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梳理 生物总复习 】68第31讲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稳定性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考点梳理 生物总复习 】68第31讲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稳定性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31讲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稳定性
[课程导学]
内容要求 2.2.3.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不断循环的规律。2.2.4.举例说明利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人们能够更加科学、有效地利用生态系统中的资源。2.2.6.阐明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地富集的现象。2.2.7.举例说出生态系统中物理、化学和行为信息的传递对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生物种群的繁衍和种间关系的调节起着重要作用。2.3.生态系统通过自我调节作用抵御和消除一定限度的外来干扰,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实验:设计并制作生态瓶,观察和比较不同生态瓶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撰写报告分析其原因。
与旧教材对比 增:①物质循环对农业生产的启示;②生物富集;③信息传递中信息源、信道、信息受体等概念;④生物可通过一种或多种信息类型进行交流;⑤生态平衡。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考点一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碳循环
(1)碳的循环及存在形式
(2)碳循环过程
①过程解读
 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不完全等同于分解者的呼吸作用。分解作用包括胞内分解作用和胞外分解作用。
②碳循环途径
(3)温室效应
2.物质循环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虽具有全球性,但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甚至在池塘生态系统中也能完成物质循环。
3.生物富集
4.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都是食物链和食物网,所以物质和能量都是循环往复的。(  )
(2)碳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循环。(  )
(3)非生物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
(4)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指的是各种化合物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往复循环。(  )
(5)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和大力植树造林都可以有效地缓解温室效应。(  )
(6)生物富集的物质会沿着食物链、食物网在生物体内聚集,营养级越高,浓度也越高。(  )
答案:(1)× (2)× (3)√ (4)× (5)√ (6)√
1.(选择性必修2 P63与社会的联系)汽车尾气是产生雾霾的重要原因之一,你认为应采取哪些治理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改善燃油的品质;倡导绿色出行,减少尾气排放;大量植树造林等
2.(选择性必修2 P67拓展应用T1)生物圈________(填“是”或“不是”)一个在物质上自给自足的系统,______(填“是”或“不是”)一个在能量上自给自足的系统,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是 不是 物质可以在生物圈内循环利用,而能量不能循环利用,它必须由生物圈外的太阳能源源不断地输入方可维持正常运转
3.(选择性必修2 P67拓展应用T2)氮元素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间________(填“能”或“不能”)循环利用。请解释需不断向农田中施加氮肥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能 农产品源源不断地从农田生态系统输出,其中的氮元素并不能全部归还土壤,所以需要施加氮肥
突破1 碳循环的过程
核心素养 生命观念、科学思维
1.(2022·四川成都高三检测)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B.物质循环是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进行的
C.煤和石油通过燃烧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产生二氧化碳,促进碳循环
D.生物圈不需要从外界获得任何物质补给,就能长期维持其正常功能
解析:选B。低碳生活方式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A正确;物质循环是在生物圈的范围内,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构成的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进行的,B错误;煤和石油通过燃烧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可为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提供原料,进而促进碳循环,C正确;生物圈在物质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生态系统,不需要从外界获得任何物质补给,就能长期维持其正常功能,D正确。
