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山东省菏泽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2022高二下·菏泽期末)现代文阅读Ⅰ材料一:托勒密体系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天球分若干层,最近的是月球,向外是水星、金星、太阳、火星、木星、土星,再外是恒星天,恒星天外还有一层天,是“九重天”。张衡提出的日月五星的排列顺序和托勒密《至大论》中的顺序一致,关于“近天则迟,远天则速”的观点也与托勒密的一致,但是张衡的关于宇宙无穷的思想,要比古希腊的层层叠套的水晶球体系先进得多。纵观张衡的天文学成就,他的浑天说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一些天文学思想是比较进步的,有的可以和托勒密的思想相媲美,有的甚至超过了托勒密,从这一点来看,张衡的《灵宪》及其《浑天仪图注》所阐述的天文学思想,的确代表了当时世界天文学的最高水平。张衡著作中的天文学内容吸收了古代文化的精髓,杂糅各家学说综合而成,是东汉时期天文学的代表性成果。但是浑天说理论在后来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没有和传统数理天文学理论建立起联系,没有被进一步“数学化”。托勒密的《至大论》提出了地心说的宇宙论,托勒密利用了大量古代测量数据和当时比较先进的数学和天文学,进一步发展了这个理论,对这个理论进行了数量化。关于上述张衡的许多天文学思想,托勒密都建立了各自的数理模型,具有现代意义下的天文学含义。张衡是一位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中国古代的数理天文学在他的思想基础上得到发展。例如,九道术理论是历代探讨月球运动所必然面对的课题,在张衡之后的很长时间内,它主要用于解决月球的近点月周期问题,解释月行迟疾现象,并设计断的算法,以便根据月亮中心差来计算定朔,到了唐代以后九道术的内容有所变化,是探讨月亮相对于黄道的位置变化的依据,同时也是唐代黄白道差算法模型的基础,直到1280年后被《授时历》的白赤道坐标变换法取代。中国古代的浑天模型与现代球面天文学中的天球模型存在着一些本质的区别。首先,浑天说中的天球被认为是真实的,而不是假想的;天球半径是有限的,而不是无限大的,只不过各家的取值有所差别而已。其次,浑天说中的地也不是假想的与地球相切的平面,而被看作是真实的大地;并且,在浑天说宇宙观之下产生的浑天模型中,只有一点被认为位于天球的中心,这一点就是所谓的“地中”阳城。古希腊在托勒密为代表的地心说宇宙体系之上产生的天球模型和一系列概念,对现代球面天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是二者之间仍然具有明显的差异。即现代天球模型是在人类对于地球和宇宙充分认识的基础上的,代表了一种科学研究方法。而托勒密的天球模型是基于地心说之上的若干理性思考和假设的产物,例如托勒密在他的观测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假设认为,天球远比地球大,这一点虽然和现代天文学的假设一致,但是托勒密由此认识到的宇宙和天球不能逾越当时的概念,他对宇宙的认识范围和手段有限;但是他的这一理性原则确对他的宇宙观和后来天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古代无论中国还是希腊都没有认识到天球的中心应随观测地点的变化而定。(选自《比较视野下的中国天文学史·张衡与托勒密天文学之比较》,有删节)材料二:盖天说在汉武帝时期遇到了浑天说的有力挑战。天文学家落下闳提出了一种新的主张:天是个圆球,天包着地,天大而地小。这种主张,后来被人们称为浑天说。浑天说与司马迁等信奉的盖天说本质上完全不同,盖天说主张天在上,地在下,天地等大;而浑天说主张天在外,地在内,天大地小。在此后的一千多年的时间里,究竟是浑天说正确,还是盖天说合理,天文学界的争论一直不绝如缕。总的趋势是信奉浑天说的人越来越多,浑天说逐渐成为天文学界对宇宙结构认识的主流。浑盖之争涉及与有关宇宙结构问题的方方面面。西汉末年,著名学者扬雄撰写了著名的《难盖天八事》一文,从观测依据到数理结构等八个方面,逐一对盖天说作了批驳。比如,他提出,按盖天说的说法,天至高,地至卑,太阳依附在天壳上运动,也是高高在上的,人之所以看到太阳从地平线下升起,是由于太阳太高了,导致人产生了视觉错误的缘故。但是即使人眼会因观察对象的距离远而产生视觉错乱,水平面和光线的传播是客观的,它们是不会出错的,那么就在高山顶上取一个水平面,以之判断日的出没。实验证明太阳确实是从水平面之下升起的,光线也是从下向上传播的,这与盖天说的推论完全相反,证明盖天说是错误的。这是扬雄从观测依据的角度对盖天说所作的批驳。整体来说,他从八个方面对盖天说所作的批驳,有理有据,是盖天说无法辩解的。(节选自《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衡提出的日月五星的排列顺序及“近天则迟,远天则速”的观点,与托勒密的排列顺序和观点不谋而合。B.张衡提出的九道术理论探讨了月球运动,被后人用于解决有关月球运动的一系列问题,比如月行迟疾现象等。C.在汉武帝后的一千多年里,天文学界关于浑天说和盖天说咒究竟哪个合理的争论一直存在,而浑天说逐渐成为主流。D.扬雄用实验证明太阳是从水平面之下升起的,光线也是从下向上传播的,从而证明了盖天说是错误的。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浑天说,不过二者论述的重点并不完全相同。B.张衡著作中的天文学思想,代表了当时世界上天文学研究的最高水平。C.中国古代浑天模型和古希腊的天球模型郧与现代天球模型有明显差异。D.信奉浑天说的人越来越多,是扬雄对盖天说进行有理有据批驳的结果。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 )A.托勒密在月球视差理论下,利用测得的日月视半径,计算太阳和月球的距离,从而计算日月视差。B.托勒密对前辈们发现行星运动的周期、速度与轨道大小的关系等,建立了数量化、系统化的理论模型。C.托勒密准确描述了在黄道上和黄道附近运动的日月五星的位置,给出了1022颗恒星的位置。D.托勒密认为天空中有两种不同的运动,一种是所有天体自东向西的运动,一种是与此相反的恒星球运动。4.学校准备举办中国古代天文科技展,需要制作一个介绍“浑天说”的展牌,请结合文本,写出内容要点。5.张衡和托勒密在天文学研究中都取得了非凡成就,他们的做法给你带来哪些启示,请结合文本加以概括。【答案】1.B2.D3.D4.①西汉落下闳认为天是个圆球,天包着地,天大而地小,这种主张被后人称为浑天说;②东汉张衡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这一学说。该学说在当时世界天文学界处于领先水平,对天文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5.①善于继承和创新。如张衡继承吸收古代文化的精髓,借鉴各家学说,形成自己的天文学说,托勒密利用大量古代测量数据,发展了自己的理论;②具备跨学科的研究能力。如托勒密利用当时比较先进的数学,发展了地心说宇宙观,构建了数理模型。【知识点】社会科学类;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在文中找到对应的句段,仔细辨别原文内容与选项内容的细微之处。尤其要注意一些表示时间、频率、范围的副词,以及某些代词的指代对象。理清选项中的内容在原文中的逻辑关系,审查是否有增删词语的现象。⑵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推断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⑶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与论证关系的能力。解答本题,先理解材料一第三段的观点是什么,再逐个分析选项,判断正误。(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在文中筛选关于“浑天说”的相关文本,再概括出其特点,组织语言作答。(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1.B.“张衡的九道术理论”错误,结合材料一“中国古代的数理天文学在他的思想基础上得到发展。例如,九道术理论是历代探讨月球运动所必然面对的课题,在张衡之后的很长时间内,它主要用于解决月球的近点月周期问题,解释月行迟疾现象……”可知,九道术理论是张衡发明的于文无据。故答案为:B。2.D.“是扬雄对盖天说进行有理有据批驳的结果”错误,“信奉浑天说的人越来越多”与扬雄批驳盖天说没有因果关系。故答案为:D。3.第三段是论述托勒密对地心说理论进行数量化;ABC均符合数量化。D.只说托勒密的天体运动观,与数量化无关。故答案为:D。4.结合材料二“天文学家落下闳提出了一种新的主张:天是个圆球,天包着地,天大而地小。这种主张,后来被人们称为浑天说”概括出:西汉落下闳认为天是个圆球,天包着地,天大而地小,这种主张被后人称为浑天说;结合材料一“他的浑天说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一些天文学思想是比较进步的,有的可以和托勒密的思想相媲美,有的甚至超过了托勒密,从这一点来看,张衡的《灵宪》及其《浑天仪图注》所阐述的天文学思想,的确代表了当时世界天文学的最高水平”概括出:东汉张衡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这一学说。该学说在当时世界天文学界处于领先水平,对天文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5.结合“张衡著作中的天文学内容吸收了古代文化的精髓,杂糅各家学说综合而成,是东汉时期天文学的代表性成果”“托勒密利用了大量古代测量数据和当时比较先进的数学和天文学,进一步发展了这个理论,对这个理论进行了数量化”可知,张衡继承吸收古代文化的精髓,借鉴各家学说,形成自己的天文学说,托勒密利用大量古代测量数据,发展了自己的理论,据此可知要善于继承和创新。结合“托勒密的《至大论》提出了地心说的宇宙论,托勒密利用了大量古代测量数据和当时比较先进的数学和天文学,进一步发展了这个理论”“关于上述张衡的许多天文学思想,托勒密都建立了各自的数理模型”可知托勒密利用当时比较先进的数学,发展了地心说宇宙观,构建了数理模型,据此可知要具备跨学科的研究能力。(2022高二下·菏泽期末)现代文阅读Ⅱ人的高歌冯至大家游西山回来,坐在滇池的船上,回望西山的峭壁,总不免要把那峭壁上凿出来的龙门作为谈话的资料。“这峭壁上一段小小的工程,比起云冈、敦煌等地的石窟来,真是小巫见大巫了。”M君这样说。C君,略微知道一些昆明的掌故,听了这话,不以为然,他说道:“不能这样比。你要知道,像云冈,像敦煌,以及河南的龙门,多半是从南、北朝开端,经过隋、唐,一直到宋时,还在那儿开凿,那是几世纪内,千万只手的成绩。而这里的龙门规模虽然小,却是一个人左手持凿,右手持锤,只是两只手一点一点地凿成的——”M君不回答,C君回转头来,望着山腰上的三清阁继续说:“这是一个人用坚强的意志凿成的。