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过秦论》【学习目标】1.研读文章4、5段,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知识。2.学习文章的论证方法,赏析文章语言特色。【学习过程】任务一【知识导学】《过秦论》下篇荐读秦王足己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惑而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世非无深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拂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忠言未卒于口而身为戮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拑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忠臣不敢谏,智士不敢谋,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哀哉!先王知雍蔽之伤国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饰法设刑,而天下治。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五伯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振;及其衰也,百姓怨望而海内畔矣。故周五序得其道,而千余岁不绝。秦本末并失,故不长久。由此观之,安危之统相去远矣。野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有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任务二【基础达标】1.写出下列句中通假字:①赢粮而景从 通 ②百有余年 通2.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①才能不及中人( ) ②将数百之众( ) ③赢粮而景从( )④斩木为兵( ) ⑤山东豪俊( ) ⑥同年而语( )3.分析下面字词的活用现象:①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②天下云集而响应( )③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④并起而亡秦族矣( )⑤序八州而朝同列( )4.选出下列句子中句式相同的两项:( )A.为天下笑 B.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C.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 D.非尊于齐、楚……中山之君也E.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5.默写:①振长策而御宇内, ,履至尊而制六合, ,威振四海。② ,却匈奴七百余里;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③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④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 , ;⑤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 。⑥ ,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⑦ ,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⑧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任务三【合作探究】1.分析作者写了陈涉起义的哪些弱势(不利条件)?作者为什么要详写陈涉的不利条件与天下人的积极响应?2.第5自然段写了哪些对比?文中还有哪些对比?这些对比有何作用?3.本文题为“过秦论”,是一篇论说文,但全文却用了十之七八的篇幅来叙事,试讨论分析为什么这样安排。4.作者借古讽今,强秦的速亡给后人的启示是什么?5.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任务四【巩固提升】1.填空。(1)战国四公子:齐国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赵国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楚国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魏国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2)先秦著作中经常提到的“关东”指__________以东,“山东”指 以东,“河南”指__________以南。“百越”指古代__________族居住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地,统称百越,也叫__________。(3)“黔首”是__________朝对百姓的称呼,“氓”“隶”分别指__________、__________,泛指下层人民。“七庙”是__________的宗庙。2.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奋六世之余烈 烈:功业。 B.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信:可靠的。C.焚百家之言 言:言论,句中指著作。 D.乐毅之徒通其意 徒:门徒。3、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胜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鉏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胜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1)选出下列短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①锄耰棘矜 ②钩戟长铩 ③万乘之势 ④度长絜大 ⑤一夫作难A.yōu qín jí chènɡ dù xié nánB.yōu qín jǐ shènɡ duó xié nànC.yǒu jín jǐ chènɡ duó xié nànD.yǒu jín jí shènɡ duó qì nàn(2)选出下列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且夫”一句,写秦朝江山依旧,险关如故。