2.(2022·海南海口高三联考)下图是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箭头表示碳流动的方向。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碳在生物群落内主要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
B.甲固定的能量除呼吸消耗外,其余都流入下一营养级
C.丙和乙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和种间竞争
D.若缺少甲和丁,该生态系统将会崩溃
解析:选B。碳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以CO2的形式流动,在生物群落内主要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A正确;甲(生产者)固定的能量除呼吸消耗外,还流入下一营养级和流入分解者,B错误;丙和乙有捕食关系,同时都捕食甲,故它们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和种间竞争,C正确;生产者和分解者是生态系统中必不可少的成分,缺失它们该生态系统将会崩溃,D正确。
“箭头分析法”分析常见物质循环模型及
“三看法”快速确认碳循环的各环节
 
突破2 生物富集
核心素养 生命观念、社会责任
3.(2022·北京高三月考)北极熊生活在北极的冰原和浮冰上,在海洋食物链中主要以海豹为食,在陆地食物链中主要以驯鹿为食,食物网关系如下图所示,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的鱼类、北极狐都属于第二营养级
B.冰原和浮冰不同地段的物种组成的差异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C.北极熊滞留在海洋中的时间延长,可使鱼类的数量先减少后趋于稳定
D.农药DDT随污染的水流进入北极,北极熊体内该物质的浓度最高
答案:D
4.下图是一个生态系统中不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相对值示意图,其中丙是第一营养级(生产者)。若该生态系统受到含汞的废电池浸出液污染,生物体内含汞最多的营养级是(  )
A.乙    B.丙    C.甲    D.丁
解析:选C。图中丙表示的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最多,营养级级别最低,甲表示的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最少,营养级级别最高,所以图示食物链是丙→丁→乙→甲,有害物质沿着食物链流动并逐渐积累,因此生物体内积累汞最多的营养级是甲。
根据生物体内有害物质的含量构建食物网
种群 甲 乙 丙 丁 戊
重金属含量/(mg·kg-1鲜重) 0.003 7 0.003 7 0.035 0.035 0.34
假设在这5个种群构成的食物网中,消费者只能以其前一个营养级的所有物种为食。食物网构建方法如下:
 
考点二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1.信息的概念: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常将可以传播的消息、情报、指令、数据与信号等称作信息。
2.信息的种类、特点、来源及实例[连一连]
 物理信息既可以来源于环境,如光、电、波等;也可以来源于生物,如花的颜色、鸟的鸣叫。
3.信息传递过程
→→ 
4.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不包括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而是指种群内部个体之间、种群之间以及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传递。
5.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1)提高农畜产品的产量。如利用模拟的动物信息吸引大量的传粉动物,就可以提高果树的传粉效率和结实率。
(2)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如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
(1)鸟类突然振翅飞起对同伴报警为行为信息,通过尖锐鸣叫的报警为物理信息。(  )
(2)心猿意马、飞蛾扑火、花香引蝶、老马识途都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
(3)信息可来源于非生物环境或生物,传递方向均是双向的。(  )
(4)能量流动是单向的,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都是双向的。(  )
(5)当食草动物发现青草明显减少时,部分个体会另觅取食地,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  )
(6)羊和草之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
答案:(1)√ (2)× (3)× (4)× (5)√ (6)√
(析图建模)下图为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模型:
(1)图中传递的“信息”来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相比,信息传递在方向上有何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图中看,信息传递的范围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1)生物和非生物环境
(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但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
(3)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可以在生态系统的各个成分间进行,包括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
突破1 信息种类的判断及应用
核心素养 生命观念、社会责任
1.(高考海南卷)某同学将一面镜子竖立在一棵树旁,该树上的一只小鸟飞到镜前,对着镜子中的“小鸟”愤怒地啄击扑打。下列关于该事件中信息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小鸟啄击扑打的动作本身是一种行为信息
B.小鸟的眼睛能够感受镜子发出的物理信息
C.小鸟把镜子传递的信息当作来自入侵者的信息
D.激怒小鸟的信息是直接来自非生物的化学信息
