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九章 现代生活与化学复习课复习目标 1.通过复习有机物的概念、特征,能根据物质的元素组成判断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 2.通过复习,能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等产品进行分类,了解常见的复合材料。会鉴别天然纤维和合成纤维。进一步体会新材料的发展对人类社会进步所起的重要作用。 3.通过复习化石燃料和新能源,能针对使用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环境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 4.白色污染是使用难降解的塑料带来的污染问题,解决白色污染可从研制能降解的塑料和少用、循环利用塑料等方面入手。 5.通过复习能源的种类和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能说出当今社会应用最广泛的能源为化石燃料,此外还有太阳能、风能、水能和核能等。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如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电能、热能、光能等。认识化学能利用的重要性,能感受到化学对生活、生产的意义。 6.能利用六大营养素特点及其与人体健康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能根据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对人的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进行饮食的合理安排。 7.通过复习,进一步了解生活中有许多物质对人体的健康有害,如CO、甲醛、黄曲霉素等。正确对待这些物质可以帮助我们抵御这些有毒物质的侵害,保证我们的健康。 本章热点题型 一、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 例1 乙烯(化学式是C2H4)是最简单的烯烃,根据所学的知识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乙烯易溶于水 B.乙烯是有机物 C.乙烯具有可燃性 D.在相同条件下,同体积的乙烯比氢气重 解析:根据乙烯的化学式C2H4可以确定乙烯是有机物,难溶于水,具有可燃性;乙烯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氢气的相对分子质量,故相同条件下,同体积的乙烯比氢气重。 答案:A 跟踪练习1 下列物质属于有机物的是( ) ①酒精 ②食盐 ③石墨 ④甲烷 ⑤水 ⑥蔗糖 ⑦石灰石 ⑧味精 ⑨食用油 ⑩鸡蛋白 A.①②③④⑥ B.⑦⑧⑨⑩ C.①④⑥⑧⑨⑩ D.全部 跟踪练习2 课堂上老师要求同学们完成下列问题:“设计实验证明甲烷中含有氢元素和碳元素。”现有一瓶用排水法收集到的甲烷气体(如图所示中的A)。请根据图中装置完成以下各题: (1)要将A中的气体通入B装置中,应选图9-1-6中的 (填序号)“注水装置”。 (2)B处是干冷的大烧杯,甲烷燃烧后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证明甲烷中一定含有 元素;将B中烧杯正放,向其中滴加澄清石灰水,出现浑浊,证明甲烷中一定含有 元素。 (3)此实验能否证明甲烷分子中含有氧元素 (填“能”或“不能”)。 (4)写出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二、化学与材料 例2 在火车站的建设中,使用了大量建筑材料。下列有关材料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建设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钢,其硬度小于纯铁的硬度 B.一些设施中使用的合成纤维属于有机合成材料 C.建设过程中,废弃的金属材料必须回收利用 D.建设中使用了玻璃钢、碳纤维等材料,它们是复合材料 解析:钢是由铁和碳形成的合金,合金的硬度大于纯金属的硬度,A错误;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塑料都属于有机合成材料,B正确;回收废弃的金属材料是保护金属资源的一项措施,C正确;玻璃钢是由玻璃纤维和有机高分子材料复合而成的,碳纤维材料是由碳纤维与树脂、金属、陶瓷等基体复合制成的结构材料,都属于复合材料,D正确。 