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全国各地中考高分作文分主题汇编】03 哲理·思辨(文题解析+例文)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2全国各地中考高分作文分主题汇编】03 哲理·思辨(文题解析+例文)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主题03 哲理·思辨
【2022年河北省中考真题】
在生活中,一个场景、一处风景、一种境遇……往往可以让你触“境”生情。
那“境”那“情”,常常可以引发你的联想和思考。请你任选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
①内容健康积极;
②表达真情实感;
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④不要套写,抄袭;
⑤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⑥不少于600字。
【文题解析】
这是一篇材料作文。此作文和学生的生活联系密切,也有利于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引导学生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作文只要写“景”或“境”,再加上联想和思考即可。这样的作文题,很难写“跑题”。要想写出一篇高水平的考场作文功夫不在考场上,而是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生要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才能为写作打下基础。写作前要注意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写作后要注意修改加工,每次写作训练都要认真对待。
【高分作文】
平凡的星星
夜空总能给人无尽的遐想,夜空的星星也总是会带给人一种神秘感,时常引起人们的注意,让人们去思考和想象。没有月亮的黑夜,是谁给大地带来一片光明?是它们,一群眨着亮晶晶的眼睛的小星星。
夜幕降临,黑色的幕布又成了星星的世界,白茫茫的银河犹若一条飘逸的丝带浮逸在天空中,灿烂的星群涌现在银河里,像无数漂在河上的航标灯。
闪闪的繁星或许并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因为它没有太阳的光芒万丈、朝气蓬勃;也没有月亮的清新皎洁、温馨可人。但它们从不自卑,从不自弃;坚守岗位,兢兢业业;才有了群星捧月,日月星辰的美景;才有了繁星密布,星斗满天的壮观景象。虽然它们都是平凡的……
是啊!正是因为拥有这么多的平凡,故能拥有我们的今天!农民是平凡的,但我们离不开他们的五谷杂粮;清洁工是平凡的,但我们也离不开他们的努力劳动;人民教师是平凡的,但是我们离不开他们的辛勤教育……
生活中平凡无时不在,生活中平凡无处不在。虽然我们也是平凡的,但是当我们在高贵及不屑面前时,我们应当流露出的是自信从容,大方得体;不应为胆怯懦弱,自卑自怜!星星会尽自己的身心之力为人间创造神秘,会竭尽全力地把人间变成一个奇异的世界,诱发着人们探索的欲望。而我们呢?也应当去尽可能地改变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使自我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好少年!
没有星星的夜空,天空总是没有神韵,生动不起来。正是有了这无数多的“小眼睛”,黑夜才插上灵动的翅膀,神采飞扬,有了感情,有了深度。
【名师点评】
本文以“平凡的星星”为题,写了星星的平凡和不平凡。文中由星星的平凡这一情境联想到了平凡的农民,平凡的清洁工等,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无私奉献,正如星星一样虽然没有太阳的光芒万丈,没有月亮的清新皎洁,但是不自卑,不自弃,默默地放光发热,这样的联想使得文章有了深度,有了内涵。小作者能够挖掘出所给词语背后的含义,能够多角度地去观察生活、思考生活,可见平时的阅读积累不少。
【2022年河南省中考真题】
按要求作文
信息时代,人人都可以是“发声器”,我们该如何发出自己的声音?该如何对待各种不同的声音?
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简单的议论文,表达你的思考。
要求:
①观点明确,有理有据。
②600字左右。
③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文题解析】
本题考查材料作文。
审题:作文题中的“声音”,指广义的“声音”,包括所有声音。一是我们“如何”发出自己的声音,即如何发布信息;二是我们“如何”对待各种不同的声音,即如何对待别人发布的信息。回答这两个问题的过程,就是立意、梳理思路的过程。写作时要有情境意识,是针对信息时代,人人都可以是“发声器”这特定的情境发议论,写在网络环境、自媒体时代如何发声和如何对待不同的声音,不要脱离这个情境写在普通生活环境中如何发声和如何对待各种不同的声音。不管是自己发声,还是对待各种不同的声音,核心是“理性”,学会独立思考和判断,学会包容,不随波逐流,不跟风起哄,警惕被各种不同的声音裹挟和误导。
立意:理性发声,理性倾听。当然,还可以有其他立意角度,如勇于发出自己的声音,善于包容不同的
声音等。又如忠言逆耳利于行;正确分辨是非曲直;不信谣、不传谣;不盲从,有主见。
选材:注意题干要求写成议论文。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还要对自己的立意进一步细化,这样才能形成作文的思路和框架,如,写理性发声,可以进一步思考:为什么要理性发声、如何理性发声,由此产生分论点,构建起行文思路和作文框架。
【高分作文】
忠言逆耳利于行
曾几何时,在流言蜚语中徘徊,找不到前进的方向;曾几何时,在他人的只言片语中迷茫,不知路在何方?只因没有真诚的劝诫,前进的路上便充满迷茫。直到今天,我才明白,原来逆耳忠言是对我们谆谆的教诲,而甜言蜜语才是一把尖刀,深深的把我们刺伤。
古语有云:“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翻开历史史册,活生生的例子在我们眼前重现。商纣王刚愎自用,不听真挚的劝告,而亲手把自己的国家埋葬;蔡桓公只因讳疾忌医,不听扁鹊的建议,最后只能把生命搭上。这样的事情举不胜举,我们又怎能无动于衷?
