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3.小说阅读之环境描写
理论篇
题型一 环境特点的概括
概括环境特点是高考考查小说景物描写的最常见题型,主要考查赏析小说景物描写的能力。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驱使其活动的特定场所。
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活动,事件也在一定的环境里发展。弄清小说中环境描写的特点对准确理解作品思想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很大的作用,同时要注意区分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答题技巧学习
环境特点概括类试题的五个思维角度
概括景物的特点,首先要看描写了哪些景物,其次看这些景物有什么共同特征,要特别注意能揭示景物特点的动词或形容词,然后再归纳概括。具体来讲,可以从下面5个角度进行思考。
①从“时”的角度思考——何时
“时”泛指时间,具体指时代背景、写作时间,比如“抗战时期”,也指自然环境中的时令节气。
②从“地”的角度思考——何地
“地”泛指地点,具体指“场所”“场合”“地域”等,看看它们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③从“人”的角度思考——何人
“人”指人物,主要指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团结友善)等角度分析。人际关系是十分重要而又十分虚化的社会环境,通过理清人物之间的交往,判断人际关系是友善的还是紧张冷漠的,等等。
④从“事”的角度思考——何事
“事”指事件、情节,主要指从情节发展过程中、生活工作的状态中分析概括,比如“激烈残酷”。
⑤从“景”的角度思考——何景
“景”指“景物”,主要指从景的“形、声、色”等角度分析概括环境特点,要看看这些景物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尤其关注文中描写这些景物的修饰词。如果文中没有这些词语,则需要自己选用词语来概括,比如“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等。
特别警示:做这类题目时,要注意题干要求的是概括“景物特点”还是“景物描写的特点”,后者是考查“景物描写的技巧(手法)”。
题型二 环境描写技巧赏析
◎答题技巧学习
(一)常见“景物描写”的特点(技巧)
①抓住特征,进行形、声、色等方面的描写。
(二)鉴赏环境描写手法题的四个思维角度
(1)从写景角度看:
①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形、声、色角度)。
②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俯视仰视,等等。
③写景顺序——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由高到低(或由低到高),等等。
(2)从描写技巧角度看:
①白描(粗笔勾勒,突出特征)与细描(精雕细刻、浓墨重彩)。
②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色彩的渲染、衬托。
(3)从修辞角度看:借助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方法来描写。
(4)答案模板:(景物描写的)手法+(景物描写的)特色+(景物描写的)作用。
②调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官进行描绘。
③写景有层次,讲究观察角度。
④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细节描写等。
⑤白描和工笔。
题型三 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
◎答题技巧学习
一、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一)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照应题目。
景物描写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例如:《祝福》一文开头关于景物的描写。
(二)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景物描写有时可以渲染一种特定的氛围,烘托人物的情趣、心境,表现人物的心理。例如:《边城》一文开头。“月光极其柔和……”
(三)展示人物性格
人物周围的环境,包括室内外的装饰布置,能够展示一个人的身份、气质、个性等,因此作家注意用景物来展示人物性格。在鲁迅先生的《故乡》中,作者把少年闰土置于神异的图画中:“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戴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胯下逃走了。”作者对自然景色就给人身临其境的感受,以此来烘托少年闰土的活泼,勇敢,天人合一,使少年闰土这个形象在这个广阔而又鲜活的世界里活灵活现。
