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1.8 制作我的小乐器》教学设计同课异构(一)【教材分析】《制作我们的小乐器》是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最后一课,该内容适合运用工程设计思维进行教学。教材分两部分内容:设计自己的小乐器;设计和制作自己的小乐器。这两部分内容如果都要展开,一节课的时间是不够的,于是尝试着运用STEM的理念与工程设计的思想,通过创设情境把项目要求、自主实践及交流反思这几个环节融合在一起,最终希望孩子初步经历从设计、制作、调整、展示的完整的制作自己的小乐器的过程,建构起改变物体的属性可以使它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这一概念,同时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将科学和技术、音乐密切结合起来。【学情分析】对于四年级孩子来说,课内完成“制作我们的小乐器”的任务,实践部分应该是足够的。安排学生们在课内充分思考、充分讨论,要求必须有一个具体可实施的做小乐器的计划,鼓励他们及时能完成制作和调试,最终把小乐器改进,让它演奏出动听的乐曲。【核心素养目标】科学观念:改变物体的属性可以使它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科学思维:了解如何调整物体的属性,让它发出高低不同的、有规律的声音。利用现有的材料,设计并制作小乐器,演奏乐曲。探究实践:1.经历从设计、制作、调整、展示的完整的制作自己的小乐器过程。2.通过口述、图示等方法表达自己的设计和想法,能从交流中提取信息改进自己的小乐器。态度责任:1.养成乐于动脑、动手的习惯,感受到身边处处是科学。2.感受科学技术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利用科学与技术的结合可以改变我们听到的声音高低,并演奏悦耳的音乐作品。【教学重难点】重点:利用现有的材料,设计并制作小乐器,演奏乐曲。难点:如何调整物体的属性,让它发出高低不同的、有规律的声音。【教学过程】一、聚焦:情景导入课题(2分钟)今天,我们的课堂上来了一位神秘嘉宾,那么这位神秘嘉宾到访我们的课堂上究竟要干些什么呢?接下来我们有请这位神秘嘉宾上场。音乐老师:同学们大家好,我是一名音乐老师,我马上要举办一场独特的乐器演奏会,这独特之处在于利用生活中的一些物品来变成乐器,并用这些乐器来演奏歌曲《粉刷匠》,老师说你们特别聪明和热心,所以我想请你们来帮助我完成这个任务。二、明确任务,探讨评价标准(3分钟)1.问题:想要完成这个任务,小乐器必须满足哪些标准?能发出声音→能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能发出有规律的声音(在基本准确的音阶上)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材料(PPT展示)可先出示小乐器的制作所需材料(老师带着学生共同进行设计)材料:5个一样的玻璃杯、2个量杯、5根木铅笔、装了水的桶子2.问题:怎样让玻璃杯发出声音?(要保持玻璃杯的完整性)——玻璃杯与水共同振动3.怎样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改变玻璃杯中的水量(演示并验证设计原理)4.怎样确认发声是否在准确的音阶上?——借助录音通过敲击让小乐器发出声音,并通过不同水量让小乐器发出有规律的高、低不同的声音。水量越少,音调越高;水量越多,音调越低。敲击力量越大,音量越高;敲击力量越小,音量越低。5.梳理标准:(1)能发出接近音阶的音高声音(2)便于敲奏,能演奏《粉刷匠》(3)组内合作效率高,实验记录完整(4)小组内遵守纪律,桌面卫生干净整洁三、制作与调试小乐器(23分钟)(一)实验一:演示“1”音(3分钟)展示实验步骤:1.加水放入杯中-侧敲-对比播放的“1”音2.如果准确,用量杯量玻璃杯中的水(倾倒)-画出水量,记录数据如果不准确,继续加水或减水,直至能准确对比录音上的“1”音,再用量杯量玻璃杯中的水(倾倒)-画出水量,记录数据3.把水倒回玻璃杯,并给玻璃杯上贴上“1”的标签(二)实验二:全班共同尝试“2”音(5分钟)(每组桌上已发放1个玻璃杯、2个量杯、1个带录音的手机、装水的大容器,6个标签)1.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调好的小组在杯子标签上写好组号、音高,以及填写好实验记录单,再请一名同学将杯子放置讲台上。2.全班6组试听哪组的制作结果最符合“2”音,询问实验数据。