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咬文嚼字 朱光潜导学案(1) 2022-2023学年人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咬文嚼字 朱光潜导学案(1) 2022-2023学年人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

资源简介

《咬文嚼字》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文中所用的例子,分别指出其中的道理,并说出从这些例子中受到了怎样的启发。
2.学会积极思考,大胆质疑,探讨文中提出的一些问题,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提高自己的探究能力。
【知识链接】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1897年9月19日生。1916年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次年进香港大学,主攻教育学。1922年毕业后,在上海中国公学和浙江上虞春晖中学执教,并与匡互生、朱自清、夏丏尊、叶圣陶、丰子恺等人在上海成立立达学园,筹办开明书店和《一般》杂志(后改名《中学生》)。1925年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1929年毕业,转入伦敦大学,同时在法国巴黎大学注册,后又入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以论文《悲剧心理学》获文学博士学位。1933年秋回国,先后在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任教,并曾任四川大学文学院院长、武汉大学教务长、北京大学文学院代理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朱光潜一直是北京大学教授,历任第二、三、四、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主同盟第三、四届中央委员,中国美学学会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香港大学名誉教授等职。
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在近代。王国维、蔡元培、鲁迅、周扬等为我国现代美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是直到20世纪三十年代,美学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时朱光潜写的《文艺心理学》、《谈美》、《诗论》等专著,具有开拓意义。朱光潜也是我国现代比较美学和比较文学的拓荒者之一。1933年回国前所作的《诗论》是我国比较美学的典范作品,用西方诗论来解释中国古典诗歌,用中国诗论来印证西方著名诗论,触类旁通,潇洒自如,美不胜收。朱光潜认为:“在我过去的写作中,如果说还有点什么自己独立的东西,那还是《诗论》。《诗论》对中国诗的音律,为什么中国诗后来走上律诗的道路,作了一些科学的分析。”此外,他的《文艺心理学》也是融贯中西的经典著作。《西方美学史》是朱光潜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也是我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美学史著作,具有开创性的学术价值,代表了中国研究西方美学思想的水平。对黑格尔《美学》的翻译,为他赢得了崇高声誉。他的数量众多的译著和译文为我国的美学研究和文艺理论研究铺平了前进的道路。回国后先后在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任教。解放后,一直是北京大学教授。
朱光潜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起,不推诿给旁人”。“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此地(我的地位、我的环境)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诿到想象中另一地位去做”。这是朱光潜不尚空谈、着眼现在、脚踏实地的治学精神的体现。
   他的座右铭:“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其他著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美书简》《美学拾穗集》《艺文杂谈》。
【学习过程】
一、感知课文内容,积累重点词语
1.易错字注音
水浒( ) 倒涎( ) 憎恶( ) 茗烟( ) 胸襟( )
搅扰( ) 灞桥( ) 付梓( ) 援例( ) 岑寂( )
尺牍( ) 中石没镞( )( )( )
2. 多音字及形似字注音
枕藉( ) 蕴藉( ) 慰藉( ) 声名狼藉( ) 禅让( )
殚心( ) 箪食( ) 咀嚼( ) 嚼舌( ) 倒嚼( )
咬文嚼字( ) 惮烦( ) 牛犊( ) 赎罪( ) 淄博( )
缁衣( )辎重( )锱铢必较( )黩武( )渎职( )木椟( )
二、整体把握文本内容
1.“咬文嚼字”在《汉语大词典》中它有三个义项:
A.形容过分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B.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
C.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请选择每句中的“咬文嚼字”的正确意思:
①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要领会其精神实质,切不可一味地咬文嚼字 。(   )
②此君肚里学识稀薄,但在人前说起话来却常常咬文嚼字,极尽哗众取宠之能事。(   )
③此事明明是你错了,你再咬文嚼字也毫无用处。(   )
2.文本的题目是“咬文嚼字”,该词词典上的意义是贬义的,朱先生在文中却反其道而行之,大胆的提出了新的观点,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出答案。
3、阅读全文,理清整体思路,划分全文结构层次。
三、合作探究
1、作者举的下列例子分别说明一个什么道理?试分别加以概括。
(1)、“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
(2)、《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
(3)、“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
(4)、《惠山烹小龙团》三、四两句的剖析。
(5)、“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
2、同学们认真阅读最后一小节。同时思考这一小节起什么作用,又有哪些内容?



四、归纳小结
文字和思想感情密切联系。所以我们在阅读中,品味语言,在其基础上品味语言背后的思想感情。在写作中,时时咬文嚼字,推敲语言,从根本上调整思想感情,从而使语言与思想感情完全吻合,使作品达到最佳。
五、当堂检测: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水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话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你简要分析。