(四)暗示故事,推动情节的发展
例如:《荷花淀》“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这里只有两句话,一句写荷叶,一句写荷花,不但形象逼真,而且寄托着作者强烈的感情。这里是荷叶荷花,也是铜墙铁壁,是监视敌人的哨兵,也就是埋葬敌人的战场。用这样两句话,作为这一部分的收尾,也就暗示最后部分将是一场消灭敌人的战斗。
(实战篇)红楼梦之环境描写
阅读《红楼梦》中的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一时黛玉进了荣府,下了车。众嬷嬷引着,便往东转弯,穿过一个东西的穿堂,向南大厅之后,仪门内大院落,上面五间大正房,两边厢房鹿顶耳房钻山,四通八达,轩昂壮丽,比贾母处不同。黛玉便知这方是正经正内室,一条大甬路,直接出大门的。进入堂屋中,抬头迎面先看见一个赤金九龙青地大匾,匾上写着斗大的三个大字,是“荣禧堂”,后有一行小字:“某年月日,书赐荣国公贾源”,又有“万几宸翰之宝”。大紫檀雕螭案上,设着三尺来高青绿古铜鼎,悬着待漏随朝墨龙大画,一边是金蜼彝,一边是玻璃 。地下两溜十六张楠木交椅,又有一副对联,乃乌木联牌,镶着錾银的字迹,道是: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下面一行小字,道是:“同乡世教弟勋袭东安郡王穆莳拜手书。”
原来王夫人时常居坐宴息,亦不在这正室,只在这正室东边的三间耳房内。于是老嬷嬷引黛玉进东房门来。临窗大炕上铺着猩红洋罽,正面设着大红金钱蟒靠背,石青金钱蟒引枕,秋香色金钱蟒大条褥。两边设一对梅花式洋漆小几。左边几上文王鼎匙箸香盒;右边几上汝窑美人觚——觚内插着时鲜花卉,并茗碗痰盒等物。地下面西一溜四张椅上,都搭着银红撒花椅搭,底下四副脚踏。椅之两边,也有一对高几,几上茗碗瓶花俱备。其余陈设,自不必细说。老嬷嬷们让黛玉炕上坐,炕沿上却有两个锦褥对设,黛玉度其位次,便不上炕,只向东边椅子上坐了。本房内的丫鬟忙捧上茶来。黛玉一面吃茶,一面打谅这些丫鬟们,妆饰衣裙,举止行动,果亦与别家不同。茶未吃了,只见一个穿红绫袄青缎掐牙背心的丫鬟走来笑说道:“太太说,请林姑娘到那边坐罢。”老嬷嬷听了,于是又引黛玉出来,到了东廊三间小正房内。正房炕上横设一张炕桌,桌上磊着书籍茶具,靠东壁面西设着半旧的青缎背引枕。王夫人却坐在西边下首,亦是半旧的青缎靠背坐褥。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黛玉心中料定这是贾政之位。因见挨炕一溜三张椅子上,也搭着半旧的弹墨椅袱,黛玉便向椅上坐了。王夫人再四携他上炕,他方挨王夫人坐了。王夫人因说:“你舅舅今日斋戒去了,再见罢。只是有一句话嘱咐你:你三个姊妹倒都极好,以后一处念书认字学针线,或是偶一顽笑,都有尽让的。但我不放心的最是一件: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今日因庙里还愿去了,尚未回来,晚间你看见便知了。你只以后不要睬他,你这些姊妹都不敢沾惹他的。”
黛玉亦常听得母亲说过,二舅母生的有个表兄,乃衔玉而诞,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外祖母又极溺爱,无人敢管。今见王夫人如此说,便知说的是这表兄了。因陪笑道:“舅母说的,可是衔玉所生的这位哥哥?在家时亦曾听见母亲常说,这位哥哥比我大一岁,小名就唤宝玉,虽极憨顽,说在姊妹情中极好的。况我来了,自然只和姊妹同处,兄弟们自是别院另室的,岂得去沾惹之理?”王夫人笑道:“你不知道原故:他与别人不同,自幼因老太太疼爱,原系同姊妹们一处娇养惯了的。若姊妹们有日不理他,他倒还安静些,纵然他没趣,不过出了二门,背地里拿着他两个小幺儿出气,咕唧一会子就完了。若这一日姊妹们和他多说一句话,他心里一乐,便生出多少事来。所以嘱咐你别睬他。他嘴里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只休信他。”
(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
1.结合选文概括林黛玉和贾宝玉的个性特点,并指出描写这两人的不同的艺术手法。
2.小说中详细描写“荣禧堂”有何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那一日正当三月中浣(中旬),早饭后,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走到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展开《会真记》,从头细玩。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宝玉要抖将下来,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那花瓣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竟流出沁芳闸去了。回来只见地下还有许多。
宝玉正踟蹰间,只听背后有人说道:“你在这里作什么?”宝玉一回头,却是林黛玉来了,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宝玉笑道:“好,好,来把这个花扫起来,撂在那水里。我才撂了好些在那里呢。”林黛玉道:“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糟蹋了。那犄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