答案:A 跟踪练习3 生产下列物品所用的主要材料中不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 ) A.汽车轮胎 B.台灯塑料底座 C.不锈钢水龙头 D.有机玻璃标牌 跟踪练习4 下列对有关生活中的各种材料的认识正确的是( ) A.聚乙烯和聚氯乙烯均可用于食品包装 B.普通玻璃和玻璃钢均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 C.铝合金、不锈钢、储氢合金都属于金属材料 D.羊毛和化纤制品被灼烧时会产生相同的气味 三、白色污染 例3 下列认识或做法中,你赞成的是( ) A.“白色污染”指白色粉尘造成的污染 B.随意丢弃不可降解的废旧塑料,会造成“白色污染” C.废旧塑料可采用焚烧的方法处理 D.聚氯乙烯塑料可用来包装食品 解析:“白色污染”是难以降解的大量塑料造成的,不是白色粉尘造成的;废旧塑料焚烧会产生有毒物质,不可采用焚烧的方法处理;聚氯乙烯有毒,不可用来包装食品;不可降解的塑料会长期存在于自然界中,造成环境污染。 答案:B 跟踪练习5 合成材料的应用与发展,大大方便了人类的生活。但是合成材料废弃物的急剧增加也带来了环境问题,废弃塑料带来的“白色污染”尤为严重。要解决“白色污染”问题,下列做法不合理的是( ) A.用布袋代替塑料袋购物 B.使用可降解的微生物塑料 C.推广使用一次性塑料杯 D.回收各种废弃塑料 跟踪练习6 在化学的学习中,同学们知道:聚乙烯塑料只含C、H两种元素,如用焚烧方法处理废弃塑料会造成大气污染。化学兴趣小组对聚乙烯塑料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的碳的氧化物的组成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猜想】A.只有CO2 B.只有CO C.既有CO2,也有CO 【查阅资料】微量CO遇到浸有磷钼酸溶液的氯化钯黄色试纸会立即变蓝;而CO2遇该试纸不变色。 【设计方案】化学兴趣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如图所示实验,通过观察装置B、装置C的实验现象,验证猜想。 【实验探究】请你帮助他们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及化学方程式点燃酒精灯加热,随即打开弹簧夹,通入干燥的空气 观察装置B、装置C中的现象装置B中的现象是 装置C中的现象是 聚乙烯塑料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的碳的氧化物中既有CO,也有CO2 装置C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讨论】 (1)根据实验结论,从环保角度考虑,实验中应对尾气进行处理。处理方法是 。 (2)聚乙烯塑料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物中除了CO2、CO外,还应有的物质是 。 四、能源及其转化 例4 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煤油燃烧产生火焰,化学能转变成热能和光能 B.干电池放电时化学能转变成电能 C.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光能转变为化学能 D.给电池充电时化学能转变成电能 解析:给电池充电时电能转变成化学能。 答案:D 跟踪练习7 能源和环境一直受到人们关注。 (1)太阳能和天然气中属于可再生能源的是 ,属于不可再生能源的是 。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CH4,CH4中H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2)可燃冰属于未来的新能源,下列不属于新能源的是 (填字母)。 A.汽油 B.太阳能 C.氢能 D.核能 (3)氢能源汽车中氢的储存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①目前常用的储氢方法是金属储氢法,如氢化钙(CaH2)是一种常用的生氢剂,遇水后生成氢气和一种碱,写出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②氢燃料电池车的优点是 (写出一点即可)。 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 A.氢能汽车行驶时可将机械能转化为化学能 B.我国在氢能源汽车的研究领域已取得重大突破 C.