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法律为我们护航》教学设计学校: 授课教师:课题 法律为我们护航 单元 第四单元 学科 道德与法治 班级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法律对未成年人特殊的关爱和保护,增强爱国情感与归属感。 能力目标:学会自觉接受来自各方面的保护,提高对权利的珍惜以及履行义务的自觉性。 知识目标:知道未成年人需要特殊保护的原因,了解我国在家庭、学校、社会、网络、政府和司法六个方面对未成年人进行特殊保护。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法律给予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与关爱,珍惜并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 难点:了解未成年人需要特殊保护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案例分析法、自主探究法、互动讨论法。教学过程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以热门法治节目《今日说法》为依托创设情境,引入本课主题。 链接生活,展开“手机常用软件”专题小调查以了解学生常用软件,引入本课案例“直播平台打赏”。 回忆并分享互联网软件的使用情况,反思自身是否有不恰当的线上活动。 激趣导入,引入主题。新课讲授 【一、析保护之由 提少年之识】 探究一:播放《11岁洋洋打赏主播近200万元》视频,引导学生思考相关问题。 教师小结:未成年人身心发育尚不成熟,生活经验匮乏,辨别是非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和不法侵害。 初步了解案例,并结合生活实际情况,自主思考:11岁的洋洋为什么会作出如此荒唐的行为? 通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案例,引起学生的认识,并进一步了解自己作为未成年人的特点。探究二:列举近年来“未成年人巨额打赏主播”的其它案例,突然其层出不穷的特点。引导学生展望未来,思考相关问题。 教师小结:保护未成年人是全人类、全社会人类义不容辞的重要责任。未成年人的生存和发展事关人类的未来,对未成年人给予特殊关爱和保护,已经成为人类的共识。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应有之义。 知识总结:我们需要特殊保护。 提高对“未成年人巨额打赏主播”事件危害的认识,并立足现在,着眼未来思考:如果大批的未成年人沉迷于直播平台,社会将会变成怎么样? 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人类的未来、祖国的未来,自觉地端正自己的行为。【二、明保护之举 惜少年之权】 探究三: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讨“洋洋打赏主播的两百万是否能够要回?” 教师小结:洋洋打赏的两百万可以要回。民法典中明文规定: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定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 我国有专门的法律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给予未成年人特殊关爱和保护,还有其他法律如宪法、民法典、义务教育法等都对未成年人做出了特别规定。 以自己现有的知识储备作为基础,分析“未成年人巨额打赏主播”是否可以要回?如果可以,是为什么呢? 引导学生体会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与关爱探究四:观看《洋洋家人的烦恼》视频,独立思考相关问题。 教师小结:保护未成年人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网络保护、政府保护和司法保护共同构筑了全方位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防线,形成全社会关心、保护未成年人的有效机制和良好风尚。 结合案例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合作探究怎样减少类似的事情发生? 促进学生自主思考与合作探究,学会自觉接受来自各方面的保护。课堂演练:未成年人享受特殊的保护,是否违反了“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 教师小结:(1)观点:这个观点是错误的。(2)分析:①因为未成年人身心发育尚不成熟,自我保护能力较弱,辨别是非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和不法侵害,所以需要给予特殊的保护。②平等具有两层含义:其一是同等情况同等对待,如同工同酬;其二是不同情况差别对待,如未成年人受法律特殊保护等。 (3)总结:所以,宪法和法律赋予我们受到特殊保护的权利,我们要珍惜自己的权利,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同时要尊重和维护他人的权利,自觉履行公民应尽的义务。 运用辨析题的方法与技巧,对未成年人享有的权利进行辩证的认识。 巩固学生的辨析题运用,正确认识未成年人享受的特殊保护也是符合“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总结 【三、铭青春之意 担时代之责】 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春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深。时代的浪潮汹涌,我们的时代已经到来了。目前受到特殊保护的我们,应当努力成为一个依法行使权力、自觉履行义务的人,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自觉地担起时代的重任!板书设计作业布置 实地调研: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网络保护、政府保护和司法保护中其中一个方面,调查深圳市对未成年人实施保护的状况,写一份调查报告。教学反思 优点:(1)案例情境与课本内容相符,贴合学生实际生活。 链接我国法律体系的完善,提高学生的法制认识和法治思维。 不足:(1)各环节逻辑设计不够紧密,课堂语言需优化。 (2)教学用例需更具多样性和代表性。 (3)设问需更贴近学生思维,知识要与活动设计更紧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