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26讲 免疫调节[课程导学]内容要求 1.5.免疫系统能够抵御病原体的侵袭,识别并清除机体内衰老、死亡或异常的细胞,实现机体稳态。与旧教材对比 增:①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的分布及作用;②抗原呈递细胞;③过敏反应抗体的分布、原理。改:①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③部分免疫细胞的名称;④淋巴因子改为细胞因子。考点一 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1.免疫系统的组成 (1)免疫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2)溶菌酶可由唾液腺、泪腺等非免疫细胞产生。2.免疫细胞(1)种类(2)抗原呈递细胞(APC) ①抗原具有特异性。抗原的特异性取决于抗原表面具有的特定的化学基团,这些化学基团叫作抗原决定簇,它是免疫细胞识别抗原的重要依据。②抗原决定簇大多存在于抗原的表面,但也有的隐藏在抗原内部,隐藏在抗原分子内部的抗原决定簇暴露出来以后,才能发挥相应的作用。3.免疫系统的功能(1)保卫人体的三道防线 ①溶菌酶杀菌一定是非特异性免疫,唾液中的溶菌酶为第一道防线,血浆中的溶菌酶为第二道防线。②吞噬细胞(如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既参与非特异性免疫,也参与特异性免疫。(2)免疫系统的三大基本功能(1)各种免疫器官都能产生免疫细胞。( )(2)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都来自骨髓造血干细胞,但分化场所不同,T淋巴细胞在骨髓中分化成熟,B淋巴细胞在胸腺中分化成熟。( )(3)免疫监视是指机体清除衰老或损伤的细胞。( )(4)体内衰老细胞和癌细胞的清除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免疫防御功能。( )(5)特异性免疫是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 )(6)非特异性免疫是先天性的,要比特异性免疫的作用更重要和强大。( )答案:(1)× (2)× (3)× (4)× (5)× (6)×1.(选择性必修1 P68相关信息)大多数抗原是______________,它既可以游离,也可以存在于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以及细胞上。提示:蛋白质2.(选择性必修1 P68图4-3改编)各种免疫细胞来源相同,但其形态结构和生理特性不同,从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分析,原因分别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从细胞水平分析是细胞分化的结果;从分子水平分析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3.(选择性必修1 P70拓展应用T1)某人右足底被刺伤后,局部感染,为什么右侧腹股沟淋巴结出现肿大、疼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淋巴结等免疫器官主要由淋巴组织组成,并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互相联系。该人右足底被刺伤后,病原体进入体内,不断繁殖,并通过循环系统到达机体的其他部位,如腹股沟等处,产生免疫反应,诱发淋巴结发炎等;右侧腹股沟与右足底相对较近,因此,该人右足底被刺伤后,局部感染也能引发右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疼痛突破1 免疫系统的组成核心素养 生命观念1.(2022·福建三明期末)下列有关免疫系统组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免疫系统只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B.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C.免疫细胞主要包括T细胞和B细胞,分别在胸腺和骨髓中成熟D.溶菌酶只能由免疫细胞产生并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解析:选B。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A错误;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B正确;免疫细胞包括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等,淋巴细胞包括T细胞和B细胞,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C错误;唾液腺、泪腺细胞也可产生溶菌酶,D错误。2.树突状细胞是一种免疫细胞,TLR是位于其细胞表面的一种识别病毒的重要受体,能有效激发T细胞应答,其途径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树突状细胞的形成过程能体现细胞膜具有流动性B.树突状细胞能识别抗原C.树突状细胞不能呈递抗原D.图中病毒相当于抗原解析:选C。树突状细胞属于抗原呈递细胞,能将抗原信息呈递给T细胞,有效激发T细胞的免疫应答,C错误。突破2 免疫系统的功能核心素养 生命观念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 19)由2019新型冠状病毒引起,感染者会出现严重的呼吸道疾病。