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上》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教案)

资源简介

第4课
【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通过学习两汉末年人民起义,认识到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学习两汉巩固统一的措施,认识中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统一的,增强民族认同感、凝聚力。
时空观念:能够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叙述两汉兴衰的大体过程,能够理解汉武帝、光武帝在当时历史环境之下,采取一系列集权措施的必要性。
史料实证:通过阅读《史记》《汉书》《上林赋》、乐府诗等文献资料,能够从这些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印证两汉的发展状态,并据此提出自己关于两汉兴衰的历史认识;能够以实证精神对待两汉的历史。
历史解释:能够客观评价文景之治、汉武帝和西汉的强盛,学会总结西汉强盛与汉武帝集权措施的逻辑联系, 能够客观评判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家国情怀:通过学习两汉的大一统,能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正确的民族观,通过了解两汉的文化,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
【教学重点】
两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在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化上的巩固措施。
【教学难点】
两汉衰亡的历史原因
【教学策略】
教学方法—引导探究法;学习方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课程】
第一步:导入新课(5分钟)
[引入]经过秦末农民起义、楚汉战争,西汉初年,天下残破,百姓疲敝,经济萧条,百业待兴。面对如此满目疮痍的江山,西汉初年的统治者采取怎样的统治措施呢?
西汉皇帝的驷马安车、大臣坐的牛车、百姓凄苦的图片
[导入]接下来我们就学习两汉的历史。
第二步:讲授新课----
[问题引入]西汉初年,统治者采取了“与民休息”的政策,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二段并结合投影的文献资料,概括这一政策的指导思想、具体措施,以及后来的实施效果。
《汉书·景帝纪》《汉书.食货志》的关于文景之治片段资料,引导学生从史料中求证教科书中的叙述。
[讲] 西汉初年的统治者反思了秦“举措太众、刑罚太极”,因此将黄老“无为"作为指导思想,实行无为而治、与民休息政策。休养生息政策的主要内容有:“兵皆罢归家”,从军者归农;号召在战乱中流亡山泽、因饥荒沦为奴婢的人回归本土,一律免为庶人;弱末强本,减免田租,十五税一;减免徭役及兵役,废除肉刑,减轻刑罚等。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出现了家给人足、国库充实的繁荣景象,国力增强,使汉朝统治进一步巩固。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被称为“文景之治”。
一、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一)西汉的建立: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定都长安
(二)文景之治:
思想:无为而治
政策:与民休息
措施:轻徭薄赋、减轻刑罚、减少支出
成效:经济恢复、社会稳定
[问题引入]国家的治理应该是全方面的,刚才讲的更多的是经济管理方面的措施,那么,西汉初年在行政管理体制方面有哪些与秦朝不同的措施呢?
西汉初年疆域示意图、郡国并行形势图、七国之乱形势图
[讲]作为开国皇帝的汉高祖刘邦,在政治上基本承袭了秦朝的制度,史称“汉承秦制”,这一点值得肯定,但是汉高祖对秦灭亡的教训总结有一巨大的失误,那就是他推行的“郡国并行”制,顾名思义,这种制度指的是在地方上,既有郡县制,也有分封制。本已经被历史淘汰的分封制死灰复燃,后果是非常严重的。诸侯国的存在严重威胁中央集权,最终导致了七国之乱,好在很快被镇压下去了,但是它依然是西汉初年政局动荡的根源。
(三)郡国并行:七国之乱
[问题引入]西汉初年的文景之治,固然是盛世,但还不是汉朝最强大的时候,尤其是面对北方游牧民族的进攻,选择的屈辱外交,长期处于被动地位。而这一切的改变,都在等一位千古一帝,汉武帝的登场。接下来请大家阅读教材,分类表概括汉武帝的强国措施,并思考这些措施对大一统国家的巩固有哪些具体的积极影响?