宝玉听了喜不自禁,笑道:“待我放下书,帮你来收拾。”黛玉道:“什么书?”宝玉见问,慌的藏之不迭,便说道:“不过是《中庸》《大学》。”黛玉笑道:“你又在我跟前弄鬼。趁早儿给我瞧,好多着呢。”宝玉道:“好妹妹,若论你,我是不怕的。你看了,好歹别告诉别人去。真真这是好书!你要看了,连饭也不想吃呢。”一面说,一面递了过去。林黛玉把花具且都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馀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
宝玉笑道:“妹妹,你说好不好?”林黛玉笑道:“果然有趣。”宝玉笑道:“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林黛玉听了,不觉带腮连耳通红,登时直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指宝玉道:“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了来,还学了这些混话来欺负我。我告诉舅舅舅母去。”说到“欺负”两个字上,早又把眼睛圈儿红了,转身就走。宝玉着了急,向前拦住说道:“好妹妹,千万饶我这一遭,原是我说错了。若有心欺负你,明儿我掉在池子里,教个癞头鼋吞了去,变个大忘八,等你明儿做了‘一品夫人’病老归西的时候,我往你坟上替你驮一辈子的碑去。”说的林黛玉嗤的一声笑了,一面揉着眼睛,一面笑道:“一般也唬的这个调儿,还只管胡说。‘呸,原来是苗而不秀,是个银样镴枪头。’”宝玉听了,笑道:“你这个呢?我也告诉去。”林黛玉笑道:“你说你会过目成诵,难道我就不能一目十行么?”
宝玉一面收书,一面笑道:“正经快把花埋了罢,别提那个了。”二人便收拾落花,正才掩埋妥协,只见袭人走来,说道:“那里没找到,摸在这里来。那边大老爷身上不好,姑娘们都过去请安,老太太叫打发你去呢。快回去换衣裳去罢。”宝玉听了,忙拿了书,别了黛玉,同袭人回房换衣不提。
这里林黛玉见宝玉去了,又听见众姊妹也不在房,自己闷闷的。正欲回房,刚走到梨香院墙角上,只听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林黛玉便知是那十二个女孩子演习戏文呢。只因林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便不留心,只管往前走。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又侧耳时,只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又有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正没个开交,忽觉背上击了一下,及回头看时,原来是……且听下回分解。
(节选自《红楼梦》第二十三回)
3.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宝玉深知《会真记》是禁书,也知道《中庸》《大学》是该读之书,他还是偷偷阅读,表明了宝玉对自由爱情的向往。
B.宝黛两人都喜欢《会真记》,一个称赞“真真这是好书”,一个“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说明他俩有着共同的审美情趣。
C.黛玉为落花建花冢,把落花装在绢袋里拿土埋上,体现她了对落花的怜惜,也从侧面表现她对生命高洁纯净的追求。
D.本文综合于用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既生动地刻画了宝黛两人的性格,又巧妙展现了他们的情感世界。
4.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宝玉惜花,将花瓣抖落池内,随流水而去;黛玉惜花,以土掩埋,不让花被外面的污水糟蹋。两人做法不同,但心性相近。
B.由笑到怒,再由怒转笑,作者通过细腻的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表现了林黛玉对禁书《西厢记》的矛盾心理和不卑不亢的处世态度。
C.宝、黛二人共读《西厢记》,黛玉一人独听《牡丹亭》,小说写得摇曳多姿,变化而不重复。
D.选文结尾采用了古典章回小说常用的设置悬念的结构模式,有利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心理期待。
5.“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这里的景物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结合选文,概括并分析黛玉的形象特点。
7.本文开头对景物的描写,有什么艺术效果?请简要分析。
8.本文中宝玉与黛玉的对话,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节选)
曹雪芹
贾政命贾珍在前引导,自己扶了宝玉,逶迤进入山口。抬头忽见山上有镜面白石一块,正是迎面留题处。贾政回头笑道:“诸公请看,此处题以何名方妙?”