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2019新型冠状病毒进入人体内,首先要突破保卫人体的第一、二道防线B.第一道和第二道防线针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C.由于有保卫机体的三道防线,所以正常人不会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D.发挥免疫防御功能时,人体的三道防线同时起作用解析:选A。2019新型冠状病毒进入人体内,首先要突破保卫人体的第一、二道防线,A正确;第一、二道防线是非特异性免疫,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B错误;虽然有保卫机体的三道防线,但部分病毒能突破这三道防线,使正常人患病,C错误;对于同一病原体,免疫系统发挥免疫防御功能时,人体的三道防线一般是前两道防线先起作用,突破前两道防线后第三道防线才会起作用,D错误。4.(不定项)(2022·山东泰安一模)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本庶佑发现T细胞表面存在负向调控的受体分子PD 1。当PD 1与某些特定分子PD L1结合后,能导致T细胞“自杀”,从而终止正在进行的免疫反应。一些肿瘤细胞的表面带有PD L1,从而诱导T细胞过早地进入自我破坏程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部分T细胞会在PD 1的作用下发生细胞凋亡B.T细胞上有PD 1分子说明只有T细胞含有PD 1分子特有基因C.药物与肿瘤患者T细胞表面的PD 1结合会降低免疫治疗效果D.肿瘤细胞的清除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免疫监视功能解析:选ABC。部分T细胞在其表面的PD 1与PD L1 发生特异性结合后,能导致T细胞“自杀”,该过程属于细胞凋亡,A错误;T细胞上有PD 1分子,是PD 1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B错误;药物与肿瘤患者T细胞表面的PD 1结合,将阻碍PD 1与PD L1的结合,避免T细胞“自杀”,会提高免疫治疗效果,C错误;肿瘤细胞的清除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免疫监视功能,D正确。(1)判断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三个“根据”(2)利用关键词判断免疫系统的功能考点二 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1.免疫系统对病原体的识别2.体液免疫 浆细胞来源有两个:(1)由B细胞增殖分化而来;(2)由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而来解读:(1)(2)抗原呈递过程的实现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有关。(3)多数情况下,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后会发生进一步变化,如形成沉淀等,进而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化。3.细胞免疫 细胞免疫过程中作用于细胞毒性T细胞的细胞因子,主要由辅助性T细胞分泌。解读:(1)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需要靶细胞、辅助性T细胞等参与。(2)细胞免疫过程中细胞因子的作用:加速细胞毒性T细胞的分裂和分化。(3)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并使其裂解、死亡属于细胞凋亡。靶细胞裂解死亡,释放抗原后,很多时候仍然需要体液免疫过程中的抗体进一步作用来清除抗原或被其他细胞吞噬掉。4.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比较(1)病毒、细菌、机体细胞都有分子标签,其本质一般为蛋白质。( )(2)巨噬细胞的溶酶体参与对抗原的加工处理过程。( )(3)在特异性免疫中,只有细胞毒性T细胞能产生记忆细胞。( )(4)当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产生的浆细胞均来自记忆B细胞。( )(5)浆细胞的产生需要辅助性T细胞和抗原的共同刺激。( )(6)淋巴细胞的形成都需要抗原的刺激。( )答案:(1)√ (2)√ (3)× (4)× (5)√ (6)×1.(选择性必修 1 P73相关信息)通常情况下,一个B细胞只针对一种特异的病原体,活化、增殖后只产生________种特异性的抗体。提示:一2.(选择性必修1 P74思考·讨论T1)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分别是如何体现针对某种病原体的特异性的?_________________。提示:体液免疫通过抗体特异性识别相应的病原体;细胞免疫通过细胞毒性T细胞特异性识别、接触被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3.(选择性必修1 P74思考·讨论T2)辅助性T细胞在免疫调节过程中起着关键的调控作用。你认同这一观点吗?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认同。