是的,忠言逆耳利于行。不必在乎淹没庸人的蜚短流长,也不必在乎“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积毁销骨的力量。只要我们坚守内心的选择,辨别出忠言与巧言令色的区别,我们的生命才会更加闪亮。
是的,忠言逆耳利于行。当你位高权重时,是听取朋友的一句劝告,还是迷醉于小人的夸奖?当你取得成功时,是听取别人真心的祝贺,还是喜欢那些别有用心的赞赏?当你欲壑难填时,是无休止的掠夺还是听取一句箴言“无欲则刚”?我相信你一定会坚守自己的原则,记住忠言的力量,作出最佳的选择。因为,只有你选取了逆耳的忠言,你的人生才会取得更大的辉煌。
请听取忠言的劝告吧,不要让我们的人生迷失方向。只有听取逆耳的忠言,我们的人生之路才会走得更加坦坦荡荡;只有听取逆耳的劝告,我们才会更加珍惜美丽的时光;只有听取逆耳的建议,我们的人生才会更加阳光灿烂。
【名师点评】
文章以“忠言逆耳利于行”为中心论点行文,作者首先运用对比论证的方式引出论题“忠言”,然后引用古语提出中心论点。接着列举了商纣王和蔡桓公的例子进行举例论证,又运用了道理论证的方法进行论证,最后向大家发出呼吁:请听取忠言的劝告吧,不要让我们的人生迷失方向。深化论点,总结全文。
【2022年湖北省咸宁市、孝感市中考真题】
读下面材料,你会有什么联想或感悟?请任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立意,写一篇作文。700字左右,文体不限(诗歌除外)。要求书写整洁,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不得抄袭和套作。
唐伯虎小时候在画画方面显示出了超人的才华,并拜在大画师沈周门下学习绘画。唐伯虎的绘画功底深厚,加上刻苦勤奋的练习,在一年的时间内很快地提高了绘画技艺,沈周经常称赞他。
渐渐地,唐伯虎有了自满的心理,细心的沈周察觉到了。一天,沈周把唐伯虎叫来吃饭。席间,唐伯虎提到自己已经学有所成,希望老师能同意他回家。沈周笑着说:“有些热,你去把窗子打开吧。”于是唐伯虎上前去开窗,可是怎么也推不动那两扇窗。他这才发现,那窗子竟是老师画的一幅画。唐伯虎脸红了,他走到老师跟前说:“老师,请您原谅弟子的无知,我要留下来继续学习。”
从此,唐伯虎再也不提回家的事了。他专心致志,一丝不苟,加倍努力地学习画画,终于成了著名的大画家。
【文题解析】
此题考查材料作文。
第一,审题立意。材料讲述的是唐伯虎拜师学画的故事,在学习绘画一年之后,自满地认为已经学有所成,所以请求拜别师父,却又对师傅画的窗户以假乱真了,师父借此让他明白学无止境,不可盲目自满。所以文章的立意也应该围绕“自满”“学无止境”“谦虚”等来写。如立意“满招损,谦受益”,或者“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出题者意在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正值青少年时期,更是汲取知识的关键期,只有以谦虚的姿态不断积累,才能水到渠成,否则人生路就止步于此了。
第二,选材构思。此题可以写成记叙文,可以选取生活中真实发生的有关于谦虚或自满的事件着重刻画,文末上升到主旨。生活的内容很广,所以写作的素材完全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只是关键在于要带着主旨细心去挖掘,如考完试后某个学科成绩优异,就自满地认为自己对这个学科游刃有余,由于自己的自满下一次考试此门学科严重滑坡;或者记叙受某一个谦虚的人的影响,学会了真正的谦虚,学会了海纳百川的品质,从此尽力地用知识武装自己……
此题也可以写成议论文。。“唐伯虎学画”这个小故事全文的重心是刻画人物唐伯虎和沈周,没有叙述沈周进行绘画教育的具体细节,没有介绍唐伯虎学习的内容,在唐伯虎自以为都学到手了,渐渐地有了自满情绪,并提出要回家的时候,沈周用画在墙上的窗子教育了唐伯虎,沈周的画艺震撼了唐伯虎,自此,唐伯虎再也不提回家的事,加倍努力地学习画画,终于成了著名的大画家。这个故事,说明唐伯虎能“知错则改”,虚心求教。同时说明了学习必须虚心、持之以恒、不能骄傲自满、半途而废的道理。据此得出参考立意:1.知错能改善莫大焉。2.虚心使人进步。3.做事情不能半途而废等。考生可选择其中一点进行立意写作。写作中主要用多样的事实论据论证自己的观点,配合以道理论据,同时使用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力求文章观点明确,思路清晰,结构严谨,论据充分合理。