(三)实验三:学生制作我的小乐器(15分钟)(再给每组发放4个玻璃杯)1.各组根据实验步骤,小组内几个同学分工制作,初步制作小乐器。同时小组内进行交流,边制作边调试。2.制作成的小乐器,能否用它试着演奏《粉刷匠》,看看它能否发出有规律的,高低不同的声音。3.调整和校对小乐器的音准,让它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小乐器。小组内分工合作。制作小乐器时不能大声喧哗,不能影响到他人。制作时要注意安全,注意小乐器美观度。学生开始制作,学生进行制作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老师可以进行教学辅导,同时老师更应该及时的发现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所展现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评价鼓励,对其他的同学起榜样示范作用。四、展示:自制小乐器展示会(10分钟)1.请得分较高的小组展示他们的成果,并演奏《粉刷匠》。2.交流分享:问题:在制作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什么问题?我们是如何解决的?完善我们的小乐器。我们还可以怎样改进我们的小乐器?3.音乐老师带领学生共同演奏《粉刷匠》。(第一次无音乐试敲,第二次放音乐一起敲)五、拓展:小结延伸(2分钟)1.听一听,看一看:这些都是其他同学或者老师制作的小乐器。2.利用家中可以得到的材料,做一做其他类型的小乐器吧!课外和爸爸妈妈一起制作其他类型的小乐器。【板书设计】1.8 制作小乐器水量越少——音调越高;水量越多——音调越低。 音高(唱名) 1(do) 2(re) 3(mi) 4(fa) 5(sol)杯内水量(ml)评价标准:1.能发出接近音阶的音高声音2.便于敲奏,能演奏《粉刷匠》3.组内合作效率高,实验记录完整4.小组内遵守纪律,桌面卫生干净整洁同课异构(二)【教材分析】《制作我们的小乐器》是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最后一课,也是新教材新增的内容,在以前的教材中并未涉及,本课是对前面七节课的总结,是学以致用的一节课,更是从理论延伸至实践的一次检验,制作乐器选择材料很关键。书上给出了橡皮筋、吸管、碗等材料进行选择,但仅仅是这几重材料略显单调,也不能多方面反映乐器发声和音高变化规律原理,需要老师进一步发掘。让乐器发出有规律的、高低不同的声音是难点。在制作过程中边制作边修改边完善,最后与其他小组和同学交流,互相发现对方的优缺点,提出改进建议,从而达到更优效果。【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大部分孩子未接触过乐器,更不懂得乐器发声的原理。经过第一单元前面七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于音高和音强有了初步感知,但是大部分学生仍然无法很好区分声音的高低,因此在本节课上,如何引导孩子们运用影响音高因素来制作小乐器奏出有旋律的乐曲是需要突破的难点。虽然学生在三年级有设计方案制作作品的经验,但是设计制作的能力仍需加强,需要老师的及时引导和鼓励,使学生完成简易“设计图纸”、制作和调试小乐器,能够弹奏出动听的乐曲。【核心素养目标】科学观念:改变物体的属性可以使它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科学思维:引导孩子们运用影响音高因素来制作小乐器奏出有旋律的乐曲。能够根据自己的设计选择不同的材料及工具设计制作小乐器。探究实践:1.经历从设计、制作、调整、展示的完整的制作自己的小乐器过程。2.通过口述、图示等方法表达自己的设计和想法,能从交流中提取信息改进自己的小乐器。态度责任:1.养成乐于动脑、动手的习惯,感受到身边处处是科学。2.感受科学技术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并不断改变我们的生活。【教学重难点】重点:能够根据自己的设计选择不同的材料及工具设计制作小乐器。难点:引导孩子们运用影响音高因素来制作小乐器奏出有旋律的乐曲。【教学过程】一、聚焦:启发谈话,直接导入课题。1.学生直接展示一段乐器表演。问:好听吗?大家知道这是哪一类型的乐器吗?2.上节课我们讲到了弦乐器的发声原理是通过改变弦的长短,粗细、松紧来发出不同的声音。其实除了弦乐器,还有管乐器和敲击乐器。(出示乐器图片)我们身边有这么多好玩有趣的乐器,你们想不想亲自动手制作一个自己喜欢的小乐器呢?(导入课题)二、探索:明确任务,设计制作1.出示材料,学习小组决定选择哪种材料(1)透明盒子、小皮筋(6根)。