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7讲:一,二单元知识点复习专题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本质区别 宏观方面:没有新物质生成微观方面:构成物质的粒子没有改变 宏观方面:有新物质生成微观方面:构成物质的粒子发生了改变伴随现象 物质的形状、状态等发生改变 常有发光、发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二者关系 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同时发生物理变化,在物理变化过程中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2.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概念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性质确定 由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或由仪器测定 通过化学变化可知性质内容 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吸附性等 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酸性、碱性等【专题1-1】. 下列变化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碘溶于汽油 B.镁燃烧 C.铁生锈 D.葡萄酿酒【专题1-2】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清精燃烧 B.水变成水蒸气 C.玻璃破碎 D.汽油挥发【专题1-3】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石蜡熔化 B.酒精挥发 C.食物腐烂 D.胆矾研碎【专题1-4】下列变化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粮食酿酒 B.盐酸除锈 C.冰雪融化 D.蜡烛燃烧【专题1-5】 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车胎爆炸 B.高粱酿酒 C.玻璃破碎 D.干冰升华专题二:两个实验及拓展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实验用品 集气瓶、燃烧匙、橡胶塞、导管、弹簧夹、胶皮管、烧杯、红磷、火柴、水实验装置实验原理 利用红磷燃烧,将瓶中的氧气消耗完,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瓶内气体减少(瓶内气压减少),冷却后打开止水夹,外界大气压将水压入瓶中,占去消耗氧气的体积。(进入水的体积即为消耗的氧气体积)表达式: 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实验步骤 ①连接装置②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③先在集气瓶里加入少量水,再把剩余容积用记号划分成5等份,用弹簧夹夹紧胶皮管。④在燃烧匙内放入足量的红磷,点燃红磷,立即伸入瓶中并把瓶塞塞紧。⑤待红磷熄灭,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弹簧夹,观察现象。实验现象 ①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出大量热,生成白色固体。②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弹簧夹,水经导管流入集气瓶中,约上升至刻度“1”处,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内空气总体积的1/5。实验分析 红磷燃烧消耗集气瓶内的氧气,生成的五氧化二磷固体极易溶于水,几乎不占有体积,水进入集气瓶来补充减少的氧气体积。由此证明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燃烧匙内剩余的红磷不再燃烧,集气瓶内的水面上升到一定高度后就不能继续上升,说明氮气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且不易溶于水。实验结论 (1)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2)氮气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且不易溶于水实验成功的关键 ①红磷要稍过量;②装置不能漏气;③弹簧夹要夹紧胶皮管;④点燃红磷后伸入集气瓶中的速度要快;⑤待集气瓶的温度达到室温后再打开弹簧夹,不要过早打开。进入集气瓶内的水偏少(小于1/5) 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小于瓶内体积的1/5:(1)橡胶塞未塞紧装置漏气 (等待冷却的过程中就有空气从集气瓶口进入,使集气瓶内空气变多,水进入的体积变少)(2)红磷量不足,氧气未消耗完(3)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弹簧夹 (红磷燃烧放热集气瓶内压强变大,压强差变小,导致进入瓶中水的体积减小)进入集气瓶内的水偏多(大于1/5) 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大于瓶内体积的1/5:(1)将红磷点燃用燃烧匙插入集气瓶中时速度较慢(红磷燃烧时集气瓶内空气受热膨胀会逸出,瓶内气体减少,压强差变大,进入水的体积变大)(2)弹簧夹未夹紧(在加热过程中气体膨胀,空气从导管口逸出,瓶内压强变小,压强差变大,进入水的体积变大)影响实验结果的其它因素 当氧气浓度较低时,红磷不能继续燃烧,氧气剩余,对结果会产生影响玻璃导管内有空气,对实验会产生影响集气瓶底放水的作用: ①吸收有毒的五氧化二磷;②防止燃烧物溅落瓶底使集气瓶底炸裂;③吸收热量,缩短冷却时间。