【高分作文】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唐伯虑学画画时,犯了错误,我们其他人也会像他一样犯一些错误。犯了错误不要紧,关键要认识错误及时改正并吸取教训,什么时候改错都为时不晚。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每个人都会犯错。正所谓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而一些人之所以能够成功,还要归结于其能够正视自己的错误能够做到知错就改。
古往今来知错能改的事例有许多许多,廉颇负荆请罪的故事也早已家喻户晓。战国时期,赵国有蔺相如和廉颇两名大将。蔺相如因为“完璧归赵”有功而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很不服气,扬言要当面羞辱蔺相如。蔺相如得知后,尽量回避、容让,不与廉颇发生冲突。蔺相如的门客以为他畏惧廉颇,然而蔺相如说:“秦国不敢侵略我们赵国,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我对廉将军容忍、退让,是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把个人的私仇放在后面啊!”这话传到了廉颇耳朵里,廉颇十分感动,便光着上身,背负荆杖,来到蔺相如家请罪。两个人最终结成誓同生死的朋友。
廉颇这一举动值得我们来学习,每个人都有犯错的时候,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没有一颗敢于正视错误的心。人生的路是遥远的,它不只一步,迈错了一步没关系,只要你能校正梦想的方向你生命的最后也能有瑰丽的彩虹。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仁爱的思想更是深入人心,而作为一代圣人,其犯了错误时,依旧能够坦然接受。一次孔子去武城查看子游治理的情况,当听到弦歌之声时,孔子笑道:“武城这个地方哪里用得着礼乐之教。”子游说:“你说过‘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孔子听后当即肯定了子游的观点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一代圣人都有犯错的时候,更何况我们。犯了错误及时的改正,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错误毫无悔改之心,那这个人终难成大器。当我们发现错误的时候停下前进的脚步,如果为了所谓的面子尊严而一意孤行,那么最终只能是一败涂地。
正所谓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我们要学会正视自己的错误,因为知错能改也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
【名师点评】
这篇文章,从唐伯虎学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进而改正谈起,引出中心论点“正视自己的错误能够做到知错就改”,然后举了廉颇和孔子知错能改的例子作为事实论据进行论证。文章论证充分,有很强的说服力。
【2022年江苏省连云港市中考真题】
作家余华说:“没有一种生活是可惜的,也没有一种生活是不值得的,所有的生活都充满了财富,只不过看你开采了还是没有开采。”也许,你曾在委屈中坚强,困境中破茧,拼搏中闪光,磨砺中绽放……
请以“没有一种生活是可惜的”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请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或体验写作;
②不少于600字;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和地名。