(2)烧杯(6个)、玻璃棒(1根)、水。(3)吸管(6根)、橡皮泥、双面胶、硬纸板(2块),剪刀。2.出示制作要求(3分钟)(1)使小乐器发出声音(振动)(2)使它发出由低到高、有规律的声音 (1.2.3.4.5.6......)(3)完成小组自评3.学生分组讨论,并画出设计图(师下位巡视) 4.小组代表分享设计(2-3组展示)(1)小组代表上台分享(2)讨论分析:听完这几位设计师的介绍,你有什么意见或建议吗?谢谢这几位同学的建议,接下来请各组同学根据小组的设计图一边制作,一边修改,做完后试一试小乐器能否发出有规律的声音。5.制作与调试小乐器(1)学生制作我的小乐器。(音乐声停实验结束)做完后组内先自我交流。(2)交流分享问题:在制作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什么问题?我们是如何解决的?完善我们的小乐器。三、展示:自制小乐器展示会1.根据评价标准,完成小组自评。2.上台展示小乐器(1-2各小组即可)。3.班级研讨管乐器和敲击乐器的发声原理问:看了这两组乐器的展示,你们有没有想过它为什么能发出这么有规律的声音呢?嗯,看来这两位同学已经发现了小乐器发声的秘密,但好像还有一部分同学没有反应过来,不用担心,老师录制了一段视频,大家可以通过视频更加直观的了解水瓶琴和“排箫”的发声原理,请看大屏幕。4.教师小结(板书)四、拓展:小结延伸1.同学们,我们还可以怎样改进我们的小乐器?2.课后,大家可以继续完善自己的小乐器也可利用身边的材料尝试制作更多好玩的小乐器哟!【板书设计】制作我们的小乐器弦乐器:松紧、长短、粗细打击乐器:水位高低管乐器:空气柱长短同课异构(三)【教材分析】《制作我们的小乐器》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最后一课,该课内容重视学生的综合运用以及实践能力,因此可尝试运用STEAM教学理念与工程设计的思想,通过创设情境把项目要求、自主实践及交流反思这几个环节融合在一起,并将音乐学科的相关知识有效的融入其中,让学生在经历设计、制作、调整、展示的制作过程中,建构起改变物体的属性可以使它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这一概念,同时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运用科学、技术、艺术、等领域的相关知识。【学情分析】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对音乐以及动手实践有着强烈的喜爱。但是要根据要求自己动手制作符合要求的乐器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可安排学生们在课内充分思考、充分讨论、头脑风暴,在提前制定的设计上进一步研讨,设计出一个具体可实施的计划,鼓励他们按照设计的图纸进行制作和调试,最终让小乐器演奏出动听的乐曲。【核心素养目标】科学观念:改变物体的属性可以使它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科学思维:运用科学、技术、数学等知识完成工程项目,并在灵活运用艺术知识的同时,提升自身艺术素养。探究实践:经历从设计、制作、调整、展示的完整的制作自己的小乐器的过程。态度责任:1.养成乐于动脑、动手的习惯,感受到身边到处是科学,感受科学家们探索研究的不易。2.科学技术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并不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教学重难点】重点:结合科学与音乐知识设计改进制作自己的小乐器。难点:1.在团队合作后,结合不同的意见,对自己的设计进行改进。2.学生制作的小乐器能发出高低不同的音,并且接近标准音阶。3.能结合基础的音乐知识,用自己制作的小乐器弹奏乐曲。【教学过程】一、聚焦问题1.利用《听力大比拼》的游戏导入教师播放音频(鼓、笛子、钢琴等器乐合奏演奏)。提问:听出有哪些乐器了吗?(利用蒙层技术显示答案)学生猜出大部分之后,显示音乐视频,观察剩余未猜出的乐器。你想自己制作一个小乐器吗?2.用希沃自带钢琴播放《小星星》乐曲,并显示出乐谱,今天我们就用自己制作小乐器来演奏这首曲子吧。二、实践探究(一)研讨设计小乐器在设计部分采用慕课的理念,提前布置了学生回去查阅资料组队完成以下任务:1.观察了解不同种类的乐器;2.设计并画出所选种类乐器的图纸。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的能力,给学生自己设计的空间,也能更好的突出本节课的重难点。