在乾隆年间有一个石匠,他姓吴,一天,他正在西郊修补一座小石桥,对面来了一个人,用手指将那峭壁向他说,你看那巉岩,那上边有一座石室,从三清阁到石室是没有道路的,人们只在岩石边架上一条铁索。人在铁索上走着,稍一不慎,便会跌落到湖里。况且铁索如今也朽败不堪了,你为什么不因山就势,开凿出一条石路呢?”“那石匠听了,望着西山的峭壁,心中就从岩石里盘算出一条宛宛转转、高下不平的小路。不久,他开始了他的工作:左手持凿,右手持锤,不顾寒暑,不管风天或雨天,日日和那顽固的岩石搏斗。他不受任何人的帮助,十多年如一日,终于完成了我们方才登临过的那条石路。这十多年的工夫,是单调的,没有什么事迹可说,除却一凿一锤从早到晚的声音外,恐怕这人连话都没有说的机会。”“现在逛西山的人,没有一个不到那里去玩一玩眺望湖景。就艺术来看,它当然抵不住云冈的任何一个石窟,但它的开凿人的意志是值得我们钦佩的。尤其是因为他在刚凿成的那一年便死去了。”M君听了这段话,也不敢再小看这段工程了,只是说了一句:“这类的故事,恐怕当时在云冈,在敦煌也少不了吧。”其他的人都好像得到一种启示似的,觉得意志坚强的人在他的事业未完成前是不会死去的,假如那工程再延长五年,他也许会晚死五年吧。这时同游的友人里有一位T君,显着很沉默,当大家正在唏嘘赞叹的时刻,他说:“我望着这湖水总爱想到海,方才我听完这段与岩石搏斗的故事,不知怎么想起一个和海水有关系的人了。”“在许多年前,有一只船跟平素一样在一个风平浪静的早晨从大沽口起锚出发了。走了两三天,正在这荒岛的附近,海上起了暴风,这只船触在礁上沉没了。其中有一个人,在垂死的时候遇了救,被另一只船载到营口。”“这人在垂死的时候遇了救,觉得仿佛又换了一个生命一般,同时想到那无情的礁石和全船将沉时恐怖的情况以及自己临死时的心情,刹那间就决定了一件事:在那荒岛上为什么不建筑起一座灯塔呢?”“从此他就飘流在营口一带。像是化缘的和尚一般,到处请求布施,说是要在一座荒岛上建设一座灯塔。”“一天一天地过去,所募到的钱距离他所希望的数目还太远,同时他的身体也一天天地衰弱下去。他想,在他未死前完成这件事,他不能不想出一种残酷的方法。就是把自己的手指用布缠起,浸上菜油,在不肯施舍的人们的面前,把那块缠在手指的油布用火点燃,让火慢慢地燃到指尖。他说,在那荒岛旁,不知有多少人无辜地丧了性命,不知使多少人家的妻子一直到死不得安眠,这一点手指尖上的痛苦算什么呢?”“最后等到他的钱够建筑一座灯塔时,他的十指几乎都烧到了。他在营口出重资雇了几位泥水匠,率领着他们到了那只有两三个渔村的荒岛,开始了他们建塔的工作。直到一天的傍晚,岛上高高的建筑上不见有人活动了,却放出橙黄色的光来,才似信似疑地想到,也许是一座灯塔吧?”“建塔的人从此就天天在那塔上走上走下,在雾里,在风雨里,在海上的黄昏里,燃起一点比长庚星的光大不了多少的橙黄色的灯光。船上的人们望着这点光,分辨得出方向,他们怀着感谢的心情,以为是岛上有什么仙人出现,在怜悯他们。”“那人后来衰老得不成样子,但是他认为他是不能死的,因为塔上的灯光一天也不能缺少。据说,一天他病势很重了,他勉强爬到塔顶,燃着了灯,再也走不下来,他就望着那盏灯光,永久地闭上了眼睛。当时的海上起了很大的风涛……”我们的船在湖上慢慢地走着,大家倾听T君的这段话,感到兴奋,在T君刚一闭口的时候,C君说出他的感想:“方才我说完那段石工的故事,M先生曾经说,这类的故事恐怕当时在云冈,在敦煌也少不了吧。我这时也觉得,在深山,在大海,在许多穷乡僻壤,也总少不了与这建塔者类似的故事。人间实在有些无名的人,躲开一切的热闹,独自做出来一些足以与自然抗衡的事业。”一九四二年,写于昆明(选自《山水》,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由游览西山回来时回望西山峭壁的龙门引起的感想落笔,展开人物对话,引出下面的故事。B.“逛西山的人,没有一个不到那里去玩一玩眺望湖景”,是为了表达对凿路人的怀念,不是为了欣赏那里的景色。C.“这类的故事,恐怕当时在云冈,在敦煌也少不了吧”,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两次,由点到面,深化了主题。D.结尾处“我们的船在湖上慢慢地走着”与开头“坐在滇池的船上”相呼应,文章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7.关于文中M君的言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真是小巫见大巫了”,表现了M君对西山峭壁上的龙门的轻视。B.当C君反驳他的话后,M君“不回答”,表明他对C君的话并不认同。C.听了C君讲的故事后,M君的话语,表明他内心受到震动,有所感悟。D.M君的言行在文中虽然不多,却能够起到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的作用。8.本文采用对话的方式叙述故事,构思巧妙。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妙处。9.文章 题目“人的高歌”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6.B7.B8.①文中用M 君、C 君、T 君三人的对话展开故事的叙述,把两个不同人物的故事有机地连结在一起,叙事简洁清晰,又富于变化;②采用对话方式,C 君、T 君分别讲述自己熟知的故事,使故事真实可信,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③采用对话方式,可以自然穿插对故事中人物的评价和感想9.①“人”既指凿路者和建塔者,也包括无数像他们一样作出不平凡事业的无名者;②这些人的事迹和精神,本身就是一首动人的生命之歌;③这篇文章是作者为这些人的事迹和精神唱的一首赞歌。【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欣赏文本的形象;散文【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鉴赏能力。首先要了解小说常见的艺术特色:正面或直接描写、侧面或间接描写,环境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设置悬念,抑扬对比法等等,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叙述手法和作用的能力。解答本题,先分析是如何用对话方式叙述的,再分析这样的叙述方式对于情节、人物、主旨有什么好处。(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答题时分析文章的标题一般先答出含义,然后从文章的和情节、结构、人物(或物象)、主旨的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情节主要分析文章的情节以什么为主,结构看文章的标题是否能串联文章的内容或是否是文章的线索,人物(或物象)看标题是否能暗示人物的命运或性格(物象)的特征,主旨上看是否能够暗示或点明主旨,有时还从制造悬念和吸引读者的角度进行分析,有时还要分析标题中艺术手法,如双关、反语等。6.B.“为了表达对凿路人的怀念”文中无据,文章中明确说到“玩一玩眺望湖景”。故答案为:B。7.B.M君不认同C君的话于文无据,从下文“M君听了这段话,也不敢再小看这段工程了,只是说了一句:“这类的故事,恐怕当时在云冈,在敦煌也少不了吧””来看,应该是认可的。故答案为:B。8.从情节结构看,小说主要讲述了龙门石窟开凿的故事和荒岛上建灯塔的故事,而这两个故事前者出自C君讲述,后者出自T君讲述,中间有M君与他们的对话,可见,小说的情节主要通过M 君、C 君、T 君三人之间的对话展开,把两个不同人物的故事有机地连结在一起,叙事简洁清晰,又富于变化。从艺术效果看,“C君,略微知道一些昆明的掌故,听了这话,不以为然,他说道……”“方才我听完这段与岩石搏斗的故事,不知怎么想起一个和海水有关系的人了”采用对话方式,C 君、T 君分别讲述自己熟知的故事,使故事真实可信,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从表现主题看,“M君听了这段话,也不敢再小看这段工程了,只是说了一句:‘这类的故事,恐怕当时在云冈,在敦煌也少不了吧。’”“其他的人都好像得到一种启示似的,觉得意志坚强的人在他的事业未完成前是不会死去的”“在T君刚一闭口的时候,C君说出他的感想……”以讲述故事为主要情节,中间穿插感想和评论,这种对话方式有利于表现主题。9.“人的高歌”,结合“左手持凿,右手持锤,不顾寒暑,不管风天或雨天,日日和那顽固的岩石搏斗。他不受任何人的帮助,十多年如一日,终于完成了我们方才登临过的那条石路”“等到他的钱够建筑一座灯塔时,他的十指几乎都烧到了”“他在营口出重资雇了几位泥水匠,率领着他们到了那只有两三个渔村的荒岛,开始了他们建塔的工作”“在深山,在大海,在许多穷乡僻壤,也总少不了与这建塔者类似的故事”可知,“人”既指凿路者和建塔者,也包括无数像他们一样作出不平凡事业的无名者;结合“它的开凿人的意志是值得我们钦佩的”“人间实在有些无名的人,躲开一切的热闹,独自做出来一些足以与自然抗衡的事业”可知,“高歌”是对这些人的事迹和精神的歌颂,是一首动人的生命之歌。“人的高歌”是作者为这些具有坚强意志和顽强精神的人的事迹和精神唱的一首赞歌,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与歌颂。(2022高二下·菏泽期末)文言文阅读文本一:洪武十三年三月壬辰朔,命户部减苏、松、嘉、湖四府重租粮额。太祖谓之曰:“天地生物,所以养民,上之取民,不可尽其利也。夫民犹树也,树利土以生,民利食以养。养民而尽其利,犹种树而去其土也。比年苏、松各郡之民衣食不给,皆为重租所困。民困于重租而官不知恤是重赋而轻人亦犹虞人反裘而负薪徒惜其毛不知皮尽而毛无所傅岂所以养民哉其赋之重者,宜悉减之。”六月戊寅,太祖谕户部臣曰:“曩者奸臣聚敛,深为民害,税及天下纤悉之物,朕甚耻焉。自今如军民嫁娶丧祭之物,舟车丝布之类,皆勿税。尔户部其榜示天下,使其周知。”(节选自《明太祖宝训》第五卷)文本二: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逆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节选自《种树郭橐驼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民困于重租/而官不知恤/是重赋而轻人/亦犹虞人反裘/而负薪徒惜其毛/不知皮尽而毛无所傅/岂所以养民哉/B.民困于重租/而官不知恤/是重赋而轻人/亦犹虞人反裘而负薪/徒惜其毛不知皮尽/而毛无所傅/岂所以养民哉/C.民困于重租/而官不知恤/是重赋而轻人/亦犹虞人反裘而负薪/徒惜其毛/不知皮尽而毛无所傅/岂所以养民哉/D.民困于重租/而官不知恤/是重赋而轻人/亦犹虞人/反裘而负薪徒惜其毛/不知皮尽而毛无所傅/岂所以养民战/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壬辰朔”和“戊申晦”(《登泰山记》)中的“朔”“晦”都用来表示时间,“朔”指阴历每月的第一天,“晦”指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B.“负薪”的“负”意思是背着,与“负而前驱”(《五代史伶官传序》)句中的“负”意思相同。C.“其筑欲密”的“筑”的本义是筑墙,古代用夹板夹住泥土,用木杵把土砸实,文中意思是捣土。