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教案 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1)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教案 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1)

资源简介

《部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一课: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通过回溯历史,让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和基本规律使学生清楚我们从哪儿来,我们现在在哪儿,我们将往哪儿去,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确信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是不可抗拒的历史趋势,增强对我国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认同。这一内容属于社会发展简史的内容。(一般→个别)
第二课: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阐述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的道理,讲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以及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给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带来的深刻变化,使学生理解并感悟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深刻道理。
第三课: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讲述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及其重大意义,结合时代发展新变化叙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过程,阐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长期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懂得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第四课: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系统、集中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引导学生认识新时代、学习新思想、承担新使命,明确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学生实现学科知识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融合与提升。
全书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选择为主题,以社会形态的历史演进为主线,以树立理想信念为主旨,结合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特别是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70年的发展历程,回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重大问题,以坚定广大干部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第一课: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核心问题
——如何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了解不同社会形态的本质特征,叙述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阐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取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
——怎样看待资本主义社会的兴衰?回顾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与发展,揭示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表现。
——科学社会主义为什么科学?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发展历程,引导青年学生懂得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和趋势,树立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信心。
本课重点内容
第一,通过了解原始社会的生产力发展状况,了解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了解原始社会氏族管理方式;通过了解原始社会末期私有制的产生,正确认识私有制在原始社会解体中的作用。
第二,了解阶级和国家产生的过程,阐述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应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等如何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懂得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
第三,通过讲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阐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建立的两个基本条件,说明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决不是一个田园诗般的过程,而是一个充满侵略、征服、掠夺、残杀和奴役的过程;通过讲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阐述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
根源,贯穿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始终。结合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分析,让青年学生懂得:资本主义无法克服自身矛盾,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虽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难点: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第四,通过讲述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论述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历程,阐述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历史贡献和主要局限。——工人运动的兴起,是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历史前提。——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石,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难点: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第五,通过讲述十月革命建立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论述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历史性飞跃。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一批社会主义国家纷纷建立,社会主义实现了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后,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社会主义从一种发展模式到多种发展模式。——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出现了曲折,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为世界社会主义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机。
