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9张PPT)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未及对,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岁。”——《宋史·太祖本纪》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课标要求: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通过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认识北宋政治的新变化。了解北宋出现的社会危机,正确评价王安石变法。认识南宋的偏安。重点:北宋中央集权加强的措施和影响难点:王安石变法“自唐季以来数十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此无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方镇太重君弱臣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君主集权赵普宋太祖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1.背景①北宋建立后,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②统治者鉴于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2.目的:强化中央集权、维护政权稳定第一原则:收权,即将地方权力收归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第二原则:分权,即分散机构权力,使其相互牵制,避免专权。第三原则:崇文抑武如何加强中央集权?3.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加强中央集权的第一原则:收权,即将地方权力收归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削实权 (行政) 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知州,设通判监督;节度使逐渐演变为虚衔 重文轻武制钱谷(经济) 设诸路转运司综理地方财政,保证各州税收大部分上交朝廷 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收精兵 (军事) 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分别拱卫京师和镇守地方,定期更换 强干弱枝加强中央集权的第二原则:分权,即分散机构权力,使其相互牵制,避免专权。①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②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后者有统兵权。(1)中央:①设立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合称“四监司”,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②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安抚司(帅司)转运司(漕司)提点刑狱司(宪司)提举常平司(仓司)知州(或知府等)通判知县(或县令等)中央路府州军监县四监司(2)地方:材料二 谏官本隶属于门下省,而宋代则谏垣独立,并无长官。换言之,这些谏官,现在是不直接属于宰相了。而且宋制,谏官不准由宰相任用,于是台官谏官同为须由皇帝亲擢了。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一 “兵符出于密院,而不得统其众;兵众隶于三衙,而不得专其制。”—《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宋代中央政治制度:“二府三司制 ”分散相权二府三司思考:1、阅读教材第一子目,结合上述示意图分析唐代三省六部制与宋代二府三司制分散相权的方式有什么区别?2、三省六部制与二府三司制度分别产生怎样的影响?1.分散相权的方式:唐:决策流程分权宋:行政、经济、军事三大专业领域分权2.产生的影响:三省六部制:提高行政效率,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二府三司制度:权力分割过细,机构众多,导致官员人数增加,逐渐形成了冗官的局面。行政效率低下,;进一步削弱相权强化皇权加强中央集权的第三原则:崇文抑武(重文轻武)材料二:“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续资治通鉴长编》劝学文——宋真宗富豪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种粟。安屋不用加高粱,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出门莫恨无随人,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与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北宋童谣好男不当兵。 ——宋代民间谚语据《宋史·宰辅表》统计,宋朝宰相133名,科举出身的123名。两宋三百年间,共取士达11万,是历史上科举取士最多的朝代。作用:扭转了五代十国重武轻文的风气,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材料一:“艺祖(太祖)革命,首用文吏夺武臣之权,宋之尚文,端本乎此……自时厥后,子孙相承。” —— 《宋史》更戍法兵不识将,将不专兵抑武崇文目的 措施抑制武将势力膨胀 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形成文官政治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1.重文轻武,文人治国吸取唐末以来藩镇割据、武人称雄干政的教训,有效地巩固统一;但是因为文人不懂军事造成了军队战斗力低下。2.分化事权,权力高度集中有利于统一,防止分裂;但导致地方行政机构办事效率低下,中央机构人浮于事,造成冗官局面。3.强干弱枝,守内虚外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效镇压地方叛乱和农民阶级的反抗;但边防空虚,成为北宋在民族斗争中屡败的重要原因。4.大力发展科举制,文人统兵进一步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中央集权;但也造成了官僚队伍的庞大。★问题探究: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利弊得失。4.影响:材料1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虎骑所过,莫不溃败。—— 朱熹《朱子语类》材料2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解决藩镇跋扈,维护国家统一,起了重要作用,在客观上也有利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这些描施具有很大局限性,如实行兵将分离的政策,带来了将帅无权,指挥不灵,以致军队战斗力削弱的弊病,虽然北宋政府后来养了百余万军队,却阻挡不住辽、西夏的侵扰。由于各级政府权力的分,散形成了叠床架屋的僚机构,官更众多,行政效率低。总之,北宋实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在一定时期起到了巩固政权的作用,后来便逐渐走向反面。 ——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利:有效防止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抑制了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弊:①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②兵将分离,训练废弛,在边疆战争中频吃败仗。