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4.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4.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了解新时代的丰富内涵;理解社会主义矛盾的新变化;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坚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
二、教材分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四课第一框题的内容。本框是整个第四课的起点,既是对上一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和完善的承接,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学习内容做铺垫,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框主要是引导学生感受中国的辉煌成就,理解新时代的科学内涵,解决新时代社会的新矛盾,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谱写新史诗。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具有不容忽视的地位和作用。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思想活跃,积极主动,对事物充满好奇,有一定的学科知识基础。但是他们的生活条件较为优越,没有经历过物质匮乏的年代,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难以产生共鸣。分析问题较为片面,辩证思维能力不强。需要教师加以引导,积极启发,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视频和案例,开展小组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情感的共鸣。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识记新时代的科学内涵和意义
(2)理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与不变,理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含义,识记中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3)识记和理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任务。
2.能力目标:
(1)通过探究活动,讨论中国的辉煌成就,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当代能力。
(2)对我国当前的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3)通过小组议题探究活动,提高团体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中国辉煌成就的展示,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感,明确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3)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努力学习,增强责任意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4.学科核心素养目标:
(1)政治认同:结合实例,阐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辉煌成就;感悟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提高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
(2)科学精神:领会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认清社会发展规律和阶段性特征,树立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能力。
(3)公共参与:学生感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辉煌成就,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一以贯之进行下去,积极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新时代的科学内涵
(2)教学难点:我国社会矛盾的“变”与“不变”
六、教学方法
议题式教学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七、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黑板
八、课时安排
1课时
九、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教师运用多媒体播放央视春晚明星李易峰、江疏影等表演的歌曲《赞赞新时代》,引出总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在何处?进而导入本节课索要学习的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学生认真观看,感悟新时代、新变化 播放明星演唱的歌曲,贴合学生的兴趣爱好,易使学生迅速进入听课状态,提高他们听课的兴趣,更好的开展新课题的讲解。
回看走过的路 开启新时代 情境一:播放视频“中国辉煌成就”。 议学活动一: 1、结合视频和教材P41,用一个词或者几个词描述你眼中的新时代,并介绍一个新时代的辉煌成就。 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通过图片,向学生介绍自己眼中的新时代关键词。并分条讲解新时代的科学内涵。(5个是) 2、从你的生活实际出发,谈一谈新时代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通过图片和材料,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意义、政治意义和世界意义。(3个意味着) 学生分小组讨论,共同探讨问题,小组代表分享成果。 学生认真听讲,学习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科学内涵和意义。 通过播放视频,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够深入的思考新时代的内涵和意义。另一方面使学生感受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取得的辉煌成就,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增强政治认同感。 学生分小组讨论,探究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较以前的路 解决新矛盾 情境二:播放一分钟动画“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什么”。 议学活动二: 1、通过观看视频和查阅资料,描述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作出的社会主要矛盾。 教师评价学生发言,总结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变化。 2、与1981年相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通过“三年后高考,你最想去哪个城市上大学”的自由发言,让学生理解“我国人民对物质文化需要”已经转变为“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通过对图片和数据的分析,使学生理解我国发展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并从人民需求角度、社会生产角度和突出问题角度分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原因。 3、你认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有没有改变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如何处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与不变的问题?(教师启发学生从“变”和“不变”两个角度进行思考) 教师讲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内涵和基本路线。总结应对变与不变的方法。 1、学生结合视频和教材,回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2、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自由发言。 3、学生结合材料,互相讨论。认真听讲,理解知识点。 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既能够锻炼学生查找资料的能力,也可以提高他们概括总结的能力。 2、自由发言“三年后高考,你最想去哪个城市上大学”,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出发,学生会积极主动回答。 3、教师的启发引导,学生能够结合视频和教材,体会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路线没有变。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对变与不变问题,提高学生辩证思维能力。
远眺前行的路 谱写新史诗 情境三:展示最美奋斗者的事迹和图片 (包括中国共产党员和普通民众) 议学活动三: 1、学生交流自己心中最美的奋斗者、建设者分享他的感人事迹。 教师总结新时代最美奋斗者不仅包括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员,还包括在自己岗位努力奉献的普通的人民群众) 2、谈一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一以贯之? (提示:一以贯之是指做人做事,按照一个道理,从一而终不会改变) 教师引导学生从中国共产党人、奋斗者的角度,讲解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1、通过最美奋斗者相关素材的展示,唤醒学生心中所认为的最美的奋斗者,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情感共鸣,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使学生感悟新时代的建设仍然要继续坚持下去,需要中国共产党人、中国人民共同去完成。
情感升华 情境四:引用朱熹的“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议学活动四: 新时代属于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是新时代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应当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教师总结,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少年的讲话作为结语。 学生从自身实际出发,回答自己作为学生,能够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出怎样的努力。 从中国共产党人、最美奋斗者的事迹出发,最后将情感落脚于当代青年学生,使学生明白当前需要努力学习,为新时代中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最后以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的寄语,将本节课的情感升华至高潮。
议学延伸 请利用课外时间,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一以贯之”为题写一篇微演讲稿,下次课上课时展示成果。 学生课下完成任务 微演讲稿的撰写,既是对新课知识的回顾与巩固,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十、板书设计
新时代的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一以贯之
十一、教学后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