过渡语:想要制作一个小乐器可不简单,不如我们先来研究研究不同乐器的特点。探索一:不同种类的乐器分类利用希沃制作乐器分类游戏,并加入一分钟倒计时,组成一分钟分类挑战赛。让两名学生上台合作对不同种类的乐器进行分类,检测学生能否完成提前布置的任务。研讨:三种乐器的结构特点,以及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的原因。(用希沃游戏辅助教学,师生讨论总结三种代表乐器能发出高低不同声音的原因,利用游戏回顾所学知识,为接下来学生改进设计做好铺垫)过渡语:对于乐器我们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了,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到底该如何制作小乐器吧。探索二:展示设计制作方案及设计图大家设计的方案都很棒,到底这些方案到底能不能实施成功呢?我们一起制作看看吧!学生实验:学生小组合作 以六人一组,根据自己的设计图制作小乐器。老师巡视指导,使用投屏展示学生实验操作。探索三:为小乐器调音1.老师巡视,发现学生有很多的小问题,请学生交流遇到的问题,并请别的学生进行解答。2.在经过生生讨论后,老师出示微课视频,以视频的形式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解答。3.学生在研讨后结合老师和其他学生的意见进行设计的改进并重新开始制作。学生实验。老师巡视指导,使用投屏展示学生实验操作。三、展示评价探索四:展示小乐器使用投屏功能展示小组制作成果,并演奏规定乐曲。相同乐器可以一起弹奏,最后还可以合作弹奏。四、课堂总结利用思维导图总结本节课的内容。打击乐器,调节水量来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吹奏乐器,可以改变吸管长度来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弹拨乐器,调节皮筋的粗细、长短、松紧来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板书设计】8.制作我的小乐器吹奏乐器——吸管排箫—— 吸管长度打击乐器 ——打碗 —— 水量弹拨乐器 ——橡皮筋吉他 ——粗细、长短、松紧同课异构(四)第1课时【教材分析】本课是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的最后一课,在前几课的基础理论支持下,本课要求学生设计并制作小乐器。本课的设计充分体现了STEM的理念,让学生初步经历从设计、制作、调整、展示的完整的制作自己的小乐器的过程,建构起改变物体的属性可以使它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这一概念。同时发展学生提高学生的工程设计和制作能力,将科学和技术密切结合起来。为了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本课分两课时进行设计:第一课时设计小乐器,第二课时制作小乐器。本教案选取的内容是第一课时:设计小乐器。【学情分析】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分辨声音的高低,并且知道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有了这些基础知识,学生是完全可以制作出一把合格的小乐器的。我们可以安排学生在课前就准备好要制作小乐器的材料,在课内充分思考、充分讨论,要求必须有一个具体可实施的做小乐器的计划,鼓励他们及时完成简易“设计图纸”,在下一课时完成制作和调试,最终把小乐器改进,让它演奏出动听的乐曲。【核心素养目标】科学观念:改变物体的属性可以使它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科学思维:能够根据自己的设计选择不同的材料及工具。根据自己的需求设计小乐器并画出草图。探究实践:1.经历从设计、制作、调整、展示的完整的制作自己的小乐器过程。2.通过口述、图示等方法表达自己的设计和想法,能从交流中提取信息改进自己的小乐器。态度责任:1.养成乐于动脑、动手的习惯,感受到身边处处是科学。2.感受科学技术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利用科学与技术的结合可以改变我们听到的声音高低,并演奏悦耳的音乐作品。【教学重难点】重点:能够根据自己的设计选择不同的材料及工具。难点:根据自己的需求设计小乐器并画出草图。【教学准备】教学PPT课件;乐器:吉他、尤克里里、埙、拇指琴、手敲琴;小乐器设计单。