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荷塘月色 课件(共39张PPT) 2022-2023学年中职高教版语文基础模块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3 荷塘月色 课件(共39张PPT) 2022-2023学年中职高教版语文基础模块下册

资源简介

(共39张PPT)
荷塘月色
朱自清
走近朱自清
朱自清,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九( 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灰心,保持清白,不与坏人同流合污,便取《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中“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字“佩弦”。籍贯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海宁。著名诗人、作家、教授、民主战士。
朱自清(1900——1948)
散文名篇有《春》、《绿》、《背影》、《威尼斯》、《匆匆》、《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课文字词
xiè pì duó wěng mí niǎo nuó
煤屑路 幽僻 踱着 蓊郁 弥望 袅娜
sè bó qiàn yuàn zhào liǎn jū  
羞涩 斑驳 倩影 媛女 棹 敛裾
fàn zhuì shāo xì hān wǎn
梵婀玲 点缀 树梢 空隙 酣眠 宛然
本文的三“美”
画面美
语言美
情调美
画面美:
文中写景的语段,勾勒了一幅幅经典的画面。
第4段:月光下的荷塘
第5段:荷塘上的月色
第6段:荷塘四周的景色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有袅娜地开着的
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叶子和花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第6段,视线由荷塘内部扩展到荷塘四周。树多而密,重重围住荷塘,与前面的“幽僻”相照应。接着写近处的树色、树姿、远处的远山、树缝里的灯光、树上的蝉鸣和水里的蛙声,层次分明,富有立体感,再一次展示出清淡朦胧、宁静深远的环境特点。
二. 语言美:
1.叠词美
2.动词美
3.比喻美
4.拟人美
1 . 叠词美
绘声绘形的叠词运用,不仅使文章富有音乐的节奏,而且使文章写景状物,传神入化,充满诗意。如“曲曲折折”的荷塘、“田田”的荷叶、“亭亭”的荷花、“缕缕”的清香、“脉脉”的流水、“高高低低”的绿叶、“隐隐约约”的远山……一连串的叠词,诉诸人的视觉、听觉、嗅觉,使人如见其形,如听其声,如闻其香,非仔细品味不足以体会其妙处。而整句和散句的交错,造成参差错落的美,这些使本文的语言有了一种灵动的美,就像音乐一样,高低起伏,宛转悠扬。
2 . 动词美。
动词锤炼得很形象。
“月光……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一个“泻”字点活了月光,又托出了一个在月光照耀下的水气朦胧的境界。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一个“浮”字又突出了雾的轻飘朦胧。
化静为动,使人看到了月光的流动感
3 .比喻美。全文的比喻很多,且各有贴切而鲜明的个性。
(1)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白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4)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那边去了。
(5)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6)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7)塘中的月色……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8)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9)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本体 喻体 完整的句子 相似点
叶子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白花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月光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树色 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路灯光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1.博喻: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描绘说明同一个本体的比喻句。
2.用博喻写出了月光下的荷花的各种姿态,形象生动。
通感
通感是一种特殊的比喻。它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通过比喻或形容词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通感也称之为移觉。
举例:(1)她笑得很甜。(视觉转为味觉)
(2)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视觉转为感觉)
(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嗅觉转为听觉)
(4)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 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视觉转为听觉)
三.情调美
月光下的荷塘
荷塘上的月色
荷塘
荷叶
荷花
荷香
荷波
流水
月光
月影
光与影
曲曲折折
田田 亭亭的舞女的裙
袅娜 羞涩 星星 明珠 美人
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闪电 凝碧
脉脉
泻 浮 洗 笼

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
(素淡 宁静)
(朦胧 柔和)
荷塘的四面
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
阴阴的
乍看像烟雾般
整体的风光
杨柳
树梢
远山
树缝
灯光
树上
蝉声
水里
蛙声
由远及近、由静及动
叶:
田田


1、 月下荷塘
花:
多姿
香:
缕缕
波:
凝碧
素淡宁静



2、塘上月色
月光:

青雾:


叶花:
月影:
和谐
朦胧柔和
3、四周景色
树色、树姿
树梢、远山
树缝、灯光
蝉鸣、蛙声

清幽热闹



画面——美丽
气氛——宁静
格调——雅致
荷塘
月光
四周
联想
小路

线索(游踪)
思考、探究
作者在游踪各部分表现出的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
离家
在路上
淡淡的哀愁
月下荷塘
塘中月色
荷塘四周
淡淡的喜悦
难脱愁思
回忆江南
向往自由美好的生活
心里颇不宁静
本文的感情基调,一般解读为“既有淡淡的忧愁,又有淡淡的喜悦”。它有淡淡的忧愁,作者开头写到“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于是想在夜深人静之时到月下的荷塘散步以排遣。由于心有所思,于是荷塘之景也就带上了作者的主观色彩:路是“幽僻”、“寂寞”、“阴森森的,有些怕人”;树“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灯光也“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些景语无不体现出作者那忧郁的感情。特别是作者在文中的独白,更是直接抒发了心中的苦闷:“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不理”,“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再加上文中对江南生活的怀恋,可以看出作者对现实的不满而又没有勇气去抗争的惶惑、忧郁、苦闷的感情,无不一一显露。所以,我们说文中有淡淡的忧愁。
如果从景与情的关系角度来看“意境”,则“意”便是情,“境”便是景,意境就是情景交融。《荷》文中作者情感的主要特点是“淡淡的”,所以,作者笔下的“荷塘月色”的主要特点也是淡淡的,这可以从三方面加以印证:一是色彩上,花是“白”的,雾是“青”的,云是“淡”的,月影是“黑”的,树色是“阴阴”的,色彩以冷色调为主,而且是淡色;二是声音上,歌声是“渺茫”的,流水是“脉脉”的,月光是“静静”的,连“和谐的旋律”也只能是由小提琴独奏;三是情态上,白花是羞涩的,满月似乎在小睡,远山只有些大意,路灯光也是没精打采的。这样的境界,由于虚实结合,情景交融,境中孕情,所以具有了很大的感染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