解析:选D。小鸟把镜子传递的信息当作来自入侵者的信息,对镜子中的“小鸟”啄击扑打,上述动作本身是一种行为信息,A、C正确。镜子中的“小鸟”对小鸟来说应是物理信息,不是化学信息,B正确,D错误。
2.(2022·山东泰安一模)常绿直立灌木夹竹桃可产生名为夹竹苷的剧毒物质,孕妇及幼儿接触会昏睡、智力低下,但其花、叶可吸引夹竹桃天蛾前来产卵,天蛾幼虫以夹竹桃叶为食。由此无法推断 (  )
A.夹竹桃天蛾幼虫可以抵御夹竹苷的毒性
B.借助夹竹苷可引诱雌性夹竹桃天蛾前来并将其杀死,属于生物防治
C.夹竹苷可以吸引夹竹桃天蛾的天敌前来捕食天蛾幼虫,调节种间关系
D.进化过程中夹竹桃和夹竹桃天蛾均被选择出了适应性变异
解析:选C。夹竹桃天蛾幼虫以夹竹桃叶为食,说明其可以抵御夹竹苷的毒性,A不符合题意;利用夹竹苷诱杀雌性夹竹桃天蛾,控制夹竹桃天蛾的性别比例,干扰雌雄交配,降低其种群密度,该过程属于生物防治,B不符合题意;从题干中不能推断夹竹苷可以吸引夹竹桃天蛾的天敌前来捕食天蛾幼虫,C符合题意;夹竹桃和夹竹桃天蛾在生存斗争中发生了协同进化,均被选择出了适应性变异,D不符合题意。
判断信息种类的两种方法
突破2 生态系统“三大功能”的比较
核心素养 科学思维
3.(2022·山东济南开学考试)下图为生态系统信息传递模式图,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也是双向的
B.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还有信息传递
C.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
D.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必须依赖于信息传递
解析:选A。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而物质循环是反复利用、循环流动的,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
4.(不定项)某水库存在一条由甲、乙、丙三种生物组成的食物链,下图表示三种生物在水库中不同深度的分布状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甲、乙、丙可以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B.甲的光合作用能推动物质和能量的循环
C.影响甲分布的物理信息主要来源于非生物环境
D.丙与乙之间的个体数量比值就是能量传递效率
解析:选ABD。群落是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该水库中的甲、乙、丙不能构成一个生物群落,A错误;物质可以循环利用,而能量不能循环利用,B错误;甲是生产者,影响其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是光照,C正确;能量传递效率是相邻两个营养级同化量的比值,并不是个体数量的比值,D错误。
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区别与联系
项目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信息传递
特点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循环流动、反复利用 往往是双向的
途径 食物链和食物网 多种
地位 生态系统的动力 生态系统的基础 决定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
联系 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形成统一整体
 
[事实概述类]
1.在适宜的温度和光周期的刺激下,草原上百花争艳,光照对植物来说是一种________信息,该实例说明信息传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物理 调节种群的繁衍
2.鱼塘边,雄蚊可通过感知雌蚊扇动翅膀发出的声波来辨别雌蚊的方位前去交配,该现象说明信息传递具有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调节种群的繁衍
3.调查发现,湿地内某些植物的种子必须接受某种波长的光处理才能萌发生长,“某种波长的光”属于__________(填“物理”“化学”或“行为”)信息,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物理 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4.由于水肥等条件不同,草原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这些种群通常呈________分布。草原返青,“绿色”为羊群流动采食提供了信息,说明信息传递能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镶嵌 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原因分析类]
5.就草原生态系统来说,碳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________的形式进行。但是生态学家不能以草原生态系统为单位进行物质循环的研究,试从物质循环特点的角度进行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二氧化碳 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
6.夏季稻田中往往分布着杂草等植物以及二化螟、青蛙等动物。研究发现,稻田养鸭可有效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请分别从种间关系及物质循环的角度分析其原因: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鸭能防虫除草,使水稻生长良好 鸭粪还田为水稻生长提供了优良的有机肥,使水稻生长健壮
[开放思维类]
7.松梢小卷叶蛾幼虫是一种危害湿地松的林业害虫,某种赤眼蜂是该虫的天敌。为探究湿地松抵抗虫害的机制,某科研小组以丁原醇为溶剂分别提取了正常湿地松的挥发物A和受虫害后的湿地松挥发物B,进行相关实验。实验中每组使用两种物质,每组实验随机选取50只该种赤眼蜂,观察其对这两种物质的选择情况,结果如下表所示。
组别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挥发物A 对照物质 挥发物B 对照物质 挥发物A 挥发物B
结果(只) 35 15 43 7 17 33