【文题解析】
本题考查命题作文。
第一,审题立意。本篇习作要求以“没有一种生活是可惜的”为题进行创作;联系材料“没有一种生活是可惜的,也没有一种生活是不值得的,所有的生活都充满了财富,只不过看你开采了还是没有开采”“也许,你曾在委屈中坚强,困境中破茧,拼搏中闪光,磨砺中绽放”可知,文题的言外之意就是说:每一种生活都是值得我们珍惜的,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包括我们经历的苦难、磨砺、挑战,等等,可围绕“苦难、磨砺、挑战、挫折”等的意义来立意。
第二,文体及思路。本篇习作可写成记叙文或是议论文。若写成记叙文可围绕自己在学习、生活中经历过的磨砺来创作,开篇通过议论兼抒情的语句表达“生活并非一帆风顺,磨砺亦是宝贵的财富”,然后引出文题,引出下文具体的事件;如:我的作文经常被老师当作范文来读,老师建议我参加县里的征文比赛,信心满满的我铩羽而归,我明白了“人外有人”,我要继续提升自身能力,失败并不可惜;体型偏胖的我800米的成绩及格都成了问题,我为了“及格”,每天早晨坚持跑步,即便大汗淋漓也不曾喊苦喊累,终于我突破自我迎来“及格”,挑战自我的过程必然是痛苦的,但是这就是生活,这也是一笔财富,等等。结尾通过议论兼抒情的语句围绕“生活的欢笑与泪水都是值得珍藏的财富”表达自身感受,深化中心。
若写成议论文,可将文题当作论点,开篇点明中心论点,如:没有一种生活是可惜的,挫折使我们成长;失败是成功之母,没有一种生活是可惜的,每一种生活都值得珍惜;积极面对生活;珍惜时间;坚强面对一切挫折;享受生活的每一分精彩。等等。接下来通过事实论据、道理论据来论证自身观点,结尾得出结论,重申论点,使文章论述结构完整。
【高分作文】
没有一种生活是可惜的
生活是一个魔术师,让世界变得陌生而曲折,让世界到处都是奇迹。生活是一杯醇酒,它让懦弱的人麻醉了自己的灵魂。让勇敢的人庆祝胜利;生活是一道绚丽的彩虹,经历风雨的洗礼,最大限度地展现它的魅力......生活不仅仅是在家庭和学校之间徘徊,还有许多未知的美好事物等待我们去发现。
生活经常给我们很多,它让我们有许多难忘的过去,每一次快乐,每一次哭泣,细细品味,我们可以理解每一个精彩。
生活教会我们奋斗。在当今社会,总是有许多竞争和比较,我们必须学会在这样的环境中奋斗。尽管前方充满未知的困难和惊喜,我们仍然珍惜父母的期望、老师的教导和自己的愿望。一步一步,穿过荆棘和黑暗,穿过高山和大海,追逐我们心中渴望的光明。
生活教会我们微笑。当我们面对困难时,我们学会微笑。无论我们背负多么沉重的负担,我们都应该用自信和微笑迎接生活。不管我们遇到多少荆棘,我们也应该微笑。因为,微笑的力量是强大的,它能冲破许多障碍,带给人们强大和自信。
生活教会我们哭泣。生活总是充满泪水,快乐的泪水,情感的泪水,悲伤的泪水,悲伤的泪水。然而,当我们再次回忆起这些过去的眼泪时,我们总是开心和感动的。因为我们一直很坚强,很努力。虽然我们有成功也有失败,但是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有结果,所有的欢乐和悲伤都汇聚成一滴眼泪。生活给我们成长。
山中溪流不断,即使遇到困难和危险,也要回报大海。所以我们也应该用我们自己的努力来回报我们的生活。这样我们在回望来时路时,才会发现,没有一种生活是可惜的,我们才会无悔地离开这个美好的人间。
【名师点评】
文章开篇运用一系列的比喻和排比,引出了生活的多姿多彩。然后从“生活教会我们奋斗”“生活教会我们微笑”“生活教会我们哭泣”论述了生活的精彩。最后点明题目,归纳主题,总结全文。这是一篇含有深刻寓意的文章,它告诉我们,不管生活带给我们什么,我们都要认真地、努力、积极地面对,这样才会觉得来此世间,一切都值得,不可惜。
【2022年浙江省温州市中考真题】
根据要求作文。
这一追问,或引发人们审视固有观念,或触发人们探寻真相,或促使人类探索未知,或……
请围绕“一定是这样吗?”这一追问,进行写作。
你可以叙述事件,可以进行文学创作,可以发表观点展开论述,可以说明某一现象或事理,还可以……
写作要求:
①自拟题目,自选文体。
②不少于600字。
③不得套写: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文题解析】