“烟”是固体小颗粒,“雾”是小液滴。【专题2-1】在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小强采用了右图所示装置:在由两个注射器组成的密闭系统中留有25mL空气,给装有细铜丝的玻璃管加热,该实验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u+O2加热2CuO 同时缓慢推动两个注射器活塞,至玻璃管内的铜丝在较长时间内无进一步变化时停止加热,待冷却至室温,将气体全部推至一个注射器内,观察密闭系统内空气体积变化。(1)在实验加热过程中,交替缓慢推动两个注射器活塞的目的是 。(2)小强测得实验结果如下:反应前注射器内气体总体积 反应后注射器内气体总体积25mL 22mL由此数据可以推算出他测定的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2l%(填“>”、“=”、 “<”)。成该实验出现误差的原因可能是 。(填序号)① 没有交替缓缓推动两个注射器活塞; ② 读数时没有冷却至室温;③ 加入铜丝量太少; ④ 加入铜丝量太多【专题2-2】.将等容积等质量(包括瓶塞、导管、燃烧匙)的两个集气瓶置于天平左右两盘,并调至平衡,然后分别放人等质量的白磷和木炭如右图,关闭a、b,使二者充分燃烧后,冷至室温,此时打开弹簧夹a、b。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1)打开弹簧夹a、b时观察到的现象是( )A.甲中进水 B.乙中进水 C.甲、乙二者都进水 D.甲、乙二者都不进水(2)此时的天平( )A.处于平衡状态 B.偏向左 C.偏向右 D.无法确定(3)若将甲、乙两瓶直接用一导管连接(撤掉水槽,其他条件不变),当白磷和木炭充分燃烧,并使两瓶恢复到原来的温度,此时的天平( )2·1·c·n·j·yA.仍处于平衡状态 B.偏向右 C.偏向左 D.无法确定【专题2-3】选用实际容积为40mL的试管作反应容器,将过量的白磷放入试管,用橡皮塞塞紧试管口,通过导管与实际容积为60mL且润滑性很好的针筒注射器相连组成如下图的实验装置。假设此实验能按照小华的设想正常进行,白磷所占体积与导管内的气体体积忽略不计,请回答下列问题:(1)若先夹紧弹簧夹,用酒精灯加热白磷,燃烧结束,等到试管冷却后再松开弹簧夹。可观察到的现象(2)若不使用弹簧夹,用酒精灯加热白磷,充分反应直至燃烧结束,试管冷却。可观察到的现象为。(3)如何检查气密性: 。【专题2-4】.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就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进行实验探究:[集体讨论]:(1)讨论后同学们认为,选择的药品既要能消耗氧气,又不会跟空气中的其它成分反应,而且生成物为固体。他们应该选择( )A.蜡烛 B.红磷 C.硫粉为了充分消耗容器中的氧气,药品的用量应保证 。(2)小组同学共同设计了如图4的两套装置, 你认为合理的是(填编号) 。 为了确保实验的成功,在装药品之前应该 。[分组实验] 在讨论的基础上,他们分组进行了实验。 [数据分析] 实验结束后,整理数据如下:(注:集气瓶容积为100 mL)组 别 1 2 3 4 5 6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mL) 20 21 19 20 22 18(3)通过对实验结果的交流,大多数同学都验证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 。通过实验还可以推断集气瓶中剩余气体的性质是 。[实验拓展](4)小组的同学做完实验后又尝试用木炭重新做了以上实验,发现水几乎没有进入集气瓶。经讨论,同学们一致认为如果事先在集气瓶内注入少量 溶液来吸收气体,实验也能取得较好的效果。(5)某同学对实验进行反思后,提出了改进方法(图5所示 ),你认为改进后的优点是:。【专题2-5】.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为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设计了如右图所示装置。请根据图示实验回答下列问题:【来源:21·世纪·教育·网】(1)闭合电源开关,可以观察到白磷 。(2)装置冷却到室温时,可观察到U型管内左侧液面 。(3)通过这个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4)此实验还可推知反应后剩余气体的两点性质是: (5)评价优点: 专题三 实验操作及注意事项【专题3-1】.正确的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关键。下列图示实验操作正确的是()【专题3-2】.下列实验操作中,不正确的是()【专题3-3】.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加块状固体 B.倾倒液体 C.滴加液体 D.夹试管【专题3-4】.下列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专题3-5】 下图所示的基本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A.倾倒液体 B.检查气密性 C.收集二氧化碳气体 D.滴加少量液体专题四 氧气的性质,制取,收集和检验1.氧气的性质:a.物理性质:常温常压下,为无色无味,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b.化学性质:(1)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在一定条件下能跟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同时放出热量;(2)氧气具有氧化性;(3)氧气能支持燃烧,可燃物在氧气中比在空气中燃烧更剧烈;某些在空气中不能燃烧的物质可以在氧气中燃烧,如铁2.