以汽油为燃料的汽车行驶时向空气中排放有害气体 跟踪练习8 (2019·哈尔滨中考)少年强则国强,科技兴则国兴。北斗组网、嫦娥探月、蛟龙潜海、磁浮(高铁)纵横……中国科技的迅猛发展一次又一次让世界见证“中国速度”! (1)火箭、卫星、船舶等制造业常使用玻璃钢、塑料、钛合金等材料,其中玻璃钢属于 (填字母)。 A.金属材料 B.复合材料 C.有机高分子材料 (2)钛和钛合金是21世纪重要的金属材料,有很多优良的性能,如 (填字母)。 A.熔点低、易加工 B.密度大、强度好 C.机械性能好、抗腐蚀性好 (3)潜水器中的微型电子仪器常用银锌电池作电源,在放电时可把氧化银转化成银,则放电时银元素的化合价变化为 ,放电时的能量转化是 能转化为 能。 五、食物中的营养素 例5 如图是我们正常人每天应摄取各类营养物质的食物金字塔。 (1)位于塔底的五谷类是人体每天应摄取最多的,它含有的营养素最多的一种是 ,它主要为人体活动和维持体温提供所需要的 。 (2)某校食堂午餐食谱如下: 主食:大米饭 配菜:红烧肉、煎鸡蛋、炸鸡腿、豆腐汤 考虑到各种营养成分的均衡搭配,应该增加的配菜是 。 解析:(1)五谷类主要含有淀粉,它属于糖类,是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2)主食大米饭主要为人体提供糖类,配菜中主要含有蛋白质和脂肪。为了营养的均衡,应增加含维生素丰富的蔬菜。 答案:(1)糖类 能量(或热量) (2)蔬菜 跟踪练习9 下列几种物质中,其主要成分不属于人体所需基本营养素的是( ) A.白糖 B.白面 C.白酒 D.白开水 跟踪练习10 (2020·长沙中考)疫情期间,国家采取了有力的防控措施,我们也要加强个人防护,注重营养均衡。下列有关营养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蛋白质在牛奶、米饭、豆腐中含量丰富 B.糖类和油脂都能为人体提供能量 C.人体需要的维生素全部可在人体内合成,不需要从外界摄入 D.无机盐和水不属于营养素 六、认识常量、微量元素及缺乏某些元素引发的疾病 例6 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每100 g巧克力中营养成分的含量如下表: 蛋白 质/g脂肪 /g糖类 /g矿物质/mg维生素 B/mg维生素 C/mg总能量/kJ钙铁磷532515041200.2—2 142(1)表中2 142 kJ能量全部来自糖类吗 (填“是”或“不是”)。葡萄糖(C6H12O6)完全烧焦后得到黑色物质,说明葡萄糖含 (填元素符号)元素。 (2)摄入 元素不足会导致骨质疏松,易得佝偻病。铁、磷元素中属于人体必需微量元素的是 。(填元素符号) (3)补充维生素C,选择 为宜。(填序号) a.猪肉 b.青菜 c.纯净水 解析:(1)巧克力中的蛋白质、脂肪、糖类都能够为人体提供能量,因此,总能量不是全部来自糖类;葡萄糖完全烧焦后得到的黑色物质是炭,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葡萄糖中含有碳元素,符号为C。(2)钙元素是形成骨骼和牙齿的主要元素,摄入钙元素不足,会导致骨质疏松,易得佝偻病,其元素符号为Ca;磷元素是人体必需的常量元素,铁元素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其元素符号为Fe。(3)维生素C存在于新鲜的水果、蔬菜中,因此,补充维生素C可选用青菜。 答案:(1)不是 C (2)Ca Fe (3)b 跟踪练习11 人体中含有50多种元素,某些元素缺乏后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缺铁会引起坏血病 B.缺钙会使幼儿及青少年患佝偻病 C.缺碘会引起甲状腺肿大 D.缺锌会引起食欲不振,生长迟缓,发育不良 七、有毒有害物质危害人体健康 例7 下列做法,不利于人体健康的是( ) A.食用适量含碘海产品,预防甲状腺肿大 B.用甲醛溶液浸泡鱿鱼,防止其变质 C.提倡青少年每天饮用奶制品,防止缺钙 D.焙制糕点时添加适量的小苏打,使糕点松软 解析:碘是合成甲状腺素的主要成分,缺乏会患甲状腺肿大,海产品中富含碘元素,食用适量含碘海产品,可以预防甲状腺肿大,A做法有利于人体健康;甲醛有毒,能破坏人体蛋白质的结构,使之失去生理活性,B做法不利于人体健康;钙是骨骼和牙齿的重要成分,缺乏时婴幼儿和青少年易患佝偻病,奶制品中富含钙元素,青少年每天饮用奶制品,可防止缺钙,C做法有利于人体健康;小苏打是一种对人体没有危害的物质,在制作糕点的过程中NaHCO3受热会分解生成二氧化碳,从而使糕点变得松软,D做法有利于人体健康。 答案:B 跟踪练习12 (2019·甘肃天水中考)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做法有益于身体健康的是( ) A.