D.“鸣鼓而聚之”的“聚”是使聚集起来,与“聚之咸阳”(《过秦论》)句中的“聚”意思和用法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太祖发现有的地方官府征收的赋税太重,认为这会严重影响到百姓生活,就让他们减轻赋税。B.明太祖下令,免除一些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物资的赋税,并且让官府发布文告,使百姓知晓。C.郭橐驼种树时谨慎小心,种好后不再过问,只是顺应了树木的天性,并不能使树木活得长久茂盛。D.其他人栽种的树木,不如郭橐驼种的树木好,是因为他们过度担忧和关爱,违背了树木的天性。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曩者奸臣聚敛,深为民害,税及天下纤悉之物,朕甚耻焉。②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14.两则材料都借种树谈了如何“养民”的道理,请结合文本分别概括。【答案】10.C11.D12.C13.①以前奸滑的官员用重税搜刮钱财,严重造成百姓的灾祸,收税连天下细小的东西都包括在内,我对此深感羞愧啊。②所以我不妨碍它的生长罢了,没有能力使它长得高大茂盛;不损伤它的果实罢了,没有能力使它果实结得又早又多。14.文本一借种树不能把它赖以生长的土壤全部挖走,告诫官府不能过度征收赋税,要让百姓有生活的基础;文本二借种树要顺应树木的天性,让树自由生长,告诫官府不要过度干扰百姓的生产和生活。【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文化常识【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能力,还要在整体把握句意的前提下,抓住关键点:人名、地名、官职名、年号、语气词、动宾搭配、句式整齐等。要根据语意做题,可用排除法。(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和用法以及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实词放回到句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3)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4)本题考查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按照翻译六字诀换、调、补、删、留、变的方法,做到字字落实。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意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类型题目关键是读懂文言文,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抓因求果找理由,此类题目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的,要求从原文中寻找信息,并将其进行概括组合,形成答案。【附参考译文】文本一洪武十三年三月初一,太祖命令户部减轻苏州、松江、嘉兴和湖州四地的赋税。太祖对他们说:“天地生育万物,是用来养育百姓的,官府向老百姓收取赋税,不能把他们生产的东西都拿走。老百姓就像树木,树木利用土地生长,老百姓利用粮食养活(自己)。治理百姓如果把他们所有的养活自己的粮食都拿走,就像种树而把泥土都拿走一样啊。苏州、松江的百姓连年衣食不足,都被沉重的赋税困扰。百姓被沉重的赋税困扰,如果官府不知道怜悯,这就是看重赋税而轻视百姓,就像虞人反穿着皮衣去背柴,只爱惜皮衣上的毛,却不知道皮磨损完了毛就没有附着的地方,这哪里是用来治理百姓的办法呢!那些沉重的赋税,应该都减掉。”六月戊寅这一天,太祖对户部的大臣们说:“以前奸滑的官员用重税搜刮钱财,严重造成百姓的灾祸,收税连天下细小的东西都包括在内,我对此深感羞愧啊。从今天开始像军民嫁娶丧祭、船车丝布之类的东西,都不要收税了。你们户部出榜告示天下,让百姓都知道。”文本二有人问他种树种得好的原因,他回答说:“我郭橐驼不是能够使树木活得长久而且长得很快,只不过能够顺应树木的天性,来实现其自身的习性罢了。但凡种树的方法,它的树根要舒展,它的培土要平均,它根下的土要用原来培育树苗的土,它捣土要结实。已经这样做了,就不要再动,不要再忧虑它,离开它不再回顾。栽种时要像对待子女一样细心,栽好后要像丢弃它一样放在一边,那么树木的天性就得以保全,它的习性就得以实现。所以我只不过不妨碍它的生长罢了,并不是有能使它长得高大茂盛的办法;只不过不抑制、减少它的结果罢了,也并不是有能使它果实结得早又多的办法。别的种树人却不是这样,树根拳曲又换了生土;他培土的时候,不是过多就是过少。如果有能够和这种做法相反的人,就又太过于吝惜它们了,担心它太过分了,在早晨去看了,在晚上又去摸摸,已经离开了,又回头去看看。更严重的,甚至用指甲划破树皮来观察它是活着还是枯死了,摇晃树根来看它是否栽结实了,这样树木的天性就一天天远去了。虽然说是喜爱它,这实际上是害了它,虽说是担心它,这实际上是仇视它。所以他们都不如我。我又能做什么呢?”问的人说:“把你种树的方法,转用到做官治民上,可行吗?”橐驼说:“我只知道种树罢了,做官治民,不是我的职业。但是我住在乡里,看见那些官吏喜欢不断地发号施令,好像是很怜爱(百姓)啊,但百姓最终反因此受到祸害。在早上在晚上那些小吏跑来大喊:‘长官命令:催促你们耕地,勉励你们种植,督促你们收获,早些煮茧抽丝,早些织你们的布,养育你们的小孩,喂大你们的鸡和猪。’一会儿打鼓招聚大家,一会儿鼓梆召集大家,我们这些小百姓停止吃早、晚饭去慰劳那些小吏尚且不得空暇,又怎能使我们繁衍生息,使我们民心安定呢?所以我们既困苦又疲乏,像这样(治民反而扰民),它与我种树的行当大概也有相似的地方吧?”10.句意:百姓被沉重的赋税困扰,如果官府不知道怜悯,这就是看重赋税而轻视百姓,就像虞人反穿着皮衣去背柴,只爱惜皮衣上的毛,却不知道皮磨损完了毛就没有附着的地方,这哪里是用来治理百姓的办法呢!“犹”是如同,这里是比喻手法,“虞人反裘而负薪”是喻体,“反裘”作“负薪”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其毛”作“惜”的宾语,“其毛”后断开,“不知”是下一句的谓语部分,承前省略主语,“不”前句断开,“皮尽而毛无所傅”属于主谓短语作宾语,之间不断来,排除B。故答案为:C。11.D.意思和用法不同,“鸣鼓而聚之”的“聚”是使动用法,“聚之咸阳”不是使动用法。故答案为:D。12.C.“并不能使树木活得长久茂盛”与文意不符。原文“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意思是,我只不过不妨碍它的生长罢了,并不是有能使它长得高大茂盛的办法。故答案为:C。13.赋分点:(1)“曩者”,以前;“聚敛”,搜刮钱财;“纤悉”,细小;“耻”,意动用法。(2)“害”,妨碍;“抑耗”,损伤;“其实”,它的果实;“早”“蕃”,使……多,使……早。14.文本一,结合“天地生物,所以养民,上之取民,不可尽其利也。夫民犹树也,树利土以生,民利食以养。养民而尽其利,犹种树而去其土也”可知,借种树不能把它赖以生长的土壤全部挖走,告诫官府不能过度征收赋税,要让百姓有生活的基础。文本二,结合“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可知,借种树要顺应树木的天性,让树自由生长,告诫官府不要过度干扰百姓的生产和生活。(2022高二下·菏泽期末)古代诗歌阅读水龙吟(其二)叶梦得八月十日,与强少逸游遒场山,放舟中流,命工吹笛舟尾,迎月归作。舵楼横笛孤吹,暮云散尽天如水。人间底事,忽惊飞堕,冰壶千里。玉树风清,漫披遥卷。与空无际。料嫦娥此夜,殷勤偏照,知人在、千山里。常恨孤光易转,仗多情使君料理。一杯起舞,曲终须寄,狂歌重倚。为问飘流,几逢清影,有谁同记。但尊中有酒,长追旧事,拚年年醉。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小序交代了时间、人物、地点和事件,为全词奠定了感伤基调。B.上片紧承小序,既描写了月光之下的美好景物,也隐含着词人情怀。C.下片以“恨”字统领,通过描写人的活动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留恋。D.这首词上片着力写景,下片叙事、抒情,三者相互交融,浑然一体。16.请赏析“料嫦娥此夜,殷勤偏照,知人在、千山里”一句的妙处。【答案】15.A16.运用想象,写嫦娥充满情谊,热情周到地将月光洒遍人间,增强了感染力;间接地突出了此夜月光的皎洁、明亮、柔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此时陶醉在月光之中的愉悦之情。【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题材、结构、情感的鉴赏。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能力。赏析诗句首先明白诗句写了什么内容,然后指出诗句运用的表达技巧,并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诗句是如何运用该表达技巧的,最后指出诗句运用该表达技巧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抒发了什么情感。15.A.“为全词奠定了感伤基调”错误。小序“游遒场山”“吹笛舟尾”“迎月”交代了人物和事件,笛声和月夜的景物描写也看不出感伤情绪。故答案为:A。16.“料嫦娥此夜,殷勤偏照,知人在、千山里”描绘了皎洁的月光洒遍人间的景象。“料”字是“料想”之意,为想象之语,“殷勤”是“周到”之意,“殷勤”“偏”“知”等处运用拟人修辞,赋予月光人的性情,月光遍洒大地,描写了月色的美好,明亮皎洁,殷勤周到,充满情谊,其实这正是月光下人的独特感受,表达了作者在月色下陶醉的喜悦之情。17.(2022高二下·菏泽期末)名篇名句默写(1)《离骚》(节选)中“ , ”两句,表现了屈原坚守正道、至死不渝的品格。(2)《过秦论》中“ ”写出了秦始皇奴役天下;而奴役天下必将引起反抗,作者将其原因归结为“ ”。(3)“落木”这一意象是从“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的“木叶”演化发展而来,被很多诗人用来表情达意,如“ , ”。【答案】(1)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2)执敲扑而鞭笞天下;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或: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知识点】名句;名篇【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有:犹、敲扑、鞭笞、萧萧。