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七章 溶 液复习课复习目标 1.知道溶解的实质,了解溶液的特征,掌握溶质、溶剂的概念和划分方法,了解溶解过程中能量的变化。 2.掌握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以及二者相互转化的方法。 3.理解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能对溶质的质量分数作出简单的计算,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4.认识混合物提纯的方法。 5.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含义,熟练应用溶解度曲线。 本单元热点题型 一、溶液的形成与概念 例1 (2019·云南)把少量的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能形成溶液的是( ) A.面粉 B.蔗糖 C.花生油 D.泥土 解析:蔗糖能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能形成溶液;面粉、花生油和泥土均不能溶于水,放入水中不能形成溶液。 答案:B 跟踪练习1 将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 A.蔗糖 B.牛奶 C.酒精 D.食盐 跟踪练习2 下列常见的医用溶液中,溶剂不是水的是( ) A.葡萄糖注射液 B.生理盐水 C.消毒酒精 D.碘酒 二、物质溶解过程中的吸热与放热 例2 (2019·山东德州)将NaOH、NaCl、NH4NO3固体各10 g分别放入盛有100 mL水的烧杯中充分溶解。在不同时间测量溶液的温度,绘制成如下图像: 分析图像,回答问题: (1)在NaOH、NaCl、NH4NO3三种物质中,溶解时出现吸热现象的是 (写名称)。 (2)对NaOH而言,a点右侧曲线表示:在一定时间段内,溶液温度随时间推移而 (填“升高”或“降低”),其原因是 。 解析:(1)由题图可知氯化钠、硝酸铵充分溶解后溶液温度降低,即在 NaOH、NaCl、NH4NO3三种物质中,溶解时出现吸热现象的是氯化钠、硝酸铵。(2)由题图可知对NaOH而言,a点右侧曲线表示:在一定时间段内,溶液温度随时间推移而降低,是因为氢氧化钠在水中完全溶解,溶液温度升高到最大值后,溶液开始散失热量,温度降低。 答案:(1)氯化钠、硝酸铵 (2)降低 溶液散失热量 跟踪练习3 下列物质溶解于水时,溶液的温度无明显变化的是( ) A.浓硫酸 B.氢氧化钠 C.硝酸铵 D.氯化钠三、乳化作用 例3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洗涤剂可乳化餐具上的油污 B.汽油可溶解衣服上的油渍 C.氢氧化钠溶液可用作厨房清洁剂 D.长期用硬水洗涤的衣物会变硬 解析:洗涤剂可乳化餐具上的油污;油渍易溶于汽油,所以汽油可溶解衣服上的油渍;硬水中含有较多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洗衣服的过程中易形成沉淀附着在衣物上,使衣物变硬;氢氧化钠有强腐蚀性,所以不可用作厨房清洁剂。 答案:C 跟踪练习4 下列清洗方法中,利用乳化原理的是( ) A.用自来水洗手 B.用汽油洗油污 C.用洗涤剂洗餐具 D.用盐酸洗铁锈 四、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例4 下列有关饱和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比不饱和溶液的大 B.饱和溶液降温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C.任何饱和溶液升温后都会变成不饱和溶液 D.一定温度下,向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加入水后会变成不饱和溶液 解析:在相同温度下,同种溶剂中,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A项错误;饱和溶液降温析出晶体后,溶液仍为饱和溶液,B项错误;大多数情况下,饱和溶液升温后会变成不饱和溶液,但是氢氧化钙比较特殊,降温后会变成不饱和溶液,C项错误;向饱和溶液中加溶剂一定会变成不饱和溶液,D项正确。 答案:D 跟踪练习5 室温下,向200 g硝酸钾溶液中加入20 g硝酸钾固体,充分搅拌后,尚有2 g固体未溶解,再加入20 mL水后,固体全部溶解。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原溶液是饱和溶液 B.加入固体搅拌后得到的是饱和溶液 C.加水后得到的一定是饱和溶液 D.加水后得到的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五、溶解度和溶解度曲线 例5 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t1℃时,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均为50 B. t 1℃时,等质量的甲、乙溶液中含有溶质的质量相等 C. t 2℃时,可以配制出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0%的甲、乙溶液 D. t 2℃时,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不含未溶物)分别恒温蒸发水,析出晶体的质量一定是甲大于乙 解析: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t1℃时,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均为50 g,故A错误;t1℃时,等质量的甲、乙溶液状态不能确定,所以溶液中含有溶质的质量也不能确定,B错误;t1℃时,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0%≈33.3%,t2℃时,甲、乙物质的溶解度大于t1℃时的溶解度,所以可以配制出溶质质量分数为30%的甲、乙溶液,C正确;t2℃时,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不含未溶物)分别恒温蒸发水,蒸发水的量不能确定,所以析出晶体的质量也不能确定,D错误。 答案:C 跟踪练习6 如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t1 ℃时,a、c两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0% B.将接近饱和的c物质的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采用加溶质、降温等方法 C.将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从t 2 ℃降温至t 1 ℃,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为b>a=c D.将150 g a物质的饱和溶液从t 3 ℃降温至t 1 ℃,可析出30 g a物质 六、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例6 常温下,把15 g氯化钠加入到60 g水中,完全溶解后得到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 ) A. 15% B. 20% C. 25% D. 33.3% 解析:溶质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100%=15 g/(15 g+60 g) ×100%=20%。 答案:B 跟踪练习7 (2019·山东临沂)过氧化氢溶液常用于家庭、医疗等方面,它具有杀菌、漂白、防腐和除臭等作用。