【练习巩固】
1.选出加粗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憎恨(zēng) 斩截(zhǎn) 适宜(yí) 斟酌(zhēn)
B.圆晕(yùn) 鲁莽(lú) 调和(tiáo) 倒涎(yán)
C.骨子里(gú) 岑寂(cén) 清沁(qìn) 付梓(zǐ)
D.意蕴(yùu) 锱铢(zī) 累积(jí) 蕴藉(jí)
2.下列各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简炼 不即不离 锱铢必较 B.尺椟 斩钉截铁 变本加励
C.凝练 端木遗风 陈词烂调 D.蝉联 柳岸灞桥 清沁肺腑
3.下列划线处所填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郭先生________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②惊起了宿鸟,打破了____________,也似乎平添了搅扰。
③一句话来的较丰富,也来的较含混有_______________。
A.照例 沉寂 含蓄 B.援例 岑寂 蕴藉
C.照例 岑寂 含蓄 D.援例 沉寂 蕴藉
4.横线处所填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_____________,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
A.自在无碍,兴尽而返,独往独来 B.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
C.独往独来,兴尽而返,自在无碍 D.兴尽而返,自在无碍,独往独来
5.对作者关于贾岛诗中用“推”好还是用“敲”好的基本观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推”字意境冷寂,表现了孤僧自有一副胸襟气度;“敲”字说明寺内有人,访者拘礼。
B.“推”字与上句的冷寂一致;“敲”字平添了搅扰。
C.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感情,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
D.问题不在“推”和“敲”哪一个字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贾岛当时所要说的,而且是与全诗调和的。
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请你判断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题李凝幽居
贾 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A.首联用简洁的语言勾画出了李凝居处的环境,并暗示出他隐者的身份。
B.“僧敲月下门”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C.中间两联重在叙事和写景,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D.全诗所写之事虽然不大,感情亦无跌宕,但由于注重炼字,故读来回味无穷。
7.仔细阅读体会“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两句诗,展开合情合理的想像,并试着回答下列问题。
①诗中人物所处的环境是:
②诗中人物所进行的活动是:
③诗中表达的是诗人 的情趣。
④这两句诗运用了 等修辞手法。
请你阅读文章倒数第二段,回答以下问题。
8.文章解说了“联想”的来源,又做了生动的描写。
①“联想”的来源为 。
②对“联想”的生动描写为(请摘原句回答): 。
③上述引文中运用的修辞格有: 和 。
9.文段中使用了“乞灵”和“自鸣得意”,请思考它们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①“乞灵”具体指的是 ;(归纳为15字)
②“自鸣得意”的原因是 。(归纳为14字)
10.文中对“套板反应”从总—分角度做出了评价,它们分别是(请摘原文回答):
①.总评 ;
②.分评:
a.就作者说: ;
b.就读者说: 。
11.文中在谈韩愈的“推陈言之务去”时说:“这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其理由是: 。
12.下列两组诗,加入哪一组动词境界全出?
(1)轻风( )细柳,淡月(  )梅花。
(a.摇 映 b.舞 隐 c.弄 吻 d.扶 失)
(2)山色蒙蒙( )画轴,白鸥飞处( )诗来。
(a.如 带b.横 带c.入 送d.挂 入)
13.在诗中的括号内,填入六个字,构成六幅画。
塞鸿秋·浔阳即景
元 周德清
长江万里白如(  ),淮山数点青如(  ),
江帆几片疾如(  ),山泉千尺飞如(  )。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  ),塞鸿一字来如(  )。
《咬文嚼字》导学案参考答案
【学习过程】
一、略
二、
1.A、B、C
2.总结:(1)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咬文嚼字,表面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3、全文一共8段,大致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举例说明文字和思想的密切关系。共有三个例子,分别从不同角度论论述。
第二部分:运用正反对比论证语言要想跟着情感走,就要“惟陈言之务去”。这一段共有两个例子,一正一反。
第三部分:在论证“咬文嚼字”道理的基础上,指出只有“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美”。
三、合作探究
1、(1). 郭沫若改台词。.“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
答:语言表达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所以,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要咬文嚼字,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 王若虚改“李广射虎”。《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
答:斟酌文字,实际上是调整思想和感情,所以文字一增一减,意味就随着变了。
(3). “推敲”。 “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
答:推敲文字,就是推敲思想感情,也是推敲作品的意境。不同的字眼表现不同的意境,使用什么字眼,要由表现的意境来决定。
(4). 《惠山烹小龙团》的诗句。《惠山烹小龙团》三、四两句的剖析。
答:用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的联想意义是游离的,偏于个性的,迷离不易捉摸、难以控制的,既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离。善用字的联想意义,可以在含混中显得意蕴丰富,达到艺术的妙境。
(5). 套语的实例。“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
答:字的联想意义最易误用而生流弊,容易滑向套板反应,袭用套话滥调。文学创作要克服惰性,遇事要朝深一层去想,做到思想新,感情新,语言新。
2、这一小节是总结作用。让读者再次明白①咬文嚼字的目标(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②咬文嚼字的要求(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互相吻合)③咬文嚼字的方法(以谨严的态度,留心玩索,不能懒,不能粗心,不能轻易自满,要刻苦自励,推陈出新。)就是咬文嚼字的态度、方法、要求、最终目标。
五、当堂检测
咽,冷。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
【练习巩固】
1.A(“鲁”应为lǔ;“涎”应为xián;“骨”应为gǔ;“积”应为jī;“藉”应为jiè)
2.D(“炼”改为“练”;“椟”改为“牍”、“励”改为“厉”;“烂”改为“滥”)
3.B[援例:引用成例。岑寂:寂静、寂寞。蕴藉:(言语、文字、神情等)含蓄而不显露。
4.B(据语境,依次选填“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
5.D(AB两项是作者关于贾岛诗中用“推”字与“敲”字在意境上的区别的看法。C项是作者举古今美谈“推敲”故事一例的用意。)
6.C(首尾两联不是明确地写出,而是含蓄地写出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7.①夜晚,月影朦胧,山间泉水旁。②品茶、赏月。③独处清静,安享自然,怡然自乐。④比喻、对偶
8.①习惯 ②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愈走愈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 ③比喻 拟人
9.①从前做诗文都靠从古书中找词藻典故 ②安于并毫不斟酌地使用套语滥调
10.①一个人的心理习惯老是倾向“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 ②a.“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 b.“套板反应”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
11.(解答时,注意联系下文“语言跟着思想情感走”并结合韩愈这句话的话意理解,应注意作者的写作目的。)理由是:A.语言跟着思想情感走,俗滥的语言显示思想情感的混乱;B.去陈言才能真正做出不是“下乘”的文章和避免“套板反应”。
12.(1)d ?(2)b 13.原诗: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霞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周德清《塞鸿秋·浔阳即景》)
PAGE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