三种制取方法的比较: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氯酸钾制取氧气 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反应原理 过氧化氢水+氧气 氯酸钾氯化钾+氧气 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试剂 状态 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固体 氯酸钾固体、二氧化锰固体 高锰酸钾固体反应 条件 常温下二氧化锰作催化剂 加热条件下,二氧化锰作催化剂 加热气体 发生装置收集 装置3氧气的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b.排水法。4.氧气的检验和验满:a.氧气的检验方法: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木条复燃,则为氧气;b.氧气的验满:1)排水法:有气泡从集气瓶中溢出,则集满;2)排空气法:将带火星木条平放在瓶口,木条复燃,则集满。【专题4-1】.如图所示是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装置图,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的分析错误的是( )A.气密性检查:用手紧握试管,观察到水中的导气管口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不漏气B.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试管壁上的水流入试管底部,导致试管炸裂C.加热:直接用酒精灯外焰对准药品所在位置加热D.停止加热:先把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专题4-2】.某同学准备利用下图所示仪器及相关试剂制取氧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时要加二氧化锰 B.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时可用Ⅱ作为发生装置C.可选用Ⅳ收集氧气 D.用V收集氧气时,应从导管a通入氧气【专题4-3】.下列物质在氧气或空气中燃烧时,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白光,放出热量,生成黑色粉末B.铁丝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粉末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D.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产生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专题4-4】.下面是实验室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及探究其化学性质的装置图:请回答:(1)写出标号①仪器的名称________。(2)实验室制取氧气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收集氧气可选用D装置,理由是 ;如果用E装置收集氧气,则气体应从________(填“a”或“b”)进入。(3)请写出实验室用A装置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 。(4)观察F装置中的实验现象:红磷在氧气中剧烈燃烧,产生大量的 ,这是因为生成了________(填物质名称)固体小颗粒的缘故。【专题4-5】.小强同学按右图在实验室中制备氧气。(1)认识仪器:图中热源的名称是__________,使用它时的一点注意事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操作顺序:①装药品和放棉花。②连接仪器,固定试管。③加热。加热时应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实验分析:①上述实验过程中漏掉的一个实验步骤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生成的氧气可用排水法收集,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时候,说明已经收集满。(4)拓展与迁移:①如果用过氧化氢来制取氧气,要得到平稳的氧气流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选填图中“甲”或“乙”);其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___该反应的反应类型为______________【专题4-6】.某同学在实验室用以下装置制备氧气并探究氧气的性质。(1)该同学制备氧气时应选用的药品是__________________(限选: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高锰酸钾),生成氧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2)夏天室温很高的时候,检验该装置气密性的合理方法是将导管口放入水面下,然后______________,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不漏气。(3)添加药品,连接仪器,加热试管后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此时导管口还在集气瓶外面,接下来的操作正确的是________(填字母)。A.立刻将导管口移入集气瓶B.等到气泡连续且均匀时,再将导管口移入集气瓶C.立即熄灭酒精灯,将导管口移入集气瓶后再点燃酒精灯(4)该同学用坩埚钳夹取一小块木炭加热到发红后,伸进一瓶氧气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一步证明木炭与氧气发生了化学反应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