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7张PPT)14.《山水画的意境》李可染说课人:唐小凤目录1.说教材2.说学情3.说教学目标4.说教学重难点5.说教学方法6.说教学过程7.说板书设计1.《山水画的意境》是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的课文,是第四单元的第二篇。就单元课文的整体特点和目标来看:特点:课文包括:《短文两篇》《山水画的意境》《无言之美》《驱遣我们的想象》所涉四篇课文均是论述类文本,或谈论读书求知,或探讨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或阐释美学观念。既有思想性,又有艺术美。单元目标:·了解作者观点,学习思辨方法;·发现疑难问题,独立思考,有自己的见解;·学习文中介绍的文艺欣赏方法,迁移到自己的欣赏实践之中。一.说教材2.《山水画的意境》是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的课文,是第四单元的第二篇。就本课在单元中所处的位置,即前后课文的安排布置上的作用:承接之前:在本课之前学的《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这两篇课文均是论述类文本,介绍读书方法。学生在学习《短文两篇》之后,对论述文已经有了基本的了解,这为过渡到本框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在难度安排上,也是一种渐进的过程,相比前面一课,本课中所涉及的概念以及文学知识都更为复杂丰富;开启之后:在本课之后学的《无言之美》。这篇课文仍是论述文本,比起前面两课的课文在篇幅和难度上均上了一个等级。在之前两篇课文的学习之后,可以让同学慢慢过渡到难度较高的文章学习中;这篇课文之中所涉及的“意境”,也是美学之中的一个概念,所要涉及的训练也包括学生的审美活动。之后所学的朱光潜的《无言之美》也是美学范畴中的一个观点。比之后文,本文是具体的美学审美活动,是一个具体的,可以掌握,实操度较高的,相对于后文的抽象性叙述,更好把握。这两篇课文的关系,整体上的走向是从具体到抽象,从个体到一般的关系。在同学掌握了具体的审美方法之后再学美学,更容易学习理解。一.说教材1.认知和思维特点:九年级的学生受认知结构,能力水平的限制,对事物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对于抽象的事物的认识学习较为吃力。本课在教学中要注意例证的运用和赏析作品的展示,减轻学生的学习难度;2.生活经验储备:学生在生活中也有去博物馆、美术馆、拍照摄影等的经历,有丰富的审美活动的经验。可以引导学生将课文和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具体的生活之中,学用结合;3.学习知识的储备:初中学生学习的主要以记叙文为主,写作训练也以记叙文写作为主,较少出现议论文。不过课前学习的短文两篇属于轻量型的论述类文本。学生在学习上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难度减轻。4.喜好和兴趣:班上有同学喜欢绘画的,可以引导他们进行更进一步的探索,实现学生个人的充分发展。2.说学情知:1.关键字词句识记与理解;2.文化常识记忆;思:1.把握文章核心概念,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观点;2.理清文章论述思路,分析论证方法,体会本文说理语言的艺术;诗:1.体会“意境”的本质,提升传统审美情趣;2.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的方法,能够自觉地进入审美活动。3.说教学目标(整体目标)课时1:1.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基本常识;2.把握文章核心概念,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理解作者观点;3.梳理文章论述思路,学习议论文写作的基本结构;4.掌握举例论证的方法,分析作者所举的实例,体会实例与论点的关系。课时2:1.说理文语言鉴赏分析,体会说理文的语言特点;2.掌握“意境”一词的内涵,体会意境的本质;3.借鉴文章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3.说教学目标(课时目标)【重点】1.把握文章的层次脉络,理清作者写作思路,概述文章内容;2.对核心概念的初步把握:“山水画”“意境”“意匠”。【难点】1.体会“意境”的本质;2.学会用“意境”法鉴赏文学作品与山水画;3.引导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培养传统审美情趣。4.说教学重难点【教法】1.讲授法:对知识点的讲解,利于学生快速的理解掌握。2.对比研读法:不同段落,不同语句以及不同文章的对比研究,锻炼学生的分析比较思维;3.启发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学法】1.自主学习:课前预习,自主把握文章的大概内容,发现自己的疑难点,有目的的听课;2.合作学习:小组合作,与同桌合作交流,一起解决课堂上老师提出的问题,锻炼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3.探究学习同学就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进行进一步的探究,深入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的能力。五.说教学方法6.说教学过程提问学生上一堂课所学到的知识名人读书故事读书方法让学生说出自己在课后的感悟以及一些未解决的问题感悟问题【设计意图】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练习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时解决残留问题。6.说教学过程以山水绘画作品导入,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的感受。【设计意图】:直观演示法,设置具体的教学情境,将同学们引导进入审美活动之中,更轻松的进入课文的学习。介绍相关的画家介绍以及课文背景的介绍。【设计意图】:文化背景以及相关文化常识的普及,提高学生的知识积累,同时也为学生理解学习课文提供阶梯。6.说教学过程课文要求掌握的词语意境;惆怅;真挚;渲染;身临其境;胸有成竹;朝朝暮暮;浮光掠影文中出现的常用搭配与关键词语山水画;缘物寄情;全马在胸;白纸对手;造化在手;意匠……【设计意图】扫除字词理解上的障碍,便于学生快速理解课文,读懂文章。6.说教学过程以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快速掌握文章的思路与议论文的结构:1.什么是意境?2.为什么要讲意境?3.怎样获得意境?4.意匠是什么?带着同学一起划分层次,梳理文章的脉络,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板书呈现第一课时到此结束,布置课后思考作业:读袁行霈《论意境》和李可染《谈学山水画》两篇文章,深入理解意境的内涵【设计意图】本文是比较典型的议论文,结构很标准。在文章的细读前,回顾议论文结构的基本常识,有利于学生厘清语段之间的关系。6.说教学过程品读课文,分析举例论证找出课文中所举的实例并分析其作用。通过本文的学习,你对举例论证有什么全新认识,说一说举例论证在议论文中的作用。触类旁通,心得体会艺术的各门类都是互通的,以下山水画创作的心得体会对你的写作有什么启示?【设计意图】一方面从阅读延申到写作,归纳出例证法在议论文中的作用;一方面由课内知识延申到课外运用,由阅读理解训练转向写作能力的训练。6.说教学过程必做题结合上一堂课老师让你们读的两篇阅读材料,说说你对“意境”的独特理解。在你看来,意境是什么?选一首你喜欢的古诗词,结合本课所学的“意境”说,写一篇诗词赏析小文。(字数不限)选做题看两张图片,说说摄影与绘画有什么异同之处,绘画会被摄影替代吗?为什么?看几张西方风景绘画的作品,说说中西风景绘画有什么异同之处,西方的风景画还能用“意境”法来赏析吗?为什么?【设计意图】检查学生对本课的重难点“意境”的把握程度如何。学练结合,更完整地理解“意境”。6.说教学过程课时1:(1-4)主要解决的问题:知与思(以教学重点为主)知:字词句的识记与积累;文化知识的积累;思:文章结构的梳理,议论文写作思路训练;课时2:(5-6)主要解决的问题:思与诗(以教学难点为主)思:议论文的举例论证法的分析;对个人的写作启示;诗:“意境”的具体深入的理解;激发学生对艺术作品的兴趣,鼓励学生尝试深入了解中西绘画。七.说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