医疗上常用3%的过氧化氢溶液消毒。 (1)过氧化氢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____。 (2)若配制500 g 溶质质量分数为3% 的过氧化氢溶液,需溶质质量分数为30% 的过氧化氢溶液的质量是________。 七、溶液的配制 例7 (2019·兰州)实验室用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密度约为1.04 g/cm3)配制50 g质量分数为3%的氯化钠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需要加水的质量是50 g B.量取水时俯视会使浓度偏大 C.玻璃棒的作用是加速水挥发 D.量取6%的氯化钠溶液时选用100 mL的量筒 解析:设需要6% 的氯化钠溶液质量为x,则50 g×3%=x×6%,解得x= 25 g,需要水的质量为50 g-25 g=25 g,A错误;需要6%的氯化钠溶液的体积=25 g÷1.04 g/cm3 ≈24 mL,选用100 mL的量筒量程太大,易造成误差,D 错误;量筒读数时,俯视读数会使量得的水的体积偏小,溶液的浓度会偏大,B 正确;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加快氯化钠溶解,C错误。 答案:B 跟踪练习8 (2019·湖南衡阳)某同学配制25 g 3%的NaCl溶液,整个操作过程如图所示。 ① ② ③ ④ ⑤ 回答下列问题: (1)配制溶液的正确操作顺序为 (填序号),其中操作错误的是 (填序号)。 (2)用量筒量取液体,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 保持水平。 (3)经检测,该同学配制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可能的原因是 。 八、粗盐提纯 例8 已知室温下NaCl的溶解度约为36 g。现称取3.6 g粗盐,经过溶解、过滤、蒸发、转移等步骤,除去泥沙得到精盐。下列操作正确且合理的是( ) A. 溶解B. 过滤C. 蒸发D. 转移解析:室温下,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 g,即该温度下,100 g水中最多能溶解36 g氯化钠,3.6 g氯化钠溶解在10 g水中就能达到饱和,加入50 mL水,会使蒸发的时间过长,A错误;过滤时,应遵循“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图中操作正确,B正确;蒸发时,应用蒸发皿,不能使用烧杯,C错误;转移固体时,应用玻璃棒进行转移,D错误。 答案:B 跟踪练习9 有关“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实验中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多加水,让粗盐加速溶解 B.玻璃棒用了4次,但作用各不相同 C.粗盐经过溶解、过滤、蒸发、结晶可以得到初步提纯 D.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量固体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使滤液蒸干 参考答案 跟踪练习 1. B 解析:牛奶溶于水形成的是乳浊液。 2. D 解析:碘酒的溶剂是酒精,不是水。 3. D 解析:浓硫酸、氢氧化钠溶于水时放热,溶液温度升高;硝酸铵溶于水时吸热,溶液温度降低;氯化钠溶于水时扩散吸热约等于水合放热,溶解时的热现象不明显,温度无明显变化。 4. C 5. B 解析:原溶液能溶解固体,属于不饱和溶液,A错误;加入20 g固体后,固体剩余2 g,此时溶液为饱和溶液,B正确;加水后,固体全部溶解,溶液可能恰好饱和,也可能不饱和,C、D错误。 6. D 解析:t1 ℃时,a、c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在该温度时,两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即20 g/(100 g+20 g)×100%≈16.7%,A错误。c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将c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采用增加溶质、升高温度等方法,B错误。a、b两物质的饱和溶液从t2 ℃降温至t1 ℃时,得到的是两者的饱和溶液,由于在t1 ℃时b的溶解度大于a的溶解度,所以所得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为aa>c,C错误。t3 ℃时,a的溶解度为50 g,150 g a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是50 g,溶剂是100 g,t1 ℃时,a的溶解度为20 g,因此将150 g a物质的饱和溶液从t3 ℃降温至t1 ℃,析出溶质的质量为50 g-20 g=30 g,D正确。 7.(1)1∶16 (2)50 g 解析:(1)过氧化氢(H2O2)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16×2) =1∶16。(2)溶液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500 g溶质质量分数为3%的过氧化氢溶液中含溶质的质量为500 g×3%=15 g,则需要30%的过氧化氢溶液的质量为15 g÷30%=50 g。 8.(1)②①⑤③④ ① (2)凹液面的最低处 (3)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液面读数(合理即可) 解析:(1)配制25 g 3% 的NaCl 溶液,首先计算配制溶液所需氯化钠和水的质量,再称量所需的氯化钠和量取水,最后进行溶解,故配制溶液的正确操作顺序为②①⑤③④。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图中所示操作砝码与药品位置放反了,因此操作错误的是①。(2)用量筒量取液体,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3)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液面,读数比实际液体体积小,会造成实际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大,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小。用托盘天平称量食盐时,砝码和食盐放反了,会造成实际所取的溶质的质量偏小,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将溶质倒入烧杯中时溶质洒落,药品中含有杂质或水分,盛放所配溶液的试剂瓶用水润湿等都能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9. A 解析:粗盐溶解时,加太多的水会导致蒸发时间较长,且造成能源浪费,A错误。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实验中,玻璃棒的作用分别是:①溶解:搅拌,加速溶解;②过滤:引流;③蒸发:搅拌,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④计算产率:转移精盐,B正确。粗盐经过溶解、过滤、蒸发、结晶,可以除去不溶性杂质,可溶性杂质不能除去,C正确。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量固体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使滤液蒸干,D正确。 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