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最后的常春藤叶》 教案 2022-2023学年高教版语文职业模块工科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0 《最后的常春藤叶》 教案 2022-2023学年高教版语文职业模块工科类

资源简介

10最后的常春藤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品味小说的细节,感受其细微处的思想、艺术魅力;
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体味欧.亨利式结尾的妙处;
(二)过程与方法:
3.反复阅读文章,掌握小说刻画人物的手法,分析小说的不同人物形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4.学习贝尔曼舍己为人的精神品质,琼珊坚定的信念给予生命延续的精神力量,苏艾相濡以沫的友情等主题;
5.通过不同人物身上的亮点来培养学生珍爱生命,面临逆境永不放弃的精神,使学生对生命有新的感触和认识。
  
重点、难点:
多元主题的解读:认识建立精神的支点、珍爱生命对人生的重要,赞颂相濡以沫的友情和“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
学习小说巧妙的构思技巧,掌握刻画人物的手法。
教学过程:
导入
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了著名的文学四要素理论:作品、作家、宇宙(世界)、读者。这意味着一部作品,一本书,一篇小说,它如果想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作品,必须要跟作家本身当时的宇宙社会和现在的世界做一个连结,以及和读者有着密切的关系。
我们今天要来学习的《最后的常春藤叶》就尝试着从这四要素去解读这篇文章。
以意逆志(作品与读者)
解读标题——文章的眼睛
(悬念横生的标题:最后的常春藤叶——The Last Leaf)
“最后”
“最后”是修饰中心语“叶”,为什么是“最后”而不是第一片、第二片叶子呢?这个序列词带给我们无尽的遐想。
“常春藤叶”
原著标题是“The Last Leaf”,如果让我们简单翻译,你们会翻成什么呢?
(生:最后一片叶子)
为什么是“常春藤叶”而不是“叶子”呢?
古希腊故事中,常春藤叶和酒神狄奥尼索斯密不可分,在酒神节的时候,人们会佩戴常春藤的花冠喝酒、狂欢,所以“常春藤”有活力、欢乐的象征,也正如它的名字“常春”意味着生命力和青春。
思考(带着标题的悬念横生去解读文本)
透过标题,我们不妨先思考几个问题:为什么这片叶子是“最后”一片叶子?其次,“常春藤叶”既然是最后一片叶子,为什么它又是希望、生命和活力的指向?
他们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呢?
解读文本——解构多元主题
小说的人物:贝尔曼、琼珊、苏艾、医生。
这是谁的故事?
这是贝尔曼的故事
时间线索 贝尔曼
十一月 说要画一幅杰作却郁郁不得志的老画家
一天早晨
这天夜里 贝尔曼画最后的常春藤叶
第二天早晨 生病
第三天天色刚明的时候 被送到医院
第四天 在医院去世
贝尔曼的人物形象:
正面描写 (外貌描写、语言描写)
侧面描写(医生、苏艾的话)
年老瘦小、性格暴躁、酗酒成性、满腹牢骚、郁郁不得志的老画家。
内心善良、有同情心、关心他人、勇于自我牺牲。
由此,我们在贝尔曼的人物上看到了什么精神品质?
板书:贝尔曼(舍己为人)
这是琼珊的故事
时间线索 琼珊(病情发展)
十一月 病倒
一天早晨 病重
这天夜里 病重
第二天早晨 病危,看到最后一片常春藤叶
第三天天色刚明的时候 病情好转
第四天 脱离危险
琼珊将自己的生命和风吹即落的常春藤叶的命运做了一个关联
黛玉葬花时吟诵到“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将自己和落花做了一个关联
移情作用
那么,一片叶子真的能拯救一个人吗?
明确:坚定的信念是生命赖以延续的精神支柱
板书:琼珊(信念)
苏艾(友情)
医生(责任)
这是贝尔曼和琼珊的故事
时间线索 贝尔曼 琼珊(病情发展)
十一月 说要画一幅杰作却郁郁不得志的老画家 病倒
一天早晨 病重
这天夜里 贝尔曼画最后的常春藤叶 病重
第二天早晨 生病 病危,看到最后一片常春藤叶
第三天天色刚明的时候 被送到医院 病情好转
第四天 在医院去世 脱离危险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最后的常春藤叶”让贝尔曼和琼珊的生命发生了交叉,贝尔曼因在雨夜完成“杰作”而病亡,而琼珊也因这幅“杰作”重获生机。
——表格引用自卢杏琴《<最后的常春藤叶>的多元解读》
(《语文月刊》2010年第9期)
(三)追根溯源
追根溯源——解题(回到上课之初留下的问题)
为什么这片叶子是“最后”一片叶子?
明确:因为这是树上的最后一片叶子,也是贝尔曼人生中画的最后一片叶子。
为什么它又是“常春藤叶”呢?(希望、生命和活力的指向)
明确:琼珊生命获得延续,贝尔曼也因为这片叶子有了他人生中最后的“杰作”。
自然生命 艺术生命
琼珊 最后的常春藤叶 贝尔曼
生命和艺术的相互作用:
生命成就艺术,艺术救赎生命
专题解读——“珍爱生命”
本专题是“珍爱生命”苏教版教材在本课的小专题由原先的“精神支柱”,变成了“陨落与升华”,如何理解?你觉得那个更好呢?
生自由发挥
(3)质疑探究——画叶情节
既然画叶的情节如此重要,为何不详写?
画叶情节——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欧.亨利式结尾
知人论世(作品与作者、宇宙)
欧.亨利
一生困顿不堪,幼年丧母,寄人篱下,饱受歧视。后因被控挪用公款入狱。
希望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作家,还曾尝试把自己的小说改为舞台剧,虽未成功但一直追求自己的理想。
作品主题主要为两类:
一类是对黑暗社会制度、社会秩序的批判和揭露。(《警察与赞美诗》)
一类是对社会底层人道精神进行讴歌。(《麦琪的礼物》《最后的常春藤叶》)
“含泪微笑”的创作风格
(联系与小结:本文与艾布拉姆斯的文学四要素理论)
课堂讨论
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
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
Hold infinity in the palm of your hand,
And eternity in an hour.
——William Blake《Auguries of Innocence》
(齐读)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
无限掌中置,刹那成永恒。
——徐志摩 译
贝尔曼在雨夜画常春藤叶的刹那让我们感受到了他有限生命的永恒延续,琼珊望叶恢复生存信心的刹那让她最终战胜了病魔,苏艾对琼珊尽心照顾的刹那让我们感受到了相濡以沫的友情……
这些点滴的刹那细节汇聚成了美好人性、坚定信念和珍贵友情的永恒。
那么,文中有没有哪些细节(刹那)触动了你?对此你的感触(感动、质疑)是什么?
(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一人负责记录,师已发下准备的叶子标签)
学生发言,贴常春藤叶
课堂小结
最后的常春藤叶——人性之叶、信念之叶、友情之叶
在细节中体悟情感
六.作业
阅读欧.亨利的其他小说,领悟其“含泪微笑”的创作风格和欧.亨利结尾的特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