众人听说,也有说该题“叠翠”二字的,也有说该题“锦嶂”的,又有说“赛香炉”的,又有说“小终南”的,种种名色,不止几十个。原来众清客心中,早知贾政要试宝玉的功业进益如何,只将些俗套来敷衍。宝玉亦料定此意。贾政听了,便回头命宝玉拟来。宝玉道:“尝闻古人有云:‘编新不如述旧,刻古终胜雕今。’况此处并非主山正景,原无可题之处,不过是探景一进步耳。莫若直书‘曲径通幽’这句旧诗在上,倒还大方气派。”众人听了,都赞道:“是极!二世兄天赋高,才情远,不似我们读腐了书的。”贾政笑道:“不可谬奖。他年小,不过以一知充十用,取笑罢了。再俟选拟。”
说着,进入石洞来。只见佳木茏葱,奇花闪灼,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曲折泻于石隙之下。再进数步,渐向北边,平坦宽豁,两边飞楼插空,雕甍绣槛,皆隐于山坳树杪之间。俯而视之,则清溪泻雪,石磴穿云,白石为栏,环抱池沿,石桥三港,兽面衔吐。桥上有亭。贾政与诸人上了亭子,倚栏坐了,因问:“诸公以何题此?”诸人都道:“当日欧阳公《醉翁亭记》有云:‘有亭翼然’,就名‘翼然’。”贾政笑道:“‘翼然’虽佳,但此亭压水而成,还须偏于水题方称。依我拙裁,欧阳公之‘泻出于两峰之间’,竟用他这一个‘泻’字。”有一客道:“是极,是极。竟是‘泻玉’二字妙。”贾政拈髯寻思,因抬头见宝玉侍侧,便笑命他也拟一个来。宝玉听说,连忙回道:“老爷方才所议已是。但是如今追究了去,似乎当日欧阳公题酿泉用一‘泻’字则妥,今日此泉若亦用‘泻’字,则觉不妥。况此处虽云省亲驻跸别墅,亦当入于应制之例,用此等字眼,亦觉粗陋不雅。求 再拟较此蕴藉含蓄者。”贾政笑道:“诸公听此论若何 方才众人编新,你又说不如述古;如今我们述古,你又说粗陋不妥。你且说你的来我听。”宝玉道:“用‘泻玉’二字,则莫若‘沁芳’二字,岂不新雅?”贾政拈髯点头不语。众人都忙迎合,赞宝玉才情不凡。贾政道:“匾上二字容易。再作一副七言对联来。”宝玉听说,立于亭上,四顾一望,便机上心来,乃念道: , 。贾政听了,点头微笑。众人先称赞不已。
于是出亭过池,一山一石,一花一木,莫不着意观览。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众人都道:“好个所在!”于是大家进入,只见入门便是曲折游廊,阶下石子漫成甬路。上面小小两三间房舍,一明两暗,里面都是合着地步打的床几椅案。从里间房内又得一小门,出去则是后院,有大株梨花兼着芭蕉。又有两间小小退步。后院墙下忽开一隙,得泉一派,开沟仅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