故答案为:(1)第1空、亦余心之所善兮第2空、虽九死其犹未悔(2)第1空、执敲扑而鞭笞天下第2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3)第1空、无边落木萧萧下第2空、不尽长江滚滚来(或: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考查名篇背诵,分为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和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2022高二下·菏泽期末)语言文字运用I阿Q处在社会的下层,也就是精神等级的下层,这是严峻的现实。阿Q不安于现实,但是追求现实的改变,哪怕是____________的,他只有失败,头破血流。于是就另寻门路,争取精神上的优越。精神优越在现实中也不能实现,就在____________中,也就是在“变异的感知”中,达到“假定的优越”。在“假定”中从弱势变成强势,在受辱中享受荣誉,在排斥异端中自我安慰,在欺凌弱者中自我陶醉,在惨败中追求精神的胜利,当然是虚幻的胜利。这是因为,和任何一个小人物(如孔乙己)一样,他有最后的自尊。所以,他的“精神胜利法”,以虚幻的自尊来摆脱屈辱,麻痹自己。有意识的“变异感知”、歪曲现实,这就成为他精神存活的条件。这是鲁迅所发现的中国国民性的劣根性。在写这个现实中的悲剧的时候,鲁迅是用喜剧的手法来写的,夸张其荒谬性,不和谐,不统一。用喜剧的手法来写悲剧,其间有深邃的思想批判,鲁迅杂文家的才能就____________地入侵到了小说当中。有时,两种文体并不总是达到____________的和谐。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细枝末节 幻想 不由自主 如胶似漆B.鸡毛蒜皮 幻象 情不自禁 如胶似漆C.鸡毛蒜皮 幻想 不由自主 水乳交融D.细枝末节 幻象 情不自禁 水乳交融19.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中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阿Q不独是姓名籍贯有些渺茫,连他先前的“行状”也渺茫。B.譬如用三尺长三寸宽的木板做成的凳子,未庄叫“长凳”。C.本来几乎是一个“完人”了,但可惜他体质上还有一些缺点。D.阿Q尤其“深恶而痛绝之” ,是他的一条假辫子。20.请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在表达上的特点及效果。【答案】18.C19.B20.①使用了排比,四个以“在”开头的句子构成排比,句式整齐,节奏感强;②四个句子由短到长排列,语气逐渐增强;③“受辱”与“荣誉”、“惨败”与“胜利”等反义词的对举使用,突出了精神胜利法的荒谬。【知识点】标点符号的使用;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成语的使用;其他熟语的使用【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其次,掌握相关成语的意思,正确辨别他们的感彩、修饰对象、使用范围等;再者,解答时联系上下文,从词语与语境的语意关系、搭配关系等方面筛选;最后,运用排除法,排除不符合句意的选项。⑵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本题考查的是引号,先判断文章中引号的用法,再逐个判断选项中引号的用法,然后选出正确的一项。⑶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特点和效果的能力。解答本题,可从词语、修辞、表达的内容等角度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18.第一处,鸡毛蒜皮:比喻无关紧要的事或没有什么价值的东西。细枝末节:比喻事情或问题的细小而无关紧要的部分。语句强调没有价值的小事,应填“鸡毛蒜皮”。第二处,幻想:对还没有实现的事物有所想象,或指进行上述想象后的所得。幻象:是指幻想、幻觉或梦境中产生的形象。语境是动词,应填“幻想”。第三处,不由自主:由不得自己,控制不了自己。情不自禁: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语境指才能在文学作品中的呈现,应填“不由自主”。第四处,水乳交融:水和乳汁融合在一起,比喻关系非常融洽或结合得十分紧密。如胶似漆:像胶和漆一样紧紧粘着,形容极其亲密,多指夫妻感情深厚。语境指两种文体的和谐统一,应填“水乳交融”。故答案为:C。19.“精神胜利法”引号的作用是表特定称谓。A.表讽刺;B.表特定称谓;C.表否定;D.表引用。故答案为:B。20.从修辞看,“在受辱中享受荣誉,在排斥异端中自我安慰,在欺凌弱者中自我陶醉,在惨败中追求精神的胜利”连用四个“在……中……”的句式,构成排比句,句式整齐一致,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从用词看,“受辱”与“荣誉”、“惨败”与“胜利”使用反义词,意在突出,词义相反,在两两对举中突出了精神胜利法的荒谬。(2022高二下·菏泽期末)语言文字运用Ⅱ有人评论达尔文“是一个优秀的观察者,但缺乏推理能力”,其实《物种起源》中有很多具体的语段,都在作推理论证。比如:“如果物种只是特征明显而稳定的变种,我们马上就会发现其杂交的后代,在某些性质和程度上,如在连续杂交之后,彼此可以融合等方面,酷似其父母,并且都如公认的变种的杂交后代一样,遵循着同样复杂的法则。如果物种是独立创造的,而变种是由次级法则所产生的,上述相似性就变得颇为离奇了。”这里有两处推理。第一句,由前提( ),推出( );第二句,由前提“物种是独立创造的,而变种是由次级法则所产生的”,推出“杂交的后代无法遗传父母特性,不具有相似性”,而事实却是具有相似性,以此反过来证明独创论的荒谬。再如最后一段运用连续演绎推理,从遗传变异的一般原理逻辑推理,提出生物地理分布上的一些推论,而自然界的事实证实了这些推论的正确性。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再如最后一段运用连续演绎推理,从遗传变异的一般原理进行逻辑推理,提出生物地理分布上的一些推论,而自然界的事实证实了这些推论的正确性。B.再如最后一段连续运用演绎推理,从遗传变异的一般原理进行逻辑推理,提出生物地理分布上的一些推论,而自然界的事实证明了这些推论的正确性。C.再如最后一段运用连续演绎推理,从遗传变异的一般原理逻辑推理,提出生物地理分布上的一些推论,而自然界的事实证明了这些推论的正确性。D.再如最后一段连续运用演绎推理,从遗传变异的一般原理逻辑推理,提出生物地理分布上的一些推论,而自然界的事实证实了这些推论的正确性。22.原文有两处推理,请模仿第二句,在括号内填写有关内容,把第一句的推理过程补充完整。【答案】21.B22.① 物种只是特征明显而稳定的变种 ②其杂交的后代遗传了父母的特性,具有相似性。【知识点】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逻辑推理【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补写句子能力。这类题目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于文本。具体说,所补写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要综合起来,这样答案就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2)本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此题是从逻辑推理的角度设计的,要求对题中给出的各种结论(推断)进行评判,看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有无判断错误、推理偏颇以及说法绝对等逻辑问题。做题思维方法有:1. 全面分析材料具体内容2. 重点把握句间逻辑关系,发现逻辑错误并且解说出来。21.语序不当,“运用连续”中“连续”修饰“运用”,应为“连续运用”;成分残缺,“逻辑推理”前缺少谓语;搭配不当,“证实……正确性”动宾搭配不当,“证实”应为“证明”。修改正确的只有B项。故答案为:B。22.第二句推理是“如果物种是独立创造的,而变种是由次级法则所产生的,上述相似性就变得颇为离奇了”,由前提“物种是独立创造的,而变种是由次级法则所产生的”,推出“杂交的后代无法遗传父母特性,不具有相似性”那么,第一句“如果物种只是特征明显而稳定的变种,我们马上就会发现其杂交的后代,在某些性质和程度上,如在连续杂交之后,彼此可以融合等方面,酷似其父母”推理中,前提是“物种只是特征明显而稳定的变种”,推出的结论是“其杂交的后代遗传了父母的特性,具有相似性”。23.(2022高二下·菏泽期末)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已知的事物是有限的,未知的事物是无穷的;我站立在茫茫无边神秘莫测的汪洋中的一个小岛上。继续开拓是我们每一代人的职责。——赫胥黎把尝试解决新问题的追求,从人群中的局部人、少数人,扩大到人群中的绝大多数人,并使之成为日常生活中有机构成的一部分,这种趋势在二十世纪末已初露端倪。——金马上述材料,对你有怎样的启发,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知识点】材料作文【解析】【分析】材料提供了两段名言。赫胥黎的话语向我们展示了人类的渺小与未知世界的广袤,我们已知有限,而未知却是无穷的,人类正处于世界中心的海岛,唯有不断开拓,唯有开拓才能稳步前行,所以,开拓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职责,重点句子是“继续开拓是我们每一代人的职责”。金马的话则指出不仅要让绝大数人有“尝试解决新问题的追求”,并且要让这种追求成为日常生活的有机构成部分,重点句子是“尝试解决新问题的追求”“成为日常生活中有机构成的一部分”。由此可知,本次作文的核心话题是“开拓创新”“善于尝试”。行文构思上,可以先概述材料或引用材料,并对材料进行分析,引出自己的观点,如“唯有不断开拓,方能安然行走在文明的大道上。所以,开拓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职责”;然后以从个人到国家再到社会的思路阐述“开拓创新”的价值,接着指出每个人应承担的职责;最后回归材料,收束全篇,呼应开头。立意:1.唯有开拓,方能进取。2.生活中要善于尝试。3.生命不息,开拓不止。4.开拓创新方能致远。5.凿山碾石开新路,我辈浩气展虹霓。【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要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再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中的侧重点一定要抓准。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联系材料,运用材料中的事例或者名言,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1 / 1山东省菏泽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2022高二下·菏泽期末)现代文阅读Ⅰ材料一:托勒密体系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天球分若干层,最近的是月球,向外是水星、金星、太阳、火星、木星、土星,再外是恒星天,恒星天外还有一层天,是“九重天”。