性 B.散文应该内容形式统一 C.散文应该反对封建教条 D.散文应该反映民族文化E.散文应该突破两重械梏 拓展延伸 你读过哪些描写秋天的诗文?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篇或哪几篇?向同学介绍这些诗文,并就你最喜欢的诗文做简要的赏析。 附《故都的秋》导学案(二)参考答案 (一)(本套题对测试语文的5个层级能力进行了全面的训练。包括识记 、理解、分析综合、应用、鉴赏评价。) ①饱尝一尝故都的秋因为故都的秋具有清、静、 悲凉的特点 ②表达热爱故都秋色的强烈感情 ③衬托北国秋天、秋味、秋色、秋景 ④领略名花美酒 ⑤看他赏透(或赏玩十足) ⑥作者对故都之秋怀恋 故都之秋的迷人 ⑦蓝色的花朵,因为作者以为蓝色的和白色的搭配为佳 ⑧(ruǐ) ⑨指细腻、清闲、落寞 ⑩看见一片梧桐叶落地,就知道秋天已经来临了 ? 北国之秋的清、静、清闲 ? 北国之秋来得静,来得悲凉 ? 像橄榄又像鸽蛋淡绿微黄?正是秋的 全盛时期 ? 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 ? 相形见绌(或相形失色)? 作者 对北国之秋无限依恋、爱恋之情 (二)D (三)A (四)B 基础知识题 1.C 2.C 3.C(其余表比较) 4.D(《茫茫夜》是短篇小说) 5.D(分析游离原文语境) 课文阅读训练 ①泡 听得 细 漏 ②B ③形 音色秋中有情 情中有秋 ④ 不多余,为了突出寂寞,孤独的冷落之感 ⑤B 阅读: 1.不同 ①指《古文辞类纂》中对文章的各种分类;②指由各类名所决定的文章的内容;③指文章自身的内容,它决定文章的体。 2.主题表现形式白话与文言(或“语言运用”)。 3.封建正统思想(或“封建的三大厚柱”)陈旧死板的表现形式(或“陈旧死板的行文方法和章法”) 4.虽然它的材料丰富,但它的思想是严守教条的;虽然它能分门别类,但它的分类不够合理简明;(意对即可)(从“材料”和“分类”两个方面分析;有辩证特点) 5.A、C (注意“心”,即主题,而不是“体”,B、E中均有表现形式“体”的内容在其中,故排除;D项“应反映民族文化”显然作者没有提及,所以A、C是正确选项) 6.清晨静观 落蕊轻扫 秋蝉残鸣 7.青、蓝、灰、白(任选二个);冷;深沉、淡泊。 8.为了感受清淡中略带一点“野味”的情调,体会故都秋的质朴美。 9.秋的特征应是清淡。 10.听、嗅、触;静。 11.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面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12.金灿灿的阳光和枯黄的小草。 13.围绕“描写细腻,情景交融”来谈即可。 拓展延伸 设题意图:这是迁移、拓展题,旨在引导学生认真做好课外阅读,丰富文学素养,并提高鉴赏水平。此题的自由度比较大,可以口头评价、赏析,也可以写赏析文章。意在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创新精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