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 高中思想政治 年级 高二 学期 秋季课题 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 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科书 书 名:统编版教材必修4《哲学与文化》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年12月教学目标【学科能力目标】 1.学习理解:识记实践的含义、特点,理解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实践应用:列举生活实例,依据相关原理,阐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迁移创新:形成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深刻认同,学会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看待生活中的事例现象,用实践观分析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坚持学以致用的观点,坚定参与投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去。 【核心素养】 1.政治认同: 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2.科学精神: 理解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通过事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分析问题。 3.公共参与:通过明确认识来源于实践,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当中去。教学内容1.教学重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活动是人类认识的来源和认识发展的动力,同时又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人类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学生对于“实践和认识的关系”的掌握,有利于促进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学会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去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教学难点:实践的基本特点 实践的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三者的统一体现了在实践问题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征。学生虽已初步接触哲学思维,但其辩证思维能力尚未成熟,对于实践特点的理解存在一定难度。教学过程总议题: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一)课堂导入 播放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进入问天舱的视频,说一说:我国航天飞行高光时刻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引出子议题。 (二)新课教学 子议题一:苍穹之诗,探索认识奥秘——何为认识? 学生活动:独立思考并畅所欲言(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多角度阐述对视频内容的认识)。 教师活动:关注并及时记录学生的关键信息,并请一位学生对同学们的回答进行点评,引导其谈谈前述同学回答的关于我国航天飞行高光时刻的认识有何不同,试着说明区别。 学生活动:根据前面同学的回答进行分类、总结。 教师活动:(总结)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我们对一事物的认识具有不同的层次(不同的过程),一种是认识了事物的现象等;另一种是认识了事物的本质。我们把这两种认识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结合之前的互动讨论分析论证两者的关系。 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 教师活动:(师生互动讨论)教师总结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并PPT展示。 子议题二:“神舟”大地,展现实践风华——何为实践? 情境材料:2022年7月5日神舟十四号在轨“满月”!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各项任务顺利推进,航天员乘组将在轨工作生活6个月,堪称“最忙太空出差三人组”。 7月25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拍摄的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进入问天实验舱。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进入问天实验舱。 探究:神舟十四号飞船“出差”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进入问天实验舱是实践活动吗?如何体现的? 学生活动:(总结)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凡是实践,都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他是直接现实性的活动。 (教师追问)这一实践活动的构成要素有什么共性?体现了实践的什么特点? 首先是客观物质性,在神舟十四号“出差”全程的实践中,实践的主体、客体(对象)、手段这些实践要素的存在都是客观的,建设过程中我国遵循循序渐进的建设原则,充分考虑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因此,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教师追问)航天实验研究与动物的本能活动有什么区别?体现了实践的什么特点? 其次是主观能动性,作为独立自主的大国,建立中国的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对保障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国防安全都至关重要,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实践给客观世界深深的刻上了人的活动的烙印。 (教师追问)航天试验是宇航员个人完成的吗?神舟十四号与之前的有什么区别?体现了实践的什么特点? 最后是社会历史性。人的活动,在时间上流逝就成为历史,在空间上展开就成为社会。首先实践的社会性,人的实践都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当中的人的活动,神舟十四号“出差”需要整个团队通力配合才能实现;其二是人的实践是历史地发展着的,从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一飞冲天,神舟五号的首次载人飞行取得成功到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对接形成组合体,中国的航天事业取得了历史性的飞跃以及到十三、十四号多人长时间的活动;实践活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 (教师追问)基本的实践活动形式有哪些?神舟十四号“出差”属于什么类型的实践活动形式? 学生活动:积极回答问题,和教师互动,学生理解基本的实践活动形式。 教师活动:(总结)基本的实践活动有三种形式,分别是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 子议题三:航天飞跃,寻觅知行之理——理解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探究:(设计任务)分组合作探究,根据视频并结合教材探究:视频中蕴含着实践与认识什么样的关系?各小组选取代表进行发言。 学生活动:各小组按照分到的探究任务积极讨论,组内分享观点并记录汇总,小组选派代表进行发言。 教师活动:教师积极关注和反馈学生的回答,学生出现回答不全的情况下,鼓励同组成员进行补充。 (师生互动)教师和学生一起归纳概括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获取认识的途径有两个,一个是直接经验(通过实践),另一个是间接经验(通过学习)。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来源于实践。 (教师追问)我国载人航天的每一次突破,说说载人航天认识的动力来源是什么?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不断深化。 (教师追问)结合神舟十四号将迎来空间站另外实验舱及天舟五号货运飞船、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的来访对接,并与神舟十五号飞行乘组进行在轨轮换,说明检验认识能否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标准是什么?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唯一能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实践。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和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教师追问)人们不断探索、超越创新,获取到航天事业的认识,其最终目的是什么?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如果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认识就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 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起阻碍作用。 教师活动:2003年10月,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成为浩瀚太空的第一位中国访客。如今,我国已有12人去过太空!太空漫步、交会对接、太空授课……中国人奔赴星辰大海的步伐从未停止。回望“神舟”的飞天航迹,中华民族“摘星揽月上九天”的梦想一步步变为现实,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将会迈的更大更远! 参与载人航天事业的全体人员迎难而上、敢打硬仗、接续奋斗,发扬‘两弹一星’精神,培育了新时代的载人航天精神,要传承好、弘扬好。 (三)课堂总结 (四)学练同步 【知识点分点·梳理作业】 1. (2020·黑龙江·哈尔滨市第六中学校高二期中)如图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标识。该标识简洁明了:主造型既像一个汉语书法的“中”字,又类似空间站的基本形态,尾部的书法笔触似腾空而起的火箭,充满中国元素和航天特色,结构优美、寓意深刻。这说明( ) A.认识是一种直接现实性的活动 B.认识来源于创作者的思维 C.认识是人脑的机能 D.认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2-5题(见作业练习) 【知识点综合·提升作业】 6. (2022·浙江·模拟预测)漫画《讨论结果》(作者:何青云)提醒我们( ) ①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 ②雄辩远比判断更重要 ③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④一室之不治,何家国天下之为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7-10题(见作业练习) (五)学以致用 11.(2022·衢州高二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 近年来,滥用添加剂引发的食品安全事件频频在世界各地发生。由食品添加剂引起的恐慌情绪正在全球蔓延,而作为防止食品腐败的必需品--防腐剂,更是被摆到了食品安全问题的风口浪尖。 为解决防腐剂的毒副作用问题,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实验室通过技术攻关,成功地从人类内脏中提取出了一种无害菌,制作成了一种新型防腐剂,这种新型防腐剂不仅绿色安全,而且防腐时间可以长达几年。它的问世与应用,意味着“防腐剂有毒”的说法,即将成为一种历史。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 12.(开放性作业)新时代载人航天精神,指引我们追寻自己的人生梦想,追求卓越,成就自我。请同学们就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写下第一个“年度计划”,注意阶段、目标和措施。备注:教学设计应至少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三个部分,如有其它内容,可自行补充增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