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课标要求】《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 年版)》要求本框题了解人的实践活动的特性和作用,理解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按照课标要求,通过结合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合作探究,培养起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科学辩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教材分析】第四课“探索认识的奥秘”是第二单元的第一课,在第一单元的基础上探索人类认识的奥秘,追求真理、指导实践。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是第四课的起点,安排两目内容。通过学习本框,为第二框“在实践追求和发展真理”奠定知识基础,对于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起到基础性作用。【教学目标】1.识记实践含义,理解实践的特征。2.知道实践的基本形式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3.阐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核心素养】政治认同: 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树立追求真理的信念求坚信人民的美好生活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通过实践创造的,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科学精神: 理解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通过事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分析问题。【教学重点】实践的特点;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教学难点】认识的表现形式;实践的特点;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与讲授分析法相结合【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漫画导入思考:小牧童怎么就知道牛在斗角的时候,尾巴总是朝下的呢?人的正确认识从哪里来?新课讲授:出示本节课课题——人的认识从哪里来?第一幕:认识与实践议题一:全面理解认识与实践1、你认为什么是认识?认识的两种形式有什么区别与联系?2、谈谈你对实践的理解。实践有哪几种形式?实践有什么特点?议学情境一:出示三位圣人三种关于认识的不同观点议学问题:上述三种关于认识的观点有何不同?你认为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教师总结:老子和荀子两圣人都忽略了参加实践的必要性;柏拉图强调理性思维,追求共性、本质,但他认为思维、共性与外界无关,存在于人的灵魂的内部认识与实践1、认识(1)含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议学情境二:出示第一组图示议学问题:上图中哪个认识是感性认识?哪个是理性认识?学生讨论回答:探究问题:从上面图文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教师总结:探究结果:(2)形式(阶段、分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两种不同水平的反映形式,也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①感性认识: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②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没有联系,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但并不意味着任何两个事物都有联系,因为任何两个事物的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只有在一定条件下两个事物之间才能建立联系。③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比较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议学情境活动三:观看视频《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圆满成功》文字材料:2022年4月16日9时56分,在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风着陆场戈壁滩上,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开舱手面带微笑,打开舱门:“神舟十三号乘组,欢迎你们回家。”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安全顺利出舱,向迎接他们的人群挥手致意。这片广袤无垠的沙漠戈壁,见证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出征与凯旋。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在东风发射场发射升空。神舟十三号乘组在轨飞行183天,创造了中国航天员连续在轨飞行时间的最长纪录。目前,3名航天员身体状态良好,正在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进行飞行后恢复。4月17日晚,王亚平发了凯旋后的第一条微信朋友圈:“感 谢你们的日夜陪伴,回到地球回到家的感觉真好!”神舟十三号任务的圆满成功,标志着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的完羊收它中 国空间站即临进入建造阶段。探究问题:从哲学的角度看,太空的探索是一种什么活动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教师总结:黑和费都认为实践是主观活动;杜则否认了人的实践活动的物质性2、实践(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物质性活动——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思考、辩论、认识、言论等都不是实践小试牛刀:下列活动中哪些是实践活动?并归纳属于什么形式?大猩猩用树枝钩白蚁人训练大猩猩用树枝钩白蚁学习新发展理念,提高思想认识。老师讲课建造港珠澳大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国务院机构改革天问 一号火星探测器的成功发射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教师总结:(2)基本形式:人类实践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基本的实践活动形式包括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等。议学情境四:探索太空,需要做好哪些准备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教师总结:议学提示:结论:(3)特点: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它们都是客观的。实践活动的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也具有客观性。议学情境五:阅读材料《神舟十三号这次上天的五大目的》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是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第六次飞行任务,也是该阶段最后一次飞行任务,该项任务将实现五大目的。这五大目分别是:一是开展机械臂辅助舱段转位、手控遥操作等空间站组装建造关键技术试验;二是进行2-3次出舱活动,安装大小机械臂双臂组合转接件及悬挂装置,为后续空间站建造任务作准备;三是进一步验证航天员在轨驻留6个月的健康、生活和工作保障技术;四是进行航天医学、微重力物理领域等科学技术试验与应用,开展多样化科普教育活动;五是全面考核工程各系统执行空间站任务的功能性能,以及系统间的匹配性。后续,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将全面转入空间站建造阶段,共规划实施6次飞行任务,2022 年底前将完成空间站三舱组合体建造。