体液免疫中,受抗原刺激后的辅助性T细胞与B细胞结合并参与激活B细胞,辅助性T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能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过程。细胞免疫中,辅助性T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能加速细胞毒性T细胞分裂并分化4.(选择性必修1 P76生物科技进展)活化的T细胞表面的PD 1与正常细胞表面的PD L1一旦结合,T细胞即可“认清”对方,不触发免疫反应。肿瘤细胞可通过过量表达PD L1来逃避免疫系统的“追杀”。基于此,科学家使用__________________,从而使T细胞能有效对付癌细胞。提示:PD 1或PD L1抗体来阻断这一信号通路1.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识别和联系(1)识别①一看免疫细胞参与路线②二看免疫结果③三看抗原的分布或种类(2)联系2.二次免疫反应(1)曲线模型(2)模型解读①初次免疫:抗体浓度小,患病程度重。②二次免疫:抗体浓度大,一般不患病。突破1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核心素养 生命观念1.23岁小伙李某在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在医院积极治疗,痊愈后经检测李某体内已无新型冠状病毒,请问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李某体内不会发生的是( )A.巨噬细胞摄取和处理病毒B.浆细胞分裂并产生抗体C.细胞毒性T细胞增殖分化形成记忆T细胞D.细胞毒性T细胞使靶细胞裂解死亡解析:选B。浆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不能再进行分裂,故B项符合题意。2.(不定项)下图是人体对某病毒的部分免疫过程示意图,Ⅰ~Ⅶ表示不同的细胞,Th细胞为辅助性T细胞,a~g代表不同的物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Ⅱ、Ⅲ、Ⅳ、Ⅴ、Ⅵ、Ⅶ均能特异性识别抗原B.再次接触同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的细胞有Ⅳ和ⅥC.图中的免疫活性物质有d、e、f、g,Ⅲ为细胞毒性T细胞D.病毒侵染人体后,机体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会发挥作用解析:选BCD。据题图分析可知,Ⅰ为抗原呈递细胞,Ⅱ、Ⅲ为细胞毒性T细胞,Ⅳ为记忆T细胞,Ⅴ为B细胞,Ⅵ为记忆B细胞,Ⅶ为浆细胞,其中Ⅰ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Ⅶ不能识别抗原,A错误;当记忆细胞再次接触同种抗原时,会迅速增殖分化,Ⅳ为记忆T细胞、Ⅵ为记忆B细胞,B正确;题图中的免疫活性物质有细胞因子(d、e、f)和抗体(g),C正确;病毒侵染人体后,机体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会发挥作用,D正确。突破2 二次免疫及其特点核心素养 科学思维3.下图所示为在抗原注射前后的不同时间采血所测得的抗体水平(箭头指示为抗原注射时间)。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a与d时间所注射的为不同种抗原,甲、乙两曲线代表的抗体由不同的浆细胞产生B.甲曲线表明每个抗体分子可以多次与同种抗原结合发挥作用C.甲、乙两曲线表明,不同种类的抗体在体内存留的时间可有较大的差异D.c时间段甲抗体水平突然上升,可能是受到了与a时间注射的抗原类似的抗原的刺激解析:选B。在多数情况下,抗体发挥作用后会被分解失活,故每个抗体分子不能多次与抗原结合发挥作用,B错误。4.(不定项)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传染病。某小组利用患狂犬病的兔的脊髓提取物进行下列实验:将新鲜的提取物注射到正常兔甲体内,甲患病;用干燥了14天的提取物注射到正常兔乙体内,乙不患病;一段时间后,再向乙注射新鲜的提取物,乙不患病。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兔感染狂犬病病毒后,脊髓中的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均含有狂犬病病毒B.干燥了14天的提取物中的病毒失去了作为抗原的特性,不再致病C.甲接受注射后,体内只存在特异性免疫D.乙接受第二次注射后,体内抗体产生的速度比第一次注射后快解析:选BC。干燥了14天的提取物中的病毒失去了致病性,但仍然可作为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B错误;注射新鲜的提取物后,甲体内既发生了非特异性免疫,也发生了特异性免疫,C错误。“三看法”判断初次免疫和二次免疫 [事实概述类]1.[2014·全国Ⅱ,T30(1)]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机体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一定的防御作用2.溶菌酶可以水解肽聚糖等成分,从而消灭细菌。其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被溶菌酶水解后,细胞壁破损,细菌失去保护易破裂死亡3.机体再次接触同种抗原后,对应的记忆细胞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迅速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4.