【教学过程】一、聚焦:小音符赛跑1.介绍本节课的评价方法:黑板上的赛道里有4小音符代表每个组的表现,表现好的组的音符可以向前一步。激励学生进行小组竞争,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任务。2.说明音符与今天的课题有关,请大家猜猜是哪一课?(激发好奇心,引出课题)3.今天我们来学习声音单元的最后一课 《制作我的小乐器》【板书课题】4.通过前几节的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了很多关于声音的知识,那今天让大家来制作一个小乐器,大家有没有信心呢?(预设:有信心!)5.看来大家信心十足啊!不着急,平复一下心情。我们来先欣赏一下由我们班的小乐队为大家带来乐器合奏版《小星星》。为了方便观察,老师提前录制了视频。大家在欣赏的同时,请注意观察他们是怎样让乐器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的呢?利用手机摄像功能与耳机的录音功能将学生的表演录制成视频,插入课件中直接播放。通过信息技术融合让每个学生能从视觉和听觉充分感受乐器发出高低不同声音的原理。6.掌声送给我们的小乐队,也就是我们的四位组长,感谢你们的精彩演出!哎~不知道刚刚大家注意到没有,我们四位组长分别演奏了什么乐器呢?二、乐器的结构及发声原理1.第一位同学演奏的乐器是吉他,是我们上节课学过的弦乐器。那么吉他有哪些结构,每个结构有什么用处呢?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补充每个结构的作用,在介绍时放大吉他的某一处结构。利用希沃授课助手的放大镜功能放大了吉他的结构,如放大琴纽部分,能让学生看到琴纽功能是调节琴弦的松紧。信息技术融合,让学生更注重对细节的观察。2.给出尤克里里的照片,同时拿出吉他和尤克里里实物。让学生找出两种乐器的相同点与不同点。通过找吉他和尤克里里的相同点,总结出弹奏类乐器的共同结构;找它们的不同点则可以了解到乐器可以用不同材质的材料来做,如琴弦可以用铜丝、钢丝、尼龙绳等材料。3.分析吉他和尤克里里的发声原理。思考它们是怎样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的呢?(预设:长短不同、松紧不同、粗细不同)板书:发声原理:长短不同——长低细高粗细不同——粗低细高松紧不同——松低紧高4.依次介绍后面三位同学演奏的乐器:手敲琴、埙、拇指琴;并请学生来分析它们的结构和发声原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乐器结构及发声原理的印象。三、知识延伸1.介绍书本上的两种乐器:排箫和扬琴。再介绍几种乐器的类型:①弹奏类:吉他、尤克里里、竖琴、古筝、琵琶等,都是通过拨动琴弦发声。②敲击类:手敲琴、扬琴、编钟、钢琴等,都是通过小锤敲击金属片或金属丝发声。③吹奏类:埙、笛子、、排箫、唢呐、小号等,都是通过让乐器内部气流变化而发声的。2.确定了乐器的类型,大家想一下:我们可以用身边的哪些材料制作乐器呢?用图片展示材料超市,同学们可以从老师的材料中选择你需要的材料来设计小乐器。给出大量材料的图片,为学生画小乐器的设计图提供参考素材。四、设计小乐器大家说了很多可行的方法,那现在就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个小乐器吧!1.拿到设计单后先想一想要设计哪种类型的乐器,请在设计单上勾出来。(敲击类、弹奏类、吹奏类)2.确定乐器的发声原理(即通过什么方式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请在设计单上勾出来。3.画出你的乐器设计图。注意设计图的要求如下:①简洁美观,清晰明了(每一个部分要画清晰,尽量画大一点)②乐器能演奏出一个七声音阶,并在图上标注出音名。(解释:七声音阶由1、2、3、4、5、6、7这七个音组成)③在图上标注乐器各部分所用的材料(每个部分的材料是什么,怎样制作,发声原理)4.学生画设计图。五、展示小乐器设计图1.展示:说一说你们是怎么设计的?2.交流:你更喜欢哪个小组的设计?为什么?有哪些优点?还需要怎样改进?在展示学生的小乐器设计图时,使用了希沃的展台进行投屏。这项投屏技术可以让上台的学生大方地向大家展示自己的设计,也让台下的每位同学能够清晰看到设计图的细节。更好了实现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板书设计】8.制作我的小乐器发声原理:长短不同——长低细高粗细不同——粗低细高松紧不同——松低紧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