张衡提出的日月五星的排列顺序和托勒密《至大论》中的顺序一致,关于“近天则迟,远天则速”的观点也与托勒密的一致,但是张衡的关于宇宙无穷的思想,要比古希腊的层层叠套的水晶球体系先进得多。纵观张衡的天文学成就,他的浑天说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一些天文学思想是比较进步的,有的可以和托勒密的思想相媲美,有的甚至超过了托勒密,从这一点来看,张衡的《灵宪》及其《浑天仪图注》所阐述的天文学思想,的确代表了当时世界天文学的最高水平。张衡著作中的天文学内容吸收了古代文化的精髓,杂糅各家学说综合而成,是东汉时期天文学的代表性成果。但是浑天说理论在后来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没有和传统数理天文学理论建立起联系,没有被进一步“数学化”。托勒密的《至大论》提出了地心说的宇宙论,托勒密利用了大量古代测量数据和当时比较先进的数学和天文学,进一步发展了这个理论,对这个理论进行了数量化。关于上述张衡的许多天文学思想,托勒密都建立了各自的数理模型,具有现代意义下的天文学含义。张衡是一位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中国古代的数理天文学在他的思想基础上得到发展。例如,九道术理论是历代探讨月球运动所必然面对的课题,在张衡之后的很长时间内,它主要用于解决月球的近点月周期问题,解释月行迟疾现象,并设计断的算法,以便根据月亮中心差来计算定朔,到了唐代以后九道术的内容有所变化,是探讨月亮相对于黄道的位置变化的依据,同时也是唐代黄白道差算法模型的基础,直到1280年后被《授时历》的白赤道坐标变换法取代。中国古代的浑天模型与现代球面天文学中的天球模型存在着一些本质的区别。首先,浑天说中的天球被认为是真实的,而不是假想的;天球半径是有限的,而不是无限大的,只不过各家的取值有所差别而已。其次,浑天说中的地也不是假想的与地球相切的平面,而被看作是真实的大地;并且,在浑天说宇宙观之下产生的浑天模型中,只有一点被认为位于天球的中心,这一点就是所谓的“地中”阳城。古希腊在托勒密为代表的地心说宇宙体系之上产生的天球模型和一系列概念,对现代球面天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是二者之间仍然具有明显的差异。即现代天球模型是在人类对于地球和宇宙充分认识的基础上的,代表了一种科学研究方法。而托勒密的天球模型是基于地心说之上的若干理性思考和假设的产物,例如托勒密在他的观测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假设认为,天球远比地球大,这一点虽然和现代天文学的假设一致,但是托勒密由此认识到的宇宙和天球不能逾越当时的概念,他对宇宙的认识范围和手段有限;但是他的这一理性原则确对他的宇宙观和后来天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古代无论中国还是希腊都没有认识到天球的中心应随观测地点的变化而定。(选自《比较视野下的中国天文学史·张衡与托勒密天文学之比较》,有删节)材料二:盖天说在汉武帝时期遇到了浑天说的有力挑战。天文学家落下闳提出了一种新的主张:天是个圆球,天包着地,天大而地小。这种主张,后来被人们称为浑天说。浑天说与司马迁等信奉的盖天说本质上完全不同,盖天说主张天在上,地在下,天地等大;而浑天说主张天在外,地在内,天大地小。在此后的一千多年的时间里,究竟是浑天说正确,还是盖天说合理,天文学界的争论一直不绝如缕。总的趋势是信奉浑天说的人越来越多,浑天说逐渐成为天文学界对宇宙结构认识的主流。浑盖之争涉及与有关宇宙结构问题的方方面面。西汉末年,著名学者扬雄撰写了著名的《难盖天八事》一文,从观测依据到数理结构等八个方面,逐一对盖天说作了批驳。比如,他提出,按盖天说的说法,天至高,地至卑,太阳依附在天壳上运动,也是高高在上的,人之所以看到太阳从地平线下升起,是由于太阳太高了,导致人产生了视觉错误的缘故。但是即使人眼会因观察对象的距离远而产生视觉错乱,水平面和光线的传播是客观的,它们是不会出错的,那么就在高山顶上取一个水平面,以之判断日的出没。实验证明太阳确实是从水平面之下升起的,光线也是从下向上传播的,这与盖天说的推论完全相反,证明盖天说是错误的。这是扬雄从观测依据的角度对盖天说所作的批驳。整体来说,他从八个方面对盖天说所作的批驳,有理有据,是盖天说无法辩解的。(节选自《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衡提出的日月五星的排列顺序及“近天则迟,远天则速”的观点,与托勒密的排列顺序和观点不谋而合。B.张衡提出的九道术理论探讨了月球运动,被后人用于解决有关月球运动的一系列问题,比如月行迟疾现象等。C.在汉武帝后的一千多年里,天文学界关于浑天说和盖天说咒究竟哪个合理的争论一直存在,而浑天说逐渐成为主流。D.扬雄用实验证明太阳是从水平面之下升起的,光线也是从下向上传播的,从而证明了盖天说是错误的。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浑天说,不过二者论述的重点并不完全相同。B.张衡著作中的天文学思想,代表了当时世界上天文学研究的最高水平。C.中国古代浑天模型和古希腊的天球模型郧与现代天球模型有明显差异。D.信奉浑天说的人越来越多,是扬雄对盖天说进行有理有据批驳的结果。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 )A.托勒密在月球视差理论下,利用测得的日月视半径,计算太阳和月球的距离,从而计算日月视差。B.托勒密对前辈们发现行星运动的周期、速度与轨道大小的关系等,建立了数量化、系统化的理论模型。C.托勒密准确描述了在黄道上和黄道附近运动的日月五星的位置,给出了1022颗恒星的位置。D.托勒密认为天空中有两种不同的运动,一种是所有天体自东向西的运动,一种是与此相反的恒星球运动。4.学校准备举办中国古代天文科技展,需要制作一个介绍“浑天说”的展牌,请结合文本,写出内容要点。5.张衡和托勒密在天文学研究中都取得了非凡成就,他们的做法给你带来哪些启示,请结合文本加以概括。(2022高二下·菏泽期末)现代文阅读Ⅱ人的高歌冯至大家游西山回来,坐在滇池的船上,回望西山的峭壁,总不免要把那峭壁上凿出来的龙门作为谈话的资料。“这峭壁上一段小小的工程,比起云冈、敦煌等地的石窟来,真是小巫见大巫了。”M君这样说。C君,略微知道一些昆明的掌故,听了这话,不以为然,他说道:“不能这样比。你要知道,像云冈,像敦煌,以及河南的龙门,多半是从南、北朝开端,经过隋、唐,一直到宋时,还在那儿开凿,那是几世纪内,千万只手的成绩。而这里的龙门规模虽然小,却是一个人左手持凿,右手持锤,只是两只手一点一点地凿成的——”M君不回答,C君回转头来,望着山腰上的三清阁继续说:“这是一个人用坚强的意志凿成的。在乾隆年间有一个石匠,他姓吴,一天,他正在西郊修补一座小石桥,对面来了一个人,用手指将那峭壁向他说,你看那巉岩,那上边有一座石室,从三清阁到石室是没有道路的,人们只在岩石边架上一条铁索。人在铁索上走着,稍一不慎,便会跌落到湖里。况且铁索如今也朽败不堪了,你为什么不因山就势,开凿出一条石路呢?”“那石匠听了,望着西山的峭壁,心中就从岩石里盘算出一条宛宛转转、高下不平的小路。不久,他开始了他的工作:左手持凿,右手持锤,不顾寒暑,不管风天或雨天,日日和那顽固的岩石搏斗。他不受任何人的帮助,十多年如一日,终于完成了我们方才登临过的那条石路。这十多年的工夫,是单调的,没有什么事迹可说,除却一凿一锤从早到晚的声音外,恐怕这人连话都没有说的机会。”“现在逛西山的人,没有一个不到那里去玩一玩眺望湖景。就艺术来看,它当然抵不住云冈的任何一个石窟,但它的开凿人的意志是值得我们钦佩的。尤其是因为他在刚凿成的那一年便死去了。”M君听了这段话,也不敢再小看这段工程了,只是说了一句:“这类的故事,恐怕当时在云冈,在敦煌也少不了吧。”其他的人都好像得到一种启示似的,觉得意志坚强的人在他的事业未完成前是不会死去的,假如那工程再延长五年,他也许会晚死五年吧。这时同游的友人里有一位T君,显着很沉默,当大家正在唏嘘赞叹的时刻,他说:“我望着这湖水总爱想到海,方才我听完这段与岩石搏斗的故事,不知怎么想起一个和海水有关系的人了。”“在许多年前,有一只船跟平素一样在一个风平浪静的早晨从大沽口起锚出发了。走了两三天,正在这荒岛的附近,海上起了暴风,这只船触在礁上沉没了。其中有一个人,在垂死的时候遇了救,被另一只船载到营口。”“这人在垂死的时候遇了救,觉得仿佛又换了一个生命一般,同时想到那无情的礁石和全船将沉时恐怖的情况以及自己临死时的心情,刹那间就决定了一件事:在那荒岛上为什么不建筑起一座灯塔呢?”“从此他就飘流在营口一带。像是化缘的和尚一般,到处请求布施,说是要在一座荒岛上建设一座灯塔。”“一天一天地过去,所募到的钱距离他所希望的数目还太远,同时他的身体也一天天地衰弱下去。他想,在他未死前完成这件事,他不能不想出一种残酷的方法。就是把自己的手指用布缠起,浸上菜油,在不肯施舍的人们的面前,把那块缠在手指的油布用火点燃,让火慢慢地燃到指尖。他说,在那荒岛旁,不知有多少人无辜地丧了性命,不知使多少人家的妻子一直到死不得安眠,这一点手指尖上的痛苦算什么呢?”“最后等到他的钱够建筑一座灯塔时,他的十指几乎都烧到了。他在营口出重资雇了几位泥水匠,率领着他们到了那只有两三个渔村的荒岛,开始了他们建塔的工作。直到一天的傍晚,岛上高高的建筑上不见有人活动了,却放出橙黄色的光来,才似信似疑地想到,也许是一座灯塔吧?”“建塔的人从此就天天在那塔上走上走下,在雾里,在风雨里,在海上的黄昏里,燃起一点比长庚星的光大不了多少的橙黄色的灯光。船上的人们望着这点光,分辨得出方向,他们怀着感谢的心情,以为是岛上有什么仙人出现,在怜悯他们。”“那人后来衰老得不成样子,但是他认为他是不能死的,因为塔上的灯光一天也不能缺少。据说,一天他病势很重了,他勉强爬到塔顶,燃着了灯,再也走不下来,他就望着那盏灯光,永久地闭上了眼睛。当时的海上起了很大的风涛……”我们的船在湖上慢慢地走着,大家倾听T君的这段话,感到兴奋,在T君刚一闭口的时候,C君说出他的感想:“方才我说完那段石工的故事,M先生曾经说,这类的故事恐怕当时在云冈,在敦煌也少不了吧。我这时也觉得,在深山,在大海,在许多穷乡僻壤,也总少不了与这建塔者类似的故事。人间实在有些无名的人,躲开一切的热闹,独自做出来一些足以与自然抗衡的事业。”一九四二年,写于昆明(选自《山水》,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由游览西山回来时回望西山峭壁的龙门引起的感想落笔,展开人物对话,引出下面的故事。B.“逛西山的人,没有一个不到那里去玩一玩眺望湖景”,是为了表达对凿路人的怀念,不是为了欣赏那里的景色。C.“这类的故事,恐怕当时在云冈,在敦煌也少不了吧”,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两次,由点到面,深化了主题。D.结尾处“我们的船在湖上慢慢地走着”与开头“坐在滇池的船上”相呼应,文章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7.