汉武帝划分13州部示意图,卫青、霍去病北征匈奴示意图,张骞通西域示意图。
[讲]汉武帝在政治、思想、经济和军事领域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巩固了大一统王朝,统一国家的特征得到完整体现。
首先,政治上从五个方面强化了中央集权。①汉武帝采纳主父偃建议,颁行“推恩令”,允许诸侯王分割国土,封子弟为列侯。此后诸侯国大者不过十余城,朝廷不用削藩,就使王国面积自然拆分、缩小。武帝进一步出台“左官律”和“附益法”,将仕于诸侯王的官吏称作左官,贬抑其地位,禁止官僚士人依附结交诸侯,私自在诸侯国任官。武帝以宗庙祭祀时列侯所献酎金分量、成色不足为由,剥夺106个列侯的爵位。此后,诸侯只能衣食租税,不得治民参与政事,对朝廷的威胁基本解除。由此,汉武帝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②创立中朝。汉武帝即位后, 不拘一格任用人才,提拔一些资历浅、 有能力的人,赐给他们侍中、给事中等加官,使其出人宫禁,参与决策,形成“中朝”(或称“内朝”)。外朝丞相职权被削弱。武帝设大司马官,冠将军号,以尊宠对匈奴作战有功的外戚卫青、霍去病,二人权势超过丞相。武帝临终前遗诏,命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辅佐年幼的昭帝,大司马领中朝取代丞相成为权力中心。
③推行察举制。武帝在董仲舒建议下,命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并成为制度,称“举孝廉”。又设举秀才、贤良方正、文学等特科。察举制通过“乡举里选”,以德才为标准,从地方选拔人才,拓宽了人才选拔的范围,是汉朝最重要的人仕途径。
④完备监察制度。武帝将京畿以外地区分为十三州部设刺,每年定期巡视所部郡国,监察守、相两千石官和强宗豪右。又置司隶校尉,专门监察京畿七郡及朝廷百官。
⑤任用酷吏,严刑峻法。武帝任用大批执法严厉的酷吏,打击地方豪强游侠势力。进一步严密法律,命张汤等制作新的律令。律令合计达359章,死刑法令409条1882事,死罪判例13472件,汉律令规模至此达到顶峰。
其次,经济上,统制经济,扩大财源。①实施盐铁专营、酒榷。汉武帝下令将盐业和治铁业垄断为国营,由中央大农令进行统一管理,各地设盐官、铁官进行盐铁生产和销售。又将酒的酿造和贩卖收归国营,称作“榷酤”。
②改革货币。元狩五年开始发行五铢钱,币重与其文相符。武帝下令取消郡国铸币权,由中央上林三官统一铸造,提高铸造技术,防止盗铸。货币从此稳定下来,五铢钱长期使用。
③均输、平准。下令在各地设均输官,将郡国须上交中央而中央充裕的物资,从出产地直接运到所需地贩卖,减少郡国与中央往来运输的费用。同时颁行平准法,由大农令在京师设平准官,接受均输货物,贱买贵卖,平抑物价,调剂供需。
④算缗、告缗。出台缗钱令,规定工商业者无论有无市籍,均须按经营成本申报纳税,违反者罚戍边一岁,没入资财。缗指串铜钱的绳子,算为记征单位,因此称算缗。同时开征车船使用税,重申商人不许占有土地。任命杨可主持告缗,鼓励检举揭发,对不如实申报纳税者进行严厉打击。告缗波及全国。商贾中家以上大多被告,短短几年短短几年内,政府“得民财物以亿计,奴婢以千万数,田大县数百顷,小县百余顷,宅亦如之”。
再次,思想上“罢黜百家,表章六经”,确立新的统治思想。战国后期以来,儒家广泛吸收阴阳五行、法家等诸子百家思想,形成新的儒学。他们主张的大一统思想、完备的王制理论和严格的尊卑等级观念,符合汉王朝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一、建立和巩固社会秩序的需要。因此,自文帝以来儒学的影响不断增强。武帝罢黜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学说的贤良;设五经博士,提高儒学的地位:罢黜不治儒家五经在官学中形成儒家独尊的局面。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专建立太学,设置博士弟示50人,培养满生官僚