结论:中国社会主义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500年的结晶,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中国版”。
(难点:如何认识苏联东欧的剧变?是一个学术问题,应当结合中国历史文化讲,才能讲清楚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第一框 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讲述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和发展的历程,阐明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规律,确信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是不可抗拒的历史趋势,增强对我国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认同。
科学精神:培养唯物史观,正确分析描述不同社会形态的本质特征;准确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揭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根本动力,不断推动社会的进步,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
公共参与:当代青年要不断学习社会发展历史,用先进的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
总议题:探寻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总钥匙)
【学习检测】
1.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说明( A )
A.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B.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
C.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D.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
2.习近平在祝贺中国社科院中国历史研究院的贺信中指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需要系统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类发展历史规律,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下列准确把握人类发展历史规律的观点有( D )
①生产关系是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最活跃和最革命的因素 
②社会进步与否的根本标准在于是否完成阶段内的历史任务 
③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④决定社会形态依次更替、推动社会发展根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1.1 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
【课堂活动】
议题(一): 从有“始”有“钟”的历史文化名城随州
探寻人类社会从蛮荒时代进入文明门槛的足迹
[议题设计]
我市某高中组织高一新生研学旅行夏令营活动,某政治教师为让学生们了解我市坐拥“炎帝神农诞生地”“曾侯乙编钟出土地”两大资源“王炸”,是一座有“始”有“钟”、富有文化神韵的城市。让学生多渠道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展开研学活动,作为新生的你请一起参与。
材料一:炎帝,号神农氏,又号魁隗氏、连山氏、列山氏。与黄帝共同尊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成为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动力。古籍《山海经》曰:“神农尝五谷之所,山形像羊头。” 炎帝有盛德,教民种五谷,发展农业,尝百草,创中医中药,称为农业之神,“故人号曰神农氏”。首辟市场,治麻为布,作五弦琴,削木为弓,制作陶器,还定历法等,炎帝对人类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随州市三里岗冷皮垭古文化遗址中出土了石斧、石刀、石镰、石箭镟及陶器、稻壳等,证实了4000年前大洪山地域已开始大量种植水稻,说明炎帝神农曾在这里生活过的事实(注目前境内有6发源地之争)。
资料二:古代墓葬制度是考古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课题。根据迄今的调查发掘,中国至迟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已有墓葬(山顶洞人下室,中国已知最早墓葬)。在阶级社会中,墓葬制度突出地体现了阶级关系。
①新石器时代,墓葬已有了一定的制度。在考古发掘的氏族公共墓地中,数以百计的墓坑排列有序。同一墓地中,各墓随葬品存在多寡、厚薄的差异,但往往差别不大,可见在原始社会中氏族成员的经济地位是平等的。
②已发掘的原始社会末期的后屈家岭文化墓葬内涵丰富,从墓葬规模、葬具、随葬品等情况来看,已经表现出明显的社会分化。大、中型墓葬使用体量巨大的棺木,随葬精美的玉钺、石钺、漆器、象牙器、大量磨光黑陶器和猪下颌骨等遗物,并随葬瓮、罐、夹砂红陶缸等大型陶容器的现象。小型墓葬规模较小,葬具的使用率低和品种单一,甚至发现几座小墓共用一个陶器坑的现象。
③曾侯乙墓,是战国早期曾国的国君曾侯乙的墓葬 。曾侯乙青铜架楠木彩绘主棺(分内、外棺)重达7000公斤,椁内分作东、中、北、西四室。墓主居最大的东室,另有彩绘陪棺21具,陪葬者均为13-25岁女性(人殉)。墓中共出土礼器、乐器、漆木用具、金玉器、兵器、车马器和竹简15000余件,仅青铜器就共计6239件。其中十二律俱全的64件青铜双音编钟是迄今发现的最完整最大的一套青铜编钟,体现了先秦时期中国在艺术、技术、天文等方面的极高成就,展现了2400年以前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
1.预读教材1-2页,根据材料一情境素材,你可否判断称为农业之神的炎帝神农处于原始社会的什么阶段?说说你判断的依据,并畅想一下当时人类所采取的农业生产方式?
提示:①称为农业之神的炎帝神农大概率处于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根据教材知识新石器时代的特点和作用(也可见前预习知识总结)不难作出判断。
②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此问目的让学生畅想一下当时人类所采取的农业生产方式,初步感知原始社会生产力及生产关系的特点。
③我市坐拥“炎帝神农诞生地”“曾侯乙编钟出土地”两大资源,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通过此探究让学生热爱家乡和增强文化自信,从而赓续民族血脉,同绘华夏愿景。