关于文中M君的言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真是小巫见大巫了”,表现了M君对西山峭壁上的龙门的轻视。B.当C君反驳他的话后,M君“不回答”,表明他对C君的话并不认同。C.听了C君讲的故事后,M君的话语,表明他内心受到震动,有所感悟。D.M君的言行在文中虽然不多,却能够起到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的作用。8.本文采用对话的方式叙述故事,构思巧妙。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妙处。9.文章 题目“人的高歌”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2022高二下·菏泽期末)文言文阅读文本一:洪武十三年三月壬辰朔,命户部减苏、松、嘉、湖四府重租粮额。太祖谓之曰:“天地生物,所以养民,上之取民,不可尽其利也。夫民犹树也,树利土以生,民利食以养。养民而尽其利,犹种树而去其土也。比年苏、松各郡之民衣食不给,皆为重租所困。民困于重租而官不知恤是重赋而轻人亦犹虞人反裘而负薪徒惜其毛不知皮尽而毛无所傅岂所以养民哉其赋之重者,宜悉减之。”六月戊寅,太祖谕户部臣曰:“曩者奸臣聚敛,深为民害,税及天下纤悉之物,朕甚耻焉。自今如军民嫁娶丧祭之物,舟车丝布之类,皆勿税。尔户部其榜示天下,使其周知。”(节选自《明太祖宝训》第五卷)文本二: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逆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节选自《种树郭橐驼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民困于重租/而官不知恤/是重赋而轻人/亦犹虞人反裘/而负薪徒惜其毛/不知皮尽而毛无所傅/岂所以养民哉/B.民困于重租/而官不知恤/是重赋而轻人/亦犹虞人反裘而负薪/徒惜其毛不知皮尽/而毛无所傅/岂所以养民哉/C.民困于重租/而官不知恤/是重赋而轻人/亦犹虞人反裘而负薪/徒惜其毛/不知皮尽而毛无所傅/岂所以养民哉/D.民困于重租/而官不知恤/是重赋而轻人/亦犹虞人/反裘而负薪徒惜其毛/不知皮尽而毛无所傅/岂所以养民战/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壬辰朔”和“戊申晦”(《登泰山记》)中的“朔”“晦”都用来表示时间,“朔”指阴历每月的第一天,“晦”指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B.“负薪”的“负”意思是背着,与“负而前驱”(《五代史伶官传序》)句中的“负”意思相同。C.“其筑欲密”的“筑”的本义是筑墙,古代用夹板夹住泥土,用木杵把土砸实,文中意思是捣土。D.“鸣鼓而聚之”的“聚”是使聚集起来,与“聚之咸阳”(《过秦论》)句中的“聚”意思和用法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太祖发现有的地方官府征收的赋税太重,认为这会严重影响到百姓生活,就让他们减轻赋税。B.明太祖下令,免除一些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物资的赋税,并且让官府发布文告,使百姓知晓。C.郭橐驼种树时谨慎小心,种好后不再过问,只是顺应了树木的天性,并不能使树木活得长久茂盛。D.其他人栽种的树木,不如郭橐驼种的树木好,是因为他们过度担忧和关爱,违背了树木的天性。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曩者奸臣聚敛,深为民害,税及天下纤悉之物,朕甚耻焉。②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14.两则材料都借种树谈了如何“养民”的道理,请结合文本分别概括。(2022高二下·菏泽期末)古代诗歌阅读水龙吟(其二)叶梦得八月十日,与强少逸游遒场山,放舟中流,命工吹笛舟尾,迎月归作。舵楼横笛孤吹,暮云散尽天如水。人间底事,忽惊飞堕,冰壶千里。玉树风清,漫披遥卷。与空无际。料嫦娥此夜,殷勤偏照,知人在、千山里。常恨孤光易转,仗多情使君料理。一杯起舞,曲终须寄,狂歌重倚。为问飘流,几逢清影,有谁同记。但尊中有酒,长追旧事,拚年年醉。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小序交代了时间、人物、地点和事件,为全词奠定了感伤基调。B.上片紧承小序,既描写了月光之下的美好景物,也隐含着词人情怀。C.下片以“恨”字统领,通过描写人的活动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留恋。D.这首词上片着力写景,下片叙事、抒情,三者相互交融,浑然一体。16.请赏析“料嫦娥此夜,殷勤偏照,知人在、千山里”一句的妙处。17.(2022高二下·菏泽期末)名篇名句默写(1)《离骚》(节选)中“ , ”两句,表现了屈原坚守正道、至死不渝的品格。(2)《过秦论》中“ ”写出了秦始皇奴役天下;而奴役天下必将引起反抗,作者将其原因归结为“ ”。(3)“落木”这一意象是从“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的“木叶”演化发展而来,被很多诗人用来表情达意,如“ , ”。(2022高二下·菏泽期末)语言文字运用I阿Q处在社会的下层,也就是精神等级的下层,这是严峻的现实。阿Q不安于现实,但是追求现实的改变,哪怕是____________的,他只有失败,头破血流。于是就另寻门路,争取精神上的优越。精神优越在现实中也不能实现,就在____________中,也就是在“变异的感知”中,达到“假定的优越”。在“假定”中从弱势变成强势,在受辱中享受荣誉,在排斥异端中自我安慰,在欺凌弱者中自我陶醉,在惨败中追求精神的胜利,当然是虚幻的胜利。这是因为,和任何一个小人物(如孔乙己)一样,他有最后的自尊。所以,他的“精神胜利法”,以虚幻的自尊来摆脱屈辱,麻痹自己。有意识的“变异感知”、歪曲现实,这就成为他精神存活的条件。这是鲁迅所发现的中国国民性的劣根性。在写这个现实中的悲剧的时候,鲁迅是用喜剧的手法来写的,夸张其荒谬性,不和谐,不统一。用喜剧的手法来写悲剧,其间有深邃的思想批判,鲁迅杂文家的才能就____________地入侵到了小说当中。有时,两种文体并不总是达到____________的和谐。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细枝末节 幻想 不由自主 如胶似漆B.鸡毛蒜皮 幻象 情不自禁 如胶似漆C.鸡毛蒜皮 幻想 不由自主 水乳交融D.细枝末节 幻象 情不自禁 水乳交融19.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中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阿Q不独是姓名籍贯有些渺茫,连他先前的“行状”也渺茫。B.譬如用三尺长三寸宽的木板做成的凳子,未庄叫“长凳”。C.本来几乎是一个“完人”了,但可惜他体质上还有一些缺点。D.阿Q尤其“深恶而痛绝之” ,是他的一条假辫子。20.请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在表达上的特点及效果。(2022高二下·菏泽期末)语言文字运用Ⅱ有人评论达尔文“是一个优秀的观察者,但缺乏推理能力”,其实《物种起源》中有很多具体的语段,都在作推理论证。比如:“如果物种只是特征明显而稳定的变种,我们马上就会发现其杂交的后代,在某些性质和程度上,如在连续杂交之后,彼此可以融合等方面,酷似其父母,并且都如公认的变种的杂交后代一样,遵循着同样复杂的法则。如果物种是独立创造的,而变种是由次级法则所产生的,上述相似性就变得颇为离奇了。”这里有两处推理。第一句,由前提( ),推出( );第二句,由前提“物种是独立创造的,而变种是由次级法则所产生的”,推出“杂交的后代无法遗传父母特性,不具有相似性”,而事实却是具有相似性,以此反过来证明独创论的荒谬。再如最后一段运用连续演绎推理,从遗传变异的一般原理逻辑推理,提出生物地理分布上的一些推论,而自然界的事实证实了这些推论的正确性。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再如最后一段运用连续演绎推理,从遗传变异的一般原理进行逻辑推理,提出生物地理分布上的一些推论,而自然界的事实证实了这些推论的正确性。B.再如最后一段连续运用演绎推理,从遗传变异的一般原理进行逻辑推理,提出生物地理分布上的一些推论,而自然界的事实证明了这些推论的正确性。C.再如最后一段运用连续演绎推理,从遗传变异的一般原理逻辑推理,提出生物地理分布上的一些推论,而自然界的事实证明了这些推论的正确性。D.再如最后一段连续运用演绎推理,从遗传变异的一般原理逻辑推理,提出生物地理分布上的一些推论,而自然界的事实证实了这些推论的正确性。22.原文有两处推理,请模仿第二句,在括号内填写有关内容,把第一句的推理过程补充完整。23.(2022高二下·菏泽期末)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已知的事物是有限的,未知的事物是无穷的;我站立在茫茫无边神秘莫测的汪洋中的一个小岛上。继续开拓是我们每一代人的职责。——赫胥黎把尝试解决新问题的追求,从人群中的局部人、少数人,扩大到人群中的绝大多数人,并使之成为日常生活中有机构成的一部分,这种趋势在二十世纪末已初露端倪。——金马上述材料,对你有怎样的启发,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解析部分【答案】1.B2.D3.D4.①西汉落下闳认为天是个圆球,天包着地,天大而地小,这种主张被后人称为浑天说;②东汉张衡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这一学说。该学说在当时世界天文学界处于领先水平,对天文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5.①善于继承和创新。如张衡继承吸收古代文化的精髓,借鉴各家学说,形成自己的天文学说,托勒密利用大量古代测量数据,发展了自己的理论;②具备跨学科的研究能力。如托勒密利用当时比较先进的数学,发展了地心说宇宙观,构建了数理模型。【知识点】社会科学类;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在文中找到对应的句段,仔细辨别原文内容与选项内容的细微之处。尤其要注意一些表示时间、频率、范围的副词,以及某些代词的指代对象。理清选项中的内容在原文中的逻辑关系,审查是否有增删词语的现象。⑵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推断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⑶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与论证关系的能力。解答本题,先理解材料一第三段的观点是什么,再逐个分析选项,判断正误。(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在文中筛选关于“浑天说”的相关文本,再概括出其特点,组织语言作答。