最后,军事上巩固边防,拓展疆域。秦汉之际,匈奴势力迅速扩张,控制了塞北广大地区。汉初匈奴不断进犯汉边。汉武帝展开了对匈奴的全面反击,通过河套之战、陇西之战、漠北之战等十余次战役,大败匈奴,收复河套地区,设立朔方郡、五原郡,以及陇西四郡(武威、张掖、酒泉、敦煌),控制了通往西域的咽喉。匈奴造成的边患问愿基本解决了。武帝为配合对匈奴的战争, 派张骞出使西域,后人称之为“丝绸之路”。汉出兵征服西南地区,设置益州等郡,平定百越,百越地区全部归汉中央管辖。
[讲]经过汉武帝的开拓,西汉的疆域较秦始皇时扩大了近一倍。
二、西汉的强盛:汉武帝
(一)措施:
政治方面:
中央集权:推恩令、设刺史,任用酷吏。
加强君权:设中朝、提尚书令。
选官制度:察举制。
经济方面: 改革币制,盐铁官营,均输平准,重农抑商。
思想方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五经博士。
军事方面:北征匈奴,设西域都护府,征服百越。
(二)影响: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加强。
[问题引入]西汉末年,政治黑暗,社会矛盾尖锐,王莽篡位,实施新政,终归失败,农民起义爆发,经历多年动荡,东汉建立,东汉初年的统治者,又采取哪些措施来延续汉朝的统治呢?我们来学习第三子目:“东汉的兴衰”。
东汉建立示意图
[讲]兴主要是指“光武中兴”,由于刘秀调整了统治政策,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发展;衰主要是指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宦官专政,政治腐败,最终引发了黄巾起义。本目的重点是“光武中兴”。25年,刘秀称帝,定都洛阳,是为光武帝。光武帝消灭割据政权,实现了全国统一。光武帝对新建王朝采取了巩固性措施。①正式成立尚书台,下属六曹尚书掌管行政、民事、外交、司法等诸多与三公九即相重的事务,并凌驾于三公九卿之上,大大地削弱三公的权力。尚书台成为皇帝真正决策和发号施令的权力机构。组建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监察机构,形成从中央到地方完整的强有力的监察系统,大大稳固了东汉前期的皇权。改革刺史制度,使其成为比郡高一级的行政长官,可以处理地方政务,可不通过三公,直接上奏皇帝,逐渐形成州、郡、县三级管理制度,这就将地方行政管理直接置于皇帝的控制之下。废除了内地郡国都尉,取消地方专门统率军队的武官,将军权归并于守、相。②采用“退功臣进文吏"的人才战略。以封侯褒扬功臣,给他们尊崇的地位和优厚的经济待遇,但不担任吏职。刘秀退功臣的同时,多次征召“天下俊贤”授官任职,完善了西汉以来的察举制,将每年一度的选举固定为制度,通过察举求得许多上进、勤政的好官吏,对东汉初年社会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恢复起到了重要作用。③光武帝主张以“柔道”治理天下,裁并郡县,节省政府开支。东汉初恢复社会生产的措施主要集中在调整劳动力与土地的关系上:减轻刑罚,释放奴婢,安置流民,赈济贫民。东汉还采用赐民爵位的方法,提高自耕农的地位。刘秀把赋税降为三十税一,以后的章帝、和帝都遵行了光武帝轻徭薄赋的政策。东汉初以“度田”为措施,整顿全国垦田数量、户籍以及赋税管理,有利于中央 集权的加强。④光武帝进一步加强了儒学的统治地位,修太学,立五经博士十四家。⑤削弱诸侯王势力。东汉诸侯王在政治上无治民权,王国的傅与相由皇帝任命。刘秀以及明帝、章帝对诸侯王的政治行为进行严格限制,减少诸侯王的食封。中央对诸侯王有绝对的控制权。社会经济在稳定的政局下重新发展起来,史称“光武中兴”。
三、东汉的兴衰
(一)光武中兴:
背景:东汉的建立,公元25年,刘秀定都洛阳。
措施:政治方面: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经济方面:轻徭薄赋,节省开支;思想方面:重视儒学。
成效:政局稳定,经济发展。
[引入]东汉中期以后,皇帝大都年幼继位,造成东汉后期的政治黑暗。
东汉中后期皇帝继位的年龄表
[拓展学习]皇帝年幼继位,会给国家的政治生活造成哪些消极影响?从中可以看出古代专制主义制度的哪些弊端?
