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扬州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深入体会诗人的“黍离之悲”,有感情地朗读词作。在全面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学习掌握诗歌古今对比、虚实相间的表现手法。学习自主赏析词句,把握词作在形象、炼字方面的特色。【学生特征分析】学生已学习必修1到必修5有关诗词单元,掌握了基本的诗词知识和理解方法,具备一定的诗词理解能力。【教学重难点】对比扬州的今昔变化,深入体会“黍离之悲”。学习自主赏析词句,把握词作在形象、炼字方面的特色。【教学方法】启发法、讨论法。一、导入扬州是个什么样的地方?没去过扬州的同学可以借助什么了解扬州呢?前人的诗词是个很好的切入口。展示杜牧有关扬州的诗词,简要解析。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 杜牧《题扬州禅智寺》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杜牧《赠别》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杜牧《寄扬州韩绰判》二、略读小序,钩玄提要1、请学生读小序,纠正字音,并说说序言中有哪些关键信息。时地: 丙申维扬景象: 四顾萧条心情: 怆然感慨(黍离之悲)三、初读词作,感受音韵。全班齐读,纠正字音。少:意为一会儿,应读为shǎo,荠,应读为jì,王力认为荠麦应解释为类似芥蒿一类的野草。请学生朗读并评价点拨。朗读应在理解情感的基础上注意轻重、缓急、高低,有节奏的变化。本词应注意体现慢词的特点,表达黍离之悲。慢词:指依慢曲所填写的调长拍缓的词。《词谱》卷十慢词“盖调长拍缓,即古曼声之意也。”黍离之悲:凄切,感伤可等课文分析过后再读。四、细读词作,分析上片文意。(1)请学生细读上片,找出上片中概括姜夔进扬州所见之景的词语——空城(人烟稀少,四顾萧条)(2)请学生谈谈空城的“空”体现在哪里——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3)请学生找出上片中写扬州过去景象的句子——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4)过去的繁荣到现在的衰败,能体现原因的句子是——胡马窥江及其历史背景简介(5)在上片的写景句中,你最喜欢哪句,请选择你认为写得最好的句子和大家分享体会。(可从意象的选择、手法的选用、语言的锤炼、意境的营造、情感的表达)犹怨言兵的分析:意象的选择——见证战争前后的扬州并见证了残酷战争的历史见证者手法的选用——拟人手法(物犹如此,人何以堪)语言的锤炼——犹字可看出虽已经过10几年时间,但扬州人事仍厌谈战情感的表达——表现了战争对扬州人民造成的深刻痛苦和难言的创伤。清角吹寒的分析:意象的选择——黄昏、凄清的号角、空旷萧条的空城语言的锤炼——寒字字面写天气,写声音,实则写心情的凄寒。情感的表达——表现了身在此境中的人内心的寒冷和忧虑。五、细读词作,分析下片文意。(1)小结上片,指出表现手法——今昔对比(2)请学生谈谈下片哪些地方也用到了对比手法并具体分析。杜牧: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重到须惊难赋深情二十四桥的优美、明月的皎洁多情——二十四桥的残破、冷月无声桥边红药“花开花落二十日,满城之人皆若狂”——知为谁生的寂寞冷落(3)在下片的写景句中,你最喜欢哪句,请选择你认为写得最好的句子和大家分享体会。(可从意象的选择、手法的选用、语言的锤炼、意境的营造、情感的表达)六、有疑而问,探究释疑(1)请学生谈谈自己还有哪些疑问,其他同学互相解答。(2)老师提出自己的疑问:为什么诗人一直明用或暗用杜牧的典故呢?明确杜牧诗的灵活运用带来整首词的两大特点:特点一、情景穿插而且虚实相间。眼前的实景与杜牧诗中之景贯穿,古人游赏扬州的闲情和自己经停此地的悲情融合,情随景生,景因情显。特点二、今昔对比。眼前实景和诗中虚景对比,穿越古今,似与唐杜牧在同一时空中对话。杜牧看到的是繁荣,二姜夔看到的是战乱后的萧条,将古与今,人与我多元交织,产生强烈的艺术撞击力。七、再读词作,体悟深情。请学生再读词作。全班评价并讨论读法:轻重、缓急、起伏、停顿等。教师范读。请学生再读。课后作业:(二选一)1、思考本词在意象使用方面的特点(选择、描写、意境、效果.......),写本周鉴赏随笔。2、比较本词和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异同,写本周鉴赏随笔。教学反思教学流程基本紧扣今昔对比展开,引导学生鉴赏意象的选择、虚实等,课堂思路较为清晰。导入部分就简介杜牧诗词,有助于学生理解课下注解,从而自主欣赏诗词,为课堂上较好地讨论上下片的今昔对比奠定基础。朗诵的指点不够到位,跟教学目标的确定有一定的关系。诗词讲解结束后可让学生听听名家朗诵,点评一番后再让学生读,效果可能更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