贾政笑道:“这一处还罢了。若能月夜坐此窗下读书,不枉虚生一世。”说毕,看着宝玉,唬的宝玉忙垂了头。众客忙用话开释,又说道:“此处的匾该题四个字。”贾政笑问:“那四字?”一个道是“淇水遗风”。贾政道:“俗。”又一个是“睢园雅迹”。贾政道:“也俗。”贾珍笑道:“还是宝兄弟拟一个来。”贾政道:“他未曾作,先要议论人家的好歹,可见就是个轻薄人。”众客道:“议论的极是,其奈他何。”贾政忙道:“休如此纵了他。”因命他道:“今日任你狂为乱道,先设议论来,然后方许你作。方才众人说的,可有使得的?”宝玉见问,答道:“都似不妥。”贾政冷笑道:“怎么不妥?”宝玉道:“这是第一处行幸之处,必须颂圣方可。若用四字的匾,又有古人现成的,何必再作。”贾政道:“难道‘淇水’‘睢园’不是古人的?”宝玉道:“这太板腐了。莫若‘有凤来仪’四字。”众人都哄然叫妙。贾政点头道:“畜生,畜生,可谓‘管窥蠡测’矣。”因命:“再题一联来。”宝玉便念道:
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
贾政摇头说道:“也未见长。”说毕,引众人出来。
一面走,一面说,倏尔青山斜阻。转过山怀中,隐隐露出一带黄泥筑就矮墙,墙头皆用稻茎掩护。有几百株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里面数楹茅屋。外面却是桑、榆、槿、柘,各色树稚新条,随其曲折,编就两溜青篱。篱外山坡之下,有一土井,旁有桔槔辘轳之属。下面分畦列亩,佳蔬菜花,漫然无际。
贾政笑道:“倒是此处有些道理。固然系人力穿凿,此时一见,未免勾引起我归农之意。我们且进去歇息歇息。”说毕,方欲进篱门去,忽见路旁有一石碣,亦为留题之备。众人笑道:“更妙,更妙!此处若悬匾待题,则田舍家风一洗尽矣。立此一碣,又觉生色许多,非范石湖田家之咏不足以尽其妙。”贾政道:“诸公请题。”众人云:“方才世兄有云,‘编新不如述旧’,此处古人已道尽矣,莫若直书‘杏花村’妙极。”贾政听了,向众人道:“‘杏花村’固佳,只是犯了正名,村名直待请名方可。”众客都道:“是呀。如今虚的,便是什么字样好?”
大家想着,宝玉却等不得了,也不等贾政的命,便说道:“旧诗有云:‘红杏梢头挂酒旗’。如今莫若‘杏帘在望’四字。”众人都道:“好个‘在望’!又暗合‘杏花村’意。”宝玉冷笑道:“村名若用‘杏花’二字,则俗陋不堪了。又有古人诗云:‘柴门临水稻花香’,何不就用‘稻香村’的妙?”众人听了,益发哄声拍手道:“妙!”贾政一声断喝:“无知的业障!你能知道几个古人,能记得几首熟诗,也敢在老先生前卖弄!你方才那些胡说的,不过是试你的清浊,取笑而已,你就认真了!”
说着,引人步入茆堂,里面纸窗木榻,富贵气象一洗皆尽。贾政心中自是欢喜,却瞅宝玉道:“此处如何?”众人见问,都忙悄悄的推宝玉,教他说好。宝玉不听人言,便应声道:“不及‘有凤来仪’多矣。”贾政听了道:“无知的蠢物!你只知朱楼画栋、恶赖富丽为佳,那里知道这清幽气象。终是不读书之过!”宝玉忙答道:“老爷教训的固是,但古人常云‘天然’二字,不知何意?”