[讲]年仅10岁的和帝即位后,东汉统治从此走向衰落。和帝以下诸帝均年幼即位,无法亲政,由皇太后临朝称制,朝政权力实际上掌控在太后父兄手中。皇帝长大后,不满外戚专权,便依赖贴身宦官铲除外戚势力,宦官因此得以掌控朝政。皇帝亲政后又重用皇后外戚,从而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局面。外戚、宦官专权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高度发展的产物。君主集权的加强,必然使权力高度集中到皇帝手中,外戚和宦官是寄生于皇权的赘疣。当皇帝幼弱、统治失灵时,他们就会挟持皇帝,掌握朝政。但由于外戚宦官统治过于腐朽,又缺乏合法性,必然不会长久。社会矛盾的激化导致大规模起义,其中最著名黄巾大起义后,地方军阀割据混战,东汉名存实亡。
(二)东汉的衰落:外戚宦官专权,黄巾起义,军阀割据。
[引入]前面三个子目,我们主要讲的是两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发展状态,接来下我们看看两汉的文化成就。
《汉书》《史记》《上林赋》等史学文学成就,两汉的科技成就:《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九章算术》蔡侯纸
[问]这些成就在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有什么重要的地位?
[讲]两汉的史学、文学和科技成就都非常突出。两汉史学取得辉煌成就,出现了司马迁《史记》和班固《汉书》两部史学巨著。《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内容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涉及社会各方面,不虚美,不隐恶,不受正统思想束缚,真实、生动地再现了两千五百年的历史,被誉为“实录”。它集编年、记事之长,开创了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新体例,为以后历代正史所遵循。《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体例基本因袭《史记》而略有更改,历史观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故论断是非与司马迁多有不同。两汉文学主要有汉赋、散文、乐中法一种形式赋从骚体演变而来,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两汉开始流行。西汉早期赋以贾谊《吊屈原赋》为代表,多借物抒怀,文词朴实。汉武帝时出现许多著名赋家,形成气势恢宏、意象迷离、辞藻华丽的大赋,代表作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王莽时期的扬雄,东汉的班固、张衡均创作有著名的大赋作品。两汉散文以书策最为知名,代表作有贾谊的《过秦论》、晁错的《论贵粟疏》等政论文。司马迁的《史记》叙事生动,论理精辟,也是汉代散文的典范。两汉朝廷掌管音乐的机构称为乐府,其职责之一是从民间采集民歌,进行加工配乐,称作乐府诗。汉武帝时乐府诗开始繁荣,内容丰富,情感真实动人,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代表作有建安年间的《孔雀东南飞》。在乐府诗影响下出现了五言诗,《古诗十九首》诗句平易动人,意境隽永,可与乐府诗相媲美。两汉天文学较为发达。张衡发明地动仪,测验地震方位。他还著有《灵宪》一书,阐释天体演化原理。《九章算术》的成书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在世界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两汉是中医学的奠基时期,出现数种中医学著作,成为后世中医学的基本文献。《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的理论 基础。《神农本草经》是中国第部完整 的药物学专著,收录了365种药物。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利用树皮、麻头、破布等廉价材料制造出高质量的纸,适用于书写,宜于推广。 中国造纸术传人棚鲜、日本和中亚各国, 文经阿拉伯传人欧洲,为世界文化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四、两汉的文化
史学: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
文学:汉赋、乐府诗
医学:《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
数学:《九章算术》
造纸术:蔡侯纸
第三步:学生练习(3分钟)略
第四步:课堂小节
两汉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时期,通过文景之治、汉武帝、光武帝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的集权措施,两汉创造了璨烂的文明。但专制政体也有明显的弊端,随着政治的腐败黑暗,王朝最终走向灭亡。
第五步:布置课后作业
完成课后的问题探究,学习拓展
【板书设计】
一、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三)西汉的建立: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定都长安
(四)文景之治:
思想:无为而治
政策:与民休息
措施:轻徭薄赋、减轻刑罚、减少支出
成效:经济恢复、社会稳定
(三)郡国并行:七国之乱
二、西汉的强盛:汉武帝
(三)措施:
政治方面:
中央集权:推恩令、设刺史,任用酷吏。
加强君权:设中朝、提尚书令。
选官制度:察举制。
经济方面: 改革币制,盐铁官营,均输平准,重农抑商。
思想方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五经博士。
军事方面:北征匈奴,设西域都护府,征服百越。
(四)影响: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加强。
三、东汉的兴衰
(二)光武中兴:
背景:东汉的建立,公元25年,刘秀定都洛阳。
措施:政治方面: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经济方面:轻徭薄赋,节省开支;思想方面:重视儒学。
成效:政局稳定,经济发展。
(二)东汉的衰落:外戚宦官专权,黄巾起义,军阀割据。
四、两汉的文化
史学: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
文学:汉赋、乐府诗
医学:《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
数学:《九章算术》
造纸术:蔡侯纸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