议学问题:神舟十三号发射任务有五大目的,这体现了实践具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回答:火与水是直接联系火与鱼是间接联系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教师总结: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3)特点: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人将在实践中形成的认识用于指导实践。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在改造社会的实践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议学情境六:图文分析《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用的太空马桶》议学问题: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仅仅是一个马桶,就需要由多个人共同协作来完成 这体现了实践的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教师总结:实践具有社会性议学情境七:阅读材料《“神十三”首次实施使用“快速返回”技术》议学问题:有些太空技术,直到神舟十三号,我们才取得重大突破,这体现了实践的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教师总结:实践具有历史性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A.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社会性)B.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历史性)第二幕: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议题二:全面理解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1、科研人员对“快速返回技术”的认识从何而来 这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是什么在推动科研人员对“快速返回技术”的探索和认识的不断完善 2、我们进行太空探索,获得这些新认识的最终目的是什么?这体现了实践和认识是什么关系?议学情境八:阅读材料《使用“快速返回技术”安全返回要控制好三个“度”》速度控制要恰到好处。为实现这一目标,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的技术人员在飞船研制阶段开展大量试验验证和数据判读,保证了飞船在着陆过程中逐步降低速度,确保飞船顺利再入大气层。之后,返回舱进入大气层后依靠空气动力产生的阻力和升力减速,运动至地面附近时打开降落伞,进一步降低速度,着陆瞬间则开启返回舱底部的着陆反推发动机,从而将落地速度降低到一定范围内。温度控制要火候适中。当返回舱进入大气层后,与空气发生剧烈摩擦,舱体表面局部温度可达上千摄氏度。为了确保舱内温度依然舒适,飞船控温的主要手段是依靠防热结构对舱内进行保护。为此,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的科研人员在舱体表面设计了防热涂层,敷设有一层烧蚀材料,当温度达到一定程度时烧蚀材料升华脱落,带走大量热量,从而降低了温度。此外,神舟飞船返回对着陆精度的要求极高,为使返回舱着陆在指定区域,就必须对飞船着陆点的精度进行控制。为此,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的技术人员通过对神舟十三号飞船飞行过程中速度、角度和方向的精准控制,使其最终着陆在十分理想的预定地点。为解决黑障区的跟踪测量问题,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二院科技人员使用自主研制的雷达,从神舟十三号飞船进入大气层就开始进行跟踪测量,像一把“标尺”测量实时、准确的飞船飞行数据,护航其平安落地议学问题:科研人员对“快速返回技术”的认识从何而来 这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是什么在推动科研人员对“快速返回技术”孜孜不倦的探索和认识的不断完善的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教师总结: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对“快速返回技术”的认识是我国科研人员通过科学实践获得的。是什么在推动科研人员对“快速返回技术”孜孜不倦的探索和认识的不断完善的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一定的工具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从而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注意:来源≠途径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但人们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条:一是参加实践,这就是直接经验;二是就是读书学 习,这就是间接经验。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归根到底来源于实践。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了人类认识的发 。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提高自己判断和推理的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议学情境九:观看视频《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议学问题:新的太空技术需要进行在轨验证,这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学生讨论回答: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教师总结:那么,为什么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探究结果:人对新的太空技术的主观认识本身不能证明他们自己的认识是否正确(1)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事物,如果不超出认识的范围,人们就无法判定其是否与客观事物相符合。新的太空技术自己不能告诉我们到底有没有缺陷,成不成熟(2)客观事物自身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它。只有实际验证的结果可以证明新的太空技术是否熟(3)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①认识本身不能回答;②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③实践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和纽带。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议学情境十:观看视频《空探索,获得这些新认识的最终目的》议学问题:我们进行太空探索,获得这些新认识的最终目的是什么?这体现了实践和认识是什么关系?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教师总结:实践是认识的目的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①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目的和归宿。②如果有了正确的认识,却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这种认识就丧失了存在的意义 。③图式:实践——认识——实践 ......名言警句:1.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2.学以致用3.造烛为求明,求知为运用,4.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所获。总结归纳: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内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原理内容]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方法论]要求我们要重视认识的反作用,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做到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本框小结: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