众人见宝玉牛心,都怪他呆痴不改。今见问“天然”二字,众人忙道:“哥儿别的都明白,为何连‘天然’不知 天然者,天之自然而有,非人力之所成也。”
宝玉道:“却又来!此处置一田庄,分明见得人力穿凿扭捏而成。远无邻村,近不负郭,背山山无脉,临水水无源,高无隐寺之塔,下无通市之桥,峭然孤出,似非大观。争似先处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气,虽种竹引泉,亦不伤于穿凿。古人云‘天然图画’四字,正畏非其地而强为地,非其山而强为山,虽百般精而终不相宜……”未及说完,贾政气的喝命:“叉出去!”刚出去,又喝命:“回来!”命再题一联:“若不通,一并打嘴!”宝玉只得念道:
新涨绿添浣葛处,好云香护采芹人。
贾政听了,摇头说:“更不好。”一面引人出来。
(节选自《红楼梦》第十七回至十八回)
9.根据大观园“沁芳亭”周围景物的特点,选出贾宝玉为“沁芳亭”撰写的对联。
A.前门绿柳垂金锁后户青山列锦屏 B.三径香风飘玉蕙一庭明月照金兰
C.麝兰芳霭斜阳院杜若香飘明月洲 D.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
10.小说多次描写贾政的“笑”,请选择其中两处“笑”,解说其中各自蕴含的意味。
11.贾政率众人游览大观园,一见“潇湘馆”,众人都道:“好个所在!”请根据小说内容,概括一下“潇湘馆”的环境特点,并说说曹雪芹设计这样一个“潇湘馆”的目的。
【红楼梦之环境描写答案】
1.①林黛玉小心谨慎,聪明懂事。贾宝玉顽劣异常(或“憨顽”“叛逆”等亦可),厌恶读书。②正面描写(用行为、语言、心理描写等描写)刻画林黛玉的形象,侧面描写刻画贾宝玉的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人物形象特点以及表现手法的能力。由“黛玉度其位次,便不上炕,只向东边椅子上坐了”“黛玉心中料定这是贾政之位。因见挨炕一溜三张椅子上,也搭着半旧的弹墨椅袱,黛玉便向椅上坐了。王夫人再四携他上炕,他方挨王夫人坐了”可知,林黛玉小心谨慎,聪明懂事。选文通过对黛玉的行为、语言、心理描写来刻画黛玉的性格,属于正面描写。由“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黛玉亦常听得母亲说过,二舅母生的有个表兄,乃衔玉而诞,顽劣异常,极恶读书”可知,贾宝玉顽劣异常,厌恶读书。选文中贾宝玉并未出现,是通过王夫人的语言以及黛玉的心理活动来表现的,属于侧面描写。
2.①凸显了家世显赫(答“贾府豪华奢侈”也可);②凸显了“荣禧堂”主人尊贵的身份地位;③为人物活动和情节展开提供背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中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小说经由黛玉的视角,详细地描绘了“荣禧堂”,“进入堂屋中,抬头迎面先看见一个赤金九龙青地大匾,匾上写着斗大的三个大字,是‘荣禧堂’”“大紫檀雕螭案上,设着三尺来高青绿古铜鼎,悬着待漏随朝墨龙大画,一边是金蜼彝,一边是玻璃”,此处描写凸显了贾府的家世显赫。“后有一行小字:‘某年月日,书赐荣国公贾源’,又有‘万几宸翰之宝’”等处的描写凸显了“荣禧堂”主人尊贵的身份地位。“荣禧堂”是黛玉进了荣府之后,拜见舅母王夫人的地方,为人物活动和情节展开提供背景。
3.D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本文综合于用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分析错误。文中没有“心理描写”。故选D。
4.B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艺术特色的能力。B.“表现了林黛玉对禁书《西厢记》的矛盾心理…”理解错误,林黛玉这些神态和语言应该是林黛玉对贾宝玉的心理表现。故选B。