2.原始社会同一墓地中,各墓随葬品的多寡、厚薄往往差别不大,可见在原始社会中氏族成员的经济地位是平等的。请思考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
提示:原始社会中氏族成员的经济地位是平等的是由其生产力决定的,并通过生产关系体现出来。原始社会里,人们的劳动技能低下,生产力水平非常低,使人们不得不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在生产中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3.从原始社会墓葬反映原始社会中氏族成员的经济地位是平等的,到后屈家岭文化中墓葬表现出明显的社会分化。体现了“只有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才可能出现阶级;只要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必然产生阶级”。试从这一社会分化的原因、过程、结果论证其合理性。
提示:①这一社会分化的原因和过程即原始社会解题的原因和过程:生产工具的改进大大推动了生产力(根本原因)的发展→个体劳动逐渐盛行起来→生产资料转归家庭私有(土地变成私有财产,标志着私有制的确立),私有制产生→贫富分化加剧→氏族成员的地位越来越不平等→原始社会逐渐解体。
②分化结果: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随着原始社会的解体,人类社会最早形成的两大对立阶级——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奴隶阶级和奴隶主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奴隶主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建立了军队、法庭、监狱等暴力机关。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国家——奴隶制国家产生了。
4.曾侯乙墓出现残忍人殉和剥削等级制度,让一些同学难以理解:从没有剥削、没有阶级的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制社会,为什么还说是人类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
提示:①一种社会形态代替另一种社会形态,究竟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判断的主要标志是看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②原始社会虽然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但是,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工具的改进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不能适应这一生产力的发展成为障碍,最终走向解体。(具体理解可见上第三问提示)
③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使人类进入有剥削有压迫的阶级社会,还出现了残忍的人殉。但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因为奴隶制的建立适应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金属工具的使用,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兴起,商业和城市的繁荣,都表明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奴隶社会还出现了城市、文字,这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如曾侯乙墓中出土文物反映了先秦时期中国在艺术、技术、天文等方面的极高成就)
【板书笔记】
一 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
原始社会
原始社会的生产方式
生产力 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也是最低阶段,是人类社会的童年。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打击石器→磨制石器;畜农分工,采集者→生产者),生产力水平低下。
生产关系 所有制 按照血缘关系结成的氏族是原始人共同生活的基本单位(氏族全体成年人通过氏族议事会行使平等表决权管理集体事务,氏族长和军事首领无特权——,不属于生产关系,属于“原始上层建筑”),氏族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关系 人们共同劳动,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
分配 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2.原始社会的解体
根本原因 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工具的改进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具体原因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个体劳动逐渐盛行起来。原来以氏族为单位的共同劳动,逐渐被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劳动代替
解体过程 所有制 生产资料相应地由氏族公有转归家庭私有。土地变成私有财产,标志着私有制的确立
分配 贫富分化的加剧
关系 使氏族成员的地位越来越不平等
结果 漫长的原始社会逐渐解体了
[易错提醒] 私有观念不是人所固有的,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私有制的出现导致了私有观念的产生。
(二)奴隶社会
1.阶级和奴隶制国家的产生(理解国家的本质)
①阶级的产生:随着原始社会的解体,出现了两大地位不同的集团——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主要来源于战俘或债务奴隶),前者处于剥削者的地位,后者处于被剥削者的地位。阶级,就是在一定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集团。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是人类社会最早形成的两大对立阶级。
②奴隶制国家的产生:奴隶阶级和奴隶主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奴隶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必然遭到奴隶的反抗。奴隶主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建立了军队、法庭、监狱等暴力机关。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国家——奴隶制国家产生了。
③国家含义: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国家的本质)。
奴隶社会的生产方式
生产力 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后,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文字的发明和应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等,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摆脱蒙昧的状态,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是历史的进步。(辩证理性看待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
生产关系 所有制 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