(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1.B.“张衡的九道术理论”错误,结合材料一“中国古代的数理天文学在他的思想基础上得到发展。例如,九道术理论是历代探讨月球运动所必然面对的课题,在张衡之后的很长时间内,它主要用于解决月球的近点月周期问题,解释月行迟疾现象……”可知,九道术理论是张衡发明的于文无据。故答案为:B。2.D.“是扬雄对盖天说进行有理有据批驳的结果”错误,“信奉浑天说的人越来越多”与扬雄批驳盖天说没有因果关系。故答案为:D。3.第三段是论述托勒密对地心说理论进行数量化;ABC均符合数量化。D.只说托勒密的天体运动观,与数量化无关。故答案为:D。4.结合材料二“天文学家落下闳提出了一种新的主张:天是个圆球,天包着地,天大而地小。这种主张,后来被人们称为浑天说”概括出:西汉落下闳认为天是个圆球,天包着地,天大而地小,这种主张被后人称为浑天说;结合材料一“他的浑天说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一些天文学思想是比较进步的,有的可以和托勒密的思想相媲美,有的甚至超过了托勒密,从这一点来看,张衡的《灵宪》及其《浑天仪图注》所阐述的天文学思想,的确代表了当时世界天文学的最高水平”概括出:东汉张衡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这一学说。该学说在当时世界天文学界处于领先水平,对天文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5.结合“张衡著作中的天文学内容吸收了古代文化的精髓,杂糅各家学说综合而成,是东汉时期天文学的代表性成果”“托勒密利用了大量古代测量数据和当时比较先进的数学和天文学,进一步发展了这个理论,对这个理论进行了数量化”可知,张衡继承吸收古代文化的精髓,借鉴各家学说,形成自己的天文学说,托勒密利用大量古代测量数据,发展了自己的理论,据此可知要善于继承和创新。结合“托勒密的《至大论》提出了地心说的宇宙论,托勒密利用了大量古代测量数据和当时比较先进的数学和天文学,进一步发展了这个理论”“关于上述张衡的许多天文学思想,托勒密都建立了各自的数理模型”可知托勒密利用当时比较先进的数学,发展了地心说宇宙观,构建了数理模型,据此可知要具备跨学科的研究能力。【答案】6.B7.B8.①文中用M 君、C 君、T 君三人的对话展开故事的叙述,把两个不同人物的故事有机地连结在一起,叙事简洁清晰,又富于变化;②采用对话方式,C 君、T 君分别讲述自己熟知的故事,使故事真实可信,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③采用对话方式,可以自然穿插对故事中人物的评价和感想9.①“人”既指凿路者和建塔者,也包括无数像他们一样作出不平凡事业的无名者;②这些人的事迹和精神,本身就是一首动人的生命之歌;③这篇文章是作者为这些人的事迹和精神唱的一首赞歌。【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欣赏文本的形象;散文【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鉴赏能力。首先要了解小说常见的艺术特色:正面或直接描写、侧面或间接描写,环境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设置悬念,抑扬对比法等等,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叙述手法和作用的能力。解答本题,先分析是如何用对话方式叙述的,再分析这样的叙述方式对于情节、人物、主旨有什么好处。(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答题时分析文章的标题一般先答出含义,然后从文章的和情节、结构、人物(或物象)、主旨的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情节主要分析文章的情节以什么为主,结构看文章的标题是否能串联文章的内容或是否是文章的线索,人物(或物象)看标题是否能暗示人物的命运或性格(物象)的特征,主旨上看是否能够暗示或点明主旨,有时还从制造悬念和吸引读者的角度进行分析,有时还要分析标题中艺术手法,如双关、反语等。6.B.“为了表达对凿路人的怀念”文中无据,文章中明确说到“玩一玩眺望湖景”。故答案为:B。7.B.M君不认同C君的话于文无据,从下文“M君听了这段话,也不敢再小看这段工程了,只是说了一句:“这类的故事,恐怕当时在云冈,在敦煌也少不了吧””来看,应该是认可的。故答案为:B。8.从情节结构看,小说主要讲述了龙门石窟开凿的故事和荒岛上建灯塔的故事,而这两个故事前者出自C君讲述,后者出自T君讲述,中间有M君与他们的对话,可见,小说的情节主要通过M 君、C 君、T 君三人之间的对话展开,把两个不同人物的故事有机地连结在一起,叙事简洁清晰,又富于变化。从艺术效果看,“C君,略微知道一些昆明的掌故,听了这话,不以为然,他说道……”“方才我听完这段与岩石搏斗的故事,不知怎么想起一个和海水有关系的人了”采用对话方式,C 君、T 君分别讲述自己熟知的故事,使故事真实可信,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从表现主题看,“M君听了这段话,也不敢再小看这段工程了,只是说了一句:‘这类的故事,恐怕当时在云冈,在敦煌也少不了吧。’”“其他的人都好像得到一种启示似的,觉得意志坚强的人在他的事业未完成前是不会死去的”“在T君刚一闭口的时候,C君说出他的感想……”以讲述故事为主要情节,中间穿插感想和评论,这种对话方式有利于表现主题。9.“人的高歌”,结合“左手持凿,右手持锤,不顾寒暑,不管风天或雨天,日日和那顽固的岩石搏斗。他不受任何人的帮助,十多年如一日,终于完成了我们方才登临过的那条石路”“等到他的钱够建筑一座灯塔时,他的十指几乎都烧到了”“他在营口出重资雇了几位泥水匠,率领着他们到了那只有两三个渔村的荒岛,开始了他们建塔的工作”“在深山,在大海,在许多穷乡僻壤,也总少不了与这建塔者类似的故事”可知,“人”既指凿路者和建塔者,也包括无数像他们一样作出不平凡事业的无名者;结合“它的开凿人的意志是值得我们钦佩的”“人间实在有些无名的人,躲开一切的热闹,独自做出来一些足以与自然抗衡的事业”可知,“高歌”是对这些人的事迹和精神的歌颂,是一首动人的生命之歌。“人的高歌”是作者为这些具有坚强意志和顽强精神的人的事迹和精神唱的一首赞歌,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与歌颂。【答案】10.C11.D12.C13.①以前奸滑的官员用重税搜刮钱财,严重造成百姓的灾祸,收税连天下细小的东西都包括在内,我对此深感羞愧啊。②所以我不妨碍它的生长罢了,没有能力使它长得高大茂盛;不损伤它的果实罢了,没有能力使它果实结得又早又多。14.文本一借种树不能把它赖以生长的土壤全部挖走,告诫官府不能过度征收赋税,要让百姓有生活的基础;文本二借种树要顺应树木的天性,让树自由生长,告诫官府不要过度干扰百姓的生产和生活。【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文化常识【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能力,还要在整体把握句意的前提下,抓住关键点:人名、地名、官职名、年号、语气词、动宾搭配、句式整齐等。要根据语意做题,可用排除法。(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和用法以及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实词放回到句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3)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4)本题考查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按照翻译六字诀换、调、补、删、留、变的方法,做到字字落实。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意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类型题目关键是读懂文言文,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抓因求果找理由,此类题目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的,要求从原文中寻找信息,并将其进行概括组合,形成答案。【附参考译文】文本一洪武十三年三月初一,太祖命令户部减轻苏州、松江、嘉兴和湖州四地的赋税。太祖对他们说:“天地生育万物,是用来养育百姓的,官府向老百姓收取赋税,不能把他们生产的东西都拿走。老百姓就像树木,树木利用土地生长,老百姓利用粮食养活(自己)。治理百姓如果把他们所有的养活自己的粮食都拿走,就像种树而把泥土都拿走一样啊。苏州、松江的百姓连年衣食不足,都被沉重的赋税困扰。百姓被沉重的赋税困扰,如果官府不知道怜悯,这就是看重赋税而轻视百姓,就像虞人反穿着皮衣去背柴,只爱惜皮衣上的毛,却不知道皮磨损完了毛就没有附着的地方,这哪里是用来治理百姓的办法呢!那些沉重的赋税,应该都减掉。”六月戊寅这一天,太祖对户部的大臣们说:“以前奸滑的官员用重税搜刮钱财,严重造成百姓的灾祸,收税连天下细小的东西都包括在内,我对此深感羞愧啊。从今天开始像军民嫁娶丧祭、船车丝布之类的东西,都不要收税了。你们户部出榜告示天下,让百姓都知道。”文本二有人问他种树种得好的原因,他回答说:“我郭橐驼不是能够使树木活得长久而且长得很快,只不过能够顺应树木的天性,来实现其自身的习性罢了。但凡种树的方法,它的树根要舒展,它的培土要平均,它根下的土要用原来培育树苗的土,它捣土要结实。已经这样做了,就不要再动,不要再忧虑它,离开它不再回顾。栽种时要像对待子女一样细心,栽好后要像丢弃它一样放在一边,那么树木的天性就得以保全,它的习性就得以实现。所以我只不过不妨碍它的生长罢了,并不是有能使它长得高大茂盛的办法;只不过不抑制、减少它的结果罢了,也并不是有能使它果实结得早又多的办法。别的种树人却不是这样,树根拳曲又换了生土;他培土的时候,不是过多就是过少。如果有能够和这种做法相反的人,就又太过于吝惜它们了,担心它太过分了,在早晨去看了,在晚上又去摸摸,已经离开了,又回头去看看。更严重的,甚至用指甲划破树皮来观察它是活着还是枯死了,摇晃树根来看它是否栽结实了,这样树木的天性就一天天远去了。虽然说是喜爱它,这实际上是害了它,虽说是担心它,这实际上是仇视它。所以他们都不如我。我又能做什么呢?”问的人说:“把你种树的方法,转用到做官治民上,可行吗?”橐驼说:“我只知道种树罢了,做官治民,不是我的职业。但是我住在乡里,看见那些官吏喜欢不断地发号施令,好像是很怜爱(百姓)啊,但百姓最终反因此受到祸害。在早上在晚上那些小吏跑来大喊:‘长官命令:催促你们耕地,勉励你们种植,督促你们收获,早些煮茧抽丝,早些织你们的布,养育你们的小孩,喂大你们的鸡和猪。’一会儿打鼓招聚大家,一会儿鼓梆召集大家,我们这些小百姓停止吃早、晚饭去慰劳那些小吏尚且不得空暇,又怎能使我们繁衍生息,使我们民心安定呢?