5.①营造了宝玉读《西厢记》时“落红成阵”的凄美意境。②引出下文宝、黛关于葬花的讨论和葬花的情节。③与下文黛玉听《牡丹亭》的唱词“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和想起词中的“流水落花”遥相呼应。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回答景物描写的“作用”题一般要从作品的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回答,在小说中,景物描写的作用要结合小说的情节的安排、人物的塑造、主题的揭示 ,还有景色描写的本身的作用来回答。“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这句话是宝玉读西厢时的景色描写,风把桃花吹落,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营造了“落红成阵”的凄美意境。
由原文“宝玉笑道:‘好,好,来把这个花扫起来,撂在那水里。我才撂了好些在那里呢。’林黛玉道:‘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糟蹋了。那犄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可知,黛玉认为撂在水里不好,因为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糟蹋了。下文写到的内容是宝黛的关于葬花的讨论和葬花的事,这样此处的景色描写是为了引出下文的情节。
由原文“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又有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可知,黛玉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与下文黛玉听《牡丹亭》的唱词“水流花谢”和想起词中的“流水落花”遥相呼应。
6.①多情而自尊:爱宝玉,但将宝玉的唐突和表白视为对自己的轻浮而薄面含嗔。②多愁善感:见花落而葬花,听《牡丹亭》而心痛神痴,眼中落泪。③聪明颖悟:看书能过目成诵,有很高的文学感悟能力。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由宝玉用《西厢记》的话表白后黛玉的反应来看,“林黛玉听了,不觉带腮连耳通红,登时直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指宝玉道:‘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了来,还学了这些混话来欺负我。我告诉舅舅舅母去’”,这里可见黛玉爱宝玉,但对于宝玉的唐突和表白视为对自己的轻浮又薄面含嗔,由此可以看出黛玉是多情而自尊的。
由黛玉葬花以及听《牡丹亭》的反应来看,“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见花落而葬花,听《牡丹亭》心痛神痴,眼中落泪,这些表现可以看出黛玉的多愁善感。
由黛玉随口背出《西厢记》里的诗句,可以看出,她看书能过目成诵,有很高的文学感悟能力,聪明颖悟。
7.①小说开头描绘了一幅绚丽的画面,为宝黛的活动提供诗意的场景;营造优美的意境,为宝黛共读《会真记》渲染浪漫的气氛;②诗意、幽美的环境衬托出贾宝玉和林黛玉高尚美丽、不掺杂质的纯真爱情;③写吹落的一大半桃花,为后文的扫花、葬花埋下伏笔。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1)艺术效果上,依据原文“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那花瓣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竟流出沁芳闸去了”可知,宝玉读书的环境优美、静谧,富有诗情画意,一方面交代了主人公活动的场所,另一方面为宝玉读《会真记》这本书渲染了一种浪漫的氛围,使画面温馨宜人。(2)人物塑造上,整体环境的优美、静谧,浪漫、诗情画意,对人物的塑造起到一个衬托的作用,衬托了宝玉和黛玉二人内心的纯洁无瑕,对爱情的忠贞,和对未来爱情的美好向往。(3)情节结构上,依据原文“回来只见地下还有许多”可知,因为落花很多,所以就为后文宝玉和黛玉二人拾花葬花埋下伏笔,推动情节的发展。
