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2《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分析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概述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现实的历史轨迹,阐明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二、教材分析本节课处于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一课第二框位置,承接第一框,是本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坚定共产主义信仰,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先进性,从而增强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三、学科素养目标1.政治认同:通过学习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树立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认同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观和社会主义终究要取代资本主义这一历史趋势。2.科学精神:通过认识无产阶级只有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才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历史性飞跃,弘扬科学精神。正确认识工人阶级自我解放的途径;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遵循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3.法治意识:依法有序参与政治生活,表达政治诉求。4.公共参与:学生通过了解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树立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理想,积极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四、教学重点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理论基础,以及诞生标志;如何认识《共产党宣言》的历史意义;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十月革命的意义,社会主义的未来。五、教学难点《共产党宣言》的历史意义、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六、教学方法1.讲授式: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对基本知识点的讲解,以及教学情感的传递。2.启发式:通过教师的提问或者讲述使学生产生思考与启发。3.演示法:通过多媒体、图片、案例的展示呈现于引导学生思考。七、学生学法1.自主学习法:课前预习,课后总结反思。2.问题探究法:结合情境材料与同学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八、课时安排1课时九、教学过程环节一:新课导入播放“视频《包身工》”。情境材料:“芦柴棒”现在的工钱是每天三角八分,带工老板从她身上实际已经收入二百三十块钱了!议题:从《包身工》中看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主要矛盾以及长此以往,会出现的问题。(设计意图:借助《包身工》的典型材料,温故知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议题。)学生活动:独立思考,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和阴暗。环节二:新课学习一、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活动一:观看视频《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及其代表人物》。情境材料:“资本主义的现实”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广大劳动群众从人身依附的封建关系中走出来,这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但他们随即又陷入资本主义这种新的剥削方式中,为资本主义所奴役,人身实际上更加不自由,社会也并不和谐。一些作家和思想家无情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虚伪、贪婪、凶残,描写了下层民众的悲惨处境,反映了劳苦大众的抗争。在这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无产阶级改变社会现状的愿望和要求日益强烈。探究问题:结合视频和教材知识,分组总结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背景及其发展阶段?(设计意图:拓展学生的思维,学会知识的迁移;让学生学会回归教材,团结合作)学生活动:学生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自主思考,自主回答。1.根据所学的历史知识,说说三个时期空想社会主义的特点。2.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三位思想家提出了一些美好设想,这些设想实现了吗?说明理由。教师总结:1.空想社会主义的三个时期的代表人物、著作及其特点。2.空想社会主义是人们对未来社会的美好向往与憧憬,同时也是一种缺乏现实力量和正确途径方法的理论设想或空想的学说。积极意义:看到了资本主义的弊端,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和揭露,同时表达对未来社会的诉求。局限性:仅从理性、正义等原则出发,揭露资本主义弊端;主张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看不到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无产阶级的力量,没有找到消灭资本主义社会和建设新社会的强大力量,也没有找到社会变革的正确途径。情境材料:“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运动: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反对资本主义剥削压迫的两次武装起义。1831年初里昂工人掀起一场以要求提高工价为主要内容的运动,工人多次举行集会、请愿、游行。1831年11月21日工人举行抗议示威,与军警发生冲突,转为自发的武装起义。起义者提出"不能劳动而生,毋宁战斗而死"的口号。经过 3天战斗,工人一度占领里昂城。起义很快被七月王朝政府调来的军队所镇压。英国宪章运动:1840年7月,各地宪章派的代表在曼彻斯特召开了大会,宣告成立全国宪章派协会。它的宗旨是"实现下院的彻底改革,使下院能全面地忠实代表联合王国的全体人员",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只宜采取和平和合法的手段"。协会在全国各地设有几百个分会,入会者须交纳会费,它是近代第一个工人政党的萌芽。先后经历8年,最后被英国政府镇压。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运动:1844年6月4日,普鲁士王国所属西里西亚纺织工人的起义。起义者以简陋武器迎战前来镇压的包括骑兵和炮兵的政府军。坚持到6月6日,起义被镇压。它推动了工人运动的发展。西里西亚主要城市布勒斯劳的手工业者和学徒,柏林、亚琛的纺织工人,马格伏堡的糖厂工人等等,先后举行罢工以及局部起义,响应西里西亚织工的斗争。这次织工起义事件表明无产阶级已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探究问题:这三大工人运动为什么会失败?学生活动:看教材,做笔记。教师总结:以三大工人运动的发生为标志,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开始联合起来反抗资产阶级的统治,将斗争的矛头指向整个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生成结论一:三大工人运动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无产阶级斗争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科学理论的重要作用,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创造条件。)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活动二:“探究与分享课本P13—P14小楷字”。情境材料:“马恩事迹”马克思是德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学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和社会学家。