细胞免疫的作用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靶细胞的裂解属于____________(填“细胞凋亡”或“细胞坏死”)。答案:被抗原感染的宿主细胞(靶细胞)、自身的异常细胞和异体组织、器官 细胞凋亡5.B细胞活化需要两个信号的刺激,第一个信号是____________,第二个信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病原体和B细胞的接触 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6.在细胞免疫过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参与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答案:靶细胞、辅助性T细胞7.据研究,高盐饮食能促进自身免疫病患者体内的一种T细胞数目增多,引起病情加重。T细胞在人体特异性免疫中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辅助性T细胞与B细胞结合作为激活B细胞的信号;辅助性T细胞受抗原刺激后产生细胞因子;细胞毒性T细胞也可增殖分化产生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原因分析类]8.[2019·全国Ⅲ,T30(3)]A组小鼠再次注射抗原甲,一段时间后取血清,血清中加入抗原甲后会出现沉淀,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抗原和抗体特异性结合9.实验证明,一定时间内间隔注射某疫苗3次效果更好,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体内产生的记忆细胞数量增多,免疫预防作用强10.随着新型流感疫苗的研发,疫苗的接种率连年提升。接种流感疫苗能预防流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接种流感疫苗后仍然有可能患流行性感冒,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体内产生了特异性抗体和相应的记忆细胞 一方面,流感病毒容易发生变异;另一方面,特定疫苗(抗原)引起的特异性免疫产生的抗体只能针对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11.[2016·全国Ⅰ,T31(1)]病毒甲通过呼吸道感染动物乙后,可引起乙的B淋巴细胞破裂、T淋巴细胞功能丧失,导致其患肿瘤病,患病动物更易被其他病原体感染。感染病毒甲后,患病的乙更易被其他病原体感染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答案:免疫功能下降12.在给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幼年鼷鼠进行心脏移植手术时,科学家发现保留胸腺的幼年鼷鼠与摘除胸腺的幼年鼷鼠相比,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____________鼷鼠的移植器官更容易成活,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摘除胸腺 摘除胸腺后,体内的T细胞大量减少,免疫反应降低考点三 免疫失调和免疫学的应用1.过敏反应 抗原≠过敏原;体液免疫≠过敏反应;体液免疫中的抗体≠过敏反应中的抗体。2.自身免疫病3.免疫缺陷病(1)类型①先天性免疫缺陷病: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②获得性免疫缺陷病:艾滋病。(2)艾滋病(AIDS)①病毒(HIV)存在部位:血液、精液、唾液、泪液、尿液和乳汁等中。②遗传信息传递过程:。③发病机理:HIV破坏辅助性T细胞,逐渐使人体免疫功能丧失,最终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病原体入侵或发生恶性肿瘤。④传播途径:主要有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传播。4.免疫学的应用(1)(2)器官移植(3)免疫学应用(1)人体第一次接触过敏原时就会发生过敏反应。( )(2)过敏反应属于体液免疫过强引起的疾病。( )(3)青霉素过敏反应的主要原因是机体免疫防御功能低下。( )(4)HIV主要攻击辅助性T细胞导致免疫功能严重缺陷。( )(5)免疫系统“敌我不分”引起的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过敏反应。( )(6)由于预防接种的疫苗往往是灭活的病毒,所以不会引起疾病的发生,但可以充当抗原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 )答案:(1)× (2)√ (3)× (4)√ (5)× (6)√1.(选择性必修1 P79思考·讨论)(1)艾滋病病人的直接死因,往往是由_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等疾病。(2)HIV侵染人体细胞时,进入细胞的并不是只有其RNA:HIV是一个囊膜病毒,通过囊膜和宿主细胞膜________,使囊膜内包括蛋白质外壳在内的所有物质被吞噬进入细胞。提示:(1)免疫功能丧失引起的严重感染 恶性肿瘤(2)融合2.(选择性必修1 P83旁栏思考)(1)疫苗不必包含一个完整的病原体。一般情况下,引起免疫反应的并不是整个病原体,而是病原体所含有的________。因此,可以利用病原体的某些成分如________、多糖荚膜等来制备疫苗。(2)不建议免疫缺陷病的儿童接种疫苗,特别是减毒活疫苗。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1)抗原 蛋白质(2)免疫缺陷儿童的免疫力低下,接种疫苗相当于受到外来抗原的刺激,处理不当,容易引起强烈的免疫反应3.