实验中的对照物质是____________。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丁原醇 湿地松能产生某种挥发性物质,吸引赤眼蜂寻找食物,遭受虫害后产生的挥发性物质对赤眼蜂的吸引力更大
考点三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生态平衡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类型
(1)类型
(2)联系:二者一般呈负相关,如下图所示,a为抵抗力稳定性,b为恢复力稳定性。
 冻原、沙漠等生态系统两种稳定性都比较低。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两种稳定性都比较高。
(3)影响因素
3.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1)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强度,在不超过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范围内,合理适度地利用生态系统。
(2)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给予相应的物质、能量的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4.设计制作生态缸
设计要求 相关分析
生态缸必须是封闭的 防止外界生物或非生物因素的干扰
生态缸中投放的几种生物必须具有很强的生活力,成分齐全(具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生态缸中能够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
生态缸的材料必须透明 太阳光能够透过,为光合作用提供光能,便于观察
生态缸宜小不宜大,缸中的水量应适宜,要留出一定的空间 便于操作;缸内储备一定量的空气
 将生态缸放在通风、光线良好的地方,但不能让阳光直射的目的是防止生态缸内温度升高。
(1)生态系统中的负反馈由生物种类间的数量变化引起,与信息传递无关。(  )
(2)某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旅鼠的天敌、植物、旅鼠之间数量的变化是一种正反馈调节。(  )
(3)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也就越高。(  )
(4)河流被轻度污染后的净化恢复及火灾后草原的恢复均属于恢复力稳定性。(  )
(5)一个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很低,则恢复力稳定性就一定很高。(  )
答案:(1)× (2)× (3)× (4)× (5)×
1.(选择性必修2 P80非选择题T3)某地农业部门在防治棉铃虫问题上,提出了两种方案:
Ⅰ.喷洒高效农药;Ⅱ.放养赤眼蜂(其为棉铃虫的天敌)。请评价哪种方案更有利于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放养赤眼蜂。因为喷洒高效农药,在消灭棉铃虫的同时,也会杀死大量棉铃虫的天敌。棉铃虫失去了天敌的制约,就容易再度大爆发。在棉田中放养赤眼蜂,由于棉铃虫和赤眼蜂在数量上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因此,能够将棉铃虫的数量长期控制在较低水平。从这个角度看,这个方案有利于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析图建模)下图表示受到干扰后,生态系统功能的变化图,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功能正常的作用范围。
(1)图中y的含义是什么?热带雨林和草原相比,受到相同强度的干扰时,谁的y值更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x含义是什么?与稳定性有何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TS与生态系统总稳定性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1)y表示受到干扰时偏离正常范围的大小,偏离的越大,抵抗力稳定性越弱,反之,抵抗力稳定性越强。草原生态系统y值更大
(2)x表示恢复到原状态所需的时间。x越大,表示恢复力稳定性越弱,反之,恢复力稳定性越强
(3)TS可作为总稳定性的定量指标,面积越大,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越低
突破1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分析
核心素养 科学思维
1.某池塘演变早期,藻类大量繁殖,食藻浮游动物水蚤随之大量繁殖,导致藻类数量减少,接着又引起水蚤减少。后期因排入污水,部分水蚤死亡,加重了污染,导致更多水蚤死亡。关于上述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早期不属于负反馈调节,后期属于负反馈调节
B.早期属于负反馈调节,后期属于正反馈调节
C.早期、后期均属于负反馈调节
D.早期、后期均属于正反馈调节
解析:选B。根据题意可知,早期因为藻类大量繁殖,食藻浮游动物水蚤因食物充足而大量繁殖,大量的水蚤捕食藻类,导致藻类数量减少,水蚤因食物缺乏而减少,这属于负反馈调节;后期水体污染引起部分水蚤死亡,水蚤死亡后腐烂的尸体加重了水体污染的程度,导致更多的水蚤死亡,这属于正反馈调节。
2.(2021·高考湖南卷改编)某草原生态系统中植物和食草动物两个种群数量的动态模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食草动物进入早期,其种群数量增长大致呈“J”形曲线
B.图中点a的纵坐标值代表食草动物的环境容纳量
C.该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与植物和食草动物之间的负反馈调节有关
D.过度放牧会降低草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解析:选B。由题图可知,食草动物进入早期,其种群数量增长大致呈“J”形曲线,A正确;点a时,植物数量急剧减少,环境条件发生了改变,生态系统尚未稳定,此时种群数量不能作为环境容纳量,B错误;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C正确;过度放牧使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遭到破坏,从而降低其抵抗力稳定性,D正确。
生态系统调节中正反馈调节和负反馈调节的比较
项目 正反馈调节 负反馈调节