所以我们既困苦又疲乏,像这样(治民反而扰民),它与我种树的行当大概也有相似的地方吧?”10.句意:百姓被沉重的赋税困扰,如果官府不知道怜悯,这就是看重赋税而轻视百姓,就像虞人反穿着皮衣去背柴,只爱惜皮衣上的毛,却不知道皮磨损完了毛就没有附着的地方,这哪里是用来治理百姓的办法呢!“犹”是如同,这里是比喻手法,“虞人反裘而负薪”是喻体,“反裘”作“负薪”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其毛”作“惜”的宾语,“其毛”后断开,“不知”是下一句的谓语部分,承前省略主语,“不”前句断开,“皮尽而毛无所傅”属于主谓短语作宾语,之间不断来,排除B。故答案为:C。11.D.意思和用法不同,“鸣鼓而聚之”的“聚”是使动用法,“聚之咸阳”不是使动用法。故答案为:D。12.C.“并不能使树木活得长久茂盛”与文意不符。原文“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意思是,我只不过不妨碍它的生长罢了,并不是有能使它长得高大茂盛的办法。故答案为:C。13.赋分点:(1)“曩者”,以前;“聚敛”,搜刮钱财;“纤悉”,细小;“耻”,意动用法。(2)“害”,妨碍;“抑耗”,损伤;“其实”,它的果实;“早”“蕃”,使……多,使……早。14.文本一,结合“天地生物,所以养民,上之取民,不可尽其利也。夫民犹树也,树利土以生,民利食以养。养民而尽其利,犹种树而去其土也”可知,借种树不能把它赖以生长的土壤全部挖走,告诫官府不能过度征收赋税,要让百姓有生活的基础。文本二,结合“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可知,借种树要顺应树木的天性,让树自由生长,告诫官府不要过度干扰百姓的生产和生活。【答案】15.A16.运用想象,写嫦娥充满情谊,热情周到地将月光洒遍人间,增强了感染力;间接地突出了此夜月光的皎洁、明亮、柔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此时陶醉在月光之中的愉悦之情。【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题材、结构、情感的鉴赏。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能力。赏析诗句首先明白诗句写了什么内容,然后指出诗句运用的表达技巧,并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诗句是如何运用该表达技巧的,最后指出诗句运用该表达技巧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抒发了什么情感。15.A.“为全词奠定了感伤基调”错误。小序“游遒场山”“吹笛舟尾”“迎月”交代了人物和事件,笛声和月夜的景物描写也看不出感伤情绪。故答案为:A。16.“料嫦娥此夜,殷勤偏照,知人在、千山里”描绘了皎洁的月光洒遍人间的景象。“料”字是“料想”之意,为想象之语,“殷勤”是“周到”之意,“殷勤”“偏”“知”等处运用拟人修辞,赋予月光人的性情,月光遍洒大地,描写了月色的美好,明亮皎洁,殷勤周到,充满情谊,其实这正是月光下人的独特感受,表达了作者在月色下陶醉的喜悦之情。17.【答案】(1)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2)执敲扑而鞭笞天下;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或: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知识点】名句;名篇【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有:犹、敲扑、鞭笞、萧萧。故答案为:(1)第1空、亦余心之所善兮第2空、虽九死其犹未悔(2)第1空、执敲扑而鞭笞天下第2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3)第1空、无边落木萧萧下第2空、不尽长江滚滚来(或: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考查名篇背诵,分为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和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答案】18.C19.B20.①使用了排比,四个以“在”开头的句子构成排比,句式整齐,节奏感强;②四个句子由短到长排列,语气逐渐增强;③“受辱”与“荣誉”、“惨败”与“胜利”等反义词的对举使用,突出了精神胜利法的荒谬。【知识点】标点符号的使用;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成语的使用;其他熟语的使用【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其次,掌握相关成语的意思,正确辨别他们的感彩、修饰对象、使用范围等;再者,解答时联系上下文,从词语与语境的语意关系、搭配关系等方面筛选;最后,运用排除法,排除不符合句意的选项。⑵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本题考查的是引号,先判断文章中引号的用法,再逐个判断选项中引号的用法,然后选出正确的一项。⑶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特点和效果的能力。解答本题,可从词语、修辞、表达的内容等角度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18.第一处,鸡毛蒜皮:比喻无关紧要的事或没有什么价值的东西。细枝末节:比喻事情或问题的细小而无关紧要的部分。语句强调没有价值的小事,应填“鸡毛蒜皮”。第二处,幻想:对还没有实现的事物有所想象,或指进行上述想象后的所得。幻象:是指幻想、幻觉或梦境中产生的形象。语境是动词,应填“幻想”。第三处,不由自主:由不得自己,控制不了自己。情不自禁: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语境指才能在文学作品中的呈现,应填“不由自主”。第四处,水乳交融:水和乳汁融合在一起,比喻关系非常融洽或结合得十分紧密。如胶似漆:像胶和漆一样紧紧粘着,形容极其亲密,多指夫妻感情深厚。语境指两种文体的和谐统一,应填“水乳交融”。故答案为:C。19.“精神胜利法”引号的作用是表特定称谓。A.表讽刺;B.表特定称谓;C.表否定;D.表引用。故答案为:B。20.从修辞看,“在受辱中享受荣誉,在排斥异端中自我安慰,在欺凌弱者中自我陶醉,在惨败中追求精神的胜利”连用四个“在……中……”的句式,构成排比句,句式整齐一致,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从用词看,“受辱”与“荣誉”、“惨败”与“胜利”使用反义词,意在突出,词义相反,在两两对举中突出了精神胜利法的荒谬。【答案】21.B22.① 物种只是特征明显而稳定的变种 ②其杂交的后代遗传了父母的特性,具有相似性。【知识点】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逻辑推理【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补写句子能力。这类题目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于文本。具体说,所补写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要综合起来,这样答案就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2)本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此题是从逻辑推理的角度设计的,要求对题中给出的各种结论(推断)进行评判,看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有无判断错误、推理偏颇以及说法绝对等逻辑问题。做题思维方法有:1. 全面分析材料具体内容2. 重点把握句间逻辑关系,发现逻辑错误并且解说出来。21.语序不当,“运用连续”中“连续”修饰“运用”,应为“连续运用”;成分残缺,“逻辑推理”前缺少谓语;搭配不当,“证实……正确性”动宾搭配不当,“证实”应为“证明”。修改正确的只有B项。故答案为:B。22.第二句推理是“如果物种是独立创造的,而变种是由次级法则所产生的,上述相似性就变得颇为离奇了”,由前提“物种是独立创造的,而变种是由次级法则所产生的”,推出“杂交的后代无法遗传父母特性,不具有相似性”那么,第一句“如果物种只是特征明显而稳定的变种,我们马上就会发现其杂交的后代,在某些性质和程度上,如在连续杂交之后,彼此可以融合等方面,酷似其父母”推理中,前提是“物种只是特征明显而稳定的变种”,推出的结论是“其杂交的后代遗传了父母的特性,具有相似性”。23.【答案】略【知识点】材料作文【解析】【分析】材料提供了两段名言。赫胥黎的话语向我们展示了人类的渺小与未知世界的广袤,我们已知有限,而未知却是无穷的,人类正处于世界中心的海岛,唯有不断开拓,唯有开拓才能稳步前行,所以,开拓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职责,重点句子是“继续开拓是我们每一代人的职责”。金马的话则指出不仅要让绝大数人有“尝试解决新问题的追求”,并且要让这种追求成为日常生活的有机构成部分,重点句子是“尝试解决新问题的追求”“成为日常生活中有机构成的一部分”。由此可知,本次作文的核心话题是“开拓创新”“善于尝试”。行文构思上,可以先概述材料或引用材料,并对材料进行分析,引出自己的观点,如“唯有不断开拓,方能安然行走在文明的大道上。所以,开拓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职责”;然后以从个人到国家再到社会的思路阐述“开拓创新”的价值,接着指出每个人应承担的职责;最后回归材料,收束全篇,呼应开头。立意:1.唯有开拓,方能进取。2.生活中要善于尝试。3.生命不息,开拓不止。4.开拓创新方能致远。5.凿山碾石开新路,我辈浩气展虹霓。【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要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再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中的侧重点一定要抓准。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联系材料,运用材料中的事例或者名言,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山东省菏泽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学生版).docx 山东省菏泽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