8.①两人对有关收拾落花的对话引出了共读《会真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②展现两人对《会真记》的共同态度,表现两人对美好爱情的向往;③表示两人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的纯洁心灵。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1)情节结构上,依据原文“只听背后有人说道:‘你在这里作什么?’”“宝玉笑道:‘好,好,来把这个花扫起来,撂在那水里。我才撂了好些在那里呢’”和“宝玉听了喜不自禁,笑道:‘待我放下书,帮你来收拾’”可知,宝玉黛玉二人由话题 “拾花”引出交代宝玉读的书是《会真记》,然后二人共读,进而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2)人物塑造上,依据原文“指宝玉道:‘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了来,还学了这些混话来欺负我。我告诉舅舅舅母去’”和“宝玉听了,笑道:‘你这个呢?我也告诉去’”可知,通过语言描写折射出二人的内心世界,对懵懂爱情的羞涩,内心的纯洁。(3)主题思想上,依据原文“真真这是好书!你要看了,连饭也不想吃呢”和“林黛玉笑道:‘果然有趣’”可知,二人对《会真记》的评价是一致的,都认为是“好书”,说明他俩有着共同的审美情趣,揭示了宝黛二人对美好爱情的向往,追求婚姻自由的渴望。
9.D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做题时,要审读题干要求,明确答题方向,结合具体内容做分析判断。根据大观园“沁芳亭”周围景物的特点,选出贾宝玉为“沁芳亭”撰写的对联。先找到所说的景物描写的内容,然后分析特点。从原文看,“沁芳亭”周围的景物,有“佳木茏葱,奇花闪灼,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曲折泻于石隙之下”,有“飞楼插空,雕甍绣槛,皆隐于山坳树杪之间。俯而视之,则清溪泻雪,石磴穿云,白石为栏,环抱池沿,石桥三港,兽面衔吐”。所作对联是在一番对话后,需配合“沁芳”二字,不仅蕴藉含蓄且求雅,还当有照应前面景物的内容。D项“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有翠木、花香,“绕堤”与“白石为栏,环抱池沿”呼应,“堤”“栏”“池”里蕴含清流,表意最贴切。故选D。
10.第一处“贾政笑道:‘不可谬奖。他年小,不过以一知充十用,取笑罢了。再俟选拟。’”贾政以客套示人,而内心对宝玉题“曲径通幽”颇为满意,还因众人夸赞宝玉而得意,也有敲打宝玉不要自得的意味;第二处“贾政听了,点头微笑”,贾政对宝玉的“沁芳”题名及题对看似未置可否,实则非常满意。
【解析】本题考查有关名著名篇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主要是对人物形象的考查。做此类题时,要细读原文,找到相关内容,结合上下文语境,体会描写用意。贾政的“笑”在文中出现了三次。第一次笑,是在众人赞宝玉后,贾政回复时的神态。贾政笑道:“不可谬奖。他年小,不过以一知充十用,取笑罢了。”这是对客人回以礼,“不可谬赞”,是以客套示人,是礼节上的笑,内心还有满意、得意的成分。“他年少”也有意说给身边的宝玉听,年少不要自得。第二处“笑”是在宝玉作对联后,从语境中看,宝玉对所写内容对联是有所考虑的,且是在贾政的认可之下。前后对期间众人的称赞都未加以反驳和客套。贾政听了,点头微笑,是对宝玉的肯定,赞同宝玉题字有才情,体现其内心喜悦,表示自己的满意。
11.环境特点:翠竹掩映,清幽雅致;泉水绕竹,自然灵动;布局讲究,精巧不俗。
这样写的目的:营造幽静清雅的氛围,映衬人物清高孤傲的性格、自然脱俗的高雅品味。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学作品中环境描写及其作用的理解鉴赏能力。做此类题目,要现认真阅读原文,把握景物和环境的特征,然后再按要求分步作解答。一方面要赏析潇湘馆是个怎样“好”的所在,用简练语言概括出回答“好”在哪里,另一方面从环境氛围、人物形象、情节结构等多方面考虑文段作用,突出曹雪芹如此描写“潇湘馆”的匠心何在。潇湘馆有数百翠竹掩映,生机勃勃,游廊曲折,房舍小巧,清幽雅致,后院有淡雅梨花与流泉,山水相映,自然灵动。整个布局讲究,精巧不俗。曹雪芹写“潇湘馆”营造了幽静清雅的氛围,与黛玉的人物形象做呼应,为她后文入住此地做铺垫。用潇湘馆清幽的氛围正衬出玉喜静、娴雅的个性,用“竹”象征她清高孤做、自然脱俗的高雅品味。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