调节方式 加速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 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
结果 常使生态系统远离稳态  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
实例分析
突破2 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比较分析
核心素养 科学思维
3.右图为某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图解,下列对此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一般情况下,b曲线可代表恢复力稳定性
B.一般情况下,自我调节能力与a曲线相似
C.抵抗力稳定性与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呈正相关
D.所有生态系统都符合这一数学模型
解析:选D。一般情况下,营养结构越复杂,恢复力稳定性越弱,可用b曲线表示,A项正确;一般情况下,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与a曲线相似,B项正确;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强,二者呈正相关,C项正确;北极冻原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简单,抵抗力稳定性弱,恢复力稳定性也弱,不符合这一模型,D项错误。
4.右图表示正常生态系统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扰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在受到干扰之前,曲线在正常范围内波动是由于该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B.在受到干扰后,曲线偏离正常范围越晚和幅度越小,说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C.S2所代表的面积越大,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越高
D.S3所代表的面积越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高
解析:选C。由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因此,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A项正确;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受到干扰后,曲线偏离正常范围的时间越晚,幅度越小,B项正确;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越高,受到干扰后曲线回到正常范围所需的时间越短,曲线围成的S2面积越小,C项错误;由图可知,S3所代表的面积越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高,D项正确。
[事实概述类]
1.如果某生态系统引入一个新物种,引入后可能对该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有可能减少该地的生物多样性,破坏该地的生态系统,也有可能增加该地的生物多样性,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原因分析类]
2.分析湿地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发现,低营养级个体数量一般较多,高营养级个体数量一般较少,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它与海洋生态系统相比,抵抗力稳定性低,则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能量流动逐级递减,营养级越高的生物获得的能量越少 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食物网)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弱
3.“黑土型”退化草地植被极度退化,其载畜量急剧降低,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生产者数量显著降低,导致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显著减少
4.某地采用“莲藕生态养鱼”生态型模式,为了获得更大的收益,该地清除池塘中各种野生植物,扩大莲藕的种植面积,则该池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会______(填“增强”或“减弱”),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减弱 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减少,营养结构变得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减弱
5.天然池塘改造成人工鱼塘后抵抗力稳定性降低,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天然池塘与人工鱼塘中生产者固定的能量相同,但与天然池塘相比,人工鱼塘的鱼产量较高,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可能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
答案:生物种类减少,营养结构变得简单 人工投放的鱼饲料中的能量被鱼利用;营养级较少,能量流动过程中损失的能量较少
[开放思维类]
6.[2020·山东,T24(2)节选]由表中数据可知,土壤生态系统稳定性最高的农业模式为__________________,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取样深度(cm) 农业模式 生物组分(类) 食物网复杂程度(相对值)
0~10 常规农业 15 1.06
有机农业 19 1.23
无公害农业 17 1.10
10~20 常规农业 13 1.00
有机农业 18 1.11
无公害农业 16 1.07
答案:有机农业 生物组分多,食物网复杂程度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