关系 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
分配 奴隶劳动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
【学习检测】
3.恩格斯指出:“先前的一切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在本质上是共同的生产……生产的这种共同性是在极狭小的范围内实现的。”对此,解读正确的有:(B)
①上述论断反映出原始社会生产中平等互助的关系
②上述论断说明家庭是原始人共同生活的基本单位
③“共产制共同体”是由当时低下的生产力决定的
④“共同的生产”这一生产力状况适应了生产关系
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马克思指出: "私有财产在历史上的出现,绝不是掠夺和暴力的结果,相反,在一切文明民族的古代自然形成的公社中,私有财产已经开始出现,虽然只限于某几种对象。”下列对私有制的认识正确的是:(C)
①私有制是人类出现以后就有的 ②土地变成私有财产,标志着私有制的确立
③私有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
④私有制随着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出现
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1.2 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
议题(二) 从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演变看封建社会兴衰本质
[议题设计]
材料一 历史小故事:春秋后期,有一位开明的奴隶主,承蒙先祖受封的上千亩公田,役使奴隶1000,纳贡上千斗,剩余自享受。后来,大胆普及铁器牛耕效率高,千亩公田奴隶300可完成。剩余奴隶700何置?驱之开垦荒地据己有,种植收益不纳贡也归己。于是留奴隶少余耕公田,其余全部去垦荒变私田种植归己有。再后来,他发现将私田分成小块租给奴隶,允许其自耕收取地租,既能缓和奴隶反抗,还能调动其生产积极性,自己还收租到手软。于是许多开明奴隶主也学习推广,社会出现“公田则迟”“分地则速”。但普天之下皆王土,私田随时可能受惩处,使经济富裕的开明奴隶主新贵诉求政治法律上私田合法;同时,这导致国家受贡少而难运作。此种情况当时各诸侯国普遍存在,何以破之?于是变法革制,如鲁国之初税亩、秦之商鞅变法等。
材料二 土地兼并,就是大地主把自由农民的土地通过政治手段和其他卑劣的手段用低廉的价格从农民手中土地集中到自己的手中,失地农民变为佃农、雇农乃至流民。因为农民是封建国家徭役、赋税最主要的承担者,土地兼并的后果就是,百姓无粮,国家无税,会直接动摇一个王朝统治的根基。为此封建政府会采取抑制兼并的改革措施,如均田制、王安石变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制度等,目的是限制土地兼并,确保自耕农利益,限制大地主利益,以维系封建统治,保证国家稳定的财政收入。这些改革虽然使兼并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但是都难以根治土地兼并,最终直接导致农民战争的爆发。中国两千多年农业社会的历史,就是土地兼并,农民起义,重新分配,土地兼并,农民起义,一直都没有跳出这个循环。土地兼并是封建社会的一个不能避免的顽疾,并往往在一个朝代的后期表现突出。
农民起义的目的便是为了获得土地,而农民想要拥有土地的原因便是,古代封建社会的生产力情况下,农业是最重要的行业,土地是大部分人民唯一的生产资料。而当我们进入到了近现代的工业社会,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农业农业不再是唯一可以赖以生存的行业,土地也不是唯一的生存资料,那么农民就不会为了土地而铤而走险了。土地兼并的这个循环,也就从此成为了历史。
[思考]
1.材料一的历史小故事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结合教材和史实,理解奴隶社会是如何演进到封建社会的?并据此体会封建制生产关系与奴隶制生产关系的异同。
提示:①材料一的历史小故事反映的是春秋后期井田制的瓦解。帮学生们理解奴隶社会后期,铁器牛耕普及,标志生产力发展到新水平,以井田制和奴隶集体劳动为代表的奴隶制生产关系不能适应新的生产力发展而瓦解,被封建制生产关系所代替。
②体会封建制生产关系与奴隶制生产关系的异同:一是奴隶制生产关系下奴隶的地位与封建制生产关系下的农民的地位的不同;二是理解封建制生产关系相对于奴隶制生产关系的进步性;三是让我们理解奴隶制与封建制下,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的剥削与压迫。具体可从下面分析:   
奴隶社会,奴隶主不仅占有土地等生产资料,还占有作为生产劳动者的奴隶,在奴隶主阶级的统治下,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并在奴隶主的强制下从事最繁重的劳动。对统治者奴隶主阶级而言,奴隶制是天堂。对广大被剥削、被压迫的奴隶阶级而言,奴隶制是地狱。
相对于奴隶制生产关系,封建制生产关系是一大进步,其主要表现是:农民能够比较自主地进行劳动,部分农民有少量的土地,农民有了自己的财产,等等。但是,从材料中也可以看出,封建制度和奴隶制度一样,也是一种剥削制度。地主阶级掌握了绝大部分的土地所有权,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却没有土地,或者只有少量的土地。农民要维持生存,就不得不接受地主的剥削。
结合材料二,联系封建土地所有制理解土地兼并是封建社会的一个不能避免的顽疾。并从社会更替角度认识“近现代的工业社会,随着工商业的发展,让土地兼并的这个循环从此成为了历史”这一观点的合理性,
提示:①前设问意图,理解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决定了土地兼并是封建社会的一个不能避免的顽疾,由此认知封建制生产关系的阶级局限性:农民名义上有独立的人身自由,但实际由于各种原因,农民根本没有自由。农民为了生存,被牢牢地束缚在土地上,地主阶级通过土地对农民阶级进行经济剥削与政治压迫,因此,土地是农民人身依附的绳索,地主阶级统治其他阶级的根本即封建土地所有制
②后设问意图:当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时候,以生产资料的封建所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最终会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农民起义(包括资产阶级革命)都是旨在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的阶级斗争。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如近代工商业发展)对原有封建自然经济的解体进程,日益强大的资产阶级有能力扫清一切有悖于发展资本主义的因素,最终推翻封建社会,建立资本主义国家。
【学习检测】
5.话剧《白毛女》中恶霸地主黄世仁与管家穆仁智设计,以重租厚利强迫杨白劳于年内归还欠债。除夕夜,杨白劳终因无力偿还重利,被逼在喜儿的卖身契上画押。喜儿被抢入黄家不堪折磨,逃进深山,乌丝变为白发。材料反映了:(C)
①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
②地主阶级还利用高利贷剥削农民,
③封建土地所有制导致了农民失去自由,成为了地主的奴隶
④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我国传统戏剧中,描述北宋名臣包拯办案所使用的刑具:龙头铡——专铡犯案的皇亲国戚;虎头铡——专铡贪官污吏;狗头铡——专铡土豪劣绅。这表明( B )
A.封建社会存在腐败现象
B.封建社会存在着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
C.封建统治阶级严格依法办事
D.封建统治阶级享受着不同的特权
议题(三) 从08年金融危机叠加新冠疫情冲击透视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
[议题设计]
材料一 2020年,由于新冠疫情影响,威斯康星州的奶制品业受到了沉重打击。由于没有买家,而奶制品又容易腐烂;同时,降价销售会带来牛奶价格的整体下跌,卖得越多,赔的越多。美国农场主把数十万加仑牛奶倒进下水道以渡过疫情危机!