这是一篇材料作文。要求围绕“一定是这样吗?”这一追问,进行写作。题目中“哥哥一定要让弟弟”,是人间日常;“鲁迅作品”是课内外知识勾连;“50亿年的太阳”,是世界与真理探索。题目指引学生在日常了解、读写、科学文化真理探求中,用阅读拓宽生活和世界,用写作印证道理和思考。“一定是这样吗”,“这”字是代词,可以指代具体事物,也可以指代抽象事物。可大可小、可虚可实,选材自由。文体选择也因“这样”一词而灵动自由:可叙可议、可说明可演讲。考生在有话可说的基础上,展现自己不同的认知水平、不同的思维层次。“一定是这样吗”,是一个问句,问句是针对某一对象(现象),实质是对这个现象进行自己的思考,或赞成,或反对,或质疑,或审视,或深思……这道题目可深可浅,选什么内容写,持什么意见,思考到什么程度,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自己发挥的空间。
【高分作文】
一定是这样吗
我曾在《钱江晚报》上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人们发现三四岁的孩子不喜欢呆在商场里。这让大人们很不解:商场里五颜六色的小玩意儿应该能够吸引小孩子吧?但是一定是这样吗?很多专家进行分析,都无法释疑,但有一位儿童心理学家轻而易举地解答了这个问题。他的方法是蹲下来,处在和儿童同样的高度环视四周,结果看到的都是大人的腿。
这位儿童心理学家找到了别人找不到的答案,他并不局限于他所熟谙的儿童心理学,而是换了个角度看问题。歌德说:“你要我指点四周风景,首先你要爬上屋顶。”在我看来,无论是爬上屋顶还是蹲在地上,都是突破了以往的局限性,处在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审视事物。
当我们置身于某个事件当中时,往往很难看清楚事物的本质,只有超越了先前的境界或是事过境迁之后,才能将事物看清。
过去,我始终认为现代人的爱国热情在迅速减弱,这样想,并非毫无根据。我国培养的许多高层次人才出国后便“黄鹤一去不复返”;许多人还在削尖了脑袋想出国。但是一定是这样吗?在北约悍然轰炸我驻南使馆时,海内外华人义愤填膺,通过各种形式表达对祖国的热爱。这时我才发觉,其实现在的人们也很爱国。艾敬在她的一首名为《我是中国制造》的歌中这样唱道:“在你身边时,有时觉得无奈,甚至是埋怨;在离开你之后,再回头看你,发现自己很爱国。”她发现自己爱国,正是暂时离开祖国后,换了一个角度看待自己对祖国的感情,那份热情没变,只是由于环境、心态等的改变,产生了不同的感受。
其实,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事在换个角度审视后都是别有一番风味的。看待问题时,一旦跳出了那个“框框”,或许会有一种“拨云见日”的感觉。有一个没鞋穿的姑娘一直在哀叹自己的不幸,直到她看到了一个没有脚的姑娘,她再也不哀叹自己了,因为她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她发现,自己其实挺幸福的。
【名师点评】
“一定是这样吗”其实是在提醒我们,要换个角度看问题,你就会发现不一样的答案,或者明白不一样的道理。文章由三四岁的孩子不喜欢呆在商场里这一大人们认为的特殊现象引出话题“一定是怎样吗”,然后进行分析,得出“只有超越了先前的境界或是事过境迁之后,才能将事物看清”的观点。接着又进行举例论证证明观点,最后又列举一个没鞋穿的姑娘的事例得出结论: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事在换个角度审视后都是别有一番风味的,进一步证明观点。文章观点明确,事例充分有力,有一定的思辨意义。
【2022年浙江省宁波市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写作。
常常有这样的情境——
太吵了……静一点。
太闹了……静一点。
太烦了……静一点。
以“静一点”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性文章。
写作标准:
(1)围绕“静一点”表达明确的观点,观点要符合正确的价值观;
(2)论据经得起推敲,使用的论据要能支持论点;
(3)选择恰当的论证方法,论证合乎逻辑,思路清晰;
(4)如果写演讲稿,还要做到:心中有听众。
要求:
(1)按照写作标准写作;
(2)文章不少于500字;
(3)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4)不要出现含有考生信息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文题解析】
这是一篇命题作文。以“静一点”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性文章。根据材料,我们很容易看出来,三句话都围绕一个“静”字。静一点,做事会更专注、更有效。静一点,来听听自己的心声,我们的行动会坚定而有力量。我们可以围绕“静一点”表达明确的观点,观点要符合正确的价值观。比如可以以“静的魅力”即“静”所带给人们的美的享受和净化心灵、提升心灵为观点行文。引领考生去体验“静”的力量,安静一点,平静一点,宁静一点,去充分发现生活的静美,去坦然面对生活的得失,去坚持梦想的追寻,去坚守一种不能放弃的信念……论据经得起推敲,使用的论据要能支持论点;选择恰当的论证方法,论证合乎逻辑,思路清晰。
【高分作文】
静一点
静水流深,不显不露。静,以外观默默无闻的姿态隐藏着内在的力量、深刻的思想。一个“静”字,竟是如此深邃,如此富有禅意,富有魅力。
身静,方可心无旁骛;专心思索,方能得大智慧。佛家禅宗似乎是最早领悟到这一要诀的。禅宗的必修课,也是入门功夫——坐禅,就要修行者身静入定,诵经冥想。双目一闭,便将滚滚红尘、污垢尘埃尽闭于心门之外;身静入定,便不为外物所役而细品沉思。自印度莲花大师始,不少僧人在喜马拉雅山挖洞面壁而居,饥餐荨麻,渴饮雪水,形容枯槁而终于“静”思得佛门真谛,成为一代高僧。面壁,或思过,或悟道,成功的前提就是身静。身如静水,不显不露,方能让思想纵横千里。
心静,方可遗世独立,羽化登仙。单纯的身静,心中依然万念错杂,自然不可得道。身静的同时,更要心静。不去想那人间的纷杂,只将一片冰心浸入雪水,感受静的冰凉怡人,放松精神。而到了更高层的境界,即便身不能打坐入定,心依旧可如止水。于是,你不必奇怪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感受,只因为他“心远地自偏”;你不必奇怪苏东坡被贬黄州,仍能于赤壁之下高歌放舟,只因为他从不变的静中,悟出了“物与我皆无尽也”的大境界,于是便可“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智者在静中修身悟道,在静中羽化登仙,在静中凝聚起了千年的智慧和深不可测的力量。但他们还是保留着那份静,或许是习惯已成为自然。直到有一天他们打破了沉默,你才惊讶他们的智慧与博大,于是才有那“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感慨。《天龙八部》中第一高手,竟是少林一个默默无闻的扫地僧;助魏公子窃符救赵的侯生原本也只是大梁夷门的一个守门人;智慧象征的诸葛亮,出茅庐之前也只是躬耕于南阳的农夫......他们往日的静正反衬出有朝一日力量爆发的可怕,就如同火山的静,那不是单纯的沉默,而是为了蓄积之后的爆发!
于是不难理解嵇康在面对前呼后拥,大讲排场来拜见他的钟会时,仍旧不理不睬,只在熊熊的炉火和铿锵的锤声中默默忙碌的举动。圣贤的静,岂容俗世的嘈杂来打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千年前的智者从深邃的静水中悟出了禅意。这禅意并非不可言传,只是现在,还有多少人能够静下心来去感悟呢?这也许是现代文明的悲哀。
【名师点评】
本文作者以“静一点”为题目,审题准确,文章的观点“一个‘静’字,竟是如此深邃,如此富有禅意,富有魅力”比较深刻,特别是结尾的一段文字,把古圣先贤静的心态与现代世俗之人浮躁庸俗的心态加以对比,巧妙发问,引人思考,使文章主旨得以深化和升华。

【2022年浙江省湖州市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写作。
时间无形、无色、无味。它只有声音。
那是像河水一样流动的声音吗?它更沉静,更平缓,好像潜伏在地下静静地流淌着。
那是像微风一样吹拂的声音吗?它更温柔,更文静,让人想到它在吹着一朵蒲公英,向远方飘去。
那是像心跳的声音吗?一声声、一滴滴,如沙漏一般,时间就过去了。
只要一静下来,我就听见时间流逝的声音。