(选择性必修1 P83思考·讨论改编)白细胞为什么能够识别并攻击移植的外来器官?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白细胞识别到移植器官的组织相容性抗原与自身的不同突破1 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核心素养 生命观念1.(2022·北京西城区期末)下图为过敏反应发生过程示意图(部分)。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肥大细胞上的抗体与B细胞细胞膜上的受体可识别同一过敏原B.过敏原诱发人体产生抗体的过程属于体液免疫C.人体一旦接触过敏原将立即发生过敏反应D.应用抗组胺类药物可缓解过敏反应症状解析:选C。肥大细胞上的抗体能与过敏原发生结合,而过敏原可与B细胞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故肥大细胞上的抗体与B细胞细胞膜上的受体可识别同一过敏原,A正确;抗体是体液免疫过程中产生的免疫活性物质,故过敏原诱发人体产生抗体的过程属于体液免疫,B正确;人体初次接触过敏原不会发生过敏反应,C错误;由于过敏反应与组胺等物质的释放有关,故应用抗组胺类药物可缓解过敏反应症状,D正确。2.(2022·天津河东区模拟)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获得者们研究了T细胞上“刹车”蛋白——CTLA-4和PD-1,当抑制这两种蛋白的功能,使T细胞的“刹车”被“松开”时,免疫系统功能得到加强,从而消灭肿瘤细胞。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正常T细胞的“刹车”蛋白可有效避免人患免疫缺陷病B.被“松开”的T细胞可加速分泌细胞因子,进而加速B细胞的形成C.通过该方法治疗肿瘤的副作用之一是可能会使患者患自身免疫病D.进行器官移植时,可通过抑制“刹车”蛋白来提高成功率解析:选C。正常T细胞的“刹车”蛋白会减弱免疫系统的功能,不能避免人患免疫缺陷病,A错误;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可促进受抗原刺激的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但B细胞本身的形成不需要抗原刺激和细胞因子的共同作用,B错误;通过抑制CTLA 4和PD 1蛋白使T细胞的“刹车”被“松开”)可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但免疫系统功能过强可能会造成机体患自身免疫病,C正确;抑制“刹车”蛋白会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而使免疫排斥反应增强,不利于提高器官移植的成功率,D错误。3.(不定项)(2022·山东济南月考)艾滋病(AIDS)是由感染HIV引起的一类传染病,人体感染HIV后体内HIV浓度和辅助性T细胞数量随时间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曲线AB段HIV浓度上升主要是HIV在内环境中大量增殖的结果B.曲线BC段HIV浓度下降主要是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作用的结果C.曲线CD段的初期不能通过检测血液中的相应抗体来诊断是否感染HIVD.曲线EF段辅助性T细胞数量上升是骨髓中T淋巴细胞大量成熟的结果解析:选ACD。病毒不能独立生存,必须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增殖,A错误;曲线BC段HIV浓度下降主要是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作用的结果,B正确;曲线CD段的初期能通过检测血液中的相应抗体来诊断是否感染HIV,C错误;T淋巴细胞来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但是其需要迁移到胸腺中成熟,D错误。免疫失调病类型的判断 突破2 免疫学的应用核心素养 社会责任4.(2022·山东青岛一模)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像SARS、2019 nCoV这类病毒一直处于“缺席”状态。人体虽然有强大的特异性免疫,能产生上百万种抗体,但适应能力也是有一定限度的。研究表明,S蛋白是2019 nCoV与宿主细胞表面ACE2受体结合、进而介导病毒侵入宿主细胞的关键表面蛋白,是疫苗研发的重要靶点。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当病毒侵染机体后,上百万种B淋巴细胞能接受该种病毒的刺激B.注射康复者的血清提取物救治患者与疫苗的防治作用原理相同C.辅助性T细胞接受该病毒疫苗刺激后能分泌细胞因子,增强淋巴细胞的免疫能力D.利用ACE2受体制作疫苗产生抗体与抗原结合,从而抑制2019 nCoV与受体结合解析:选C。B淋巴细胞识别抗原具有特异性,当病毒侵染机体后,只有相应的B淋巴细胞能接受该种病毒的刺激,A错误;注射康复者的血清提取物救治患者是直接注射抗体,而注射疫苗是为了引起人体的免疫反应,在体内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进而获得对该抗原的抵抗能力,B错误;辅助性T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能促进B淋巴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增殖分化,C正确;利用ACE2受体制作疫苗产生的抗体不是与抗原结合,是与机体自身的ACE2受体结合,D错误。