主要著作有《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极其伟大的著作是《资本论》,马克思确立他的阐述原则是“政治经济学批判”。这是“精髓”,后来人可以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去研究。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他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被认为是指引全世界劳动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进行斗争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恩格斯,德国思想家、哲学家、革命家、教育家,军事理论家,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一。和马克思共同撰写了《共产党宣言》,共同创立了科学共产主义理论。马克思逝世后,他承担整理和出版《资本论》 遗稿的工作,还肩负领导国际工人运动的重担。除同马克思合撰著作外,他还著有《自然辩证法》、《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探究问题:结合所学知识,说说马克思、恩格斯为什么能够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学生活动:各抒己见,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总结:1.大学时期早年树立了为人类幸福而工作的远大志向。2.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拓展视野。3.积极参加工人运动,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创立历史唯物主义原理。4.善于总结工人运动的教训和经验,探索资本主义的本质和规律。生成结论二:马克思、恩格斯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设计意图:运用大量史实,让学生发自内心的认可接受马克思主义;让学生明白成功的秘诀是主观努力+客观机遇,主要是自身的努力。)活动三:展示图片“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情境材料:“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恩格斯在总结马克思的伟大功绩时说,马克思的贡献有两个,一个是发现唯物史观,一个是发现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理论,研究经济关系背后隐藏着的人与人的关系,其实质上是关于工人阶级革命的理论。自从地球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书像《资本论》这样,对工人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唯物史观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唯物史观的落脚点在于,指明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原因,说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无论是唯物史观,还是剩余价值学说,都属于科学社会主义体系的内容。探究问题:阅读教材并结合上述情景材料,思考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基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产生及其意义。学生活动:结合教材,寻找答案,做好笔记。教师总结: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继承人类思想文化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实现了哲学、经济学的革命性变革,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正是由于这两个伟大发现,社会主义就被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走出乌托邦的荒原而变成了科学。在这两大理论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作用和历史使命,认定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制的矛盾必然导致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指明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的道路和目标。生成结论三: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石,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设计意图:进一步深化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思想理论的认识)活动四:“探究与分享课本P15楷字”情境材料:观看视频“《真理的味道—〈共产党宣言〉》”《共产党宣言》是一部科学洞见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经典著作,是一部充满斗争精神、批判精神、革命精神的经典著作,是一部秉持人民立场、为人民大众谋利益、为全人类谋解放的经典著作。我们重温《共产党宣言》,就是要深刻感悟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追溯马克思主义政党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理论源头,提高全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当代中国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探究问题:1.查找教材,归纳《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2.结合本节课教材知识和材料,谈谈《共产党宣言》发表的历史意义。3.指出空想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学生活动:观看视频,谈谈自己的体会。教师总结:1.《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①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②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③总结了工人运动的经验教训,系统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特点、任务和策略原则,阐明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然性。④阐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激励着无产阶级领导人民群众为实现之而奋斗。2.《共产党宣言》发表的历史意义: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从此,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国际工人运动进入一个新的时期,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开展起来,成为国际无产阶级无比锐利的思想武器,指导工人运动,对人类社会进程影响深远。3.空想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①马克思和恩格斯把对社会主义理想的追求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深刻认识的基础上,而空想社会主义则仅仅从抽象的理性和正义出发来探讨社会发生变迁的原因。②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实现社会主义理想找到了现实的道路。空想社会主义把社会主义理想的实现看作是从没有理性的社会向有理性的社会过渡。③马克思、恩格斯指明了能够承担社会主义历史使命的现实的物质力量——社会化大生产的主体——觉悟了的无产阶级。生成结论四:《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政治认同,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三、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活动五:播放《国际歌》。情境材料:“法国巴黎公社革命”。1870年,法国在同普鲁士的战争中遭到惨败,巴黎人民发动起义,推翻了第二帝国的统治,建立了共和国,即法兰西第三共和国,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对逼近巴黎的普鲁士军队采取了屈膝投降的态度。