照应课文第一段,说明秦非亡于地理形势的变化。B.“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全文的中心,作者用以劝说后世统治者施行仁义以安民。C.本段是在前文铺叙基础上的集中议论,大量的史实使作者的论点水到渠成。D.对比论证是本段的鲜明特色,陈胜与山东六国进行对比,说明比陈胜强大的山东六国未能战胜秦国的原因以及秦亡于陈胜首倡的起义均在于他们不施行仁政。参考答案【基础达标】1.写出下列句中通假字:①赢粮而景从 景 通 影 ②百有余年 有 通 又2.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①才能不及中人(平常的人)②将数百之众( 指挥、统率 )③赢粮而景从( 担负)④斩木为兵( 武器 )⑤山东豪俊( 崤山以东)⑥同年而语 ( 谈论 )3.分析下面字词的活用现象:①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名词作动词,用破瓮做,用草绳系)②天下云集而响应(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 )③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形容词作动词,变小变弱)④并起而亡秦族矣(使动用法,使……灭亡)⑤序八州而朝同列( 使动用法,使……朝拜)4.BD【合作探究】1.分析作者写了陈涉起义的哪些弱势(不利条件)?作者为什么要详写陈涉的不利条件与天下人的积极响应?明确:详述了陈涉身分之低下,才能之平庸、财富之匮乏、起义之仓猝,士卒疲惫(或军队弱少)武器钝劣等方面的不利条件。同时又描述天下风起云涌、积极响应的形势。在这样的劣势之下,竟能使“天下云集响应”,说明秦的暴政使得人心尽背,整个天下都是秦王朝的敌人。这些事实说明了秦朝的灭亡是由于“仁义不施”,在叙述中含有“过秦”之意。2.第5自然段写了哪些对比?文中还有哪些对比?这些对比有何作用?第5自然段先将攻天下的秦国和守天下的秦朝进行对比,然后将陈涉的起义与诸侯国合纵抗秦作了多层次、多角度的对比。“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一比地位。鉏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二比兵器。“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三比士卒。“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四比人才。一句话,陈涉与诸侯“不可同年而语”,强弱对比如此悬殊,它们同是秦的对手,曾先后与之抗衡,然而人多势众的六国,却一一为秦所灭,区区一个陈涉,竟然使秦“七庙隳”,对比将前面形成的反差,进一步深化、强化了。全文共有三大方面的对比:一是六国与秦之对比。文章在叙述惠文、武、昭襄的业绩时,以诸侯国军队之众,谋士之多,土地之广等作对比,并不厌其烦地列举国名、人名。与秦抗衡的六国,地广、人多、俊才云集,且“合纵缔交、相与为一”,似乎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结果却是“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从散约败”、“强国请服,弱国入朝”,这样夸张的对比,足以衬托出秦国实力之强。这第一层对比是极强者与较强者的对比,形成一个反差。二是陈涉与秦王朝的对比。文章叙述始皇统一中国的功业与陈涉以一介戍卒率众起义的情景,确是又一个强烈的对比。虽然“始皇既没”,但陈涉面对的仍是 “余威震于殊俗”的强大秦王朝。而陈涉,作者极写其穷困平庸,出身卑贱,才能平平,没钱没势,士卒稀少而疲敝,更无装备可言,但一旦揭竿而起,“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影响所及,“山东豪俊遂并起”,以致显赫一时的强秦亡于一朝。这第二层对比是极强者与极弱者的对比,形成的反差较前更为强烈。三是陈涉与六国的对比。(第5自然段)作用:随着对比的层层深入,形成的反差亦步步强化,更留下串串悬念,人们急待答案,作者一个“何也”,终于把焦点逼示出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就是秦朝灭亡的原因,是全文结论之所在。这一结论如金石掷地,铿然有声,又如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更如磐石置地,不可移易。3.本文题为“过秦论”,是一篇论说文,但全文却用了十之七八的篇幅来叙事,试讨论分析为什么这样安排。明确:文章由叙史和议论两部分组成。叙史是议论的依据,议论是叙史的升华。作者通过叙述,概括秦朝百余年的由兴而亡的全过程,即从“攻”势转为守势两大阶段,为最后的议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外,作者的叙述中始终包蕴着文章的中心,这样由事见意,由史出论,以史实为论据的论证,虽然叙述较多,却处处为最后一段的议论蓄势,体现了事实胜于雄辩的特点,使文章的中心突出,论证更加有力,更能使人信服。4.作者借古讽今,强秦的速亡给后人的启示是什么?汉初的社会情形如何?贾谊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明确:①“施仁政,行仁政”。②贾谊生活在汉文帝时代。其时,社会经济已渐渐恢复,人民生活也较安定,但是阶级矛盾却在不断地滋生暗长,统治阶级日益滋长“淫侈之俗”,并横征暴敛,加重人民负担,以至逼迫农民卖妻鬻子。贾谊担心“大命将泛,莫之振救”,于是借此文,要求汉文帝以秦亡为警示,施行仁政,免蹈秦亡之覆辙。③从前面对贾谊的介绍可以看出,贾谊是个对政治功名有强烈愿望的人,他想通过这篇文章引起皇帝的注意,实现其政治抱负。5.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明确:①具有赋的特色,讲究铺排渲染。例如开头写秦孝公的雄心,连用“席卷天下”“包举宇内”等四个短语;中间写九国之师攻秦,四君、九国、谋臣、策士、武将,一一列名,显得很有气势。 ②行文多用骈偶,琅琅上口。它的骈偶不同于后来的骈体文以“四六句”为基本形式,而是非常灵活,有时字数不完全相等,如“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有时骈句包含在散句之中,如“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变化多端,不显得单调。【巩固提升】1.(1)孟尝君 田 文 平原君 赵 胜 春申君 黄 歇 信陵君 魏 无忌(2)函谷关 崤山 黄河 越 桂 浙 闽 粤 百粤(3)秦 民 奴隶 天子2.D解析:本题考查我们对文言实词的理解。“之徒”与文中的“之属”“之伦”意思相同,指“这一类人”。3.(1)B解析:“矜”“乘”“度”“难”均为多音字,要根据意义来区分。(2)D解析:“他们”不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