5.(2020·浙江7月选考)对人群免疫接种是预防传染性疾病的重要措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注射某种流感疫苗后不会感染各种流感病毒B.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可产生针对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抗体C.接种破伤风疫苗比注射抗破伤风血清可获得更长时间的免疫力D.感染过新型冠状病毒且已完全恢复者的血清可用于治疗新冠肺炎患者解析:选A。流感病毒变异类型较多,而疫苗具有特异性,注射某种流感疫苗可预防这类流感病毒,对其他类型流感病毒的预防不一定有效,A错误。“三看法”辨析免疫预防、免疫检测和免疫治疗 1.(2021·高考山东卷)病毒甲通过呼吸道感染动物乙后,可引起乙的B淋巴细胞破裂、T淋巴细胞功能丧失,导致乙患肿瘤,而患病动物更易被其他病原体感染。给新生的乙个体接种甲疫苗可预防其患该肿瘤。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感染病毒甲后,患病的乙更易被其他病原体感染的原因是其免疫功能下降B.新生的乙个体接种甲疫苗后,甲疫苗可作为抗体参与体液免疫C.记忆细胞在机体被病毒甲感染时能够迅速增殖、分化,大量分泌抗体D.免疫细胞行使免疫功能时,会涉及胞吞和胞吐这两种物质跨膜运输方式解析:选B。新生的乙个体接种甲疫苗后,甲疫苗作为抗原可诱导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记忆细胞在机体被病毒甲感染时能够迅速增殖、分化,大量分泌抗体,起到预防机体患该肿瘤的作用,B错误。2.(2021·高考湖北卷)T细胞的受体蛋白PD 1(程序死亡蛋白 1)信号途径有调控T细胞的增殖、活化和细胞免疫等功能。肿瘤细胞膜上的PD L1蛋白与T细胞的受体PD 1结合引起的一种作用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PD Ll抗体和PD 1抗体具有肿瘤免疫治疗作用B.PD L1蛋白可使肿瘤细胞逃脱T细胞的细胞免疫C.PD L1与PD 1的结合增强T细胞的肿瘤杀伤功能D.若敲除肿瘤细胞PD L1基因,可降低该细胞的免疫逃逸解析:选C。PD Ll抗体和PD 1抗体能分别与肿瘤细胞膜上的PD L1蛋白和T细胞的受体PD 1结合,但它们结合在一起时,肿瘤细胞膜上的PD L1蛋白与T细胞的受体PD 1就不能结合,T细胞可以对肿瘤细胞起免疫作用,因此PD Ll抗体和PD 1抗体具有肿瘤免疫治疗作用,A正确;肿瘤细胞膜上的PD L1蛋白可以与T细胞的受体PD 1结合,导致T细胞不能产生干扰素,使肿瘤细胞逃脱T细胞的细胞免疫,B正确;PD L1与PD 1的结合,导致T细胞不能产生干扰素,因此PD L1与PD 1的结合会降低T细胞的肿瘤杀伤功能,C错误;若敲除肿瘤细胞PD L1基因,肿瘤细胞膜上的PD L1蛋白减少,导致肿瘤细胞不能与T细胞的受体PD 1结合,T细胞能产生干扰素,T细胞产生的干扰素对肿瘤细胞起免疫作用,杀伤肿瘤细胞,从而降低该细胞的免疫逃逸,D正确。3.(2021·高考辽宁卷)下图表示人体过敏反应发生的基本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包含细胞免疫过程和体液免疫过程B.细胞①和细胞②分别在骨髓和胸腺中成熟C.细胞③和细胞④分别指浆细胞和记忆细胞D.用药物抑制致敏细胞释放生物活性介质可缓解过敏症状解析:选D。根据图中分泌的抗体可知,过敏反应参与的是体液免疫,A错误;细胞①是辅助性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细胞②是B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熟,B错误;细胞③和细胞④分别是B细胞分化出的记忆B细胞和浆细胞,C错误;由图可知,致敏细胞释放生物活性介质导致过敏症状,则用药物抑制致敏细胞释放生物活性介质可缓解过敏症状,D正确。4.(2021·高考河北卷)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见于儿童,临床特征为全身出现丘疹、水疱。接种VZV减毒活疫苗(VarV)是预防水痘流行的有效方法。2019年,研究者对某地2007~2015年出生儿童的VarV接种率及水痘发病率进行了调查,结果如图。回答下列问题:(1)感染初期患者皮肤表面形成透明的水疱,其中的液体主要来自内环境中的________。(2)呼吸道黏膜受损者更易被VZV感染,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VZV感染引发机体的________(填“特异性”或“非特异性”)免疫,被感染的细胞统称为________。(3)水痘临床诊断时,须注意与荨麻疹相区分。与水痘的发病机理不同,某些花粉引起的荨麻疹属于机体的________反应,是免疫系统的________功能过强的表现。(4)图中统计结果显示,随VarV接种率的提高,水痘发病率呈下降趋势。接种VarV后,B淋巴细胞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2014年、2015年出生儿童的接种率与发病率数据提示,应及时接种第二剂VarV,原因是第一剂疫苗接种一段时间后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组织液(2)呼吸道黏膜属于人体第一道防线,呼吸道黏膜受损后病原体容易从受损部位侵入机体 特异性 靶细胞(3)过敏 防卫(4)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5)抗体和记忆细胞水平会下降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