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7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课件)(共28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7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课件)(共28张PPT)

资源简介

(共28张PPT)
中共八大
1956年以基本完成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而被载入史册。社会主义工业化已取得重大进展,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已经建立起来。中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应该怎样建设和发展,这是全党面临的全新课题。中共八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取得初步成果。
第27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CONTENTS
课标要求
了解20世纪50至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和成就,认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及教训;理解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所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了解和感悟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了解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认识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本课时空定位(上)
1956年
中共八大
反右派斗争扩大化
1957年
1958年
1959年
1960年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
经济发生严重困难
八字方针
国民经济稳步增长
1962年
本课时空定位(下)
1964年
提出四个现代化
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
1965年
1966年
1972年
1975年
文化大革命
周恩来主持工作
邓小平主持工作
文化大革命结束
1976年
01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正确探索
政策调整
探索失误
中共八大
(1)召开:1956年。
(2)内容
a.主要矛盾: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b.主要任务: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意义:这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正确探索
中共八大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1)提出:1957年春,毛泽东提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思想,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2)意义:这个论述为认识中国基本国情奠定了理论基础。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正确探索
材料:
敌我之间的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人民内部的矛盾,在劳动人民之间说来,是非对抗性的;在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说来,除了对抗性的一面以外,还有非对抗性的一面。人民内部的矛盾不是现在才有的,但是在各个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在我国现在的条件下,所谓人民内部的矛盾,包括工人阶级内部的矛盾,农民阶级内部的矛盾,知识分子内部的矛盾,工农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工人、农民同知识分子之间的矛盾,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民族资产阶级内部的矛盾,等等。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双百方针
(1)提出:1956年,毛泽东提出。
(2)内容: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3)影响:成为我国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指导方针。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正确探索
材料:
“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我看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 “‘百花齐放’是群众中间提出来的,不晓得是谁提出来的。人们要我题词,我就写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百家争鸣’,这是两千年以前就有的事,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讲学术,这种学术也可以讲,那种学术也可以讲,不要拿一种学术压倒一切。你讲的如果是真理,信的人势必就会越来越多。”
——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左倾错误
1.表现:1958年,中共中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在全国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探索失误
左倾错误
2.评价
(1)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
(2)总路线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加上对社会主义建设经 验不足,以及当时的自然灾害等因素,1959—1961 年,我国经济发生了严重困难。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探索失误
易错辨析
(1)“大跃进”的错误在于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忽视了中国经济落后的国情,属于生产力的范畴。
(2)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在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相适应,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探索失误
八字方针
(1)从1960年冬开始,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同时对政治、文化、教育、科研、民族、知识分子等方面的政策进行重要调整。
(2) 1962年初召开的七千人大会比较深入地总结了经验,取得了重要成果。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政策调整
调整成果
(1)1962年下半年到1965年,国民经济稳步增长,接近并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水平。
(2) 1964年,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极大地激发了亿万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积极性。
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政策调整
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于1962年1月11日至2月7日在北京举行。参加会议的有中央各部门、各中央局、各省市自治区党委以及地委、县委、重要工矿企业和部队的负责干部,共7000多人,故称七千人大会。
1
“文化大革命”
02
ONE
错误决策
1.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现实危险。
2.毛泽东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想通过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文化大革命”
原因
材料:
发动“文化大革命”,主要考虑的是,防止资本主义复辟、寻求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作为一个执政的无产阶级政党领袖,毛泽东不断观察和思考新兴的社会主义社会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极为关注艰难缔造的党和人民政权的巩固,高度警惕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为消除党和政府中的腐败和特权、官僚主义等现象,进行不断探索和不懈斗争。但是,由于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发展规律认识不清楚,由于“左”的错误在理论和实践上的累积发展,很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思想没有得到贯彻落实,最终酿成了内乱。
——2021年2月《中国共产党简史》
“文化大革命”
过程
1966年
1966年5月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和8月召开的八届十一中全会,是“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的标志。
“全面夺权”的“一月风暴”发生,社会和生产秩序陷于混乱。
1967年
1971年
1972年
1976年
林彪反革命集团策动武装政变,被毛泽东、周恩来粉碎。
周恩来、邓小平先后主持中央日常工作,进行了各方面的整顿,批判极左思潮,经济形势有了明显好转。江青等人极力反对邓小平领导的整顿,使国民经济再度恶化。
9月,毛泽东逝世,10月,中央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这场灾难。
严重内乱
“文化大革命”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而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文化大革命”
评价
材料:
“文化大革命 ”持续十年,使党、国家和各族人民遭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时间最长、范围最广、损失最大的挫折。党的组织和国家政权受到极大削弱,大批干部和群众遭受残酷迫害,民主和法制被肆意践踏,全国陷入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文化大革命 ”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和社会进步,它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留下了极其惨痛的教训。
——2021年2月《中国共产党简史》
易混易错
“ 文化大革命”与“文化大革命”时期不能等同“文化大革命”是一场内乱,应该从根本上否定;而“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仍取得了-定的成就(主要有两大领域的成就:一是外交领域,二是科技领域),这些成就是党和人民对错误进行抵制的结果,而不是“文化大革命”的成就。
2
伟大的建设成就
03
ONE
艰苦奋斗
1.全党、全国人民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战胜各种困难。
2.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的带动作用。
3.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的劳模精神的激励。
伟大的建设成就
原因
工业
(1)逐步建成了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为国民 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 了坚实的基础,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2)大规模的三线建设增强了国防力量,改善了工业布局。
伟大的建设成就
成就
概念解读:三线建设
三线建设是指自1964 年起在中国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三线建设是中国经济史上一次极大规模的工业迁移过程。三线建设为中国中西部地区工业化作出了极大贡献。
科技国防
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弹、氢弹,成功发射了中远程弹道导弹和人造卫星。
伟大的建设成就
成就
农业
通过兴修水利、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培育推广良种、提倡科学种田,我国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伟大的建设成就
成就
袁隆平
科教文卫
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得到逐步提高。
教育事业取得长足进步
医疗卫生事业也得到蓬勃发展。
伟大的建设成就
成就
时代精神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无数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形成了具有特定内涵的时代精神。
代表人物:“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以李四光钱学森、邓稼先、华罗庚等为代表的科学家。
伟大的建设成就
成就
时传祥


王进喜
焦裕禄
雷锋
外交
(1)特点: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打开新局面。
(2)成就
a.迎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又一次建交高潮。
b.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c.1972年,中美开始走向关系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
伟大的建设成就
成就
意义:极大地改善了中国的安全环境,拓展了外交活动。
开创奠基
1.这些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都具有开创性莫基性的意义。
2.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物质基础、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
伟大的建设成就
影响
实事求是
(1)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结合国情,不能照搬外国发展模式。
(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3)遵循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生产关系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实际。
(4)国民经济必须按比例协调发展,搞好综合平衡。
(5)坚持民主集中制,发扬党内民主,禁止个人崇拜,健全民主法制,坚持依法治国。
知识总结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经验教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