材料二 回望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将经历长期的痛苦的瓦解过程。
资本主义的瓦解不需依赖外力,而是被自身的问题压垮。 目前,发达国家普遍存在三大长期趋势:一是经济增长持续下滑,2008年金融危机叠加当前新冠疫情冲击后这一现象更加严重﹔二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负债持续增长,无论是政府、个人还是金融机构都背负沉重债务。如2021年美国GDP总值为22万亿美元,2022年1月6日,美国联邦债务却已经高达29.7万亿美元,政府债务违约风险大增。金融危机以来,美国政府部分部门多次因财政危机出现短暂关门现象。三是收入和财富不平等状况恶化。资本的回报远高于经济增长,而经济的增长要远高于劳动的回报,因而两极分化、财富分配不公是资本主义 的常态和必然趋势,财富的积累和贫困的产生同时出现。(见附图1)
长期以来,稳定的经济增长、良好的货币政策和社会平等被视为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体系获得合法性的前提, 这些条件如今都在逐步消失。
[思考]
运用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倒牛奶”所体现的资本主义社会什么现象?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源是什么?
提示:本题旨在引导学生全面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①“倒牛奶”体现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是生产过剩。(或写“生产相对过剩”)
②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无法克服的痼疾。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是: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以及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当矛盾尖锐化时,社会生产结构会严重失调,一方面社会生产大规模增长,另一方面工人阶级因资本家的剥削日益贫困化,从而造成社会生产严重过剩。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体现,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
请结合材料二,运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有关知识阐释资本主义的瓦解过程?
提示:本题旨在引导学生认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趋势。
①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贯穿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始终,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命运。
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越来越高,与资本主义所有制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化,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体系合法性的条件逐步消失。
③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尖锐化表现为阶级矛盾的激化,最终导致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所取代。
【学习检测】
7.马克思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这表明:
①资本的出现是社会的倒退 ②资本与剥削、掠夺是与生俱来的 (C)
③资产阶级依靠暴力建立其阶级统治
④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绝不是一个田园诗般的过程
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马克思说:“一切现实的危机的最终原因始终是:群众贫穷和群众的消费受到限制,而与此对立,资本主义生产却竭力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这段论述表明( A )
①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②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程度越高经济危机就越不可避免
③生产的绝对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
④生产超过了人民的实际需求导致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9.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由于资本积累而提高的劳动价格,实际上不过表明,雇佣工人为自己铸造的金锁链已经够长够重,容许把它略微放松一点。”这揭示出:(C)
①封建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大发展
②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在利益上的根本对立
③“提高劳动价格”只能缓和阶级矛盾,不能改变工人被剥削的地位
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0.(24届湖北武汉部分学校高一政治期中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吃穿好一点,待遇高一点,特有财产多一点,不会消除奴隶的从属关系和对他们的剥削,同样也不会消除雇佣工人的从属关系和对他们的剥削。由于资本积累而提高的劳动价格,实际上不过表明,雇佣工人为自己铸造的金锁链已经够长够重,容许把它略微放松一点。”
(1)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中两个“不会消除”的根本原因。
(2)从生产关系的角度,说明材料中两种从属关系和剥削的不同。
【答案】(1)根本原因:生产资料私有制。(分别表述为奴隶制生产关系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也可)(2)奴隶制下,奴隶主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全部产品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受雇于资本家,成为雇佣工人,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分别从生产关系的三个方面将两种制度进行比较也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