饮用工业酒精勾兑的白酒 B.吃水果和蔬菜补充维生素 C.不吃油脂减肥 D.霉变大米经淘洗后可食用 参考答案 跟踪练习 1 .C 解析:食盐、水是不含碳的化合物;石墨是单质;石灰石中的碳酸钙是含碳化合物,但其性质与无机物相似,是无机物。 2.(1)② (2)氢 碳 (3)不能 (4)CH4+2O2CO2+2H2O 解析:(1)既需要得到平稳的气流,又需要控制反应的速率,通过水的滴加可以实现,因此选择分液漏斗。(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烧杯内壁上的水中的氢元素来自甲烷,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可以证明二氧化碳的存在,二氧化碳中的碳元素来自甲烷。(3)甲烷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氧气中含有氧元素,所以无法确定甲烷中是否含有氧元素。(4)甲烷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配平即可。 3. C 解析:有机合成材料包括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汽车轮胎是用合成橡胶制成的,台灯塑料底座是用塑料制成的,有机玻璃是塑料的一种,这三者都属于有机合成材料。不锈钢水龙头是用不锈钢制成的,不锈钢属于金属材料。 4.C 解析:聚乙烯可用于食品包装,聚氯乙烯有毒,不能用于食品包装;普通玻璃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玻璃钢是复合材料;铝合金、不锈钢、储氢合金都属于合金,都属于金属材料;羊毛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燃烧时有烧焦羽毛的气味,化纤制品燃烧时没有烧焦羽毛的气味,羊毛和化纤制品被灼烧时会产生不同的气味。 5. C 解析:要解决“白色污染”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减少使用不必要的塑料制品,如用布袋代替塑料袋,故A正确;使用一些新型的、可降解的微生物塑料,故B正确;重复使用某些塑料制品,尽可能不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故C错误;回收各种废弃塑料,故D正确。 6. 【实验探究】黄色试纸变蓝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a(OH)2+CO2CaCO3↓+H2O 【讨论】(1)将尾气收集到气囊中(合理即可) (2)水(或H2O) 解析:如果B中浸有磷钼酸溶液的氯化钯黄色试纸变蓝,且C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燃烧产物中既有CO又有CO2;由于尾气中含有CO,CO有毒,所以要对尾气进行处理;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保持不变,故燃烧产物中还有水。 7.(1)太阳能 天然气 25% (2)A (3)①CaH2+2H2O2H2↑+Ca(OH)2 ②干净卫生;氢气燃烧产物是水,不污染环境;氢气在燃烧时比汽油的放热量高(任写一点,合理即可) ③BC 8. (1) B (2)C (3)由+1(价) 变为0 化学 电 解析:(1)玻璃钢的主要成分是玻璃纤维和树脂(塑料),属于复合材料。(2)钛和钛合金熔点高、密度小,机械性能好,抗腐蚀性好。(3)Ag2O中银元素为+1价,银单质中银元素的化合价为0,银元素化合价从+1→0;放电时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9. C 解析:人体所需的六大营养素是指糖类、蛋白质、脂肪、维生素、水和矿物质(即无机盐)。白酒中含有的酒精不属于营养素。 10. B 解析:牛奶、豆腐中富含蛋白质,米饭中富含糖类,A错误;人体需要的维生素多数在人体内不能合成,需要从食物中摄取,C错误;水是人体生命活动离不开的物质,无机盐对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水和无机盐都属于营养素,D错误。 11. A 解析:缺铁会引起缺铁性贫血,缺维生素C会引起坏血病。 12. B 解析:工业酒精中含有甲醇,甲醇有毒,不能饮用工业酒精勾兑的白酒;油脂是人体重要的供能物质,因此为减肥不吃油脂的做法是错误的;霉变大米会产生黄曲霉素,是一种强烈的致癌物质,不能食用。 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