③形成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一)积弱:边疆压力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1)北宋与辽◎宋辽交战形势图图宋太宗:两次发起夺回燕云十六州的北伐,惨败。宋真宗:辽军大举南下,逼迫北宋签订协议,维持已有边界,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送给辽一笔钱物,称为“岁币”。通过这项协议,北宋勉强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安定称为“澶渊之盟”。1.原因:①北宋军队通过招募组建,多而不精,管理混乱,训练废弛,素质低下。②用文臣担任军事长官,统兵权与调兵权相互节制,更戍法导致兵不识将将不识兵。2.结果:(2)北宋与西夏◎北宋、辽、西夏对峙图(1111年)北宋又与西北党项族新建立的西夏发生战争,也是屡战屡败。双方最终达成和议。是为“庆历和议”,内容包括:西夏保持帝号,同时向北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讨论】你觉得北宋这种“以钱财换和平”的做法是否可取?为什么?弊:以钱财换和平的屈辱协议,并未能为宋朝带来和平稳定的局面。增加了财政负担;不利于边防的加强和军队战斗力的提升。利: 使边界维持了长久的和平;有利于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交融;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二)积贫:财政危机材料1 北宋几个年度的财政收支情况明细 年代 收入(单位:贯) 支出(单位:贯)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 15085万余 12677万余仁宗皇佑元年(1049年) 12625万余 “所出无余”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 11613万余 13186万余(1)原因:①北宋供养了一支庞大的军队,军队不断扩编。 ——冗兵②政府机构重叠,官僚子弟入仕过滥,致使官僚队伍不断膨胀。 ——冗官(2)结果:养兵和养官成为朝廷的沉重负担,加上战争赔款,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冗费冗官冗兵1.领域:农业、商业、军事、科技、教育2.原则:加强国家的管理和控制3.目的:富国强兵4.结果:失败5.措施三、王安石变法1.积贫积弱,财政状况日益恶化。2.政治风气因循守旧,行政效率低下。3.庆历新政明显触犯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归于失败。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一)背景(二)开始(三)概况内 容 作 用富国方面 官府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等手段,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强兵方面 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希望借以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王安石变法★问题探究:近千年来,关于王安石的评价,存在相当大的争议,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王安石变法的认识。材料1:“王荆公为相,寝食不暇,尽变更祖宗法度,天下纷然。以致今日之祸(指北宋灭亡和南宋南迁)!” ——邵伯温《闻见录》材料2:“取尧舜以来之弊政而一扫之,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也。”——梁启超《王荆公》材料3: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宋史·王安石列传》(1)成效:达到富国目的,增加了大笔收入。(2)不足:①强兵效果不明显,与西夏的战争以失败告终。②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人民负担,也引起激烈争议。③统治集团内部分裂日益严重,北宋逐渐走向衰亡。(3)影响:敢于冲破旧俗,面对困难和挫折坚持不懈,百折不挠,勇于革新的精神影响后世。(一)南宋的建立1127年,北宋被东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灭,徽、钦二帝被俘北去,史称“靖康之变”。北宋康王赵构在应天府称帝,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赵构即为宋高宗。宋徽宗赵佶◎徽钦二帝五国城关押地(复原)四、南宋的偏安(二)宋金之战(1)岳飞抗金南宋初年,宋军在与金军对抗中素质明显提高,形成几支较有战斗力的部队,尤以岳飞指挥的岳家军战绩卓著。然而,宋高宗和宰相秦桧却视岳飞等为心腹之患,主动向金朝求和。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岳飞也被南宋朝廷逮捕杀害。◎秦桧夫妇像岳 飞◎岳飞《满江红》今人书法作品(2)偏安局面的形成此后宋金之间又发生几次战争,南宋地位稍有上升,不再向金称臣,而是“世为侄国”,继续维持南北对峙的局面。和议 时间 内容绍兴和议 1141年 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白银25万两、绢25万匹,称为“岁贡”隆兴和议 1164年 仍维持《绍兴和议》后的疆界;南宋不再对金称臣,改为叔侄关系;宋每年向金朝缴纳白银和绢各缩减至20万两、匹;宋割商、秦两州给金嘉定和议 1208年 宋金改为伯侄之国;岁币绢、银各增至30万匹、两;犒军钱300万贯;维持原来边界◎金、南宋、西夏对峙图(1142年)宋金三大和议对比(1)特点及方式:唐朝主要是挫败少数民族的进攻、设置管理机构、册封少数民族首领以及和亲等;宋朝在与少数民族的战争中处于劣势,在议和中以送“岁币”等寻求妥协,两宋都被少数民族政权灭亡。(2)原因:唐朝制度先进,国力强盛,少数民族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宋朝统治者采取“守内虚外”政策,造成求和派占优势,抵抗派受压制。(3)影响:都加强了汉族和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但宋朝的政策加重了财政负担,造成积贫积弱的局面。(4)尽管唐宋处理民族关系的特点、方式不同,但都使中原先进文化和生产方式传入边疆地区,促进了边疆的发展,这说明不论在统一政权下,还是在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时期,民族融合和各民族的友好交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唐宋时期处理民族关系的特点和方式的比较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王安石变法南宋的偏安北宋的建立与统一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加强地方控制:削实权、制钱谷、收精兵分散机构权力抑制武将权力——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中央:二府三司、三衙、台谏地方:四监司、通判特点及影响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边防压力财政危机——三冗二积北宋与辽——澶渊之盟北宋与西夏——庆历和议背景主要内容(富国强兵)评价、败因、启示南宋的建立宋金之战岳飞抗金偏安局面的形成(三大和议)知识结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