同时,调集军队,准备解除巴黎人民国民自卫军的武装。1871年3月18日凌晨,政府军企图夺取巴黎市内的蒙马特尔高地和梭蒙高地时,被人发现。巴黎人民奋起反击,当晚就占领了城内的战略要地,临时政府总理梯也尔狼狈逃出巴黎,迁往凡尔赛。不久,巴黎公社成立,它是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雏形。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伟大尝试。它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公社战士在同强大敌人战斗时表现出来的英勇不屈、视死如归的精神将永垂史册。探究问题:阅读教材并结合巴黎公社委员欧仁 鲍狄埃创作的《国际歌》,阐述巴黎公社革命及其意义。学生活动:提前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准备相关材料,课上介绍巴黎公社革命。教师总结:巴黎公社革命及其《国际歌》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宣言,是战斗的号角,表达了无产阶级不屈不挠的顽强斗志,发出了一定要彻底消灭世界上一切剥削阶级的伟大誓言,激励着世界人民为真理而战斗。生成结论五:巴黎公社革命是社会主义的早期实验;也是对共产主义理论的一个有力证明。(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巴黎公社革命及其意义,引导学生感悟无产阶级的战斗精神是薪火相传的。)活动六:展示图片“列宁在莫斯科红场讲话”。情境材料:“俄国爆发十月革命”。1917年11月7日,以列宁为领导的布尔什维克武装力量向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所在地圣彼得堡冬宫发起总攻,推翻了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并为1918年-1920年的苏俄内战和1922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成立奠定开端。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创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为世界各国无产阶级革命、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开辟胜利前进的道路。探究问题:阅读教材并结合材料,思考苏联的建立对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意义。学生活动:结合材料,阅读教材。教师总结:十月革命的胜利,苏维埃政权的巩固,为全面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创造了条件。之后,在列宁的领导下,共产国际宣告成立,“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1922年12月,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和列宁的建议,建立了苏维埃各族人民自愿的国家联盟,即苏联,后来,苏联扩大到15个加盟共和国。生成结论六:十月革命,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历史性飞跃,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政治认同。突出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这条主线,让学生明白,十月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的实践使马克思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础上,对社会主义进行了新的探索——苏联的模式,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证明,它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并不是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活动七:观看视频《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成就》。情境材料一:“中国70周年光辉历程与主要成就”实现民族独立、 人民解放, 是走向民族复兴的前提。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一穷二白、 百废待兴。中国共产党人善于学习, 勇于直面困难、 挫折和失误。党的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 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伟大斗争、 建设伟大工程、 推进伟大事业、 实现伟大梦想, 形成了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70年,我们创造了经济发展的伟大奇迹。70年,我们创造了民生改善的伟大奇迹。70年,我们创造了科技进步的伟大奇迹。70 年,我们创造了制度创新的伟大奇迹。情境材料二:“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与必然”社会主义的建立和发展,在人类发展史上有着历史的必然性,人类社会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转变是不可逆转的客观规律,所以社会主义的前途是光明的。但是,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不是一帆风顺的,这是全新的社会实践,没有成型的模式和先例可供借鉴,走社会主义道路实际是一种艰难的探索,因此会经历许多的挫折、教训,甚至失败。东欧巨变,苏联解体就证明了这一点。但是它改变不了历史前进的方向,这洽洽说明了社会主义道路是曲折的。探究问题:社会主义由一国到多国的发展。学生活动:让学生从“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这三个角度谈谈自己的感想。教师总结: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社会主义越出苏联一国范围,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制度和体系。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继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之后20世纪最伟大的事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丰富和发展了列宁关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和实践。在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中国共产党成功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使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们作为有责任的青年人,要抓住这个重要历史机遇期,积极投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奉献自己的青春。生成结论七:坚定社会主义一定会代替资本主义,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和公共参与,树立四个自信,积极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梦的实现,做一个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十、板书设计1.2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一、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1.思想来源:空想社会主义2.历史前提:——资本主义运动的发展和工人阶级的兴起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1.理论基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2.诞生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3.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三、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1.法国巴黎公社工人运动2.俄国十月革命——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3.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十一、教学反思(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