(节选自金波《时间流逝的声音》)
以上文字,引发了你哪些感悟与思考?请以“我听见时间的声音”为题目,写一篇文章,可讲述经历,可闸述观点,也可抒发感想。
要求:
(1)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2)不少于600字;
(3)不得出现含考生个人真实信息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文题解析】
本题考查全命题作文。
一、审题。“我”限制了人称,“听见”,一般指的是具体的声音,而“时间”是个很抽象的词语,你看不见它,你更摸不到它,但它每天都在我们的身边伶伶俐俐地行走。“听见时间的声音”则就是用心去感受时间,感受时间的走动。另外,材料将“时间的声音”与“河水的声音”“微风的声音”进行对比,突出时间的“平静和缓、温柔文静”,就像四季变化、人思想上的变化、对亲人朋友的思念、对往事的追忆等,这些都是在时间的见证下发生的,而且往往是悄无声息的;而“时间的声音”又像“心跳的声音”,是有生命的脉动,是有痕迹的,就像做了某些决定,确定了某个目标,每分每秒都是在朝着目标前进,那么时间就像心跳一样,有痕迹,时间的声音也会在内心留下印记。在这个基础上,我们便可以抽丝剥茧式地去构思文章内容,主要是要用心感受身边时间流逝所带来的变化,抒发情感。
二、构思。如写春风和煦、夏莲绽放、秋叶变黄、冬雪飘落等四季的景色,四季的变化是时间静静流淌带来的;如写城市或乡村房屋、街道、角落等的变化,时间在流逝,时代在发展,时间滴答走过,我们用心感受时间的声音,感受时代的变化;如写身边的人与事物,母亲的叮咛,父亲的背影,姥姥慈祥的微笑,爷爷温柔的抚摸……这些都是亲人们爱的表达,我们在这些爱中成长,时间温柔地记下了这些回忆,让我们铭记心中等等。注意在叙述过程中,可以使用细节描写,通过具体的动作、心理、对话等描写,表达“我”内心的感受。在材料安排上,注意详略得当。在写法上,学会使用以小见大的写法突出文章的主旨。
【高分作文】
我听见时间的声音
流年回转,掠过了几世轮回,是谁在背后挑灯主使;铿锵之音,亦冲破万世时空,那又是谁的声音……
儿时,你住在襁褓中,软绵的布料包裹着你,你还不会说话。
大一点,你已学会迈步行走,深深浅浅的印迹遗留在你摇晃的身后。
再大些,你已处在叛逆的世界,周围的嘈杂使你心烦,你想破茧,想冲出重重禁锢。
你是无声的,却又无声胜有声。谁可知,你的声音浑厚磁性;谁曾想,你也有稚嫩喑哑的日子。你竟能雕镂人心,让世态愈渐苍凉;你竟能行如飞梭,早已来回数个世纪,在其中飘忽不定,四处闯荡。
你是时间,是会说话的时间;你是时间,是见证人类历史岁月的时间。你,亦是一位老者,曾经历过隔世的沧桑,也用心尝过悲欢离合之苦,如此才得来今日的潇洒风姿,俨然一派仙人之风流朔气。你深知那内心遭受的伤痛之重,因而落得个心软之名,你用自己还不算完美的声线,描绘着过去与未来的画面。
人们都说你是悄无声息的,而你却为了向他们证明,正在拼命大声说话,想要告诉他们,你的所见所闻,你的所想所感,还有你睁大双眼时,努力铭记住的历史。你无时无刻、无论何地,都俯在人们的耳边,和他们诉说,想与他们交流。
你掠过长空,解开了《阿房宫赋》中“复道行空,不霎何虹”的谜底。你撩起珠帘,让它们丽影叠叠,引人无限畅想。你顽劣极了,像个孩子般,扫落树上的粉红,落得个满园缤纷。尽管如此,你亦快活逍遥,不去理会那些失败者的哀叹和祈愿,只因你是时间,收不住的光握不住的沙。你蔑视那类懒惰不上进,却还自哀自怜,咒怨时光匆匆的人,但你仍旧心太软,偶尔会稍停脚步,进而柔声劝阻。也许,那窗外正不断敲打檐角的雨声,就是你的声音;也许,那天空中的云卷云舒,轻柔拂过的风声,就是你的声音;抑或是,那滚滚而动,正电光交错时的震耳雷声,就是你的声音……
你让青黛粉墙被刮得平仄有声,你让金珠石玉被消磨得毫无光泽,你让卿本佳人貌美不再,你让风流才子倜傥尽失,你拥有一把利剑,斩情丝,砍荆棘,亦是花开花落,满目凄然。
你看,花都开了。你反反复复,流浪轮回,又回到终点。
你看,花都开好了。那不正是你最美的语言;你看,花,开得绚烂,那一定是你最动听的声音。
你如白驹过隙,就算暗潮汹涌,你的声音依旧铿锵有力!我在这岁月中听见你的声音,感受你的声音,因你的声音而震撼。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